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18章-偏差與犯罪 指導老師:林俊瑩 班 級:幼轉二 組 員:吳佩芸(958012) 組 員:方瑞蘭(958018)
班 級:幼轉二 組 員:吳佩芸(958012) 組 員:方瑞蘭(958018) 組 員:蔡玉菁(958044) 組 員:楊正美(958046)
2
偏差與犯罪的定義 偏差行為 「和一個社會裡大多數人的期待行為相違背,且會引起社會反應之行為」。 犯罪行為
「違反社會生活之共同利益和公共秩序的行為」。 偏差與犯罪之間的關係,兩者有重疊之處,也有差異之處。
3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一)生理學的解釋 生理學觀點認為偏差者或犯罪人之生理遺傳與常人不同。
龍布羅梭(C.Lombroso, )「犯罪遺傳論」 謝頓(W.Shelton, )「運動型」、「瘦弱型」、「肥胖型」
4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二)心理學的解釋 □心理學常使用特殊人格或個性特徵來解釋偏差/犯罪人與常人不同之處。 □最常被提及的是犯罪人具有
◎變態人格-善於與人進行表面的交際、愛誇大自己能力缺乏罪惡感、將別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情、缺乏自控…。
5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自戀性格-對別人的批評極度敏感、喜歡壓榨別人、表現平常卻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覺得只有少數人了解自己、常做白日夢、自尊心低落、常需要別人的注意和羨慕、缺乏同理心、善妒等。
6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低自尊-不看重自己、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常有挫折的感覺、常感覺不快樂…
□台灣過去的研究顯示,雖然不少學著支持心理學或精神醫學方面的解釋,但是從實證研究的結果來看,犯罪人與常人在變態人格上的差異並不顯著;但是在低自尊的差異上較為顯著。 □缺陷-忽略犯罪與環境互動關係。
7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三)社會學的解釋 □社會學認為以上兩種看法都無法討論社會脈絡對偏差行為的影響
□社會學觀點則重視環境對犯罪人和犯罪行為的影響
8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差別接觸 □人透過與他人相處,學得偏差行為 □人透過社群與人際網絡,傳遞偏差的行為期望
蘇哲蘭和克雷西所著的【犯罪學】一書中提出九點基本假設
9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1.犯罪行為是學習而來的。 2.犯罪行為的學習對象主要是與自己非常 親密的小團體。 3.犯罪行為是經由與他人溝通互動過程中
而學會的。 4.學習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必須學習技 術、動機、驅力、合理化技巧等。
10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5.犯罪動機和驅力的學習,主要是看一個 人如何定義法律。 6.人走上犯罪一徒主因是給於較多的
正面定義,相對地、賦予守法的正 面定義則較少。 7.一個人和小團體的接觸頻率、強度、優 先順序和密度有所差別。
11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8.學習犯罪行為和守法行為所需要的各種機制和過程是一樣的。
9.雖然很多犯罪行為是基於各種需要和價值觀所致,但是守法行為常常也有相同的需要和價值觀。 犯罪行為是否產生,是由於每個人對外在經驗連結(association)的方式不同;當一個人接觸有利於犯罪的定義多於不利於犯罪的定義時,便很可能產生犯罪行為。
12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此理論引來批評,最有趣的有兩個 批評一:有些犯罪人從來沒有與其他犯罪 人接觸過,但還是犯罪。
批評二:將理論推論到一個極端量化值, 世界上最可能的犯罪人應該是監所 管理員、司法人員。
13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標籤理論 □偏差行為是由他人的回應(貼上偏差標籤)所構成的
□儘管並沒有涉入偏差行為,人可能會因被貼上標籤,而被視為偏差行為者
