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兩性家庭中的權力關係,家務分工與親職關係
李依培製作
2
家庭權力關係與分類 權力的介入使得婚姻關係更為複雜 男女兩性在權力的平衡點上試著想取得平衡 夫妻衝突基本原因大都是權力分配不均所造成
父系權威:威權集中在男性手裡。 母系權威:威權集中在女性手裡。 分權系統:權力則是男女雙方共有
3
相關理論:資源假設理論 資源包括教育、職業、專長、和收入等 擁有較多資源的就是權力者 傳統-男性擁有多數決策權,男尊女卑, 父權高張
現在-夫妻在教育、職業、專長、和收入 趨於相當,傾向平權的型態
4
相對的愛與需求理論 愛的深的人或對婚姻有需求著,權力會較低 對婚姻興致或需求低的一方常剝削對方
婚前的資源不同,愛的程度與對婚姻的期望不同,權力關係要均衡不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5
功能理論 家庭是依照性別角色分工的群體, 男性-工具型領導著,聯繫家庭與外在 女性-情感型領導著,聯繫家庭內部需求關係
性別差異有助於男女之間發揮互補性 因為刻板印象無法發揮自我的潛能 責任歸屬缺乏彈性,就會引發紛爭
6
衝突理論 兩人相處,一定有不平等與高低之分 夫妻會因為經濟掌控的爭奪而導致衝突 抗爭是無休止的 性別角色越明顯劃分-權力關係兩極化-衝突
兩性平權-權力分配平和-性別角色的認同與尊重-影響親密關係與婚姻品質
7
兩性家庭中的家務分工 「男主外,女主內」角色分工面臨挑戰 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持續增加
男性不再家庭經濟的唯一負擔者-「責任互擔」的平權關係
8
女性就業率提升 就民國90年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婦女勞動參與率約佔 45.87 % 有偶婦女之勞動率達 46.48 %
可知雙薪家庭已漸成現代家庭之主流 25-49歲婦女勞動率超過 6 成 大專以上的婦女勞動率達 87 %
9
雙重枷鎖下的奴隸 女性就業後,工事家事兩頭忙 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是家務的主要負擔者
家人(包括先生,子女、同住親友)給予的支援不到十分之一。 男性並不認同「家事育兒共享」的想法 認為女人會生小孩,自然就會照顧小孩,母性是本能,是天職,也是應該的。
10
同工不同酬 女性薪資一般皆低於男性 原因:結婚、生育等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導致年資無法累積,家庭照顧工作牽絆,只能從事部分工作時間
人力運用統計:女性薪資為男性薪資的三分之二。女性:28627元,丈夫:43009元,男比女高出14382元
11
男性的家務價值觀 管教子女是男性意願較高的家務,管教子女不會和男性的性別角色期待相衝突。
對年紀較長的青少年,社會期待父親做好的楷模,適時給予男性孩子行為上的教導 現代男性樂於與兒女互動,特別在兒女知識教育方面的重視,然而在教養上的性別差異仍舊存在,例如對兒子較強調其智育,對女兒較強調其德育
12
工作事業第一 維繫家計成了父親重要責任-降低參與親職的意願。 親職和工作相抵觸-「工作事業第一」。
台灣地區的已婚男性們對家務的投入, 在量與質上皆參與不多。觀念上,男士持「家事是全家人的事,大人、小孩皆應該做」 但是「在觀念上支持,但在行動上不是」。
13
傳統母職觀念的排斥 婦女仍是家務與育兒的主要負擔者,婦女主觀上也覺得家務與育兒是她們的責任
當工作與母職發生衝突時,她們寧選擇專心一致照顧孩子 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女人,女人(如婆婆)監督女人{如媳婦)
14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當父職想要進入(由母親獨佔)育兒的社會體制結構時,處於性別對立衝突而倍感壓力
