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節 中國的農業 第二節 中國的工業 第三節 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14章 中國的產業 第一節 中國的農業 第二節 中國的工業 第三節 中國經濟的發展
2
第一節 中國的農業 一、由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 二、新東北現象 三、黃土高原上的生態農業
3
由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 (一)中國的傳統農業 (二)1949至1978年間的中國農業變化 (三)1978年迄今的中國農業變化
4
中國三大主要農業系統分區 1.西北內陸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之外,屬於乾燥氣候,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是最主要的農業活動。
2.綠洲與河谷地區:農業生產以小麥、大麥、玉米為主。 3.東半部的季風氣候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農業生產系統。 以北為旱作區,主要以小麥生產為主。 以南則為水田區,以稻米的生產為主。
5
中國三大主要農業系統分區
6
1949至1978年間的農業變化 中國政府為了解決龐大人口所帶來的糧食需求壓力,對於糧食生產的政策是只生產米、麥等主要糧食。
1960年代,中國政府對糧食的生產與分配無法有效的控管,再加上氣候的惡化與不當的農業政策,造成嚴重的饑荒問題。 在許多不宜耕種的地區開發利用,導致嚴重的土壤流失,形成農業發展上的問題。
7
1978年後的農業變化 1978年中國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採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措施。
農人可依當地的自然環境、生產技術等條件來生產獲利較高的農作物,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也造成了農業區域專業化的出現,例如:新疆的棉花、陝西的水果、雲南的花卉、東北的玉米等。
8
新疆的棉花 東北的玉米
9
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 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造成鄉村地區農業的興盛。
農民為了尋求較高的利潤,藉由更專業化的生產,選擇較高價農作(如蔬菜、水果)與家畜,結果使得中國的農民傾向於增加蔬菜和水果的生產比例。
10
中國的農業產量表
11
中國農業產量變化的原因 對於蔬菜和水果的價格,中國政府的控管較穀物來得寬鬆。
1978到1995年間,中國國內自由市場的數目從33,302個增加到82,892個,增加了2.5倍。 富裕的都市消費者在食物消費習慣上要求更多的變化,這刺激了郊區與甚至較遠地區的生產者生產較高品質的蔬菜和水果,而這也造成了農業的區位變遷。
12
東北的三江平原由 『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以三江平原為主體的黑龍江省墾區著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開發特色農產品,成為中國目前重要的商品作物產區。照片為三江平原腹地中糧倉林立的景象。
13
黑龍江省糧食產量變化圖 1950年代,中國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墾荒活動,使昔日的北大荒變成「北大倉」,東北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區。
14
新東北現象的問題 (一)供需失衡的問題 (二)環境問題 大興安嶺退耕還林前的林地成了耕地,嚴重地破壞了生態。
15
黃土高原上的生態農業 考量到黃土高原地處半乾燥地區,降水稀少,因此在農業的發展上,近年來以生為其最主要的努力方向。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重視水土保持 (二)有效地管裡與運用水源 (三)退耕還草、還林
16
四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 利用太陽能與沼氣提供溫室中作物與養殖業的熱量來源,改善作物的生長條件,不僅提高了產量,質量也獲得提升,而畜棚中的豬隻,也因溫度的增高,加速了它的成長。在這過程中,減少了農藥、肥料、飼料的使用,對生態環境有更佳的幫助。 哈爾濱生態農業科技園區
17
第二節 中國的工業 一、工業區位的變遷與工業結構 二、工業區老化的東北現象
18
工業區位的變遷與工業結構 (一)中國的工業區位 (二)經濟特區 (三)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19
中國的工業區位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工業才發展起來。 1960年代之後,中國的工業區位逐漸擴展到西部內陸地區及華南地區。
目前中國主要的工業區有四:遼中南工業區(東北)、京津唐工業區(華北)、滬寧杭工業區(華中)、珠江三角洲工業區(華南)。
20
中國的工業區位變化圖
21
中國主要的工業區
22
中國主要的工業區分布圖
23
