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共党史第二卷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年6月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成立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年6月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成立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会议决定:定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30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4 《共同纲领》的制定 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全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有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上述构成了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的人民大宪章)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实际上规划了建设新中国的蓝图。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

5 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共同纲领》的制定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第一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的国营经济,这是领导成分;第二是由个体逐步的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第三是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受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外交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维护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6 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就职。新政府成立,对外宣布为唯一合法政府。随后成立各部委。 政府组成,以共产党领导为根本属性,同时以各民主党派参加政府,体现统一战线政权、团结合作、政治协商的人民民主原则。

7 党面临的考验 国内困难 国际困难 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国民党残余;土匪恶霸 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 恶性通货膨胀
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革,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困难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并实行封锁和威胁。

8 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党面临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根据七届二中全会指定的各项基本方针,党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有条不紊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供工业生产,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进程。

9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和 党制定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和 党制定的外交方针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司徒雷登提出希望回到北平他曾担任校长的燕京大学看看,并希望能通周恩来会面,经请示,黄华答应他可以前往。但美国最高当局作出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的访问北平的决定,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关上了同新中国交往的大门。

10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和 党制定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和 党制定的外交方针 1945年,苏联曾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访问,并处理相关问题。会谈中斯大林表示,中国党的政策是正确的,中苏两党应建立密切的关系,互相帮助。并承诺,中国新政府一经成立苏联立即承认,并将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有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11 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 1901年5月,有19各国家先后通信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 1901年5月,有19各国家先后通信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南斯拉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表示承认,但由于当时中国队南斯拉夫的情况缺乏了解,并受到欧洲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决议的影响(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骤然恶化) ,中南两国于1955年1月才正式建交。 通过建交,新中国向周边国家传达了睦邻友好的信息,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迈出打破美国对新中国实施遏制和孤立政策的重要一步。 1951年1月,中国中央对外联络部正式成立。

12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入各大城市后,各地军管委会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宣布,不承认原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切在华外国人必须遵守解放区人民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1949年10月25日,中国海关中枢成立。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相关法律和新的海关税则,并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

13 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宣布收回或征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在当地的兵营地产,外国在中国大陆军事特权被全部取消。 1950年4月,交通部颁布《关于外籍轮船进出口管理暂行办法》、《进出口船舶船员旅客行李检查暂行通则》;同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航务港务管理的指示》。至此,外国轮船未经中国政府批准不准驶入中国内河,丧失了100多年的中国领水主权全部恢复。 停止各地“美国新闻处”的活动;随后,不允许外国人继续在中国兴办报纸和杂志,外国资本和外国人经营的广播电台一律停泊,停止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外国通讯社和记者的活动。

14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主席访苏,祝寿、交换意见、废除旧约、贷款。意在废除“雅尔塔会议”签订条约中不平等部分。 对于希望苏联派遣职员飞行员等方式支援大陆解放台湾,斯大林谨慎表示,有可能给予援助,但援助的形势需要考虑周到,主要是不能给美国人干预提供借口。

15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斯大林对废除旧约起初置之不理,但由于毛泽东参加祝寿且延迟返回,国际上各种猜测,甚至谣言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斯大林对废除旧约起初置之不理,但由于毛泽东参加祝寿且延迟返回,国际上各种猜测,甚至谣言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调整对华政策,印度和英国准备承认新中国。 僵持不下去的斯大林被迫改变,派人同毛泽东交换意见。随后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于1月20日抵达莫斯科,开始谈判。达成条约,时效30年。

16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随后两国代表就关系双方重大权益的三方面问题反复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关于中国中长铁路、旅顺口和大连问题,苏方表示愿意早日放弃特权; 关于贷款问题,中方提出贷款三亿美元(毛泽东多借不如少借为好的想法),三年还清。斯大林表示,延长为十年,年利率为1%(极其优惠),中方提供战略原料钨、锡、锑以偿还贷款; 稍后还达成创办石油、有色金属、航空和造船四个合影公司的协议——这是新中国利用外国资本促进工业化的最初尝试; 关于空军支援问题,由于在谈判期间发生国民党军的飞机轰炸上海的时间,中方要求苏方派遣空军保护华东,斯大林答应给予支援,但要求中国签署秘密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和新疆,不得基于第三国(主要指美、英、日)租让权利,也不准许第三国公民进行经济和其他活动。中方经反复考虑后予以同意。

17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速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克林姆林宫举行,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斯大林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

18 全国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截至1950年10月,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到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19 全国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则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废除“具结联保连坐”的保甲制度。原甲变为闾,名称个不同,如天津为居民小组,上海为冬防队,武汉为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等(现今居委会)