傳統的臺灣文化中,母親對於兒子分擔了媳婦「應做」的照顧小孩的工作,並不一定抱持著鼓勵支持的態度
15
管帳理財 許多男性表示是由妻子來處理,顯示出女性在家庭中經濟上的參與力 可是男性在處理較大筆的財務支出上,仍有較大的掌握力
16
男性參與家務象徵意義重於實質意義 丈夫對家事的協助被視為愛與關懷,妻子感受丈夫對家事的支持,意味對妻子體諒與關懷,增進妻子的公平感受。
女性對丈夫參與家務的興趣不大,對丈夫語言上的支持感到十分滿意。 例如,適時的說「妳好辛苦喔!」等,就能不做家事,而讓妻子滿意。
17
父職的角色 其內涵應包括: 經營良好的夫妻關係,能夠滋養孩子的成長 與妻子共同分擔親職角色,包括對小孩子經濟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照顧
經營親子關係,使親子關係良好,能夠與孩子做有效溝通,給予孩子必要的教養 做新男人(兼具男、女性特質),提供孩子學習的性別角色模式
18
父職偏向間斷性 職業婦女,對子女照護的時間也顯著地高於其配偶。
父親和子女的互動內涵傾向於選擇,間斷性的社會互動,如陪孩子玩、生活規範的提醒等。
19
母職偏向持續性 母親和子女的互動形式,則是屬於養育子女中無可逃避的那一部份 如:餵孩子吃飯,洗澡等,每天必要的、持續性的工作
婦女得每天照顧子女,男性得以在週末假日、空間的時間選擇性地陪伴子女的原因
20
母職仍是育兒主要負擔者 已婚職業婦女平均每週花在職場工作與家務育兒的時間,高達六十五小時(其中工作佔44時12分,家務育兒達21時6分),超過勞基法所規定之最高工時, 已婚男性則僅有五十小時{工作47時54分,家務育兒2時19分)。
21
母職仍是育兒主要負擔者 女性家務育兒的負擔是男性的八倍 在家事參與率方面,女性維持在七成二以上,男性則在三成左右
較於十年前,男性參與家務時間逐漸增加 三歲以下嬰幼兒之女性每日所需時間達4小時24分,遠高於男性1小時43分,顯示女性家事育兒工作負擔仍然相當偏重。
22
母職仍是育兒主要負擔者 有 34.9 % 已婚男性每週照顧子女的時間少於五小時,另外有 18.5 % 男性每週花六至十小時在照顧子女上面,兩者台計約有六成的已婚男性,每週花在子女的照顧時間不足十小時 這十小時中包含了男性最常和子女的互動形式,即假日與子女從事戶外活動。 父職的實踐是「機會式教育」的選擇性父職。
23
積極參與父職的因素 對家庭的承諾 觀察到負面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由於本身的疏忽父職所導致的家庭危機
配偶的支持:妻子是促成「父親」角色改變的關鍵催化劑
24
積極參與父職的因素 育兒的正面回饋:發現育兒需要學習,父親因體認親職參與對小孩成長的重要,及家務分工對於家庭和樂與對妻子的助益,開始自覺性的改變與主動投入 父親本身經歷過缺乏父職的幼年 夫妻本身成長學習經驗
25
父親與親職 研究發現,父親對父職的承諾是影響父親是否參與照顧子女的主因,不是男性的工作狀況
男性自己的價值觀才是影響男性是否願意投入親職的主因,即使父職的能力不足或必須面對工作的壓力,這都是可以克服的 對於工作第一的慣性與對既得利益的不捨
26
父愛對子女的重要性 父愛對子女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父子之愛更是男性成長歷程中相當必要的
男性也渴望有自己的子女來臨,並不是一般所認為女性比男性較期待子女 父愛所傳遞了親情與信任之外,對子女而言,特別是對兒子來說,也是其學習愛及表達愛的重要方式
27
參與育兒好處多 父親參與親職,孩子表達能力較強,解決問題,社交能力領先2-6月
參與育兒的父親,到中年比沒有參與的往往獲得更高的社經地位。因為育兒經驗增加了對自己以及別人的同情理解
28
一個巴掌拍不響 另研究指出,女性皆較男性願意為子女犧牲或暫緩個人生涯發展(王叢桂,1996),這是一種有趣的性別權力結構的表現。