14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衝突理論 □重視司法制度和其他社會制度偏差和犯罪行為產生的作用
□犯罪學者昆尼的作品<犯罪的社會事實>,說明犯罪如何成為社會事實的過程:
15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1.誰來定義犯罪行為: 2.什麼是犯罪行為: 3.誰來決定犯罪定義的應用範圍: 4.發展刑法的適用行為:
5.建構犯罪觀念: 6.犯罪成為社會事實: □優點:指出社會不平等造成對偏差的反應有差異
16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迷亂理論: □墨頓1930年代所創,使用凃爾幹所創的迷亂一詞,但賦予不同定義。
□迷亂概念指的是社會追求的目標與達成這些目標且被社會認可的手段之間一 致狀況。
17
偏差與犯罪的解釋 □偏差的適應方法分為五種: 順應型 創新型 儀式主義型 退縮型 叛逆型 □此理論頗能詮釋台灣目前新興的一些偏差和犯罪行為。
18
台灣的犯罪問題 如何從犯罪率觀察治安狀況 計算犯罪率方法是以刑案發生件數除以該年人口數犯罪發生率 ps請掃描畫出台灣四十年來犯罪發生率
民國70年開始台灣地區犯罪率成長每一個五年就有一個犯罪高峰期出現,整體而言治安惡化但漸趨緩慢趨勢 爲彌補官方統計犯罪率不足,可以使用另外兩種數據作為觀察治安狀況的參考指標
19
台灣的犯罪問題 針對一般人進行調查,請求受訪者填寫自己曾經做過的犯罪行為,稱為自陳性或自我報告調查研究
針對一般人進行調查,訪問內容是請受訪者填寫或說出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或家庭中的犯罪行為
20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1.暴力犯罪 可算是最古老犯罪類型之一,亦是人類進入文明歷史後最為人們所恐懼的犯罪類型
從心理學、社會學、犯罪學理論探討暴力犯罪人心理狀況學者認為: 1.攻擊和暴力為人之本能 2.挫折會促成個人的攻擊和暴力行為
21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3.個人的攻擊和暴力行為是向家庭、社 區、媒體等學習的結果 4.攻擊和暴力行為是某些次文化的特徵 另有兩種暴力犯罪無法解釋
【1. 】國家對個人暴力迫害 【2. 】國家或民族間戰爭或恐怖主義行為
22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標籤理論和衝突理論較能尋求出解答,政治權力與利益的衝突是國家暴力迫害個人,亦是國家間、民族間相互攻擊的重要理由有權力或戰勝的一方就有權力界定無權力或戰敗一方為恐怖份子或暴力行為
23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2.白領犯罪 由蘇哲蘭創立,最關心議題為「職業型白領犯罪」即有權力者利用職業技能或職權從事個人犯罪行為,但忽略了一群人利用公司或圖利公司的「公司型白領犯罪」 在台灣不使用白領犯罪但對經濟犯罪有明顯定義 經濟犯罪的被害人數增加、金額擴大及手法類型均有逐年增加趨勢
24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3.少年犯罪 學者研究分析後之共同趨勢 *少年犯罪率正不斷上升中 *最普遍犯罪類型為竊盜案件
*少年犯罪人年齡下降,以15~16歲最多 *犯罪少年家庭經濟情況以小康及中產階級 最多
25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少年犯罪集中在都會區 *研究者採用最多的理論解釋為社會控制理論、差別接觸理論和心理因素論
*家庭管教過嚴、矛盾或冷漠、自我概念低落、自卑、具攻擊性、情緒不穩、缺少反省力、好追求逸樂、學業成績低落、對學校採取負面態度、涉入不良休閒活動、失學、失業、輟學、加入幫派等都是少年犯罪重要因素
26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少年犯罪主因未變而犯罪率仍足年增加其中未被指出重要原因即社會結構變動
此外隨著資訊電子媒體革命興起後,快速滲入每個家庭及生活中,電視畫面暴力血腥畫面每日可見,是人民放學下班生活寫照,Neil Postmand稱此為『消逝中的兒童』家長應重視媒體選擇,媒體不分級爲求收視而忽視「媒體素養」的重要課題,而造就e時代新新人類,火星文發明
27
各種犯罪類型研究 4.無受害犯罪者 指個人自願從事不侵害他人權益的違法活動又稱「非道德犯罪行為」許多學者認為解決無受害犯罪最佳方法是「除罪化」,即解除法律對這些行為限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