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导 言 马列主义学院 张玲
2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渊源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主题和主线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四、课件下载及 课程的考核、考试方法
3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渊源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2、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前后开设:《中共党史》
1、20世纪50年代初开设:《中国革命史》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2、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前后开设:《中共党史》 3、 1985年《 中共党史》 改为《中国革命史》 4、1998年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 5、 2006年根据“05方案”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主题和主线 主要内容:
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 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 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____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 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
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即中国革命的奋斗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二、课程的内容、主题和主线 主题和主线 党的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即中国革命的奋斗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6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从宏观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者以志为鉴。
案例: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当代中共领导对苏东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有效总结。
7
1、苏联解体的教训:执政党要不动摇、不懈怠。
苏共之所以能走到酿成悲剧的一步,是因为几十年来它把权力视为自己的专利;当一个统一的肌体丧失了自己最优秀的品质—战斗性、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时候,它衰退了。 —— 雷日克夫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教训:不折腾(掌握执政规律,做到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如何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
动机:消除腐败、消除差距、提高全体人民素质 措施:“一大二公三纯” 的社会主义模式
1、精简政府机构;干部下乡(干校)、下基层接受群众监督; 2、缩小各行各业差别,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城乡、脑体); 3、单一的经济体制;阶级斗争为纲抓思想;革命文化 结果:社会动荡、人心混乱;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人民生活水平低;封建主义残余沉渣泛起。
9
(二)从中观看,学会研究历史、感悟历史乃至欣赏历史
拿证据说话,“论从史出” 神入”过去,进行“换位思考” “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貌”
10
案例:“中国百年审美变迁 ” 1910年代的美丽标准 赛金花 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
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
11
1920年代的美丽标准 有身段的才女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妇女解放运动首先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杨布伟
12
1930、40年代的美丽标准 中西合璧的奢靡时尚。巴黎的新款飘洋过海,几个月的功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它城市也开始流行。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胡蝶参加过好几次上海本地举行的“时装发布会”,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装,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非常准确地演绎了30、4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精髓。 胡蝶
13
1950年代的美丽标准 奉献青春。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这是个热火朝天的岁月,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了时代的美丽形象。 “喀秋莎”是一首爱情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 喀秋莎
14
1960年代的美丽标准 顶天立地的半边天。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在国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 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邢燕子
15
1970年代的美丽标准 美丽成为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那是秘密的。
16
1980年代的美丽标准 个性张扬。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一些长久以来被认为“崇高”的东西遭到嘲笑和轻蔑。崔健的《一无所有》太沉重,领导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顽主们。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身俱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刘晓庆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 刘晓庆
17
1990年代的美丽标准 多变。90年代要保持新鲜。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18
21世纪:多元化个性化的美丽标准 温柔婉约是美,个性张扬是美,大胆性感是美,传统乖巧是美。只要你是一个自信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散发着你独一无二的魅力,就是美女!
19
(三)从微观看,加强人文修养、提高人格素养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 ——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1915年) “德才兼备为圣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为小人。” ——司马光 “专学政治家之学”,造就曾国藩、李鸿章之才 ℜ盛宣怀 “科学好,中学好,体育好” ℜ “三好校长”唐文治 ——交大的传统
20
四、考试、考核方法 用户名:zhling 密码:public www.jssnzhling.blog.sohu.com 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PPT课件网上下载:ftp://public.sjtu.edu.cn 用户名:zhling 密码:public
22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3
上篇综述的主要 内 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4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 从中西比较看传统中国的衰落 (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5
案例导入: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 郑和(1371—1435年)
26
1405-1433年,中国明朝 的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 出发, 7次率庞大的舰队沿 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 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
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 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435年(宣德八年),他在 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 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达260余只,人员2.7万多。 宝船载重量估计为1500吨 ,长138米,最大的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
27
哥伦布航行4次,历时13年(1492-1504年) 哥伦布航海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所率领的船队只有3只帆船,最大的“圣玛利亚”号仅120吨,长34米 ;船队规模最大时也只有17只船,最大的船只载重量只有200来吨。
28
中国的强大是中国先民勤劳奋斗 的结果, 是汉唐以来延续和积累的产物!
