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機會均等 王麗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機會均等 王麗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機會均等 王麗雲

2 思考下列問題 什麼是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機會均等有何重要性? 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因素為何? 學校或政策的那些作法可能影響教育機會均等?
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3 人在教育上為何會不平等?

4 資本與資源 資源 一張紙可能是個資源,可是未必是個資本(名校的畢業證書與野雞大學的畢業證書),一個資源的價值也要看其場所而定(名校畢業文憑在文憑稀少憑充斥社會的差異價值,或是在主智或不主智社會的差異價值)資本

5 資本 (1)資本是要花時間累積的 (2)資本累積的目的是產生利潤,或是能以相同或其他的方式進行再生產,以達成自我維持
(3)資本的分配結構代表社會結構,影響成功的機率

6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經濟資本 (1)經濟資本是最方便的資本,可以快速直接的轉換成錢。
(2)經濟理論使我們以經濟的角度來看待交換世界,產生了經濟世界與非經濟世界的簡單二分法。實際上物質交換只是所有交換型式中的一種罷了,不是所有的交換都是以物質為基礎的。

7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文化資本 具體的狀態(embodied state):心與身的持久性情(disposition)
物體的狀態(objectified state):文化貨品(書籍字典) 制度化的狀態(institutionalized state):

8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一)具體狀態文化資本的特色
必須由投資人自己投資,涉及個人成本的問題,對於有經濟或政治資本的人而言造成了使用上的問題。 較為穩定(所以不會有物價波動的問題) 是稀有的,不是所有的社會份子都有經濟或文化的手段替其子女培育文化資本,更加確保了擁有者的物質與象徵利益。 文化資本的傳送仰賴家庭,也是所有資本中最具有隱藏型式的資本傳送。

9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二)物體狀態的文化資本 具有可傳遞的物質性,所以較仰賴經濟資本。
如果納入生產工具的文化資本增加,文化資本擁有者的集體力量也會增加(公司中階技術人員) 物體狀態的文化資本只有在被當作是工具時才會展現他們的符號或是物質的效果。

10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二)物體狀態的文化資本 具有可傳遞的物質性,所以較仰賴經濟資本。
如果納入生產工具的文化資本增加,文化資本擁有者的集體力量也會增加(公司中階技術人員) 物體狀態的文化資本只有在被當作是工具時才會展現他們的符號或是物質的效果。

11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二)物體狀態的文化資本 具有可傳遞的物質性,所以較仰賴經濟資本。
如果納入生產工具的文化資本增加,文化資本擁有者的集體力量也會增加(公司中階技術人員) 物體狀態的文化資本只有在被當作是工具時才會展現他們的符號或是物質的效果。

12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三)制度化狀態的文化資本 以學術文憑方式具體化,不同的證書之間可以互相比較,甚至交換。

13 文化資本的特徵 (1)具有排外性 (2)和教育的目的或工作組織中所具備的特性並無多大的關連

14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社會資本 是與透過相互認識或認可的制度化關係所產生的持久網絡有關係的實際或潛在的資源。
決定社會資本的因素包括size(所能有效動員的銜接網絡),以及這些關係網絡所具備資本的量 隨著新成員的進入,社會資本不斷被重新定義

15 不同型式的資本及其關連性 Bourdieu社會資本的概念 是宰制階級用以維持並再製團體凝聚力,以保有團體優勢地位的一種工具。
可動員的關係網絡與這些網絡本身所具有的資本的量與質決定了社會資本。

16 Coleman社會資本的概念 義務期望與信賴的程度:level of trust/obligation
資訊網絡:information channel 規範與懲罰:norms and sanctions

17 Coleman與Bourdieu在社會資本概念上的差異
Bourdieu社會資本是主宰階級社會再製的工具,Coleman則視之為社會控制的工具,所引導出來的,啟示自然也不同。Coleman會強調家庭價值與社區概念,Bourdieu則強調結構限制對資源接近的影響。

