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AutoCAD 2006中文版基础教程 高燕 李北雁 周兰菊 编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AutoCAD 2006中文版基础教程 高燕 李北雁 周兰菊 编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utoCAD 2006中文版基础教程 高燕 李北雁 周兰菊 编著

2 目录 第一章 Auto2006基础知识 第二章 绘图的辅助功能 第三章 二维平面绘图、编辑及 标注 第四章 二维绘图范例
第二章 绘图的辅助功能 第三章 二维平面绘图、编辑及 标注 第四章 二维绘图范例 第五章 三维绘图、编辑及标注 第六章 三维绘图范例 目录

3 第一章 AutoCAD 2006基础 知识 本章要点: AutoCAD2006的工作界面 ·命令的启动与操作 ·图形文件的操作
·基本操作命令

4 1.1 AutoCAD 2006概述 AutoCAD 是由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程序软件包,是世界上著名的绘图程序软件包之一。经过20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AutoCAD已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航空、冶金等行业。 AutoCAD 2006中文版是该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大陆开发的,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平面设计软件。该软件从其使用和设计思路上都秉承了工程制图人员的绘图习惯,使其能够非常轻松地绘制出带有平面视图和三维渲染效果的工程图,是绘图人员的一个理想工具。

5 1.2 AutoCAD 2006的工作界面 Auto CAD 2006的工作界面主要包括:(图1-1)

6 1. 2. 1 标题栏:位于整个工作界面的顶部,当对所. 绘图形文件存盘后,标题栏内会显示出当前文 件的名称及所在位置(见图1-1)。 1
1.2.1 标题栏:位于整个工作界面的顶部,当对所 绘图形文件存盘后,标题栏内会显示出当前文 件的名称及所在位置(见图1-1)。 菜单栏:由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 、工具、绘图、标注、修改、窗口、帮助等菜 单组成。 工具栏:一般可位于菜单栏的下面及工作界 面的左、右两侧。工具栏就是一些常用的菜单 命令以图形标志的快捷键方式摆在工作界面上 形成的。工具栏的调用: ⑴”视图”→“工具栏” →从对话框中选; ⑵用右键单击工作界面上任意工具栏空白处→ 出现“工具栏”快捷菜单(见图1-2即右图)→用左 键点击菜单中所需工具栏名称,即可调出所需 工具栏(见图1-3即下图) ; ⑶命令行:TOOLBAR

7 工具栏的关闭可通过点击工具栏右侧的“ ”键(见图1-3),或再次点击图1-2中带“√”工具栏名称亦可关闭。 1. 2
工具栏的关闭可通过点击工具栏右侧的“ ”键(见图1-3),或再次点击图1-2中带“√”工具栏名称亦可关闭。 绘图区: ⑴世界坐标系作用:图形定位。 ⑵十字光标作用:绘图和拾取。 ⑶滚动条 和 “实时平移” 作用:移动屏幕。 ⑷三个选项卡—“模型”、“布 局1”和“布局2” :称为“模型 空间”(见图1-1绘图区)和“图 纸空间” (见图1-4白色底板), 绘图和对图形进行布局。在 “布局”里可调用图框和标题 栏。 ①图框调用: 右键点 “布局” →出现快捷菜 单(见图1-5即下图),点选“来自

8 样板”→ “从文件选择样 板”对话框(见图1-8), 点选Gb_a3……”→点“打 开”→出现“插入布局”对 话框(见图1-9)→点“确 定”即建立一个新 “布 局”选项卡—“Gb_a3标题 栏”→左键点 “Gb_a3标 题栏” 将其打开(见图 1-10在下页)→点选图框 使其变成虚线,点“编辑” →点 “复制”→左键点“模型”选项卡 →在绘图区点右键调出快捷菜 单,点“粘贴”→按住左键拖动 图框在合适的位置处单击左键, 即完成调用(见图1-11在下页)。

9

10 ②标题栏的填写 双击标题栏中的‘xxx1’→ 出现“增强属性编辑器”对 话框(见图1-12)→点击‘属 性’键→点中‘标记’下窗口 内的‘xxx1’使其变蓝→将 ‘值’窗口内的‘xxx1’删除, 然后用键盘或文字编辑器输入所需文字(中文、英文、数字等)→文字输入后,点击“应用”→再点击‘xxx2’,可继续填写 下一项内容,依此类推直到全部填完→点击“确定”结束。 命令窗口 命令窗口位于绘图区的下面。作用是:①供用户输入命令 和数据,并提示后面的操作步骤;②查询前面使用过的命令。

11 命令窗口分为两个部分,上边为历史命令行,可用本行右侧的滚动条察看过去使用的命令;下边一行为当前命令行,实现人机对话的位置。
1.2.6 状态栏 状态栏在整个工作界面的最下面。在状态栏里显示的是: ⑴当前光标位置的动态坐标,随光标的移动而变化; ⑵绘图辅助工具的开关状态(共九个),按键凹陷为打开状态,凸起则为关闭状态。

12 1.3 命令的启动与操作 1.3.1 命令的启动方式 1.3.2 命令的操作
1.3 命令的启动与操作 1.3.1 命令的启动方式 1.点击菜单栏;2.点击工具栏; 3.点击鼠标右键,调出快捷菜单;4.用键盘从命令行输入。 命令的操作 命令操作的提示信息反映两方面的内容:①实现命令意图的各种方式;②操作步骤。下面以图1-12(下图)“圆角”命令为例说明命令行里提示信息的含义和操作方法。 ⒈实现命令意图的各种方式 通常以默认方式和备选方式出现。 ⑴默认方式:为下图中[]前的内容,可按其要求直接进行操作;

13 ⑵备选方式:下图中[ ]里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①各种可修改参数类型;②各种绘图或修改方法。[ ]里的内容用“/ ” 符号进行分隔,为并列选项。使用时将[ ]里所需选项后的字母用键盘输入并按【Enter】键(见下图) ,即可将该选项调出,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⒉默认值和默认选项: 在操作步骤中,系统设置了一些数值和方法,用“<>”括起(见上图) 。这是说命令行操作信息中用“<>”括起的值均为系统默认值。若使用系统默认值,直接按回车键确认即可;若不使用系统默认值,可输入新的数值,然后按回车键确认即可(见上图) 。 ⒊其它内容的操作:

14 ⑴数值、坐标、文字的输入: ①键盘输入,如:半径值(50)、点坐标(20,30,0)、备选项字母“D”及文字等,上述内容输入后一定要按回车键确认。 ②用鼠标左键拖动光标直接在图形上点击亦可完成数值、坐标的输入,如:直接点击图形上某点(交点、切点等)、或将状态行上的【DYN】键打开,利用在光标处显示出的动态坐标完成坐标的输入。 ⑵修改、编辑对象的选择方法: 在此种情况下,光标由“ ”变成“ ”状,移动光标用鼠标左键直接点击要被修改、编辑的图形,或用鼠标左键点击图形附近某两点做出矩形选 择窗口(点击两个角点位置)罩住要 被修改、编辑的图形完成对象的选 择(见图1-13即右图)。

15 ⑶结束某操作步骤和退出命令的方法: ①使用空格键或【Enter】键,可完成结束某操作步骤和退出命令; ②【ESC】键可执行中途退出; ③点击鼠标右键,调出快捷菜单,选择确定或放弃。 另外,若重复启动刚结束的命令也可用【Enter】键完成或用右键调出快捷菜单进行选择。 ⒋有一类命令被称之为“透明命令”,可以嵌套在其它命令中使用。例如: 、 、 、 等命令,可以在启动了某个绘图或修改命令后,使用其移动屏幕来捕捉点或对象、或用其放大图形以便绘图(过程见本章1.6的内容)。它们的启动不会影响原有命令的存在,关闭它们后可继续使用原有命令。这类命令还有点的捕捉命令 (见下图)。

16 1.4 图形文件的基本操作 1.4.1 “新建” 图形文件 方法:文件 → 新建─┒
1.4 图形文件的基本操作 1.4.1 “新建” 图形文件 方法:文件 → 新建─┒ 工具栏 按钮→[ 选择样板]→点选样板→“打开”即可调出 命令行:New ↓┚ 预览里所示的图 框和标题栏(见 右图) 。

17 “另存为”的保存方法与“保存”相同,只是将同一文件保存到其他载体上。操作可参照“保存”的方法。
1.4.2 “保存”图形文件, 方法:文件 →保存 ┒ 工具栏 按钮→“图形另存为” (见图1-14即下左图 ) 命令行:Save↓┚ →在“保存于”处填写盘符地址→在“文件名”处填写要存的文件名→“保存”即可。若关闭文件前忘记保存,屏幕上会出现图1-15 (即下左图所示对话框,若要保存点“是”,若不保存点“否”,若继续绘图点“取消”。 “另存为”的保存方法与“保存”相同,只是将同一文件保存到其他载体上。操作可参照“保存”的方法。

18 1.4.3 打开保存过的图形文件: 方法:文件 →打开─┒ 工具栏 按钮→ “选择文件” (见图1-16即下右图 ) → 命令行:Open↓┚ 点击“打开”(或点击 ,见图1-17即下右图 )→共有四种方法: ①打开 ②只读方式打开 ③局部打开 (见图1-19即下页右图 ),只适用于具有多个图层的图。操作过程见图1-18即下页左图,选中者将被打开 ④局部只读方式打开。

19 1. 4. 4 关闭图形文件: 方法: 文件→关闭 工具栏按钮 命令行:CLOSE↓ 1. 4
关闭图形文件: 方法: 文件→关闭 工具栏按钮 命令行:CLOSE↓ 输出图形文件 ⒈打印机输出: 方法: 文件 →打印─┒ 工具栏按钮 →“打印”对话框(见图1-20下页左图)→ 命令行:PLOT↓┚