29
母職角色的迷思 所有的女性都該生兒育女,不然她們就是失敗者 「好」的母親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 一個母親給兒女最壞的榜樣就是-為兒女而犧牲自我
30
三代同堂中的親職關係 「母子」這樣的身份關係代表的是照顧責任,但在執行照顧工作時卻轉嫁到媳婦身上。
文化規範使兒子有照顧父母的義務,卻很巧妙地使媳婦來完成「他」的責任。 照顧「老」、「小」兩代,原應是家庭社會共有之責,也成了「媳婦」、「母親」的專屬工作
31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黃迺毓(2001),男性較不在乎生男生女,只要孩子健康就好
弔詭的是,不管她是否有性別平等觀念,認為一定要生個男孩,。因為女性在生男育女的觀念上,受到長輩的壓力非常得大,認為要生個男孩對家庭、對長輩、甚至對祖宗才能有所交代,女性一直處在這種壓力當中 已婚婦女和未婚婦女在觀念上有顯著差異性,已婚婦女的觀念較未婚婦女具傳統性
32
男性盡孝=女性『不孝』? 目前在台灣三代同堂家庭中,僅有3%到5%和女兒、女婿同住
在實踐孝道,發現我們的文化在要求男性盡孝的同時,卻也要求女性『不孝』,其中的區別即在於女性是否進入婚姻關係
33
三代同堂 「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之理想居住安排與子女同住者為77.3%,實際與子女同住者佔了75.6%,兩者之間差異不大 「三代同堂」仍是大多數人年老時心中理想的居住安排
34
婆媳之間 多年「媳婦」可以熬成「婆」,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女性喪偶的比率也比男性高的多
他們接受兒子媳婦經濟及居住安排提供時,主客易位,由支持-依賴關係 老年婦女似乎「理所當然」負起帶孫、整理家務、料理三餐的責任
35
婦女自殺比率 「三代同堂」向來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愛家、重孝道的道德表現,貶抑西方的公共福利制度和個人自由文化,認為西方老年父母孤苦無依。 以國際婦女自殺比率而言,台灣老年婦女自殺比率竟高出美國婦女5至9倍之多,這確卻值得注意省思探討的問題
36
育嬰政策亟待建立 已婚男士們對家庭福利政策的期待,皆放在有關老人的福利措施,反到忽略育兒與婚姻方面的措施,顯示了以男性為主體的福利觀
美國雙新家庭達8成,家中有6歲以下小孩,母6-7成有工作,最佳企業3成設立托育中心
37
性別角色之教養 未來教育的期待放在孩子「性別角色之教養」
家庭是性別歸類與學習的主要來源,母親更是關鍵人物。母親對於女兒在家庭中所應扮演的角色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38
性別角色之教養 男女不一定「相等」,但至少「平等」
性別的教養與對待應回歸到人的本質,讓男生可以陽剛也可以溫柔,讓女生除了順從之外,也可以學會自主
39
性別角色之教養 父母應跳脫性別框架,適材適性適時鼓勵多方嘗試發展
家務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應由全家人共同分擔。訓練男女孩生活自理的能力,依其年紀與能力分配家務工作,而非性別
40
以家庭為基礎 我們期望以家庭為基礎,重新建構兩性平等新世界,省思性別平等,認識並肯定社會各成員的多元化特性,合理分配資源,尊重每個人的權益。在全球文化中,兩性優點都會受到重視,兩性都將回到生活的原貌。
41
站在「人」的立足點 知識是開啟快樂的一把鑰匙,思考是解決問題的利器。「兩性平等教育」並非只是口號。更應落實於生活和思想,由家庭做起,因為不論是男人或女人,都有權也都應站在「人」的立足點上,做個「真正的自己」。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