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08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制作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2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 高考考情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2004年广西/选择题 2. 2007全国I/选择题 3. 2007上海历史/选择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07全国I/选择题 2007江苏历史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春季文综/选择题 年广东历史/选择题 3.2006年全国Ⅰ/选择题

4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与口号。 2.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复习重点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与口号。 2.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复习难点 1.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2. 《辛丑条约》的危害

5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原因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教会活动猖狂,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引起各地反洋教斗争

6 实例点拨 解析:题中所给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有关,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 (2007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D

7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兴起:山东 1、原因 (1)山东是外国教会势力最猖獗的地区之一,传教士为非作歹,与人民群众结怨甚深。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2、序幕:1898年赵三多在山东冠县攻打当地教堂。

8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兴起:山东 3、口号:扶清灭洋
(1)爱国性: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外国侵略势力 (2)积极作用:“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3)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9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三、发展:直隶、北京、天津 1、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原因:袁世凯在山东血腥镇压义和团)
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剿灭”招抚“铲除” (1)原因: ①改“剿灭”为抚:义和团势力发展很快,难以“剿灭” ②改招抚为“铲除”: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2)目的:控制利用,为取得帝国主义的“宽容”和“谅解”,维护清朝统治

10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三、发展:直隶、北京、天津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廊坊、杨村:侵略军狼狈逃回天津
(2)天津:(张德成:紫竹林租界;曹福田:老龙头火车站;清军将领聂士成牺牲) (3)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西什库教堂

11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四、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2)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 (3)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只凭“传单一出,千人立聚”; (4)利用迷信手段,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5)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2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五、性质: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六、意义 1、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削弱了清政府反动统治,加速其崩溃。 3、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3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原因 1、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它们看到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局势,决定直接镇压义和团。
2、根本原因:瓜分中国

14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概况 1、大沽口登陆 2、进犯占领天津:成立都统衙门(联军统帅:西摩尔) 3、进犯占领北京
(1)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设立联军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联军统帅:瓦德西) 4、镇压义和团

15 实例点拨 解析:英国人赫德从19世纪60年代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路牌由外文书写表明此时北京城由洋人统治,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曾对北京城实行分区占领。 (2007全国文综一)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C

16 (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辛丑条约》的内容 1、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2、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3、拆除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17 (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辛丑条约》的危害 1、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设“使馆界”,使其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18 (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辛丑条约》的危害 5、改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旨意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6、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9 知识拓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列强联合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②结果:清政府失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都攻入统治中心北京。最高统治集团都弃京出逃。 ④列强都在北京进行洗劫和破坏。 ⑤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抵抗。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⑥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20 知识拓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21 知识拓展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及启示
1、相同点: ①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 ②都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    ③规模影响都很大,都有进步作用; ④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 ⑤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22 知识拓展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及启示
2、不同点: 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 ②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时也反侵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斗争。 ③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组织,有斗争纲领;义和团运动无统一组织领导和纲领。 ④太平天国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后期曾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义和团运动一味盲目排外。 ⑤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斗争时间长;义和团运动未建政权,斗争时间短。

23 知识拓展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及启示
3、启示 ①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两个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到了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②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不可能提出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主张。 ③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4 知识拓展 比较《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 相同点: ①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疯狂对外侵略,清政府战败。
②目的:掠夺财富,破坏主权,控制清政府。 ③方式:清政府被迫签订。 ④后果:都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不同点: ①时间和缔约国 ② 内容 ③ 影响程度:“大大加深“完全陷入”

25 三、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见《高考调研》P123) 四、对列强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度”政策转变的认识(见《高考调研》P123
知识拓展 三、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见《高考调研》P123) 四、对列强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度”政策转变的认识(见《高考调研》P123

26 一试身手 B “扶清灭洋”口号,反映的中国社会实质问题是 A、清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矛盾缓和 B、帝国主义与中国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C、义和团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认识不清 D、义和团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 B

27 一试身手 B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其主要目的是
  A、保护外国商品输入到中国的运输线   B、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C、保护外国侨民在中国的利益   D、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 B

28 一试身手 B 从《辛丑条约》的内容来看,同以往的不平等条约比,显著的特点是 A、赔款数额特别大 B、具有鲜明的政治奴役色彩
C、体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D、反映帝国主义侵华同盟的形成 B

29 一试身手 C (2004年广西卷)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镇压
(2004年广西卷)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镇压 C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C

30 一试身手 D (1998年全国卷) 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1998年全国卷) 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31 一试身手 B (2000年上海卷) 1900年,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 A大沽口、紫竹林 B廊坊、杨村
(2000年上海卷) 1900年,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 A大沽口、紫竹林    B廊坊、杨村   C老龙头火车站、东交民巷   D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 B

32 一试身手 (1999年全国、广东卷)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C

33 一试身手 A (2001年上海文综卷)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A斗争的侧重点上 B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C失败的客观原因上
(2001年上海文综卷)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A斗争的侧重点上   B失败的根本原因上 C失败的客观原因上    D运动的阶级基础上 A

34 一试身手 D (2005春季文综)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支付高额赔款 B.划定使馆区
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D.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 D

35 一试身手 B (2006年全国Ⅰ卷)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B

36 一试身手 D (2006年广东历史卷)“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 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上述款项用于履行这哪个条约?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

37 一试身手 (2007上海历史)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D

38 一试身手 C (2007江苏历史)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次战争期间?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C 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39 一试身手 (2000年全国卷) 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0 一试身手 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正面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41 欢迎光临湖南炎陵一中! 谢谢使用本课件! 再见!
欢迎光临湖南炎陵一中! 谢谢使用本课件! 再见!


Download ppt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