20 用户可根据需求修改对话框中的选项内容(如:打印机类型、图纸尺寸类型等)→点击“确定”,即可开始打印。
⒉网络输出:以电子传递为例: 1)将绘制好的图形文件保存; 2)单击 “文件”→ “电子传递”→ “创建传递”对话框(见图1- 21下右图)→根据需求修改对话框中的选项内容(如对图形

21 的说明、添加新图等)→点击“确 定”→出现“指定Zip文件”对话框 (见图1-22右图)→指定保存地址 和文件名→点“保存”,即完成创 建过程。Zip文件的图标见图 1-22‘名称’窗口。 3)将该文件上网发电子邮件。 1.5 基本操作命令 1.5.1 “放弃”命令 方法: 编辑 →放弃─┒ 工具栏按钮 → 即可。 命令行: Undo ↓┚ 用于撤销上一次操作的命令,连续使用可逐步顺序撤销有关的操作,但不能跳跃撤销某次操作。用于及时修改某次操作。

22 1.5.2 “重做”命令 方法: 编辑 →重做 ─┒ 工具栏按钮 → 即可。 命令行: Redo ↓ ┚ 用于恢复撤销了的上一次操作的命令,连续使用可逐步顺序恢复撤销了的有关的操作,但不能跳跃恢复撤销了的某次操作,且只能在“放弃”命令之后使用。用于及时修改某次操作。 “重画”命令 方法: 视图 →重画 →即成。 命令行:Redrawll↓┚ 对于绘图过程中产生的光标残留点痕迹及编辑修改后留下的散乱像素等,可用“重画”命令进行图形的刷新和清屏(图形不改变)。

23 1.5.4 缩放显示 方法:视图→缩放→下拉菜单(见图1-23a)即右图) 工具栏按钮 (见图1-23b即下图),顺序 命令行:Zoom↓ 下移光标选择。 ⒈静态缩放显示:图1-23中除“实时”和“动态” 命令外的其它命令均属此类。使用方法: ⑴放大  、缩小  、全部  、范围  等命令是点击命令一次,缩小或放大图形一次,其原理是一次只能有一个比例值。 ⑵窗口  、比例  、中心  等则要经历一些步骤才能完成。下面以 “窗口”放大图形的方法为例,介绍这类命令的使用方法. “窗口”放大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放大图形的方法(即可全部放大又可局部放大)。

24 使用该方法将图形放大后,若想要 回到原图形,可点击“标准”工具栏中的“上一个” 按钮,完成返回原尺寸。
 单击“标准”工具栏的按钮  →放 光标在所要放大的图形一处点击鼠标 左健→拉出一个窗口罩住图形并再次 点击鼠标左健确定窗口大小(见图2- 24),即完成放大图形的目的。至于 放大的比例则由窗口的大小来决定, 窗口越大,放大的比例值越小(见右上 图) ;反之,窗口越小,放大的比例 值越大(见右下图) 。 使用该方法将图形放大后,若想要 回到原图形,可点击“标准”工具栏中的“上一个”  按钮,完成返回原尺寸。

25 ⒉动态缩放显示:使图形在光标的移动中被拉大或缩小。 这组命令包括“缩放”工具栏“动态”  和“标准”工具栏中的“实时”  。在绘图中比较实用的是“实时”缩放。   单击“实时”按钮后,屏幕上的光标会变成放大镜式图标,此时按住鼠标左键移动图标,即可完成图形的缩、放。缩放结束后,按【Enter】键退出,或点击鼠标右键调出快捷菜单,点击退出即成。

26 第二章 绘图的辅助功能 本章要点: ·坐标系 ·图层的设置 绘图的辅助工具 ·设置绘图环境

27 2.1 坐标系 坐标系是AutoCAD2006为用户绘图提供的一个参照物,用户可据此来进行图形的尺寸计算、位置确定。在本系统内采用的是笛卡儿直角坐标系,显示当前视图的状态,有二维坐标系(如主视图时)和三维坐标系(如轴测图时),如图2-1所示。AutoCAD2006的坐标系有两种形式—“世界坐标系”和“用户坐标系”。使用时两坐标系可互换,但不可同时存在。 世界坐标系(WCS) AutoCAD默认的基本坐标系,在二 维系统中,Z轴被定义为0。 用户坐标系(UCS) 因世界坐标系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为使 用户在绘图时方便绘制一些特殊图形,系统提供了可变的UCS。关于UCS的使用及与WCS间的变化方法,将在5.1中进行介绍。

28 2.1.3 坐标的输入 点坐标的输入是绘图命令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直线命令,要求用户通过指定该直线的两个端点位置绘出该直线。此时只要分别输入两个端点的坐标即可。点坐标的输入方法有两种: 1.直角坐标输入 直角坐标输入主要用于已知坐标、或已知长度的水平和垂直直线的情况下。直角坐标可有下面两种输入坐标表达方式: ⑴绝对坐标: 指输入的坐标是相对坐标系原 点而言的。坐标的正负根据坐标 轴方向确定。输入时用键盘键入 “X,Y”(二维时)或“X,Y,Z”(三维时) 即可,如图2-2a即右图)中A点的 坐标就键入20,30(二维时)或20, 30,0(三维时)。

29 ⑵相对坐标: 使用相对坐标输入的关键是清楚的知道输入点与前一点间在X、Y方向的数值和位置关系。比如图2-2a见上一页)中输入点是A点,前一点是B点,则A点相对于B点的坐标就键入 使用相对坐标的优点是,无须考虑与坐标原点之间的尺寸关系,只要知道两点之间的关系就可使用,所以多数情况下,使用相对坐标比较方便。 ⒉极坐标输入 极坐标输入采用以直角坐标系正向X轴为参照起点、原点为正向X轴的左端点,极坐标则由所绘线段的长度(L)和线段与正向X轴的夹角(A)组成。夹角角度的正负规定为:以正向X轴为参照起点,逆时针方向形成的夹角为正角度,反之为负角度。

30 极坐标输入的具体操作以绘制图2-2b)中线段OAB为例说明。 启动“直线”命令后,命令行提示:
极坐标输入同直角坐标输入也有两种输入坐标表达方式: ⑴绝对极坐标: 指输入的点坐标是相对坐标系原点而言的。输入时键入“L<A”即可。 ⑵相对极坐标: 极坐标输入的具体操作以绘制图2-2b)中线段OAB为例说明。 启动“直线”命令后,命令行提示: 命令: Line 指定第一点:0,0 (O点绝对坐标) 按回车键;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50<-30 (A点绝对 极坐标) 按回车键; (B点相对A点的极坐标) 按回车键。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按回车键。

31 ⒈图层: ⑴新建图层: → “图层1”→输入中、英名字; ⑵删除图层:单击图层→单击 “删除”键
2.2 图层的设置 “图层”功能是一个很重要的绘图辅助功能,包含了多个操作内容,掌握并使用它不仅能减少绘图量,还能提高图形的表达效果。 图层的设置和功用 方法:格式→图层 ────┒ ┎新建 工具栏 ─── ─→ 图层特性管理器 ┠当前 命令行:Lager(LA)↓ ┚ (对话框) ┖删除     ⒈图层: ⑴新建图层: → “图层1”→输入中、英名字; ⑵删除图层:单击图层→单击 “删除”键

32 ⑶设置当前图层 :单击要绘图的图层行使其变蓝→单击“ ”键即可改变当前图层。 绘制图形必须在当前图层上进行。
⑶设置当前图层 :单击要绘图的图层行使其变蓝→单击“ ”键即可改变当前图层。 绘制图形必须在当前图层上进行。 ⒉图层的控制:用左键单击下列各图形按钮 ⑴图层的“开/关”: 开状态; 关状态。控制图层的可见与否。 ⑵图层的“冻结/解冻”: 解冻状态; 冻结状态。控制图层的可见和图形操作与否。 ⑶图层的“锁定/解锁”: 解锁状态; 锁定关状态。控制图层处于只读状态。 ⒊图层的功用: ⑴图层的颜色:可设定每个图层自己的颜色 单击“颜色”按钮下的颜色框或文字→ “选择颜色”对话框(见图2-5下页图)→“索引颜色”键选颜色→“确定”键即成。

33 ⑵图层的线型:每个图层亦可设定所需的线型(中心线、虚线、实线、点划线等)。 单击“线型”按钮下的英文字母→“选择线型”对话框(见图2-7左下图),单击“加载”键→“加载或重载线型”对话框(见图2-6右下图)→选线型→“确定”→回“选择线型”对话框,点选线型→确定 。

34 ⑶图层的线宽设置:点‘线宽’下文字→“线宽”对话框→选线宽(见图2-8右图)→“确定”→回“图层特性管理器”对话框→“确定”键即成。
须将状态栏中的“线宽”键按下,屏幕上的图线才会显示出所设宽度(见图2-9b)右下图,a)图为‘线宽闭’状态。

35 2.2.2 图层功用的编辑 图层功用的编辑分为下面两种。 ⒈绘新图之前的编辑: ⑴颜色编辑:格式→颜色 ──┒ 工具栏 →选择颜色或下拉菜单 命令行: Color↓ ┚(对话框) (见图2-10左下图)→点选颜色即成。此后所绘图形颜色即为所选颜色,之前绘出的图形颜色不随之改变。 ⑵线型编辑: 格式→颜色 ──┒ 工具栏 →线型管理器 (见图2-11下页) (对话框) 命令行:Linetype↓ ┚ (见图2-12见下页)→点选所需线型,或点击‘加载’键→确定。

36 ⑶线型比例调整 方法: 工具栏 →线型管理器→隐藏细节→选要改的 线型在“全局比例因子中”输入要改的值比例(如0
⑶线型比例调整 方法: 工具栏 →线型管理器→隐藏细节→选要改的 线型在“全局比例因子中”输入要改的值比例(如0.5、2等)→ 确定。 调整前后的线型比例变化见下页图。