18 沒有社會資本會如何? 鑽石市場 韓國學生讀書會 跟會

19 為何需要不同的資本型式? 不同的資本市場可以提供不同的機會與利益,經濟市場只是眾多市場之一。
所謂的人力資本可能是時間與文化資本投資後的成果。只以人力資本來看可能忽略的社會再製的重要面向。 經濟資本是一切文化資本的根本,其他經過轉換或隱藏的資本其功效即在隱藏經濟資本作為根源的事實。 不同資本之間的轉換可能具有風險,越隱藏的資本也就越具有損耗性。不確定性也可能造成資本轉換的危機。 如果官方的、直接的特權受阻,資本的擁有者就有興趣訴諸隱藏的傳遞方式,確保稀有位置的獲得。

20 文化資本對教育的啟示 留心學校課程中呈現的是對誰有益的文化資本?又對誰不利?社會中難免有主流文化,也有高階文化,但非主流文化或非”高階”文化並不代表是無價值的文化,應予尊重與發展的空間。 留心學生在受教過程中因文化資本的限制而自我選擇退出(self select out)。

21 均等的意義 在希臘時代,均等所指得是一種信念,相信所有的人是平等的(equal),與正義的概念相近,也就是應該平等的對待平等的,換句話說,平等的對待不平等的,或不平等的對待平等的,都是不均等的。 有一段期間希臘對均等的概念則與法律關係較為密切,認為均等代表公民都應受到相等的法律待遇,均有相等的權利甚至能力參與政治事務。

22 均等的意義 天主教對均等的概念更為前衛,認為所有的人在尊嚴上或重要性上都是相等的,社會的標記,如富有、階級、職等都是無關緊要的。宗教的想法雖肯定「上帝」之前人人平等,但世俗界的不平等卻仍然持續。

23 均等的意義 均等概念在十七世紀起與社會革命結合,主張人生而平等,卻因為政治與社會制度的因素而產生了不平等,所以主張爭取人的政治與公民權利,認為人人都有投票與參政、處分財產、訂定契約、言論自由等權利。

24 均等的意義 不論是法律或政治上的均等概念,在近期的美國都受到整併與修正,提出了機會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的概念,認為只是主張法律或政治權利的平等是不足的,人們行使其權利的配合條件(conditions)也應該平等,例如健康的條件或教育的條件,否則某一團體的人將總是終日忙忙碌碌卻不得溫飽,而另一群人及其子女卻可以較輕鬆地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沒有條件上的均等,法律或政治上的均等是無法促進真正的社會公平與正義的。

25 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涵 在教育上,教育均等一詞較少被提及,教育機會均等則是較常提到的概念,這可能與教育被視為均等的條件有關,所以教育機會的均等提供成為促進社會均等的手段

26 美國早期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定義 提供免費的教育到一定階段,使能進入勞動市場工作; 不論背景,對所有的小孩提供共同的課程;
讓不同背景的小孩都能上相同的學校(一方面透過設計,一方面也可能因為當時的人口密度較低) 因為地方稅收提供學校所需的資助,在特定地區內提供的教育也應均等。

27 James Coleman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定義
社區對學校輸入的差異,例如學生單位成本、學校建築、教師品質等; 學校種族組成; 抽象的特徵(intangible characteristics),如教師士氣、教師對學生期望、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高低等; 學校對相同背景與能力的學生能產生的效果,根據這項定義,教育機會均等所指的是在個人輸入(individual input)相同時,結果的均等; 學校對不同背景與能力的學生產生的效果;也就是對於不同個人輸入(individual inputs),能夠產生相等的結果,這個教育機會均等的定義如果推到極端,所指得是教育機會均等的達成只有當不同團體的學校教育結果都相同時,才算達成。

28 教育機會均等 Coleman將對學生教育表現的影響來源分為兩類,一是學校(學生所共享的),一是校外,特別是家庭與鄰區的影響(個別差異),這兩股力量的消長決定了學生的教育表現,Coleman認為「學校收斂的影響力與校外分散的影響力兩者的相對強度(relative intensity)決定了教育系統提供教育機會均等的效能」(Coleman, 1969, 23),學校的相對影響強度越大,在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表現越好。

29 那裏存在著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30 學校究竟是社會再製的機構或是偉大的平衡器?
學校是社會再製的機構 馬克思主義對學校教育的分析 P. Bourdieu 文化資本與社會再製 Coleman怎麼說?(沒理論,有事實:學校教育的限制)

31 學校究竟是社會再製的機構或偉大的平衡器?
BSS夏季失落的研究 水龍頭理論

32 思考教育機會均等應有的觀點 1. 教育機會均等不可能完全達成,只有相對程度的差別。
2. 學校教育與家庭的相對強度決定教育機會均等的狀況(當然,教育政策可能成發揮重要影響力,多元入學、分化年齡、教育補助) 3. 政府在調節家庭與學校教育影響力量上的表現應作為評估政府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成效的依據。

33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政府理論
Coleman讓我們知道教育機會均等的提升只能靠政府,不能靠人民。但政府可靠嗎?