29
(一)走在世界前列的古代中国 1、科技发达: 2、文化灿烂、多元:诗词歌赋 3、地域辽阔
30
中国科技成就十六世纪前在世界重大科技中的比例为:
公元前6世纪占57.4%; 前六世纪~前1世纪为50%; 前1世纪~400年为62%; 401~1000年为71%; 1001~1500为58%; 明朝以前世界重要发明和科学成就有300多项,175项为中国人发明。 明朝时,西方掀起文艺复兴运动,中西方差距缩小,但中国仍处于领先地位。
31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特点: 源源流长 ; 兼容并包; 长期领先;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
32
但是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封建文明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很快败下阵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33
(二) 从中西比较看传统中国的衰落见录像 同样的航海,且中国在技术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可是东西方的远洋航行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深远影响,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
34
从社会经济结构看,中国封建社会无内在的经济驱动力。
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缺乏开拓进取的力量。导致郑和的远行没有内在的经济动力。
35
从封建政治制度看,无须海外殖民扩张缓解国内矛盾。
结构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使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为所欲为,社会矛盾逐级压在最低层老百姓身上,这与欧洲的封建领主制不同。
36
(厚往薄来) 从国际关系理念看,“朝贡关系”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念,无法开辟海权新时代。
郑和庞大的“皇家舰队”,仅成为皇权的宣传队,他们到处粘贴的标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 (厚往薄来)
37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 文化对“利”的蔑视,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郑和的船队并非一支贸易船 队,而是一支扬我“皇威”,
显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船队。
38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无法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
突出父权、夫权、君权的宗法家长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显示出强烈的保守色彩,使郑和们没有了再次远航的强劲动力。
39
综上所述,中国小农经济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呈王朝兴衰的曲线——王朝循环,形成了鲜明的“王朝周期律”。
弗兰克:《白银资本》 当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兴起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拉大,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
40
(三)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康、雍、乾盛世
41
嘉庆 嘉、道衰弱 政治——阶级矛盾 经济——土地兼并 思想文化——文字狱 军事——国防空虚 外交——闭关自守 道光
42
同光以来,清政府日渐走向衰落:贪污腐化(如慈禧盖个凉棚花费30万两)盛行、兵力衰退、集权专制日甚,加速走向衰亡。
44
(四)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在西方,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英国国王与国会斗争加剧,不久爆发内战,从而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而与此同时,十六世纪兴盛至极的葡萄牙、西班牙帝国开始衰落,被英国迎头赶上。 (英国崛起 录像) 思考:近现代英国为什么能够取代先于自己富强的国家而崛起?
45
生产方式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结论: 生产方式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自由贸易政策、价值规律
46
18世纪后半期,又接连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西方资产阶级驾着炮舰,在全球各地掀起殖民掠夺的凶涛恶浪。
清朝末与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远远高于大明王朝,资本主义必将使古老中国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
47
总体状况 中 国 世界(英国)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具 体 表 现 经济
中 国 世界(英国) 总体状况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具 体 表 现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 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最高 政治 官场腐败,卖官鬻爵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装备先进的军事武器 外交 闭关自守,闭目塞听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48
上篇综述的主 要 内 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49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50
(一)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英侵华外交三步曲 ——: 1795年马戈尔尼(乾隆在位) 1816年阿美士德(嘉庆在位)
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在广州设立了粤海关,第一次把经营进口贸易的商人从一般商人队伍中分离出来。 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广州因其特殊的地位,而成为了一个闻名中外的对外贸易口岸。 ——: 1795年马戈尔尼(乾隆在位) 1816年阿美士德(嘉庆在位) 1835年胡夏米(道光在位)
51
外国商人为攫取暴利,从南亚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三角贸易): 英国(棉纱)→ 印度(鸦片) →中国(白银)→ 英国鸦片贩子
52
朝廷:严禁、弛禁之争 林则徐 若再听由鸦片泛滥下去,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再无可御敌之兵,也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还,誓与此事相始终,绝无终止之理”。
53
中英贸易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54
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1842年8月订“中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 割让香港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 领事裁判权
南京下关静海寺签订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清政府与多个国家签订
了不平等条约。“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 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 而来。”(柏杨)。 鸦片战争爆发61年后,1901年,新世纪的曙光刚到时,大清帝国终于在西方强面前彻底认栽服输了,甘愿作了西方的傀儡。近代中国跌入最低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8
(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 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指的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了破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完全由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而被称为半殖民地。
59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 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 ‘拳民运动’中见之”!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 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西德致德皇威廉二世报告
60
我们经常教训清政府的大臣,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一定不许做。 ------田贝(美国公使)
“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普鲁斯(英国公使) 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是晚清上海公共租界的司法机关. 1868年4月,根据上海道台和英美等领事商订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英美租界设立了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英文名为Mixed Court)。 它是一个能比较典型反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该机构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说明中国之独立司法权已受到侵犯,但也并没有完全被列强所控制。
61
“半封建” “半封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就我们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来说,指的是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称为“半封建”。
62
半殖民地 + 半封建 在经典作家那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作为两个独立概念来使用的。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谈论中有人开始将两半合并起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一直沿用至今天。
63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64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导致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各种压迫之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雪洗鸦片战争带来的屈辱之路异常漫长: 1907年(65年)中英双方达成英国在十年之内彻底停止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协议; 1928年(86年),双方在南京签定条约,取消协定关税; 1943年(101年),双方政府在重庆签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军舰自由出入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权利; 1997年(155年),中英政府根据1984年的联合声明,香港在7月1日降下米字旗,回归中国。自此,鸦片战争的一切痕迹才归于消除!