37 ⑷线宽编辑: ①单击工具栏“线宽” →下拉菜单(见右图),从中直接点选所需线宽;
⑷线宽编辑: ①单击工具栏“线宽” →下拉菜单(见右图),从中直接点选所需线宽; ②单击 “格式”→单击 “线宽”、或从命令行输入【Linetype】并按回车键→出现“线宽设置”对话框(见图2-15左下图)→点选所需线型或重新设置→点击“确定”。

38 ⑵线型编辑:见图2-16b)中图 ⑶图层编辑:见右下图 ⑷线宽编辑:同上。
⒉绘图之后的编辑: ⑴颜色编辑:点选(或用窗口选)要编辑图形→点“修改” →点“特性”→“特性”窗口(见图2-16a)左下图)→在“基本”栏中点击‘颜色’ →颜色的子菜单,点选所要改的颜色→点击 键即成。

39 记是矩形框 ,文字显示为 。 使用自动捕捉时,必须将状态行上的“对象捕捉”键按下才可执行。
2.3 绘图的辅助工具及设置 点的捕捉 “点的捕捉”操作有两种方法: ⒈自动捕捉:这是一种智能捕捉方法。使用时分两步: 1)设定捕捉点: 方法:工具 →草图设置 →“草图设置”对话框(图2-17右图 )→‘对象捕捉’ → ‘全部选择’ →确定。 2)自动捕捉: 设定捕捉点后,当光标在已有图形上移动时,碰到设定的点光标处即会出现图标和文字,以示捕捉到该点。如端点的标 记是矩形框 ,文字显示为  。  使用自动捕捉时,必须将状态行上的“对象捕捉”键按下才可执行。

40 ⒉即时捕捉:具有捕捉任意位置处的几何特殊点的功能(而自动捕捉不具备),比如圆上的切点。这种方法采用工具栏按钮(见图2-18)控制,因点击一次按钮只能捕捉一个点,所以又称为一次性捕捉。即时捕捉的操作见下例。 【例2-1】试绘制图2-19a)(右图)中两条与两圆相切的直线。 绘图过程如下: 1)绘制两个圆(方法见第三章) 如右下图示; 2)绘制两条与两圆相切的直线 ①绘制与两圆上侧相切的直线 启动直线命令,命令行提示:

41 这两个键可配合使用的。它们的特点是跳跃式捕捉点。
2.3.2.其他辅助工具 ⒈栅格和捕捉 这两个键可配合使用的。它们的特点是跳跃式捕捉点。 ⑴栅格:由一些等距点构成。 ①设定栅格:单击 “工具”→单击 “草图设置”→ 命令: Line 指定第一点:点击 ,然后将光标移至大圆上画切线的大约位置上(见图2-19b)见上页右下图),点击左键即确定了第一个切点的位置(此时并不显示);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再点击 ,然后将光标移至小圆上画切线的大约位置上(见图2-19b)),点击左键即确定了第二个切点的位置(此时即显示如图c));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按回车键结束。 ②绘制与两圆下侧相切的直线(方法同上)。 使用即时捕捉不受状态栏上“对象捕捉”键的控制。

42 “草图设置”对话框(见图2-17)→‘捕捉和栅格’键→见图2-20(下图)→在捕捉和栅格下面的窗口内可修改数值(数值可相同亦可不同)→“确定”即完成栅格和捕捉间距的设定。
②使用方法:按下状态栏的‘栅格’键)→在屏幕左下角出现一矩形栅格区域→点击 “视图”→ “缩放”→ “范围”→矩形栅格区域布满屏幕→点 ‘栅格’键可关闭‘栅格’ 。 ⑵捕捉:专门用来捕捉栅格点,参照‘栅格’进行。通常应为关闭状态。

43 ⒊极轴追踪 方法:按下状态栏的‘极轴’键(即打开了‘极轴追踪’功能,再次点按‘极轴’键可关闭‘极轴’功能。)→启动绘图命令(如直线命令)→用鼠标将光标移至已有图形上的某个投影点上即会出现追踪线(见图2-21左下图)→用鼠标将光标沿追踪线移离已有图形至要绘图的空白处,然后点击左键,绘出第一个对应点。对于第二点(或其它点)的确定可用第一个点的方法(有对应点时),亦可参照下的显示数字确定(没有对应点时,如绘制矩形的宽度时)。 ⒉正交 ‘正交’功能用于绘制水平线和垂直线时。 方法:按下状态栏的‘正交’键(即打开了‘正交’功能)即可 绘制水平线和垂直线了。在正交状态下,是不能绘制斜线的。再次点按‘正交’键可关闭‘正交’功能。

44 关闭“DYN”后,图5-23中的提示将不再出现。
⒋动态输入 可清楚的知道所绘图形在屏幕上的位置、键盘输入的坐标、数值显示及命令行的操作提示的显示 。 使用的方法如下: 1)按下状态栏的“DYN”键,打开动态输入功能; 2)启动命令后,屏幕上光标附近即会出现提示: ①启动绘图命令(如直线命令)后,屏幕上光标附近出现的提示见图5-23a)(右上图),移动光标可调节坐标和数值; ②启动编辑(如移动命令)命令后,屏幕上光标附近出现的提示见图5-23b)(右下图)。 关闭“DYN”后,图5-23中的提示将不再出现。

45 单击 “工具”→单击 “查询”→单击 “距离”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⒌查询 “查询”功能用于了解已有图形的一些情况。可查询的内容见图2-24(左图)。“查询”功能的操作方法以查询图2-25(左下图)所示图形的边长为例介绍。 查询边长其实就是查询距离。 单击 “工具”→单击 “查询”→单击 “距离”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命令‘_dist 指定第一点:点选三角形上1点 指定第二点:点选三 角形上2点 距离= ,XY平 面中的倾角=240,与 XY平面的夹角=0

46 X增量=-25. 9808 Y增量=-45. 0000 Z增量=0. 0000 由此得到三角形边长为51
X增量= Y增量= Z增量= 由此得到三角形边长为 mm。 这里需要提示的是“面积”的查询对象必须为面域(求面域的方法见5.3的内容)后的平面图形或实体。 2.4 配置绘图环境 开机后,AutoCAD 2006会为用户提供一套配置好的绘图环境,包括绘图界限(无限大)、绘图单位、绘图区内容的显示方式等。用户可默认使用也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修改。 2.4.1 设置绘图界限 设置绘图界限是一种不用图框却能限制绘图区域的方法。当设置了绘图界限并启动绘图界限时,在设定的图形界限之外的区域就不能再绘图了。绘图界限的尺寸可参考GBA0~A4、ISO、DIN等标准选定或自定义确定。下面介绍图形界限的设定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47 1)设置绘图界限 单击菜单栏“格式”→单击子菜单“图形界限”或从命令行输入【LIMITS】按回车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重新设置模型空间界限: 指定左下角点或[开(ON)/关(OFF)]<0.0000,0.0000>: 按回车键; 指定右上角点< , >:297,210(GBA4的两条边长值) 按回车键,设定完成。 2)打开绘图界限 按回车键(再次启动“图形界限”命令); 重新设置模型空间界限: 指定左下角点或[开(ON)/关(OFF)]<0.0000,0.0000>:ON 即成。 3)显示绘图界限 按下状态栏的‘栅格’键→在屏幕左下角出现一矩形栅格区域(此区域即为GBA4绘图区域)→点击“视图”→点击 “缩放”→点击“全部”→矩形栅格区域布满屏幕(即为全屏显示的GBA4绘图区域) ,绘图时‘栅格’可开亦可关闭。‘栅格’关闭时界线不可见,此时若图形在屏幕上画不出,则表明图形已出界。

48 在“图形单位”对话框里“角度”下的‘顺时针’用来确定角度的正负,当其前面的窗口空白时,表明逆时针旋转形成的角度为正角度。
2.4.2 设定绘图单位 AutoCAD 2006中为用户提供的绘图单位涉及长度、角度、拖动比例等的公制、英制、十进制度数、弧度等多种情况。用户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设定方法为: 单击 “格式”→单击 “单位”或从命令行输入【UNITS】按回车键→出现“图形单位”对话框(见图2-26下图),点击对话框中各个窗口的键,调 出下拉菜单进行选择→点 击“确定”即完成设定。 在“图形单位”对话框里“角度”下的‘顺时针’用来确定角度的正负,当其前面的窗口空白时,表明逆时针旋转形成的角度为正角度。

49 若对0°角位置重新设定,可点击对话框中‘方向’键→出现“方向控制”对话框(见图2-27下左图)→点击基准角度下的圆圈,有‘点’者为设定的基准位置→点击“确定”即完成设定。
2.4.3.设置绘图区项目 系统内的很多磨人的内容都是可以改变的,如绘图区的背景颜色、光标大小和颜色都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实用性进行设置的。下面以绘图区的颜色调整内容为例介绍其操作方法:

50 单击 “工具”→单击子菜单“选项”→出现“选项”对话框(见图2-28下左图)点击对话框中“颜色”键→调出“颜色选项”对话框(见图2-31下右图)→在‘窗口元素’下选定要改变背景颜色的元素→在‘颜色’窗口选定要改变的背景颜色→点击‘应用并关闭’→点击“确定”即完成设定。

