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2 重點一:資源的分類 【可再生資源】:使用得當,可生生不息。 如:水、空氣、土地、生物資源。 【不可再生資源】:無法生生不息,隨使用量而枯竭。
如:【地下資源】─石化燃料、礦產

3 重點二:自然界提供資源 土地資源 生物資源 水資源 功 能 生物棲息場所 提供生物多樣性 1.雨水提供淡水資源 破 壞 1.使用化學肥料
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生物棲息場所 提供生物多樣性 1.雨水提供淡水資源 1.使用化學肥料 2.栽種單一作物 過度捕捉與採集 水污染、電魚、 外來種、興建水壩 森林破壞 興建水壩 超抽地下水 土壤性質變化 水源污染 土壤流失 破壞生態環境 1.生物多樣性降低 2.生物資源枯竭 河川溪流淹沒 土地鹽化 地層下降 海水倒灌

4

5 水庫 大漢溪上的榮華水庫,當地地質不穩,並不宜興建大型水庫,近年來土石沖刷造成嚴重淤積( 紅色圓圈處),使水庫壽命急遽縮減,同時也影響了洄游性生物的生活與繁殖。

6 養殖魚塭抽取地下水

7

8 重點三: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 1.【污染物】:對人類獲自然環境有害的物質。 2.【優養化】1.水域中藍綠藻生長過多
(污水、垃圾、廢氣、殘渣、農藥、化學肥料、放射性廢棄物) 2.【優養化】1.水域中藍綠藻生長過多 2原因:家庭廢水、化學肥料流入水中 3標準: 【氮】>0.3ppm, 【磷】>0.01ppm 3.【珊瑚白化】:火力或核能發電廠排放溫水,使鄰近 水域溫度升高 4.【紅潮】:營養鹽過度流入海中,使藻類大量繁殖。 造成魚蝦死亡。 5.【放射性廢棄物】:造成基因突變、發育畸形。 6.【森林破壞】:破壞生物棲地、使土壤易流失、破壞 水循環。

9 優養化

10

11 山坡地過度濫墾 山坡地種植樹高、根淺的檳榔樹,在颱風時 常被連根拔起,造成土石流(南投縣水里鄉 上安村)。

12 重點四:生物放大效應 (生物累積效應) 【不易分解】的物質(如:DDT),藉由【食物鏈】的傳遞,使越食物鏈【上層】的生物,毒物的含量越增加。
主要原因:毒物分子量小、代謝時間長、 【不易被生物體分解 】。

13

14

15

16 環境變壞對人產生的影響

17

18 工廠 機車廢氣 工廠、機車、 伐木廢氣 工廠廢氣 工廠、 機車、 汽機車廢氣 冷煤、 寶麗龍製品 臭氧層破壞 溫室效應 酸雨 光煙霧 NOX
工廠、機車、 伐木廢氣 CO 工廠廢氣 SO2 工廠、 機車、 CO2 汽機車廢氣 CH4 冷煤、 寶麗龍製品 CFCS

19 臭氧分子分解,臭氧層無法吸收【<310nm】的短波輻射 基因突變 、皮膚癌 海洋食物鏈破壞 溫室 效應 二氧化碳【CO2】
原因 結果 對人類影響 臭氧 層破 氟氯碳化物(冷煤、冷凍劑)使用 臭氧分子分解,臭氧層無法吸收【<310nm】的短波輻射 基因突變 、皮膚癌 海洋食物鏈破壞 溫室 效應 二氧化碳【CO2】 CO2吸收【長波輻射】 ,使地表不易散熱 海平面上升,影響人類居住環境 酸雨 氧硫化物 氧硫化物與雨水形成 【pH<5】之酸雨 影響水域生物、傷害植物、土壤酸化、影響人體健康 空氣污染 逆溫現象 廢氣無法排入高空 影響健康 重金屬污染 汽機車排廢氣(鉛) 工廠廢水、廢氣 【汞】--水俁病 【銅】--綠牡蠣

20 臭氧層破壞圖 臭氧層要回復到 1950 年以前的狀 態仍需要兩百年 臭氧層的稀薄化

21 新 一 代 冷 媒 新冰箱標榜保護臭氧層。現今的電冰箱多已使用新一代的冷媒,以保護臭氧層

22 蒙特婁公約 大氣是國際共有的公共資源,為了保護大氣層, 1987年9 月在蒙特婁的地球高峰會議上,許多國家簽署議定書,強制管制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特別是CFCs 的使用

23 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

24

25 熱 島 效 應 都市的氣溫高過外圍郊區氣溫的現象 都市熱島效應及環流示意圖

26 生物資源消失

27 多種已消失的生物種類

28 【逆溫現象】: 由於地形及氣候的原因,造成逆溫層產生,使空氣無法對流,空氣中的污染物無法發散,空氣污染更加嚴重。 盆地地形及無風狀態易發生
逆溫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暖空氣覆蓋在冷 空氣上。

29 溫度隨高度升高而降低 溫度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30 環境荷爾蒙作用機制

31 資源的有效利用 自然保育與環境保護

32 垃圾的處理 垃圾處理三步驟: 【1】減量【2】分類回收【3】處理。 垃圾分類: 資源性 回收再利用 非資源性:a.可燃性 焚化
資源性 回收再利用 非資源性:a.可燃性 焚化 b.不可燃性 垃圾掩埋 【 戴奧辛】(多氯聯苯)---世紀之毒 產生:造紙、除草劑、焚燒廢五金產生 致癌、導致畸形

33

34

35

36 生 態 工 法  1962 年美國生態學家歐當(Howard T. Odum)首度提出
生 態 工 法  1962 年美國生態學家歐當(Howard T. Odum)首度提出 生態工法是指基於對生態系統的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而採取以生態為基礎、以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可降低工程對環境的衝擊。其工程設計首重生物的生存,考量不同地理環境及生態條件,儘量因地制宜而就地取材,減少資源的消耗及對環境的傷害,使工程能融入自然。

37 生態工法的應用範圍廣泛,能促進受人工干擾後之生態系的復原能力,如水土保持、溪流整治、河川復育等,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地的人工生態系工程也是生態工法延伸的應用,對生態系有保護的功能。

38 生態工法實例 道路工程:儘量以非工程的方法來滿足用路需求,如交通管理、大眾運輸
水利工程:營造多孔隙的河川生態環境、透水地表鋪面、滯流池設置等,減少地表逕流以降低洪水發生,增加雨水滲入土壤以補注地下水,興建因地制宜的攔水、攔沙設施或魚梯 都市工程:增加綠化面積,盡量以多樣的原生種栽植,連接綠地區塊以形成緊密交織的綠地網路系統

39 生態工法實例照片1 地面鋪設連鎖磚,縫隙可透水 台南市竹溪的小型人工溼地 (地箭頭所指為汙水流入)

40 多孔隙的河川生態環境 a水泥化的堤岸河床 b採生態工法的堤岸河床

41 生態工法與傳統工法比較

42 區域 國家公園名稱 主要保育資源 南區 墾丁國家公園 隆起珊瑚礁地形、海岸林、熱帶季風林、海洋生態 中區 玉山國家公園 高山地形、高山生態、林相變化 北區 陽明山國家公園 火山地質、溫泉、瀑布、草原、闊葉林、蝴蝶、鳥類 東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大理石峽谷、斷崖、褶皺山脈、林相變化、動物相豐富、 雪霸國家公園 高山生態、地質地形、河谷溪流、林相變化 福建省 金門國家公園 湖泊濕地、海岸地形、島嶼形動植物 南海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為完整之珊瑚礁、生物多樣性高


Download ppt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衝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