65
(三)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9世纪40、50年代,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他们主要是外国轮船上的船员、香港及沿海通商口岸的船坞工人、码头工人以及其他少数的工厂的工人。 19世纪60、7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于是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出现了。 伴随而生的新的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近代知识分子,再加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强烈要求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农民群众,构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支柱,中国历史才由此最终打通了前进的道路。
66
主 要 内 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67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二)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68
(一)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近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两对矛盾的地位也有
不同。当帝国主义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将 特别尖锐,阶级矛盾则会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 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势力结盟并以战争以外的形式共 同压迫中国人民时,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将指向中国的 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 则退居次要地位。
69
(二)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个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 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70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前提);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的)。
71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志士仁人提出过各种主张,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但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必须以革命的方式首先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了民主革命的直接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被落后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73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对中国侵略的?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后果?
本章重点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对中国侵略的?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后果? 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并且避免中国被瓜分的局面的? 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是怎样逐步觉醒的?
74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
脏脏的东西”。 ——马克思 “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 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 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 ——列宁
75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加对中国侵略的国家 越来越多,战争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沿海到内陆,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加对中国侵略的国家 越来越多,战争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沿海到内陆, 甚至将战火烧到中国的首都;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也越来越大。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 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 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 危害之重,世界罕见。
76
一、 军事侵略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加对中国侵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争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沿海到内陆,甚至将战火烧到中国的首都;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
78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制造了吓人听闻的一系列惨案。
79
(1)日军旅顺大屠杀
80
1894年11月下旬,日军攻陷旅顺后,“戕杀百姓四日”,“中兵数群,被其执缚,先用样枪击死,然后用刀支解”,“得免杀戮之华人,全市内仅三十六人,然此三十六人为供埋葬其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残留者”。当时目睹日军暴行的西方记者,将日本斥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范文谰《中国近代史》(上))
81
(2)八国联军北京大屠杀 八国联军在整个侵略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京城内,“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籍......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然后其继以私人抢劫”,故宫、颐和园、中南海等处的奇珍异宝,清政府国库中数百万两白银,天文台的古铜仪器,喇嘛庙的佛铜像,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等数万册珍本图书,都被外国强盗门劫掠一空,一般民家被掠去的财产更是无法统计。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82
(3)沙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江东六十四屯时,把中国人居住的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
83
2、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每次战争之后,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达数十个。如果再加上它们用武力或欺诈手段 强迫签订的其他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条规、 协定、章程、合同等,则总数达几百个之多。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 最终签定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占 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 势力范围。
84
英国:《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
(1)割占领土 英国:《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 葡萄牙:1849年强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会议草约》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日本:《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
86
德国:1898年强租胶州湾(青岛),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
(2)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1898年强租胶州湾(青岛),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对岸的整个九龙半岛(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法国:1899年强租广东的广州湾(湛江),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声明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87
(3)设立租界
88
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
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 从1845年英国租得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 上海英租界开始,以后直至1911年,英、法、美、 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 汉口、广州、福州、重庆等16个城市,设立了30多 个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 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俨然是“国中之国”。 它们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89
(4)攫取驻兵特权 通过侵华战争,列强还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并派兵驻守东北及南满铁路沿线。这支军队后来被称作“关东军”,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突击队。
90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1)勒索巨额赔款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
B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勒索赔款和“恤金”1500万两 C 甲午战争 : 赔给日本白银2亿两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赔款4.5亿两,分39年偿清,本息合计达9.82亿两 据统计,清政府跨台前,对外赔款达13亿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91