51 2. 5 上机操作 试在0图层上绘制出图2-32见右图所示图形,其中外 轮廓为0
2.5 上机操作 试在0图层上绘制出图2-32见右图所示图形,其中外 轮廓为0.8mm宽度的黑色实线,中心线为红色CENTER 线型,默认宽度。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线型的 →点击‘其它’ → 加载‘CENTER线型’→将其置为当前→确定; 2)单击颜色的 选红色为当前颜色; 3)线宽为默认宽度; 4)用“直线”命令在‘正交’(‘正交’是透明命令)状态 下绘制两互相垂直的中心线; 5)单击线宽的 设定0.8mm的线宽; 6)单击线型的 →点击‘Bylaye’(改回默认线型); 7)单击颜色的 →点击‘Bylaye’(改回默认颜色); 8)用“圆”命令以交点为圆心绘制(可使用‘对象捕捉’)。

52 2.6 习题 ⒈试使用直线命令和坐标输入的方法绘出图2-33见右上图所示图形。其中直线命令可参见2.1.3极坐标输入”的内容。
2.6 习题 ⒈试使用直线命令和坐标输入的方法绘出图2-33见右上图所示图形。其中直线命令可参见2.1.3极坐标输入”的内容。 ⒉试设定两个新图层。其中①图层名要反映各图层的主要特征;②两图层的颜色要不相同,且不同于0层;③两图层的线型要不相同,且不同于0层。 ⒊分别划出点划线和虚线,并练习调整点划线、虚线的线型比例。 ⒋试精确绘出图2-34见右下图所 示图形,其中大圆直径为φ30mm, 小圆直径为φ15mm。绘圆命令参见3.1.2.的内容。

53 第三章二维平面绘图、编辑及标注 本章要点: 绘图命令:直线、构造线、多线、正多边形、矩形、圆、圆弧、样条曲线、块、表格等。
编辑命令:删除、复制、镜像、偏移、阵列、移动、旋转、修剪、打断、倒角、圆角等。 标注:标注线性尺寸、半径、直径、角度、圆心标记、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设置标注样式及修改标注等。 ·基本操作命令

54 3.1简单图形绘制、编辑及标注 【例3-2】试绘制图3-7所示构件图形。
图3-7 构件 图形分析:图3-7是一个上下对称的图形,绘制时可用“直线”、“偏移”、“倒角”等命令画出左端上部分图形,然后利用“镜像”命令完成左端下部分图形,而右端可用“矩形”命令绘出。具体操作如下:

55 ⑵绘制中心线:用“直线”命令绘出中心线(见图3-8),并在绘图后将“对象特性”工具栏的“ ”改回“
⒈绘制中心线 ⑴加载中心线,并将其置为当前线型: 单击“对象特性”工具栏 “ “线型控制”按钮→单击下拉菜单的“其他...”调出“线型管理器”进行加载(过程可参见2.2.1)并置为当前线型如 ⑵绘制中心线:用“直线”命令绘出中心线(见图3-8),并在绘图后将“对象特性”工具栏的“ ”改回“ ”状态。 ⒉绘制矩形 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矩形”、或单击“绘图”工具栏的“矩形”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Rectangle(或REC)】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56 ⑴用“直线”命令绘出上方和左侧1、2两条直线(见图3-9) ⑵用“偏移”命令绘出中间的直线(见图3-9))
指定第一角点或[倒角(C)/标高(E)/圆角(F)/厚度(T)/宽度(W)]: 0,-20(左下角点坐标) 按回车键 指定另一个角点或[面积(A)/尺寸(D)/旋转(R)]: 40,20(右上角点坐标)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8)。 ⒊绘制左端上部分图形 ⑴用“直线”命令绘出上方和左侧1、2两条直线(见图3-9) ⑵用“偏移”命令绘出中间的直线(见图3-9)) 图3-8 绘制中心线和矩形 图3-9 “偏移”绘出中间的直线

57 ⑶用“倒角”命令绘出斜线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倒角”、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倒角”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CHAMFER】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命令: chamfer (|修剪| 模式)当前倒角距离1=0.0000,距离 2=0.0000 选择第一条直线或[放弃(U)/多段线(P)/距离 (D)/角度(A)/修剪(T)/方式(E)/多个(M)]: D 按 回车键 指定第一个倒角距离<0.0000>:20 按回车键(设定 图3-10 第一条边的倒角距离) 指定第二个倒角距离< >:12 按回车键(设定第二条边的倒角距离) 选择第一条直线或 [放弃(U)/多段线(P)/距离(D)/角度(A)/修剪(T)/ 方式(E)/多个(M)]:点选1边 选择第二条直线,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应用角点的直线: 点选2 即成(见图3-10)。

58 选择对象:选中左端上部分图形(要进行镜像的
⒋用“镜像”绘制左端下部分图形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镜像”、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镜像”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MIRROR】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选中左端上部分图形(要进行镜像的 实体目标)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择(亦可继续选取要 进行镜像的实体目标) 指定镜像线的第一点:点击中心线左端点(对称线上点) 指定镜像线的第二点:点击中心线右端点(对称线上点) 图3-11 要删除源对象吗?[是(Y)/否(N)] <N>: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11)。 命令说明: “镜像”命令适用于对称反向图形的复制,绘图中只需画出一半图形,另一半采用围绕对称轴线反向复制生成。该命令操作时,可以删除原对象亦可保留原对象。系统默认保留原对象;若删除原对象,输入“Y”后按回车键即成。

59 选择对象:点选垂直中心线(要移动的实体)
⒌移动中心线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移动”、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移动”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MOVE】并 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垂直中心线(要移动的实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取。(亦可继续选取) 指定基点或 [位移(D)] <位移>:0,0 按回车键(移动的起点位置) 指定第二个点或 <使用第一个点作为位移>:20,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12。(确定移动的终点位置) 命令说明: “移动”命令用于改变实体图形在图纸上的位置。 图3-12

60 【例3-3】按图3-13的尺寸绘制平面图形,并标注尺寸。

61 中或为了便于安装和操作安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图形分析:本图形也是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只画一半,另一半采用镜像完成。该图主要用于绘图的命令有“直线”、“圆角”、“镜像”、“正多边形”和“旋转”等,而标注尺寸则要用到“线性”、“对齐”、“半径”等命令。具体操作如下: ⒈绘图部分 1)绘制直线段 ①绘制中心线(见图3-14)。 ②用正交直线绘制左侧轮廓线 (见图3-14)。 2)倒圆角 倒角是零件上常见的工艺 结构,其作用是为了避免应力集 中或为了便于安装和操作安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图3-14 中心线、直线的绘制

62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圆角”、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圆角”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FILLET】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当前设置:模式=修剪,半径=0.0000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 [放弃(U)/多段线(P)/半径(R) /修剪(T)/多个(M)]: R 按回车键(修改半径) 指定圆角半径<0.0000>:6 按回车键 /修剪(T)/多个(M)]:点击1边(要倒圆角的一条边) 图3-15 选择第二个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应用角点的对象:点击2边(要倒圆角的另一条边)即成(见图3-15)。 按回车键,重复上述操作,将2、3边倒成圆角(见图3-15)。

63 将图3-15以垂直中心线为轴做镜像,结果如图3-16所示。 4)绘制正多边形
3)镜像 将图3-15以垂直中心线为轴做镜像,结果如图3-16所示。 4)绘制正多边形 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正多边形”、或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多边形”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POLYGON】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命令: polygon输入边的数目<4>:按回车键(可按需求输入数值) 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边(E)]:0,0 按回车键(可按需求输入点坐标) 输入选项[内接于圆(I)/外切于圆(C)]<I>:C 按回车键 指定圆的半径:2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17)。

64 UCS 当前的正角方向: ANGDIR=逆时针 ANGBASE=0
5)旋转正多边形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旋转”、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旋转”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ROTATE】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命令: rotate UCS 当前的正角方向: ANGDIR=逆时针 ANGBASE=0 选择对象:点选正方形(选择要旋转的对象,)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择(亦可继续选择) 指定基点:0,0 按回车键(确定旋转中心点) 指定旋转角度,或 [复制(C)/参照(R)] <0>: 45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18) ⒉标注尺寸部分 1)线性尺寸标注:标注120、160、 10、20等水平、垂直方向的尺寸。 以标注“120”尺寸为例:

65 单击菜单栏中的“标注”→单击下拉菜单“线性”、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线性”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dimlinear】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条尺寸界线原点或<选择对象>:点选(或用“捕捉对象”工具栏的 “捕捉到交点”按钮)矩形右上交点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点选(或用“捕捉对象”工具栏的 点选)矩形右下交点。 指定尺寸线位置或[多行文字(M)/文字(T)/角度(A)/水平(H)/垂直(V)/旋转(R)]:鼠标拖动点击左键确定即成(见图3-13),或输入[ ]内的选项,继续操作。 命令说明: 键入“M”:表示输入多行文字。它将打开“文字格式”对话框(见图3-19即下图),用户可在对话框中编辑文字,包括调整文字的字体、字高、对正、加上下划线及符号项目。

66 2)对齐标注 单击菜单栏中的“标注”→单击下拉菜单“对齐”、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对齐”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dimaligned】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条尺寸界线原点或<选择对象>:点选正方形左上边(或用 点选正方形上交点)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点选正方形右下边(或用 点选正四边形右交点) 指定尺寸线位置或[多行文字(M)/文字(T)/角度(A)]:鼠标拖动点击左键确定即成(见图3-13)。 3)半径标注 单击菜单栏中的“标注”→单击下拉菜单“半径”、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半径”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dimradius】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圆弧或圆:点选R6圆弧 指定尺寸线位置或[多行文字(M)/文字(T)/角度(A)]:鼠标拖动点击左键确定即成(见图3-13),或输入[ ]内的选项,继续操作,操作同“线性标注。”

67 3.1.2 曲线类图形绘制、编辑及标注 【例3-6】完成如图3-36所示手轮的绘制,并标注尺寸
图形分析:该图形由圆和与之相切的圆弧构成。完成该图形可使用圆、直线、复制等命令来完成。操作步骤如下: ⒈绘图部分 1)绘制同心圆ф64和ф36,并加上中心线(用圆心标记做),方法同前,绘出的图形见图3-37。