34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政府理論

35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政府理論

36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政府理論

37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政府理論

38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政府理論
推動教育機會均等不是理所當然的政府作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政府界定自身在教育機會均等上追求的角色 重點是觀察政府對自身角色的界定,推論其在教育機會均等上能夠做或願意做的範圍

39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中央與地方教育職權 憲法(108) :中央負責立法規定教育制度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 憲法(110) :縣教育由縣立法並執行之 地方制度法(18-19) :學前教育、各級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之興辦及管理列為縣市自治事項。

40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教育基本法: (1)教育制度之規劃設計。(2)對地方教育事務之適法監督。(3)執行全國性教育事務,並協調或協助各地方教育之發展。(4)中央教育經費之分配與補助。(5)設立並監督國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6)教育統計、評鑑與政策研究。(7)促進教育事務之國際交流。(8)依憲法規定對教育事業、教育工作者、少數民族及弱勢群體之教育事項,提供獎勵、扶助或促其發展。前項列舉以外之教育事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其權限歸屬地方。

41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小結:對於中央與地方教育職權的規定 (1)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的規定仍不清楚,亟待釐清 (2)法令之間對於縣市政府教育權限的規定似不一致 (3)中央與地方之關係,依法中央得監督公私立教育文化機關(特別是適法性之監督),必要時中央得將教育制度之執行交由省縣執行之。

42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規定 憲法 159條:「 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第163條:「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準,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

43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教育憲法─《教育基本法》也同樣揭示教育機會均等理念,教育基本法第四條對教育機會均等也提出了宣示:「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 第五條規定:「各級政府應寬列教育經費,保障專款專用,並合理分配及運用教育資源。對偏遠及特殊地區之教育,應優先予以補助。教育經費之編列應予以保障;其編列與保障之方式,另以法律定之」。

44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國民教育法中》有很大的轉變,法令中與教育機會均等相關者只有一條(第五條)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免納學費;貧苦者,由政府供給書籍,並免繳其 他法令規定之費用。 國民中學另設獎、助學金,獎助優秀、清寒學生。」 另一對教育機會均等頗有衝擊的影響卻受到重視,第四條提出家長教育選擇權的保障,讓家長能為其子女之福祉, 選擇最佳之教育,同時亦開放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45 政府在教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應然面分析:法令
小結 教育機會均等是我國重要教育核心價值,就法令上而言其重要性遠勝於其他價值 除了對個人教育機會均等的承諾外,各地區教育平衡發展的促進也是重要基本國策。 家長教育選擇權近年受到國民教育法保障,與教育機會均等如何平衡值得關注。

46 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實然面的分析 :公私立學校管轄問題
公私立學校之間常常存在競爭關係 私立學校法第57條之規定,中央與地方則卸下部份的權限,給予私立學校辦學相當大的自由度

47 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角色:實然面的分析 :公私立學校管轄問題
1.學校環境(如師生素質)也是教育機會均等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因為放寬限制使得公私立學校教育條件有重大的差異,政府無疑成為教育機會不均等惡化的推動者。 2. 私立學校辦學在許多地方不受法令限制,實際操作層面上法也僅及於公立,不上於公立學校,在國民教育階段並不公平。

