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登革热防控知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登革热防控知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登革热防控知识

2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痛,面、颈、胸部潮红,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3 概述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区和欧洲个别境域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大约有1亿感染者,其中50万例登革出血热需要住院治疗,25000例死亡, 我国以输入性为主,主要来自东南亚和南亚,部分来自非洲和南美洲国家。义乌、广东东莞市近年发生过暴发。 2014年广东正遭遇约2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袭击

4 2014年广东登革热疫情 广东登革热病例已破四万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最新通报称,10月29日,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280例。截至10月30日零时,今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2094例。广东省疾控专家预测,未来1个月全省疫情将维持中低强度流行并逐步减弱。

5 2014年广东登革热疫情 29日,广东省新增住院病例163例,现症住院病例919例,累计住院病例1734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424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我省的报告病例分布为:广州(34044例)、佛山(3341例)、中山(585例)、江门(478例)、珠海(426例)、深圳(322例)、肇庆(259例)、东莞(241例)、清远(225例)、阳江(211例)。

6 病原学 登革病毒(DV)属于黄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共有四个血清型,各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7 病原学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8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热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9 传播媒介 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10 白纹伊蚊 1. 中胸背部有一条有白纵条 2. 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 3. 触须末端白色
2. 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 3. 触须末端白色 飞行距离较短,一般为滋生地周围50-150m范围。

11 蚊虫的生活史 卵3- 5天→幼虫10-14天→ 蛹2天→成虫 夏季9-15天完成一代生活史,蚊虫寿命1-4周

12 成蚊的吸血性 白纹伊蚊对人的攻击性强,多次吸血。白天吸血,且喜欢吸人血,只有雌蚊吸血,吸血高峰为上午9-10点,下午4-5点,但随季节会有所改变。

13 白纹伊蚊栖息习性 成蚊多在孳生场所附近栖息: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缸、石穴、竹筒、空房内等;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 室内,室外容器积水孳生,主要在室外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 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 和湿度条件。

14 传播途径 患病者 潜伏期:3~14日 常见为5~8日 健康人士 外潜伏期:8~12日 带病毒蚊

15 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16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不同型别毒株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或多次感染。
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17 季节分布 发病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蚊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

18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输入性流行区所有职业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感染机会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 任何种族均可患本病,但是在1981年古巴的登革出血热流行中,黑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人。

19 发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 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淋巴组织 复制 第二次病毒血症 普通型 出血/休克型

20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一般5~8天 主要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头、眼眶、肌肉关节) 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 出血倾向 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

21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22 典型登革热 ⑴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疼痛,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于病程的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病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失。

23 典型登革热 ⑵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天。

24 典型登革热

25

26

27

28

29

30 典型登革热 ⑶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

31

32

33

34 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统计

35 登革出血热 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 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 /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36 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DHF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WHO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

37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时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特别是进行性下降

38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血清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清中特异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或病毒分离阳性,有明确诊断意义。 

39 预防原则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 (白天防被伊蚊叮咬)(次要)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伊蚊,预防被伊蚊叮咬 (重点)
提高人群抗病力:暂无可供应用的疫苗

40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一、疫情监测 对临床疑似病例,采集急性期血检测登革热IgM抗体、分离病毒,或双份血清检测IgG抗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1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5、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6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42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二、隔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之日起不少于6天。

43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三、防蚊、灭蚊 1、每3-5天定期清刷水缸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和蚊卵。 2、生物灭蚊蚴
3、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4、疫点及半径100米周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44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四、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做好防蚊措施。

45

46 怎样预防登革热 防治蚊子叮咬时预防登革热传播最关键的,灭蚊防蚊时预防登革热最根本的措施。因此预防登革热要记“四句话”:
登革热是由蚊子传播的; 这些蚊子生长在水缸、水泥水槽、花瓶、水盆、罐等小积水容器中; 每隔2-3天洗缸换水,还要冲洗富贵竹的根,倒置小积水容器,消除家居蚊孳生地,喷洒药杀灭成蚊。控制了蚊子,就可以有效预防登革热。 睡觉要挂蚊帐,减少皮肤暴露,防止媒蚊叮咬;有临床表现的病人应尽早送医院治疗。

47

48 怎样预防登革热 翻缸倒罐,消灭一切蚊子幼 虫的孳生地。 花盆及水生植物每 星期至少换水一次, 切勿让花盆底盆积水 要注意盖好 储水容器

49 怎样预防登革热 填平凹陷的地面 适当丢弃空瓶 子、空罐子

50 (一) 处理孳生地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一) 处理孳生地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2、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     3、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       5、饭盒及汽水罐等可积水的容器不要随处弃置,要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51 (二)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1、居室用门窗纱网防蚊,用蚊香、驱蚊器等驱蚊。 2、要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
1、居室用门窗纱网防蚊,用蚊香、驱蚊器等驱蚊。       2、要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       3、外出时穿上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在脖子、小腿、手臂等部位涂驱蚊油。         4、流行时要避免到疫区活动,以减少传染机会。 

52 (三)一旦出现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       
(四)及时对发生疫情的地方进行彻底灭蚊。        (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

53 没有积水就没有伊蚊 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 防蚊灭蚊是关键!


Download ppt "登革热防控知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