68 2)复制另一处的中心线,并绘制同心圆ф28、ф50
①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复制”、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复制”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COPY】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一根中心线(要复制的对象) 选择对象:点选另一根中心线(要复制的对象)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或右键)结束选择 对象。(若还有要复制者可继续选) 指定基点或[位移(D)]<位移>:点选中心 线的交点(指定复制对象的基准位置) 指定基点或[位移(D)]<位移>: 指定第 二个点或<使用第一个点作为位移>: @112,-50 按回车键(如图3-38所示)即成。 ②在复制的中心线位置处绘制同心 圆ф28和ф50,如图3-38所示。

69 3)用“直线”命令绘制过ф50圆下象限点的水平直线,直线长度任意(见图3-39)。 4)绘制R77和R84两圆弧
因图中未给出两圆弧的圆心位置,要绘出两圆弧简单的方法是用 “圆”和 “修剪”命令。 ①启动“圆”命令后,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的圆心或[三点(3P)/两点(2P)/相切、相切、半径(T)]:T 按回车键 指定对象与圆的第一个切点:点击ф64圆的上右侧 指定对象与圆的第二个切点:点击ф50圆的上左侧 指定圆的半径<默认值>:77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39)。 ②按回车键重启“圆”命令: 指定圆的圆心或[三点(3P)/两点(2P)/相切、相 切、半径(T)]: T 按回车键 指定对象与圆的第一个切点:点击ф64圆的下左侧 指定对象与圆的第二个切点:点击ф50圆之切线 指定圆的半径<默认值>:84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39)。

70 ③修剪多余线条 a.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修剪”、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修剪”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TRIM】并按回车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φ64圆(作为剪切边界的实体) 选择对象:点选φ50圆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取(亦可继续选取) 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延伸 的对象,或[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 (R)/放弃(U)]:点选R77上半圆(选取修剪对象) 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延伸的对象,或[栏选(F)/窗交(C)/ 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40)。 b.按回车键重启“修剪”命令: 选择对象:点选R84圆 选择对象:点选ф50圆之切线(见图3-40)

71 (1)用“线性”命令标注图3-35中‘112’和‘50’两长度尺寸。 (2)用“半径”、“直径”命令标注图3-35中圆弧和圆尺寸。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取(亦可继续选取) 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延伸的对象,或[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点选R84上半圆 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延伸的对象,或[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点选ф50圆之左侧切线 选择要修剪的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延伸的对象,或[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41)。 2、标注尺寸 (1)用“线性”命令标注图3-35中‘112’和‘50’两长度尺寸。 (2)用“半径”、“直径”命令标注图3-35中圆弧和圆尺寸。 图3-35中圆弧和圆尺寸的标注样式不是系统默认的样式,所以需要对标注样式进行一些改变,方法如下:

72 ①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标注样式”按钮→调出“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见图3-21)→单击“新建”按钮→弹出“创建新标注样式”对话框→在“用于”窗口中点选‘半径’(见图3-30)→单击“继续”→打开“新建标注样式”对话框→单击“文字”选项卡,做如图3-42所示的修改→点“确定”→返回“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再用同样的方法对直径的标注样式进行修改→点“关闭”(见图3-43)。

73 ②用 “半径”、 “直径”命令标注图3-36中圆弧和圆尺寸。
【例3-7】试绘制图3-44所示样板1。 图形分析:样板1是由直线和三段圆弧组 成。所以绘制该图可用直线、圆弧等命令 完成。绘制过程如下: ⒈绘制各圆弧的中心线 1)加载点划线并将其置为当前线型。 2)用“直线”命令过(0,0)点绘制R15圆弧的中心线; 3)用“复制”命令做出R20圆弧(圆心坐标35, 0)和R25圆弧(圆心坐标55,0)的中心线(见 图3-45)。 ⒉绘制各圆弧 绘制圆弧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已知 条件来进行选择。下面是针对不同已知条 件绘制圆弧的方法:

74 1)绘制R15圆弧(已知圆心、起点、端点的位置) 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圆弧”、或单击“绘图”
工具栏的 “圆弧”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ARC】并按回 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圆心(C)]:C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圆心:0,0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起点:0,-15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端点或[角度(A)/弦长(L)]:15,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45)。 2)绘制R20圆弧(已知起点、端点的位置和圆弧方向) 按回车键重启“圆弧”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圆心(C)]:15,0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圆心(C)/端点(E)]:E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端点:55,0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圆心或[角度(A)/方向(D)/半径(R)]: D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起点切向:在起点上方沿平行于+Y方 向点击左键即成(见图3-46)。

75 ⑶绘制R25圆弧(已知起点、端点的位置和圆弧角度) 按回车键重启“圆弧”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弧的起点或[圆心(C)]:55,0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第二个点或[圆心(C)/端点(E)]:E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端点:80,-25 按回车键 指定圆弧的圆心或[角度(A)/方向(D)/半径(R)]:A 按回车键 指定包含角:27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47)。 除上述方法外,绘制圆弧还有其它的方法,需用时可按命令行提示去做。 ⒊绘制样板1上其它直线。方法不再赘述,见图3-48。

76 3.1.3 其它简单图形绘制、编辑及标注 【例3-9】完成如图3-50所示样板2 的绘制,并标注尺寸。 图形分析:本图形的绘制较简单,
重点通过它讲述“基线标注”、“连 续标注”、“角度标注”和标注“2-ф6” 和“t=3”的方法。 ⒈绘图部分 1)绘制直线段,见图3-51。 2)确定圆孔中心位置 利用复制轮廓线的方法找到 圆孔的中心位置,结果如 图3-51所示。 3)绘制圆并倒角,删除多余的 线,如图3-52所示。

77 4)将图3-52做镜像即成样板2图形。 ⒉尺寸标注部分 ⑴线性标注,结果如图3-53所示。 ⑵基线标注 基线标注就是始终以标注时选取的 第一条尺寸界线(即公共基线)作为 基准进行后续的标注。使用“基线标注 基准尺寸)。操作过程如下: 1)用“线性”命令标出长度为5的尺寸(以该样板底边为第一条尺寸界线)。 2)单击菜单栏中的“标注”→单击下拉菜单“基线标注”、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基线”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DIMBASELINE】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78 1)用“线性”命令标出长度为5的尺寸(以该样板左边为第一条尺寸界线)。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或[放弃(U)/选择(S)] <选择>: 点选尺寸14的圆心 <选择>: 点选尺寸28所在的上角点 <选择>: 按回车键结束基线尺寸标注 选择基准标注:按回车键结束,结果如图3-54所 示。 ⑶连续标注 “连续标注”就是所标尺寸在同一行上首尾相连。连续标注尺寸之前,用户要事先标出一个尺寸(该尺寸为线性尺寸、角度尺寸或坐标型尺寸)然后再使用“连续标注”命令。在标注过程中,用户只能往同一方向(如水平方向等)连续标注,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标注。操作过程如下: 1)用“线性”命令标出长度为5的尺寸(以该样板左边为第一条尺寸界线)。

79 【DIMCONTINUE】并按回车键,然后 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或[放弃(U)/选择
2)单击菜单栏“标注”→单击下拉菜单 “连续”、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连续”标注按钮、或在命令行输入 【DIMCONTINUE】并按回车键,然后 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或[放弃(U)/选择 (S)]<选择>: 选择尺寸5所在的左角点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或[放弃(U)/选择(S)] <选择>: 按回车键结束 续尺寸标注,结果如图3-55所示。 ⑷角度标注 “角度”标注主要用于标注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圆或 弧的圆心角,或三点间的角度。命令启动方式如下: 单击菜单栏“标注”→单击下拉菜单“角度”、或单击“标注” 工具栏的 “角度”标注按钮、或在命令行输入 【DIMANGULAR】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80 单击菜单栏“标注”→单击下 (5)标注尺寸“2-ф6” 拉菜单“直径”标注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圆弧或圆:点选圆
选择圆弧、圆、直线或<指定顶点>: 选 择V型槽左侧的直线 选择第二条直线: 选择V型槽右侧的直 线 指定标注弧线位置或[多行文字(M)/ 文字(T)/角度(A)]:用光标调整尺寸线和 文字的位置后点左键确定。结果如 图3-56所示。 (5)标注尺寸“2-ф6” 单击菜单栏“标注”→单击下 拉菜单“直径”标注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圆弧或圆:点选圆 标注文字 = 6 指定尺寸线位置或 [多行文字(M)/文字(T)/角度(A)]: M 按回车键 出现文字格式对话框后,直接在“?6”的前面填写“2-”,单击确定即可。

81 (6)标注“t=5” 单击菜单栏“标注”→单击下拉菜单“引线”、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引线”标注按钮、或在命令行输入【QLEADER】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个引线点或[设置(S)]<设置>:按回车键,出现“引线设置”对话框: ( ①点击‘引线和箭头’键→箭头的下拉菜单(见图3-58)→点选‘小点’形式,将引线的箭头改为圆点; ②点击‘附着’键并作如图3-59所示的设置,然后点击“确定”。)

82 指定第一个引线点或[设置(S)]<设置>: 在如图3-50所示点位置点击左键 指定下一点:在如图3-50所示位置(图外)点击左键 指定下一点:沿右水平方向拉出一小段线并点击左键(因文字下以带有下划线) 指定下一点:按回车键 指定文字宽度<0>:按回车键 输入注释文字的第一行<多行文字(M)>:t=5 按回车键 输入注释文字的下一行: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50)。 3.2“块”的使用 在绘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反复使用的图形,如轴承、螺栓、螺母、表面粗糙度等。因此,绘图时可将这些通用部件绘出后定义成图块存储起来,当需要某个图块时,把其调出插入图中,可避免了大量重复工作。灵活、熟练地利用图块可大大提高绘图效率。 3.2.1 定义“块”文件

