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102學年度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課程方案 建築之鑑建美 崇文國小五年級
2
名偵探柯南 日本影片欣賞—名偵探柯南(見資料) 問題: 請問誰是破壞者? 破壞的理由是? 藝術有要求嗎? 你認為美是什麼?
3
建築中的幾何對稱 世界建築對稱藝術之美 -- 平移重製、鏡射對稱
4
室內設計
5
室內設計
6
建築外觀
7
建築-街道、庭園
8
建 築 光 影
9
建 築 平移的重複鋪呈與細微的改變以增加文藝的多樣性
10
城市規劃
11
中正紀念堂
12
仿羅馬式 大約在西元十世紀,西歐缺乏一個有力中央政權,於是發展出一套封建式的城邦制度,此時,教皇的宗教地位提升,儼然成為一股團結西歐各地的力量,於是教會、修道院大量興建,進而導致新的藝術形式出現-仿羅馬式藝術興起。 仿羅馬式一般被認為是歌德式的前身,其建築形式基本上延續羅馬時期的風格,但卻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有所不同;除了建築用料上的差異之外,建築風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仿羅馬式建築流行於十到十三世紀的教堂建築,為了要營造可容納許多人的公共空間,建築師去除了一根根佔空間的廊柱,將教堂中殿改成圓拱頂以取代以前的樑柱,將屋頂重量分散,經由牆壁傳到地上,為了支撐圓拱頂的石材重量將壁體加厚,也因此可以發現這時代的建築中,少有窗戶或開口處,主要是為了能夠支撐石造天井的重量。
13
哥德式建築 巴黎聖母院、米蘭大教堂、亞眠大教堂
在歐洲人眼裡羅馬式建築是正統藝術,”歌德”原是野蠻之意,後來興起的藝術或建築形式就被統稱為歌德式。比較起來,羅馬式建築較為寬大雄厚,哥德式則是豪邁奔放,高、直、尖的上升線條,象徵教會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
14
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建築起源法國於11世紀下半葉,並成為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成為天主教堂的主要建築形式。哥德式建築的三個主要特色是: 1.尖拱門2.稜筋狀的穹隆3.傾斜的飛樑拱壁4.大型彩色玻璃窗。 哥德式建築強調的是垂直的線條,設計師利用各式尖塔造型,尖拱的門窗、迴廊,呈現俐落、輕巧、向上飛昇的視覺效果,導引人們的視線,給人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直升的線條,加上奇特的空間推移方式,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窗呈現出光彩斑斕的效果,彩色玻璃窗上繪畫了許多聖經故事,生動豔麗的繪畫,讓人產生對天國夢幻的神秘感。
15
文藝復興式 自從12世紀開始歐洲北方蠻族統治歐洲,原有的羅馬式建築風格被哥德式建築風格所取代,直到15世紀時,許多傑出的義大利藝術家立志要恢復蠻族入侵前的美學藝術,於是文藝復興時期就此展開。 藝術家們參考古羅馬時期建築樣式,並求新求變,在建材選擇上也不僅是使用石材,更加入文藝復興建築講究比例合諧的美感,不管是或梁或柱、平面或立體,均講求純粹的勻稱與對稱之美,捨棄多餘綴飾,例如:圓頂、列柱、多層次模式的競技場,或是由柱式風格為基礎發展出的法國凱旋門,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常見樣式。
16
巴洛克式
17
巴洛克式 巴洛克式是葡萄文中「變形的珍珠」,顧名思義,此種風格講求的是錯縱繁雜的圓曲線條,以表現出華麗的感覺,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直線條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特別使用石膏作為裝飾的材料,以提供藝術家盡情創作建築雕飾。 巴洛克式與文藝復興式不同之處在於巴洛克式建築「戲劇化」的建築效果,捨棄了規則的圓方及勻稱,採橢圓或波浪不規則的設計,由於建築材料及技術的進步,建築師便能嘗試更繁複及華麗的設計方式,於是巴洛克式的建築處處充滿了情感及華麗的風格,似乎也忠實地反映了世間的繁華景象。 17世紀初源自於羅馬的巴洛克式建築,一開始僅在於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匈牙利與天主教德國,但是由於來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了捷克,強推德語及天主教,並由奧地利的建築師Fischer von Erlach 建造了克拉姆‧葛拉斯宮。 白山之役擊敗原波西米亞貴族及捷克新教徒後,更大肆在布拉格各區建立許多巴洛克式建築,例如位於小區與舊城廣場的聖尼古拉教堂,許多傑出外國藝術家前來布拉格創作不少作品,於是布拉格許多哥德式尖塔被改為圓弧或蔥型,整個城市呈現不同的建築風貌。
18
新古典主義式 18世紀時,巴洛克式建築的華麗到了極致後,開始吹起復古風潮,對巴洛克式誇張華麗及繁複裝飾的風格產生自我反省,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藝術,可以說是文藝復興運動在建築界的反映和延續,建築師把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如三角形倒牆、排列狀的圓柱,加入其建築風格中。由於建築技術的逐漸成熟與高水準,甚至開始加入新的建築元素-「鑄鐵」,但是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比古典主義的風格更為簡化。
19
建築之鑑建美 分享喜歡的建築物,並說說喜歡的原因 。 保羅·克利,《意大利城市》, 水彩 安格爾紙本, 1928年, 私人收藏。
保羅·克利,《意大利城市》, 水彩 安格爾紙本, 1928年, 私人收藏。 安東尼聖耶利亞,《意大利, 新城市, 四個街道水平的大廈與梯級》, 黑色墨水 紙本, 1914年, 私人收藏。 洛迪先科,《給Shabolovka工人的新房子》, 相片, 1932年, 私人收藏。 美國攝影師,《興建中的帝國大廈》, 黑白相片, 年, 紐約, 紐約市博物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