48 代結語: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所應扮演的角色
一、教育機會均等為重要教育權,特別是在國民教育階段,該教育理想的達成,必須要仰賴政府的介入,無法指望靠家長或家庭達成,在很多情況下,家庭反而是教育機會不均等的重要來源。 二、即使有政府介入,也無法達成完全的教育機會均等,但政府的政策可以有效能的提升教育機會均等,政府退守必然惡化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情況。 三、在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的實踐上,政府與家長之間存在著緊張關係。家長不需對國家教育機會均等負起任何責任,但可以對自己的教育選擇權有所主張,進而影響到國家教育機會均等效能上的表現。 四、除了家長之外,縣市間與機構間的競爭也是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主要原因。「錢」而非「法令」是中央掌控地方的主要方法,卻也造成了更大的地區性與機構間的不均等,形成沒錢的縣市或機構遵守規定,有錢的縣市或機構獲得較大辦學空間,在選舉壓力與市場競爭之下,縣市間與機構間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必然惡化。 五、重要的法令如憲法或教育基本法,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特別重視,可說是國家教育重要核心價值。家長教育選擇權的提出則是晚近的事,法令的修訂顯示政府希望在兩方面都顧及,但卻忽略或未能處理其中可能衝突與矛盾。 六、法令上對於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權限份際的規定仍相當模糊,使得對彼此教育權限的解釋各說各話,時有矛盾情況產生。也就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促進。

49 代結語: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所應扮演的角色
教育政策建議 (一)宜釐清各個教育政策價值的優先順序,目前的法令規定,人民有接受國民教育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機會均等則是基本國策,各級政府均需追求。其他法令亦提出不同價值,可能影響到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踐,必須取得共識,有所取捨堅持,達成理想平衡,以免拍賣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的責任。 (二)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效能的提升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在政策上應該積極有所作為,濟弱扶傾之外,更不宜刺激、鼓勵或縱容教育機會不均等情況的惡化。 (三)政策不能僅止於宣示,特別是悠關民眾權益的教育機會,對於各級政府在維持教育機會均等上的效能,應建立客觀評估指標,作為課責及改進依據,並滿足民眾知的權利。

50 代結語: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所應扮演的角色
法令上建議 (一)在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的法令規定上,仍然相當模糊,何謂教育制度?何謂全國性事務?何謂縣市教育?何謂教育經營與管理?(放假補課?免費營養午餐?課程綱要?教學時數?師資素質?…)見解不一,各自表述。地方制度法已通過一段時間,五都十七縣體制又箭在弦上,各項教育權限爭議必然越來越多,教育機會均等效能的提升似也不樂觀。中央應會同各縣市政府由教育面、行政運作面、權力劃分理論等妥善訂定,以免中央一直追著地方跑,地方各自為政的情況不斷出現,讓小小的臺灣國民教育上有過大的落差。 (二)不論各級政府對於法令均需重視與遵守,落實法治,如此才會在面對法令規定不合理或不清楚時積極推動修法。目前各自表述又無太多法律責任,致使各級政府與學校在面對政治壓力下,自行解釋法令或忽略法令,法治不落實,法的修正與設置不積極,教育經營與辦理就只能受政治與金錢角力左右。

51 代結語:政府在教育機會均等上所應扮演的角色
政府角色規範的建議 (一)瞭解各種教育治理方式的優缺點與限制,妥善規劃配套措施。臺灣長久都屬於中央極權式的教育治理模式,有其優點與缺點;地方制度法實施後,分權化的治理固然帶來新的契機,也產生不少的問題與挑戰。不論採取何種治理方式,對於必須具備的條件與配套措施都不能過度浪漫化或理想化,必須踏實地規劃應對,或列入選擇前的評估。教育改革可以有浪漫的方向,但需要有踏實的步伐與計算。 (二)明確界定政府在國民教育上所扮演的教育機會均等角色。我們要的究竟是守住教育底限的政府?羅賓漢政府?裁判政府?大有為政府?為自己執政利益是圖的政府?鼓勵市場法則,弱肉強食的政府?被少數個人或團體綁架的政府?在這段政治變革的期間,教育界對教育治理體制甚少有置喙的機會,至產生許多問題。教育是人民的重要權利,也是人民各項權利行使的重要基礎,必須妥善界定,維持人民受教育權利。 (三)政府雖然是由民意產生的,但不代表政府可以不管專業,甚至違背專業,人民選舉政府,除了希望代表民意外,更有請政府代理其行使權利的意涵,是以政府需參考專業意見代表人民作出最佳之決定,淪入民粹是全體社會的不幸。


Download ppt "教育機會均等 王麗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