20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大规模的剿匪斗争 1950年1月至10月,武装暴动816起,西南地区曾被匪特攻打、攻陷的县城有100座以上;1950年,全国有近四万名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惨遭匪特杀害。 中央剿匪政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中央方针“除恶务尽、不留后患”。截至1953年歼灭争取260余万人。

21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反革命分子“长期潜伏,等待时机,重在破坏和暗杀活动”。旧中国遗留的反动道门组织大肆活动,散布谣言。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分子气焰更加嚣张。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镇压与宽大相结合”。镇压分为清理外层、中层、内层。 镇反运动有力的扫除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势力,基本上肃清了曾经猖獗一时的特务、地下军及会道门等反动组织。

22 打击不法投机资本 稳定经济秩序 国民党时期恶性通胀影响当时仍在延续。投机商兴风作浪,黄金、银元、外汇充斥在市场。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打击不法投机资本 稳定经济秩序 国民党时期恶性通胀影响当时仍在延续。投机商兴风作浪,黄金、银元、外汇充斥在市场。 发布以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的法令,限期收兑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明令禁止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 但是在上海证券大楼,不法分子炒买炒卖大宗银元、外币,公然抗拒政府法令,破坏金融秩序,甚至狂妄宣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949年6月10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市军管会周密部署,一举查封了证券大楼,将投机商200与人逮捕法办。

23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打击不法投机资本 稳定经济秩序 人民政府加强对私营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管理,引导私营银行和钱庄将资金主要投向生产事业,取缔专放高利贷的钱庄;普遍进行工商登记,严格监管市场交易和大宗物资采购,禁止推挤举起的商业投机活动。 通胀的根源是货币与物资供应不平衡,掌握粮食以稳住城市,掌握纱布以稳住农村,遏制投机资本家兴风作浪。 1949年10月~1950年底,党和政府精心部署集中调运物资并适时抛售,打赢了与国民党特务、不法资本家的“经济战”。

24 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 没收官僚资本与组建国营经济 依靠工人阶级恢复生产 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 《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提出了三个统一: 统一全国财政收入、 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25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提交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在书面报告中提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指出,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创造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会议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不要四面出击”。 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26 反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 侵占我国领土台湾 抗美援朝战争
二战结束,朝鲜由于美苏原因,分裂。1948年8月15日,朝鲜南方在美国扶持下李承晚集团上台,成立大韩民国政府。朝鲜方面9月9日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立即决定对朝鲜实行武装干涉,并将干涉的范围扩大到朝鲜以外的亚洲地区。6月26日,美国调动其驻日本的空军和海军部队侵入朝鲜,支援南朝鲜军队作战,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6月2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向韩国政府提供援助的决议(苏联代表缺席,中国席位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7月7日,美国再次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军开入朝鲜半岛。

27 反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 侵占我国领土台湾 抗美援朝战争
关于台湾问题,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声言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也不打算使用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但字里行间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政策埋下伏笔。 6月27日,杜鲁门声明中称:“已下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并正式提出台湾“未来地位的确定,必须等待太平洋航安全的恢复、对日合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随后,美国政府把侵占台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确定下来。 从此,台湾问题成为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同美国长期斗争的一大主题。

28 反对美国侵占台湾的外交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 1949年2月,毛泽东访苏同斯大林会谈曾提到请苏联帮助中国,加快台湾解放。
1950年5月,解放军攻占海南岛,解放台湾准备工作也进一步加紧进行。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整个形势发生变化,中共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权衡各种利弊之后,做出“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决定外交方面展开反对美国侵占台湾的斗争。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周恩来发表声明代表中国政府对美国一间表示抗议,并表达我国人民的决心。

29 反对美国侵占台湾的外交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 8月下旬致电联合国,9月29日联合国将中国控诉案列入议题,统一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讨论。
10月23日中国政府任命伍修权为大使衔特别代表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团到达纽约。 在美国的操纵下,安理会和联大第一委员会对中国提出的制止美国侵略中国案不予讨论,并否决了中国的三项提议。

30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曾几次提醒来华访问的朝鲜领导人,如果爆发战争,应估计到帝国主义会干涉。
朝鲜战争最初阶段,在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经分析,我党估计到战争将不会轻易结束,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作“未雨绸缪”之计。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调集20多万野战军,组成东北边防军;订购苏联武器,加快空军、炮兵和高射炮兵等特种兵团建设,制定防控计划。 毛泽东在8月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出国作战的准备。

31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1952年10月14日,  上甘岭战役开始。

32 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7月,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联军总司令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三年来,志愿军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英雄功臣。

33 土地改革和各项社会改革的进行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从1950年冬开始在新解放区农村  开展轰轰烈烈的  土地改革运动。  到1952年底,  全国土地改革  基本完成。

