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2 读歌谣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读歌谣 提问: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

3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拳: 2.平原大捷 1899年 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扶清灭洋”

4 讨论 :“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应怎样理解? 此口号中的“扶清”是以“灭洋”为前提的,其核心是“灭洋”,它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的客观形势,因而能够对于身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众起鼓舞和动员作用。 但此口号并不科学,“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也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5 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①廊坊狙击战 ②保卫天津的战斗 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900年)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 ①廊坊狙击战 ②保卫天津的战斗 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6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901年)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2、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各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清政府辟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永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处死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901年)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7 一批不平等条约 看到这幅图片 你有何感想

8 小结 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他们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地敲榨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9 A D B 一、选择 1、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 [ ] A.贫苦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小商贩
1、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 [ ] A.贫苦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小商贩 2、 1899年秋,取得义和团运动平原大捷的领导人是 [ ] A.张德成 B.曹福田 C.赵三多 D.朱红灯 3、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指挥战士进攻的是[ ] A廊坊 B天津紫竹林地区的外国租界 C老龙头车站 D西什库教堂 A D B

10 A D 4.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是在[ ] A.1899年秋,朱红灯领导起义取得平原大捷之后
4.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是在[ ] A.1899年秋,朱红灯领导起义取得平原大捷之后 B.1900年春山东义和团进入直隶时 C.1900年夏义和团进入北京时 D.1900年夏义和团进入天津时 5.1900年夏,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的目的[ ] ①支持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动 ②打击反对义和团运动的洋务派官僚 ③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④企图削弱义和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D

11 三、问答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严重危害:《辛五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2 京师 (北京) 通州 丰台 杨村 廊坊 老龙头车站 天津 塘沽 大沽

13

14

15


Download ppt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