83 “块”就是将若干个对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对象。用户可以将“块”作为一个整体插入到一张图的任意位置,也可以对“块”进行比例缩放、旋转等操作。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例3-12】将如图3-68所示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定义为“图块”。 操作过程如下: ⒈绘制“表面粗糙度”符号 命令: line 指定第一点:直接用鼠标点击一点 按回车键 按回车键 命令: line 指定第一点:自动捕捉第一条直线的端点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自动捕捉第二条直线的中点,结果如图3-68所示。

84 ⒉定义“图块” 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创建块”、或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创建”块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B】、或【BLOCK】、或【BMAKE】并按回车键→显示“块定义”的对话框(见图3-69): 该对话框的操作步骤如下: 1)名称(A):如图3-69所示为图块定 义一个名字(最好是用英文字母, 如:ccd—表面粗糙度符号) 2)基点:单击“拾取点”按钮,在屏 幕上用十字光标拾取绘制的表面粗 糙度符号上的某一点;也可直接输

85 入某一点的X、Y、Z的坐标值。拾取点一般选择实体的特征点(如选择表面粗糙度符号的尖端作为拾取点)。 3)对象:单击“选择对象”按钮,在屏幕上用十字光标选取要作为图块的对象(即绘制好的表面粗 糙度符号)。 4)预览图标:将显示要定义的图块。 5)单击“确定”,被定义的图形即成 为块。 3.2.2 插入图块 在绘图过程中,当需要调入图块 时,可使用“插入块”命令来完成。 操作如下: 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单击下拉菜单“块”、或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插入块”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INSERT】并按回车键→显示“插入”的对话框(见图3-72):

86 在该对话框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名称(N):输入块的名称(如输入“ccd”—表面粗糙度符号)或从下拉菜单中选择,也可以单击“浏览”按钮查找“块文件”(如“符号库”)获取图形。 2)插入点:可在“在屏幕上指定”下直接在屏幕上点击,或输入X、Y、Z的坐标值确定。 3)缩放比例:可按相同或不同的比例在X、Y、Z三个方向缩放插入块的尺寸。 4)旋转:将插入的块旋转一定角度。 5)单击“确定”。 6)命令行行提示:指定插入点或[基点(B)/比例(S)/X/Y/Z/旋转(R)/预览比例(PS)/PX/PY/PZ/预览旋转(PR)]:点选某点,或输入某点的X、Y、Z坐标值确定即成。

87 3.2.3 块属性 “属性”就是指“块”中带有附加的文字信息,例如表面粗 糙度符号上的数值3.2。用户要使用带有属性的块,首先要
为块定义属性。下面用通过例题说明“定义属性”的方法。 【例3-13】为图3-68所示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图块定义 属性—数值3.2。 操作过程如下: ⒈从符号库中调出“ccd”图块置于绘图区(使用3.2.2 插入图块的方法); ⒉定义属性—数值3.2 1)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块”→“定义属性”或在命令行输入【ATTDEF】并按回车键→显示“属性定义”的对话框(见图3-73):

88 在该对话框中,输入内容如下: ①在“标记”复选框中输入“ccd” ②在“提示”复选框中输入“粗糙度符号” ③在“值”复选框中输入“3
在该对话框中,输入内容如下: ①在“标记”复选框中输入“ccd” ②在“提示”复选框中输入“粗糙度符号” ③在“值”复选框中输入“3.2” ④在“对正”复选框中输入“中间” ⑤在“高度”复选框中输入“5” ⑥点“确定”后,命令行提示: 指定起点:在绘图区三角形上方点击左键即成(图3-74a)。 2)命令:w 按回车键 打开“写块”对话框,在默认状态下,点击“拾取点”键,返回绘图区后在三角形下角点点击左键(将该点作为图块ccd的插入点),再在“写块”对话框中点击“选择对象”键,返回绘图

89 并按回车键结束选择,然后在“文件名和路径”中填入“D:\符号库\ccd-1”(符号库为自设的文件夹名),点“确定”。
指定插入点或[比例(S)/X/Y/Z/旋转(R)/预览比例(PS)/PX/PY/PZ/预览旋转(PR)]:在绘图区内任意位置点击左键 输入属性值粗糙度符号<3.2>:按回车键 ccd<3.2>:按回车键即成图3-74b)。 3.2.4 编辑块属性 对于块的属性,用户可以象修改其它对象一样进行编辑。 ⒈改变属性位置:首先单击左键点选要编辑的块,则

90 系统显示虚线块及属性夹持点(蓝色点, 见图3-75a)),然后左键单击夹持点移动 光标即可移动属性的位置,如图3-75b)所 示。 ⒉编辑块的属性:首先选中要编辑的块, 然后单击“修改”→“对象”→“属性”→“单个”,系统将打开 图3-76所示的“增强属性编辑器”对话框→用户可在该对话框 里修改属性值(如在“属性” 选项下的‘值’窗口内修改)、属 性的文字特征(如在“文字”选项 下修改)及属性的特性(如在“特 性”选项下修改)等。 区后拾取图块和属性,用户也可

91 利用“修改”→“对象”→“属性”→“块属性管理器”编辑块的属性,系统将打开如图3-77所示的“块属性管理器”对话框→点编辑键→会打开如图3-78所示的“编辑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对选中的块可进行编辑(如改‘3.2’为‘1.6’)或删除属性→点“确定”→返回“块属性管理器”对话框→继续点“编辑”键,编辑第二行的内容→点“确定”即成。

92 3.2.5 编辑图块 块被用户插入或引用时,是作为一个整体,可复制、镜像或移动等,但用户不能直接编辑构成块的元素,只有将其分解后再对单个对象进行编辑。 ⒈分解块 用户想编辑块时,可通过【EXPLODE】或【XPLODE】命令分解块后再完成。命令启动方式: 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分解”按钮或单击“修改”→“分解”选项,即可执行【EXPLODE】命令。 使用【XPLODE】命令分解块,可使用户为“块”确定新的层、颜色和线型。执行【XPLODE】命令,选择要分解的块后,系统提示如下: 输入选项[全部(A)/颜色(C)/图层(LA)/线型(LT)/线宽(LW)/从父块继承(I)/分解(E)] <分解>:按回车键 ⒉重新定义块

93 3.3 复杂图形绘制、编辑及标注 3.3.1 零件图绘制、编辑及标注
如果用户想编辑块中的一些元素,如添加或删除等,AutoCAD提供的新技术就是以相同的名字重新定义块的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⑴单击“绘图”→“块”→“创建”,打开“块定义”对话框。 ⑵在“名称”下拉菜单中选择要重新定义的块。 ⑶单击“拾取点”按钮,在绘图区确定插入决定。 ⑷单击“选择对象”按钮,在绘图区选择要重新定义的块。 ⑸单击“确定”按钮。 3.3 复杂图形绘制、编辑及标注 3.3.1 零件图绘制、编辑及标注 【例3-14】绘制图3-79所示齿轮图形,并进行尺寸标注。其中齿轮齿数为45,齿轮模数为2。

94

95 图形分析:该零件图是由主、左两个视图组成,绘图时注
意“主、左高平齐”。通过这个零件图绘制主要说明“图案填 充”、“尺寸公差”、“编辑文字”和“块”等命令的使用,具体 绘图步骤如下: ⒈绘图部分 ⑴用直线命令绘制主视图外侧轮廓线,如图3-80所示,过程略。 ⑵绘制齿根圆和内孔线,如图3-81所示。 分析:绘制齿根圆和内孔线时,因各线的起点位置不好找,所以此时采用复制已有线段的方法做可比较简单。 1)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复制”、或单击“修改”

96 工具栏的 “复制”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COPY】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选择图3-80上齿顶圆线(长度为15mm,是要复制的对象) 选择对象:单击右键或回车键以结束“选择对象”的操作 指定基点或[位移(D)]<位移>:点选图形左上角点(为复制对象的基 准点) 指定基点或[位移(D)]<位移>: 指定第二个点或<使用第一个点 作为位移>:以光标位置确定复制方向,然后输入4.5(基点与复制 到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按回车键即成(见图3-81a))。 图3-81a)中其它各线参照绘制。从 图3-81a)中可见,复制出的孔线较短而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复制孔线时须先将其拉长后再进行其他线的复制。拉长短线可用“延伸”命令完成。 2)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延伸”、

97 或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延伸”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EXTEND】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边界的边 选择对象:点选按φ94绘制的左侧垂直线(延伸所到边界) 选择对象:单击右键或回车键以结束“选择对象”的操作 选择要延伸的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修剪的对象, 或[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放弃(U)]: 点选要延 伸短线的左端点 或 [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放弃(U)]: 按回 车键即成图3-81b)。 3)以被延伸的线为样线,用“复制”或“偏移”命令 绘制出图3-81c)其它各线。

98 4)将当前线型改变为“点划线后, ⑷绘制剖面线
用直线命令绘制孔中心线和分 单击菜单栏中的“绘 度圆线,见图3-81d)。 图” →单击下拉菜单“图案 ⑶对图3-81中的d)图进行内(孔)、填充”、或单击“绘图”工具栏 外倒角,内孔的倒角模式选择‘不 修剪’模式,倒角后再用“修剪”命 令修剪掉不要的线段,结果如 图3-82所示。

99 的 “图案填充”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BHATCH】并 按回车键→调出如图3-83所示的“图案填充和渐变色”对话框 ,其具体操作如下:
1)选取填充图案:单击“图案填充” 选项卡右侧的“…”按钮,在弹出的“ 填充图案选项板”(见图3-84)中单 击“ANSI”键找到所需图案—“ANSI31” 剖面线,点选将其变蓝后点“确定”键。 2)单击“拾取点”按钮,然后按命令行 提示操作: 拾取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 在要填充的一侧区域中点左键(区域呈虚线状) 拾取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在要填充的另一侧区域中 点左键(区域呈虚线状) 拾取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击右键或按回车键结束操 作选择