(2)抢劫文物 破坏古迹
92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的清朝别宫,始建于1709年。综中西建筑之美,聚无数珍宝和稀世文献典籍,侵略者也惊叹其为“世界最宏伟美丽的建筑”。英法联军面对目不暇接的财宝,“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纵情肆意,予取予携”,实在拿不走的东西,就百般毁坏。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称:“在场的每一个军人,都掠夺很多”,“被掠夺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为了掩盖罪行,联军统帅额尔金下令将圆明园“予以荡平”。于是,在连续三天的大火浓烟中圆明园化为灰烬。 ————《第二次鸦片战争》 蒋孟引著 三联书店1965年版
93
二、政治控制 我们经常教训清政府的大臣,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一定不许做。 ------田贝(美国公使)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我们经常教训清政府的大臣,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一定不许做。 ------田贝(美国公使) “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普鲁斯(英国公使)
94
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谓《局外旁观论》,教训中国政府必须遵守不平等条约。他还帮助英国诱迫李鸿章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战争期间,他指使其亲信英籍海关税务司金登干充当中国政府专使,到巴黎与法国签订和约。其后,金登干又代表清政府到里斯本与葡萄牙当局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在关于《辛丑条约》的谈判中,赫德起过重要的作用。
95
2、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组织洋枪队 镇压太平军
96
(2)镇压反洋教斗争
97
(3)血腥镇压义和团
98
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1、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 》的签定;
第二阶段: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定;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定 2、不平等条约及其危害 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南京条约》工13款,主要内容如下: 割让香港岛。“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 及存守所用物料……准香港一岛给予”。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 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协定关税。“(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一定则例”。 1843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 《南京条约》附件: 低关税率: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主要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降低为5%左右; 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英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虎门条约》——“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 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居住……”
99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100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南京条约》却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这就开了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 1843年制定的协定税则,竟把进口税率压低到“值百抽五”,即5%左右。1858年的《天津条约》还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不必像中国商品那样“逢关抽税,过卡抽厘”了。外国廉价商品依仗特权和低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业产品,并获取高额利润。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101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在这以后除1872年至1876年这5年曾一度小量出超外,一直是入超,而且逆差数额越来越大。据统计,1865年至1868年间,每年平均入超750万海关两。1890年至1894年,每年平均入超更增加到3 400余万海关两。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直到1883年,毒品鸦片一直占进口货物的首位。
102
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很快形成垄断地位。 强迫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巨额战争赔款。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银行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很快形成垄断地位。 强迫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巨额战争赔款。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银行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控制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 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
103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活动 “这些先锋队(指美国传教士)所搜集的有关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至一般的文化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
104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与黄祸论
105
“黄祸论”正式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其先导则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人的排华和反华论调。在美国加州甚至有专以捕杀和迫害在美华人的“沙地党”,其首领奇尼亚声称中国人是“黄祸,是美国未来的真正威胁”。1882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排华法案》。在此前后,世界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黄祸论”。如非洲的各殖民当局提出所谓“黑白非洲主义”,即非洲只允许白人和黑人存在,不要黄种人;澳洲英国殖民当局也大肆鼓吹“白澳政策”,即“澳洲是白人的澳洲”。到19世纪末,“黄祸论”已初具声势。从1895年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所谓的“黄祸”问题不断通信、交流。威廉二世鼓吹“欧洲列强联合起来,抵抗黄种人、佛教和异端的侵犯”。威廉二世所言的“黄祸”,指的是日本与中国以及东方的佛教文化。他还特意创作了一幅油画赠给尼古拉二世,即臭名昭著的《黄祸图》
106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抗英
107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忠王李秀成
108
(3)台湾人民的反侵台、割台的斗争
109
(4)义和团与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10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111
2、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吾故为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 ——《义和团》(三)第244页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12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113
1、社会制度的腐败 1911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4
2、经济技术的落后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致书友人
117
保国会的演说 ——康有为1898年4月在 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 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
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 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1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负者日退而进者日昌” ——严复
119
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孙中山
120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121
思考题: 1.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22
中美《望夏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中美《望夏条约》: 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一切特权;
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个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美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夏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还增加了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 及坟地,中国还要给予保护。 1846年2月,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了对天主教的禁令,允许法国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坚定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 遭到进一步破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