智障儿童教育诊断与实例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向友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智障儿童教育诊断与实例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向友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智障儿童教育诊断与实例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向友余

2 诊断与评估的理念

3 一、职业认识 教育是什么? 课程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4 教育观 中外有代表性的定义 (1)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4)柏拉图:“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 (5)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5 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可以称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6 课程观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夸美纽斯是其代表: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

7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8 是传道、解惑、授业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
教师观: 是传道、解惑、授业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 是管理者或是领导或是导师?

9 故事分享(不强化认识到的错误;赏识教育)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模式 活动1: 请用左右手的食指比一个人字给我看 活动2: 请你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枝笔,听老师的指令,把图画出来 故事分享(不强化认识到的错误;赏识教育)

10 你画对了吗? 幻灯片 9

11 教育诊断评估概念与相关理论

12 一、 教育诊断与评估相关概念 定义 特征 实例 测量 根据某种量尺描述个人特质的过程 常以数字或分数表示 WISC (韦氏儿童) 测验
评量个体行为或特质的科学工具,对行为样本进行测量 通常存在一项标准化刺激 WISC 评估 根据标准对所测量到的数字预以价值判断 进行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如对一生的适应行为施测结果,表示一生为生活适应不良 诊断 分析研究影响特殊学生学习成果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常作为教育教学策略和安置的依据 强调一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写字缓慢的原因 鉴定 判定个体是否具备某种资格的过程 具有法定义意 某生为学习障碍

13 二、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 一、生理评估 儿童从其母亲妊娠到现在的身体与智力发展史、病史信治疗过程。 二、认知能力评估 三、社会适应能力评估
四、生态环境评估 五、课程评估

14 三、教育诊断评估的种类 筛查性评估(安置评估) 诊断性评估(教育前评估) 过程性评估(教育中评估) 终结性评估(教育后评估)

15 四、教育诊断评估的形式 水平评估(静态评估) 发展评估(动态评估)

16 五、教育诊断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7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18 (三)环境生态理论与生活质量理论 环境生态理论和生活质量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从适应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的发展历程。在诊断与评估启示: 1.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与互动 2.考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重要性

19 智障儿童诊断评估方法

20 一、智力障碍儿童诊断和鉴别标准 国际国内通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III-R)
应用标准化智力测验测定所得智商低于70或70以下 应用标准化的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判定其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 在18岁以前发病。如果在18岁以后出现智力低下怎么定义?

21 二、智力障碍儿童诊断与评估方法 (一)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过程。教师可以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能力表现。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描述性、取样、评量式观察 轶事观察

22 观察例子: 症状一、感知速度减慢 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症状二、注意力严重分散 注意广度非常狭窄;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症状三、记忆力差 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症状四、言语能力差 只能讲简单的词句;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23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观察环境、活动内容以及观察方法的描述等
观察记录 基本资料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观察环境、活动内容以及观察方法的描述等 时间 环境及活动内容描述 行为描述 行为解读 1. 2. 3.

24 (二)访谈 访谈是调查法中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访谈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与被访谈者之间的面对面的对谈而获取资料的一种方法。
结构性访谈与非结构性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关键:访谈技巧、访谈提纲

25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访谈内容以及访谈方法的描述等
访谈记录 基本资料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访谈内容以及访谈方法的描述等 时间 访谈情境描述及访谈问题 行为描述 行为解读

26 (三)测量与评量 测量是对儿童内在的一些心理特质的能力水平理行的一种评估。 关键:关注现有水平、强调客观。
评量是指一种以系统的方式探查教学过程和学习水准是否达到预期水平的过程。 关键:关注过程、强调协助。

27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内容以及测量工具的描述等
测量记录 基本资料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内容以及测量工具的描述等 时间 测量情境描述 测量内容 结果描述 认知能力: 沟通: 社会 ………

28 评量记录 基本资料 年龄、性别、障碍程度、家庭基本情况、内容以及评量工具的描述等 时间 评量情境描述 评量内容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
结果描述(包括协助之后的结果及协助策略) 生活自理: 认知: 社会技能: ……….

29 三、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与个别化支持计划 个别化支持计划内容 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 一、个案能力现状、 家庭现状及需求 评估。
一、个案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情绪、人 际关系、感官功能、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语文、数学等学习能力之现状。 二、个案家庭状况。 三、个案身心障碍状况等对其生活之影响。 四、适合个案的评量方式。 二、个案所需特殊教育 、相关服务与支持 策略。 五、个案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服务。 六、个案能参与普通学校 (班) 之时间及活动。

30 三、年与月服务目标及 其评量方式、日期 与标准。
七、学年教育目标及学期教育目标。 八、学期教育目标是否达成之评量日期及标准 。 四、具有情绪行为问题 个案所需之行为功 能介入方案与支持 。 九、学生因行为问题影响学习者,其班级支持 与处理方式。 五、个案的转衔辅导及 服务内容。 十、学前教育大班、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 及高中(职)三年级学生的转衔服务内容。

31 个别化支持方案 支持策略 领域 需求评估 原因分析 认知 行为 生活 情绪 1.注意力: 2.语言与言语: 1.提高注意力
2.增加的沟通技能 1.注意障碍、疾病等 2.语言障碍、情绪等 1.随时提醒、减少事情的复杂度、难度 2.提供沟通指导、训练沟通技巧等 行为 1.攻击行: 2.自我刺激 1.改变行为 2.改变行为 1.引起注意、获得满足等 2.感官满足 1.随时关注,并鼓励 2.寻找潜代行为等 生活 1.参与集体活动 : 2.从事相关劳动 : 1.融入集体 2.希望有能力 1.获得关注、认可等 2.自我成长、证实能力 1.协助参与,并教导参与规则与方法 2.训练相关能力并教导其技巧 情绪 1.发脾气: 2.情绪低落: 1.调整与控制情绪 2.改善情绪 1.逃避压力、未获得满足 2.遇到挫折、有不顺心事 1.减少任务、适当满足需要 2.帮助其成功、心理开导