100 3)单击“确定”,结果如图3-85所示。 ⑸画左视图 要使“主、左视图高平齐”,只需中心线平齐即可。绘图时,打开“正交”模式及“对象捕捉”,从主视图的中心线端点处绘制一条辅助线,该线的端点作为左视图的圆心位置,键槽采用复制中心线,然后再修剪的办法完成,如图3-86所示。

101 ⒉标注尺寸部分 ⑴尺寸标注 分析:从图3-79中可见,图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标注内容。对于这种情况,AutoCAD 2006是要求不同形式的尺寸标注(即不同于系统默认的ISO-25标注样式),要设置不同的标注样式。对此问题在本章前几节中已有所介绍,这里继续介绍一些新的标注样式设置方法。 1)有前缀的尺寸标注: 单击菜单栏中的“标注”→点“标注样式”→打开“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点“新建”→打开“创建新标注样式”对话框→在“新样式名”后填写‘1’(作为新样式名,亦可用其他文字表示),并点“继续”→打开“新建标注样式”→点“主单位”选项卡(见图3-87)→将“精度”改为‘0’→在“前缀”后输入‘%%c’→点“确定”→返回“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点选“1”→点“置为当前”→“关闭”,然后使用“线性”命令标注出Φ90、Φ55。

102 Φ94h11、10js9因既有前缀又有后缀或只有后缀,可用“替代”方法改变样式(在上图中填上后缀、及不填前缀)后再标注,方法见下面。

103 2)有上、下偏差的尺寸标注: 单击菜单栏中的“标注”→点“标注样式”→打开“标注样式管理器”→点“新建”→打开“创建新标注样式”对话框→在“新样式名”后填写‘2’(作为新样式名,亦可 用其他文字表示)→在“基础样式 ”窗口内点选‘ISO25’→点“继续”→ 打开“新建标注样式”→点“公差”选 项卡(见图3-88)→在“方式”中点选 ‘极限偏差’→将“精度”改为0.00→ 在“下偏差”后填入‘0.24’→在“高度 比例”后填入‘0.5’→点“确定”→ 返回“标注样式管理器”→点“置为当前”→“关闭”,然后使用“线性”命令标注出 和 。 由于 尺寸的偏差与上两个尺寸不同,所以在标注前须用上述“替代”方法改变样式2中的偏差之后才能进行标注。

104 4)用“直径”命令在“ISO-25”样式下标注Φ35 ⑵标注表面粗糙度符号
关于公差标注更详细的内容详见本教材。 3)用“引线”命令标注C1、C2等倒角尺寸 4)用“直径”命令在“ISO-25”样式下标注Φ35 ⑵标注表面粗糙度符号 利用前面3.2讲述的“块”的方法创建并插入“表面粗糙度符号”块,完成该项标注。 ⑶标注技术要求内容及其他文字(‘其余’) 零件图中除了尺寸标注外,还会有技术要求,这就涉及到文字标注的问题。文字标注可采用下述方法: 1)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文字”→单击子菜单“多行文字”、或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多行文字”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MTEXT】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命令: _mtext 当前文字样式:"Standard" 当前文字高度:2.5

105 指定第一角点:点击鼠标左键指定一点作为标注文本框的一个角点
指定对角点或 [高度(H)/对正(J)/行距(L)/旋转(R)/样式(S)/宽度(W)]:点击鼠标左键指定标注文本框的另一个角点 系统弹出“文字格式”工具栏和多行文字编辑器(见图3-91),此时可在“文字格式”工具栏设置文字的样式、字体、文字高度等,并可以通过下方的文字编辑器输入文字内容(即技术要求内容,如图3-91所示),文字输入后点“确定”即成。

106 2)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文字”→单击子菜单“单行文字”、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DTEXT】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当前文字样式:"Standard" 当前文字高度:2.5 指定文字的起点或[对正(J)/样式(S):击鼠标左键指定一点作为标注文本的起点位置 文字的高度<2.5>:5 按回车键(可根据需要改) 指定文字旋转角度<0>:按回车键 输入文字:其余 按回车键 输入文字:按回车键结束即可;或 继续输入文字,然后按回车键结束 3.4 特殊图形绘制及编辑 3.4.1 样条曲线绘制及编辑 样条曲线主要用于机械剖视图形中的断裂边界或绘制不规则形状的曲线,如图3-112所示。样条曲线的特点是绘制时两点之间的线段为曲线。当绘制不规则形状的曲线时,一

107 条线段要由很多的点、且各点不在同一线上来形成。
⒈样条曲线的绘制 单击菜单栏中的“绘图”→单击下拉菜单“样条曲线”、或单击“绘图”工具栏→ “样条曲线”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SPLINE】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个点或[对象(O)]:确定样条曲线的起点 指定下一点:确定样条曲线上的第二点(与起点不要太远,且不在同一线上)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拟合公差(F)]<起点切向>:继续确定样条曲线上的其他点;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拟合公差(F)]<起点切向>:按回车键结束绘制(或继续确定样条曲线上的其他点) 指定起点切向:指定起点的切线方向或按回车键 指定端点切向:指定端点的切线方向或按回车键结束。

108 ⒉样条曲线的编辑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对象”→单击子菜单“样条曲线”、或单击“修改Ⅱ”工具栏→ “编辑样条曲线”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SPLINEDIT】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样条曲线:选择图3-114a)所绘样条曲线 输入选项[拟合数据(F)/闭合(C)/移动顶点(M)/精度 (R)/反转(E)/放弃(U)]:M 按回车键,系统将自动选 择样条曲线的起点1为顶点; 指定新位置或[下一个(N)/上一个(P)/选择点(S)/退出 (X)]<下一个>:认同系统选择的顶点,用鼠标指定该 顶点的新位置; (X)]<下一个>:S 按回车键(换另一个点); 指定控制点<退出>:指定样条曲线另一顶点; 指定新位置或[下一个(N)/上一个(P)/选择点(S)/退出(X)]<下一个>:用 鼠标指定新位置;

109 命令说明: 【SPLINEDIT】部分选项含义如下: 1)输入“F(拟合数据)”:系统提示为 输入拟合数据选项
个(P)/选择点(S)/退出(X)]<下 一个>:X 按回车键; 输入选项[闭合(C)/移动顶点(M) /精度(R)/反转(E)/放弃(U)/退 出(X)]<退出>:按回车键结束, 结果如图3-114b)所示。 命令说明: 【SPLINEDIT】部分选项含义如下: 1)输入“F(拟合数据)”:系统提示为 输入拟合数据选项 [添加(A)/闭合(C)/删除(D)/移动(M)/清理(P)/相切(T)/公差(L)/退出 (X)]<退出>: A 按回车键 可以增加新拟合点(在光标2’处,见图3- 114c)),来改变样条线形状(见图3-114d))。 2)输入“C”:如果样条是开口式,将变成封闭型(见图3-114e));如果是封 闭型,将变成开口型。 更详细的内容见本教材。

110 3.4.4 打断 作图中,有时需要将一个实体(如一条中心线过长)从某点处断开,甚至需要删除掉该实体的某一部分,对此AutoCAD 2006为用户提供了“打断”命令。 ⒈打断对象 用于打断并删除掉实体的一部分。 “打断”命令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打断”、或单击“修改”工具栏→ “打断”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BREAK】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击要打断的图3-118a)中线段1点右侧(该点将被系统默认为第一个打断点); 指定第二个打断点或[第一点(F)]:点击图3-113中线段2点左侧,即完成打断(见图3-118b))。 当“选择对象”时的点击处不是要删除部分的第一点, 则可通过选择选项“[第一点(F)]”来改变第一点的 位置;键入“F”,系统将提示如下: 指定第一个打断点:选取1点 指定第二个打断点:选取2点,即成图3-118b)。

111 单击“修改”工具栏→ “打断于点”按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击要打断的图3-118a)中线段
⒉在某点打断对象 用于将实体从某点处断开。该命令使用后被打断图形表面不发生变化。 单击“修改”工具栏→ “打断于点”按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击要打断的图3-118a)中线段 指定第二个打断点或[第一点(F)]: f(系统自动出现默认状态) 指定第一个打断点:点击1、2点的中点即成图3-118c)。

112 2.绘制如图3-125即下右图所示的平面图形,并标注尺寸。
3.6习题 1.绘制如图3-124即下左图所示的样板图形。 2.绘制如图3-125即下右图所示的平面图形,并标注尺寸。

113 4.按图上标注的尺寸绘制如图3-127即下页图所示的法兰套零件图。
3.绘制如图3-126即下图所示的连接板图形。 4.按图上标注的尺寸绘制如图3-127即下页图所示的法兰套零件图。

114

115 第4章 二维绘图范例 本章要点: 绘图前的设置 实训范例一—法兰盘 实训范例二—油杯装配图

116 4.1绘图前的设置 1.设置图形环境 用Auto CAD 2006绘制工程图样时,首先应为图形的设计、绘制创造一个初始环境,也就是工程图纸的初始化。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⑴选定图幅与比例; ⑵设置标题栏、明细栏; ⑶设置使用的图层; ⑷设置使用的颜色、线型及线宽; ⑸设置标注的字体、字样及字号; ⑹设置图形所需典型的标注样式。 2.图框、标题栏的设置、明细栏的设置 图框、标题栏的设置可通过调用模板来实现(可参见本书1.2.4)。当模板中没有所需样式时(如A4横放样式和明细栏),用户可自己制作模板。