34 土地改革和各项社会改革的进行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 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摆脱千百年来封建宗法的人身束缚,极  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35 其他方面的社会改革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
党和政府还采取坚决措 施,彻底取缔旧社会遗 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 毒、聚众赌博等各种丑 恶现象,使社会风气大 为好转。                     解放妓女

36 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 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 公私兼顾调整城市工商业 活跃市场扩大城乡交流 反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 “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 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农村经济的恢复 巩固提高农业生产互助组织 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37 民主建设和民族工作的开展 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和 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民主建设和民族工作的开展 创造和运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形式 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 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和 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初步建设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38 整风、整党运动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1950年5月,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党范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 1951年2月,党中央决定 用三年时间进行整党。 重点:解决党内思想不纯 和组织不纯等方面的问题。

39 “三反”、“五反”运动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1951年12月,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典型案例: 刘青山和张子善案。 运动的意义:它清 除了党和国家干部 队伍中的腐化分子, 有力地抵制了旧社 会遗留的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

40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1952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 运动。 “五反”的内容: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有力打击了 不法资本家的严重 “五毒”行为,推  动了对私营企业的  民主改革和对资产  阶级的改造。

41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表现在:
1.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2.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 3.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实现了根本好转。 4.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

4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过渡时期,或称革命转变时期。马克思于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首先提出。
列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2年9月起,中共中央  开始酝酿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

43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讨论和制定 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 1954年2月,党的七届  四中全会正式批准 。

44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历史的必然性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当时国内主要矛盾,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4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工业化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一体两翼” 。 逐步过渡。方式上由低级到高级 ;时间上分阶段过渡。 和平改造。在理论上实践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6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五”计划的制定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五”计划(1953-1957)。
从1951年开始编制  领导小组:周恩来、陈云 、李富春等。 1954年9月基本定案。 1955年3月, 党的全国代 表会议讨论 通过计划草 案。 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审 议通过。

47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 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48 “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钢产量中国为2.4公斤,印度为4公斤,苏联为150公斤,美国为538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8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 国际局势紧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继续对我国进行武力威胁,迫使我们必须要更多地考虑为国防现代化所必需的重工业建设。 学习苏联经验对我们的影响。

49 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一五”期间,来自国外的货款,只占财政总收入的2
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一五”期间,来自国外的货款,只占财政总收入的2.7%。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项目,仍有20%-30%的设计工作量和30%-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负担。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要改善人民生活。

50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五”计划制定和公布后,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工人阶级展开劳动竞赛、技术革新运动 孟泰、王崇伦;
工人阶级展开劳动竞赛、技术革新运动 孟泰、王崇伦;   广大农民增加生产,积极交售粮棉 李顺达; 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大显身手; 高校和中专毕业生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

51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各项建设捷报频传:
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开工生产典礼; 与此同时,包头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正式开始施工。

52 到1956年, 建成投产的项目有: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汽车); 第一家飞机制造厂(喷气式飞机 ); 沈阳第一机床厂 ;
北京电子管厂 ; 武汉长江大桥 。 还有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不胜枚举。

53 “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1956年,“一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1957年,“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954年9月15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12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 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 作《政府工作报告》。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

55 贯穿在这部宪法中的基本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 2.社会主义原则。 3.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大会选举: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为副主席;  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 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从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56 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胜利 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年4-7月。周恩来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 会议主要内容:讨论和平统一
 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问题。 会议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  度、缅甸两国,并代表中国政  府和印、缅两总理分别发表了  联合声明,提出了著名的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  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7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共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 我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席 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大会制定了关于各国发展  友好合作关系的十项原则,   即“万隆精神”。它成为亚  非国家友好相处的准则。

58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 组织互助组阶段(1952年底以前):互助组以个体经济为基础,进行   集体劳动,相互调   剂耕牛和农具的使   用。带有社会主义   萌芽的性质。 2. 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1953年初--1955年上半年):其特点是土地入股分红,统一经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春,全国初级社发展到67万个。

59 3.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1955年下半年--1956年):高级社是取消土地分红、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组织。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87.8%,基本上实现了高级社化。

60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重点试办阶段(1952年以前):在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行业中重点试办、组织少量的手工业合作社。
2.全面发展阶段(1953年春—1955年冬):进一步明确了方针和步骤。⑴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⑵组织形式: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⑶步骤: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3.合作化高潮阶段(1955年  冬—1956年):到1956年底,  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  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

61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过三个阶段:
1.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建国后到1953年):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 2.实行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1954年—1955年冬):所谓公私合营,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在企业内部的联系和合作,公方占有相当股权,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企业的利润实行 “四马分肥”。

62 3.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1955年冬—1956年):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月底,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的轨道。

63 谢 谢!


Download ppt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