32 诊断与评估工具介绍与运用

33 评估项目 评估内容 生理评估 (1)儿童从母亲怀孕到现在身体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病史及治疗过程;(2)身体外表异常、异常行为、身体状况;(3)视力、听力、神经系统的检查及内分泌机能检查等。 智力评估 (1)DDST 丹佛智力发育量表;(2)儿童智力筛查量表(3)绘人测验(4)学前儿童50项智能筛查测验(5)BS中国比内智力测验(6)皮博迪文图片词汇测验PPVT(7)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TONI-2)(8)瑞文标准推理测验(9)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R 社会适应能力评估 (1)AAMD适应行为量表(2)文兰社会成熟量表(3)PEP发展量表(4)儿童适应行为量表(5)社会适应能力评定表(6)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7)社会行为评估系统(8)独立行为量表 教育评估 (1)在幼儿园和学校各方面的表现 (2)与同学的交往情况(3)各科学业成绩、学习兴趣、类型和习惯(4)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5)教材的难度 家长访谈及行为观察 (1)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是否和睦、家长对孩子的骄阳态度、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父系和母系三代有无精神和神经疾病以及智力低下情况 (2)收集儿童的基本数据,了解儿童的出生和生长发育(3)了解家长配合度

34 一、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 测验目的:测量儿童、成人的智力。 1905年比内—西蒙智力量表(B-S)首次发表。
191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 做了出色的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SB)。1937、1960、1973、1986和2003年,又进行过五次修订,这个量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之一。 1916年发表的SB共包括90道题,其中39道为新增的题目,其余的题目来自原来的B-S量表。在这个量表中,推孟提出比率智商(IQ)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用IQ分数来评估受测者的智力水平。

35 1937年发表的SB-2有L型和M型两个等值的复本。该量表适用的年龄范围扩大了,施测过程和常模团体的抽样被进一步标准化。
1973年发表的修订本只对常模进行了修订,使常模团体更具有代表性,对量表的题目没有作改动。 1986年,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发表了由他们主持修订的SB第4次修订本。SB-4保持了与以前几个旧版本的连续性,同时又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该测验所包含的领域、分测验及题目数如下:

36 表6-2 SB-4所包含的领域、分测验和题目数 领域名称 分测验名称 题目数 言语推理 词汇 理解 谬误 语词关系 46 42 32 18 数量推理 数量 数字序列 列等式 40 26 抽象/视觉推理 图形分析 临摹 矩阵 折纸和剪纸 28 短时记忆 珠子记忆 语句记忆 数字记忆 物品记忆 14

37 二、韦氏智力量表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W-S)
测验主要目的和用途:测查个体智力水平及特点。辅助智力低下和痴呆的诊断,人才选拔,疗效评价,司法鉴定。 测验内容和实施方式:测查个体观察、理解、推理和记忆等能力。通过提问、操作方式,个别进行。 测验包括:学前、学龄和成人 测验工具:玩具、画册、指导手册、记录单等。

38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测验目的:测量儿童、青少年的智力。 1949年,韦克斯勒首次发表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合于5岁至15岁11个月的儿童。 1974年,韦克斯勒发表了儿童智力量表的修订版(WISC-R)。该量表仍沿用原来的框架结构,但适用年龄范围改变成6岁0个月至16岁11个月。 1991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III)正式出版发行。这套量表在结构上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它不仅将测验项目分成言语和操作两大部分,还把测验项目分成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四个部分。此外,还增加了符号搜索分测验。见表1。

39 表1 WISC 、WISC-R 和WISC-III的框架结构
量表 领 域 分测验 WISC/WISC-R 言语 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词汇,数字广度 操作 填图,图片排列,拼图,积木,译码,迷津 WISC-III 言语理解 常识,理解,类同,词汇 知觉组织 填图,图片排列,拼图,积木,迷津 抗分心 算术,数字广度 加工速度 译码,符号搜索

40 韦氏智力测验各分量表说明 (修订版) 分量表名称 题数 起点 操作说明 停止测验 1知识 29 第5题 5、6均失败,从1开始 连续5题失败
2领悟 14 第3题 3、4、5任一项失败,返1 连续4题失败 3算术 3、4题均得0分,返1 4相似性 13对 第1题 5数字广度 12/10 第1试 1试失败,测2试 2试均失败 6词汇 40词 第4题 4-8项内有一项得0分 连续5词失败 7数字符号 90秒 从练习起,正式测验90秒 8图画填充 21张 第1张 20秒内指出缺失部位,1、2项失败有指导,3项起没有,每张限时20秒 9木块图 10张 第1图 1、2图两次均失败为失败 连续3图失败 10图片排列 8组 第1组 告知1为鸟巢,2起不告知 1、2演示后仍失败 11图形拼凑 4套 第1套 将零乱的拼板呈现给被试

41 附:动态评估的理论构想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导向,构建动态评估的理论模型 可能发展的能力 已有的水平
(潜在能力) 已有的水平 构建提示系统 水平评估 动态评估

42 1.听觉提示 注意性语言 评量 提示系统构建途径: 联想性语言 评量 2.视觉提示 视觉表象化 评量 3.复述学习 直接知之结果复述学习
1.听觉提示 注意性语言 评量 对比性语言 评量 联想性语言 评量 2.视觉提示 视觉表象化 评量 直观实物支持 评量 3.复述学习 直接知之结果复述学习 起点:未达到能力或 水平的相关任务

43 谢谢各位!


Download ppt "智障儿童教育诊断与实例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向友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