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酬赠诗四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酬赠诗四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酬赠诗四首

2 节妇吟 接受明珠 归还明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张籍 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委婉拒绝。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何不相逢未嫁时。 以诗代简 比喻:将自己比作节妇 诗人对藩镇首领李师道邀请的委婉拒绝。 接受明珠 归还明珠

3 思考: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4 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5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熟读课文注释1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已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婉言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 诗人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6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全诗运用暗示手法

7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wō)堕(duò)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zi1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8 鉴赏要点 1、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说明的婉拒之意。 2、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3、暗示手法的运用,委婉含蓄,与汉乐府《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

9 梦微之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梦微之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10 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唱和诗,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二人被贬官的通州、江州相隔千里,通信不易,每接一次诗书,总经几许周折。元稹在通州大病之后,身体虚弱,对得到友人信息企盼之情尤甚。白居易有诗《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11 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 (通信不易) 念君怜我梦相闻。 (心里欣慰) 我今因病魂颠倒, (凄苦处境) 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惟梦闲人不梦君! (通信不易) (心里欣慰) (凄苦处境) (思念友人) 写梦境手法独到 梦境—— 1、对友人深切思念 2、自己的凄苦处境

1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13 背景介绍  此诗作者朱庆馀在此之前已将自己的许多诗稿“投献”给备受白居易推崇的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看了他的诗稿,挑选了最好的二十六篇广为推荐,这为朱庆馀日后登科及第打下了基础。 临近考试,朱庆馀又想起了这位“恩公”,还要请恩公多加关照,但又不便明言,于是借闺房情事来隐喻考试,自比将要见公婆的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尽管“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见之前还是有几分怯意和紧张的,“夫婿”终日和“舅姑”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审美趣味是熟悉和了解的,还是问问他吧。此诗含蓄委婉,既表达了求助之情,又用比喻套了近乎,而且还进一步表现了诗才。

14 思考:1、新媳妇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思考:1、新媳妇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1、紧张、羞涩、希望公婆对自己满意的期待心理 2、表达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3、诗人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新妇比喻自己,以新郎比张水部(张籍),以公婆喻考官.通过描写新媳妇在见公婆前紧张、羞涩、希望公婆对自己满意的期待心理来寄托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15 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点放,通夜不灭 待晓堂前拜舅姑。 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应试举子向名人行卷,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点放,通夜不灭 待晓堂前拜舅姑。 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将要拜见公婆 心情羞涩紧张 新妇:诗人 夫婿:张籍 ——干谒请托诗: 舅姑:主考官 应试举子向名人行卷, 希望名声传入主考官耳中 比喻

16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是越州人,当地多出美女,
镜心即鉴湖,为名胜之地. 亦用比兴,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莲姑娘,相貌好,歌喉好,以暗示其不必为这次考试过分担心。二人酬答皆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坛千古佳话。

17 与浩初上人 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鋩,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作者: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 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鋩,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简要分析诗人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18 背景介绍 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积极进行政治革新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19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同看山:一起游山。 京华亲故:柳在长安生长,故云。 海畔尖山:柳州地处岭南海滨,远离故乡。 剑鋩:剑锋。
时值秋季,悲秋之愁,思乡之情,令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诗人从断肠这一思绪出发,将四周的高山峻岭比喻成了无数利剑的锋芒,而自己的愁肠正是被其割断。

20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为:如何才能,如果能。
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做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 古乐府《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诗人借佛教释迦牟尼“化身”无数的说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亿”。

21 鉴赏要点 1、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思乡的沉痛心情。用语险峻,富有浪漫的想象力。
2、比喻、用典、奇异的想象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较好地表达了主题。

22 练习3: 此诗用语险峻,比喻奇特,富有浪漫的想象力。诗人以宏观的眼界,似在俯视整个海滨之地,将一座座山峰比喻成锋利的剑,:“肝肠”以愁,还遭割断,可谓备受煎熬,这是拈连的手法。诗中还化用佛典,佛祖能“化身千亿”,诗人明知己之难为,仍作幻想散上峰头,可见对故乡思念之深痛。

23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 柳宗元 愁肠百结
(比喻) 思念故乡(用典) 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

24 再见!


Download ppt "酬赠诗四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