經濟特區 中國在東南沿海先後設置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及海南島五個經濟特區。
設置目的:藉由政府提供政策優惠、較多的經濟許可權及區域優勢等,吸引資金與技術,以協助中國產業的發展。 政策成功:中國逐步邁開經濟改革的步伐,推動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各種開發計畫。
24
中國的經濟特區分布圖
25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的興起,主要是憑藉其擁有廉價製造業勞工的優勢。
26
保稅區的主要功能 中國為了讓商品有更好的生產流程,從1990年起,在沿海地區設置了十五個保稅區。保稅區主要的功能有三:
保稅倉儲:境外的貨物進入保稅區時,不需繳納進口稅,除非貨物離開保稅區,進入國內,才需課徵進口稅。 出口加工:保稅區內的貨物可允許在區內進行簡單的加工,然後再將成品輸出境外。 轉口貿易:藉由良好的物流與相關金融配套措施,使進出口貿易更形活絡。
27
中國的15個國家級保稅區分布圖
28
天津港保稅區
29
工業區老化的東北現象 相較於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東北三省的工業發展則呈顯成長遲滯的現象。
東北現象:在1990年時,東北的工業總產值僅較1989年增加了0.6%,同時間中國的全國工業總產值則增加了7%,東北工業發展的遲滯,是十分明顯的現象。
30
東北的工業產值占中國工業產值的變化表 在1978年時東北的工業總產值占中國工業總產值的16%,接著比例持續下降,到了1998、2000、2001、2002等年,甚至已經降到10%以下。
31
東北工業區分布圖
32
東北現象的原因 國有(營)企業過多:中國的經濟發展由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國有企業必須「自負盈虧」,過多的冗員,是龐大的包袱,造成生產效益低下。 工廠設備老化:鞍山鋼鐵廠。 生產成本過高:東北以重工業的生產為主,然而重工業是一種「三高」的產業(高消耗資源、高消耗能源、高汙染)。撫順礦坑
33
鞍山鋼鐵廠 鞍山鋼鐵廠是一個有68年歷史的老企業,過去設備陳舊,技術落後。自1981年以來,為了逐步實現企業現代化,鞍鋼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
34
撫順礦坑 雖然煤炭產量已經下降,但這裡蘊藏有豐富的油頁岩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35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 將國有企業轉成股份制,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造改組外,也積極的改善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以改良東北的產業發展條件。 在產業發展的類型上,主要是走向「四基地一區」的重點發展方向。 四基地:設備製造業、新興能源、商品糧食和農牧生產、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等;一區:生態安全保護區。
36
東北振興計畫的成效 經過改革、重組和改造後的國有企業瀋陽機床集團取得明顯成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37
綠色能源的生產 滿載燃料乙醇的油罐車整齊排列在鐵路專用線上。東北地區是中國玉米主產區,推廣車用乙醇汽油可解決糧食出路問題。
38
第三節 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中國經濟的成長 二、世界工廠與中國
39
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狀況圖 1978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外資,中國的經濟出現了長足的進步,也使中國成為全球新興資本市場的重要成員。
40
中國GDP的增長情況示意圖 在1978年以前,中國的整體GDP並沒有明顯的改變,但在1978年以後,GDP逐年的穩定增長,甚至出現戲劇性的快速成長。
41
中國與部分已開發國家GDP比較圖 2005年中國的GDP數值(22,248.1億美元),超越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先進國家。
42
中國GDP中三級產業所占的比重(2005) 在GDP的產業結構上,由昔日以第一級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變成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產業結構。就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正邁向經濟起飛的階段。
43
世界工廠與中國 世界工廠:第二級產業在中國的GDP結構中,占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中國也因其廉價的勞動力,成為全球外資投資最多的國家。
44
中國仍不算是真正的世界工廠 製造業產值占全球比例不高。 研發經費遠低於史上稱為世界工廠的英、美、日等國。
45
中國與其他國家在研發上所付出的經費比較(2006)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