117 下面以A4图框的模板为例,说明模板的制作过程: 横放A4图纸的幅面尺寸为297×210。 ⑴修改已有模板制成新模板
1)单击菜单栏“文件”→单击下拉菜单“新建”→调出“选择样板”对话框(见图1-5),在‘名称’窗口里点蓝“Gb_a3……”→单击“打开”→调出“Gb_a3”模板并将其复制到模型空间上。 2)用“分解”命令将“Gb_a3”模板分解(只用一次); 3)用“缩放”命令将“Gb_a3”图框按比例(0.7071)缩至A4图纸的幅面尺寸。标题栏不缩放。过程如下: 单击“修改”工具栏的“缩放”按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将图框所有线型全部选中(标题栏除外)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择; 指定基点:点击图框右下角点; 指定比例因子或 [复制(C)/参照(R)] <1.0000>: 按回车键,即成A4图纸的幅面尺寸。 4)用“创建块”命令将A4图框、标题栏重新定义成一个整体。

118 ⑵设置图层 为常用的线型设置不同的图层,每一图层设置不同的颜色、线宽,图层的名称尽量用线型的名称,如图4-1所示。

119 ⑶设置标注的字体、字样及字号。 单击“格式”→“文字样式”,弹出“文字样式”对话框,如图4-2所示。在该对话框中选择所需的字体、字样及字号。 ⑷设置尺寸标注的样式 单击“格式”→“标注样式”,弹出“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利用“新建”根据图上的标注需要对各分项进行设置修改,如图4-3所示→点“关闭”。

120 ⑸保存模板 完成各项设置后,即可对当前的A4模板进行保存,方 法如下: 单击 “保存”按钮→调出“图形另存为”对话框,在“文件” 类型”窗口中点选‘*. dwt’, 在“文件名”窗口键入‘A4’, 如图4-4所示→单击“保存” 按钮→屏幕上出现“样板说 明”对话框,键入模板文 件的描述,并选择测量单 位→点“确定”。

121 ⒊明细栏的设置 “明细栏”主要用于装配图,可使用“表格”命令进行制作。其形式、尺寸见图4-5。

122 4.2 实训范例一 试绘制图4-6所示的法兰盘,并标注尺寸。

123 图形分析:该零件虽结构较复杂,但线型构成简单,且为对称图形,所以只要将绘图命令和修改编辑命令搭配好,即可很快将图形画好。绘图过程如下:
1.绘图部分 (1)调出A4模板(方法可参见本书1.2.4的内容),并填写标题栏(见图4-6)。 (2)绘制中心线及基本轮廓 1)将“中心线”层置为当前层,用直线命令绘制中心线。 ①从“ ” 的窗口内设置“中心线”层置为当前层。 ②在图中合适位置绘制中心线。 2)用“正多边形”和“偏移”命令绘制基本轮廓 ①点击“绘图”工具栏的 “正多边形” 按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操作:

124 ②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偏移”按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命令: polygon 输入边的数目<4>:按回车键 指定正多边形的中心点或[边(E)]:点击中心线的交点; 输入选项[内接于圆(I)/外切于圆(C)]<I>:C 按回车键 指定圆的半径:52.5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4-7)。 ②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偏移”按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偏移距离或[通过(T)/删除(E) /图层(L)]<通过>:7.5 按回车键; 选择要偏移的对象,或[退出(E)/ 放弃(U)]<退出>:点选正多边形的 任意一条边; 指定要偏移的那一侧上的点,或 [退出(E)/多个(M)/放弃(U)]<退 出>:点击正多边形的内侧; 选择要偏移的对象或<退出>:按 回车键结束,结果如图4-7所示。

125 ⑶用“直线”和“偏移”命令绘制右下角图形
1)用“直线”命令绘制如图4-8a)所示辅助线a; 2)用“分解”命令将两正多边形分解; 3)用“偏移”命令分别以辅助线a(偏移量8)和大正多边形右 下边(偏移量15mm)为偏移对象作出图4-8a)各偏移线; 4)用“直线”命令绘制如图4-8a)所示bc线。 5)用“修剪”命令去掉多于线条如图4-8b)所示。

126 2)用“圆角”命令做出R6圆弧:单击“圆角”按钮:
1)在以偏移量为15做出的两相交直线交点处绘 制φ12圆(见图4-8c))。 2)用“圆角”命令做出R6圆弧:单击“圆角”按钮: 当前设置:模式=修剪,半径=0.0000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 [放弃(U)/多段线(P)/半径(R)/修 剪(T)/多个(M)]:R 按回车键(修改半径) 指定圆角半径<0.0000>:6 按回车键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 [放弃(U)/多段线(P)/半径(R)/ 修剪(T)/多个(M)]:点击c点右侧边 选择第二个对象,或按住 Shift 键选择要应用角点的 对象:点击里侧垂直矩 形边,即成。 按回车键,重复上述操作,将下边图形也倒成圆角(见图4- 8c))。 3)删除φ12圆中心处两直线,然后用“圆心标 记”命令给φ12圆加上中心线,见图4-8d)。

127 ⑸用“镜像”命令完成全图 1)第一次“镜像” 单击“修改”工具栏的“镜像”按钮启动命令: 2)第二次“镜像” 按回车键重启“镜像”命令:
选择对象:选中图4-8d)所示的全部图形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择 指定镜像线的第一点:点击水平中心线左端点 指定镜像线的第二点:点击水平中心线右端点 要删除源对象吗?[是(Y)/否(N)] <N>:按回车键即 成(见图4-8e))。 2)第二次“镜像” 按回车键重启“镜像”命令: 选择对象:选中图4-8e)所示的全部图形 指定镜像线的第一点:点击垂直中心线上端点 指定镜像线的第二点:点击垂直中心线下端点 要删除源对象吗?[是(Y)/否(N)] <N>:按回车键即成(见图4-8f))。

128 2.尺寸标注部分(参见图4-6进行标注) (1)用“线性标注”标出15、32、105和7.5等长度尺寸。 (2)用“对齐标注”标出长度尺寸16。 (3)用“半径标注和直径标注”标出尺寸R6和4×φ12。 (4)用“角度标注”标出角度尺寸45°。 (5)用“引线”命令标出尺寸t=5。

129 4.4.上机操作 本例以图4-31所示介绍利用AutoCAD2006绘制建筑平面图形——住宅样板图的过程,该平面图形包括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以及阳台,尤其是门和窗的绘制采用直接调用“工具选项板”的方法获得。下面介绍绘制的过程。 1.创建样板图 ⑴设置图层 单击“图层”按钮,打开“图层特性管理器”对话框,单击“新建图层”按钮,新建图层如图4-32所示(见下页)。

130 ⑵修改标注尺寸样式和文字 为方便标注可修改标注样式的设置,存入样板图,以适应不同的标注要求和比例设置要求。如建筑平面图要求1:100,而构造详图则要求1:20。同样,文字标注也是建筑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样板图中应按要求设置相应的中文样式。如图4-33所示。

131 ⑶调用标准图框和标题栏 ⑷创建和调用样板图

132 ⒉绘制建筑平面图 ⑴绘制墙体 墙体有一定的厚 度,绘制时一般采用 “多线【MLINE】”命 令,也可采用“直线 和“偏移”命令共同完 成,本例是用“多线” 命令绘制的。 将当前层设置为 “墙体”图层,单击菜 单栏“绘图”→“多线” ,然后利用命令行提 示即可完成墙体的绘 制,如图4-34所示。

133 对于利用【MLINE】 命令绘制时产生的多线相交的墙角修整方法:将绘制的多线“分解”,再利用“修剪”命令即可,如图4-35所示。

134 ⑵在墙体上开口 在墙上开口的地方将安装门,主要利用 “偏移”命令、“延伸” 命令和“修剪”命令完 成。如图4-36 所示。 ⑶绘制门窗 在建筑平面图中,通常使用矩形来表示门,而用一段圆弧来表示门沿轴转动的轨迹。门是可以开关的,一般显示与关闭位置成90º或45º。在绘制门窗时最好利用图块,做一些标准的门窗,在插入时再按比例缩放至所需尺寸即可。AutoCAD2006新增加的功能中有标准的门和窗,可直接调用。 1)单击菜单栏“工具”→单击下拉菜单“工 具选项板窗口”→出现“工具选项板—所

135 有选项板”窗口(见图4-37),点‘建筑’选 项(见图4-38)→点选‘公制样例’中的门 和窗,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插入点或[基点(B)/比例(S)/X/Y/Z/旋转 (R)/预览比例(PS)/PX/PY/PZ/预览旋转(PR)]: r 按回车键 指定预览的旋转角度:90 按回车键 指定插入点:点击插入门(或窗)的位置点即可 调出(见图4-38c))。

136 2)多个门、窗修改及插入 使用“工具选项板—所有选 项板”窗口调出的图形尺寸和方 向都是固定的,而这两项内容 在调出时只能进行一项内容的 修改(见1)的操作)。对这一点 用户不必感到遗憾,因为图形 调出后仍可进行修改,方法如下: 用左键点击调出的图形即会出现 图4-39所示状态,此时左键点击此类 箭头 或 并移动鼠标,可改变图 形尺寸(见图4-40a));而点击这类箭 头 或 可使图形改变方向(见 图4-40b));

137 若点击箭头 ,可调节门的打开角度(见图4-41a));
而若点击箭头 或 ,则可对图形进行移动(见图4-41b))。

138 图形经过上述修改后,即可 插入。 当然上述过程亦可通过 复制、旋 转、镜像和比例缩放 等命令来完成, 效果如图4-42 所示。 命令说明: “工具选项板窗口”命令中的其 它选项的应用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如‘机械’选项中的螺母调出后,就可 以点击箭头来了解和改变其尺寸。

139 4)绘制阳台 由于阳台的厚度和墙体的厚 度不同,所以它作为一个独立的 单元重新绘制,方法同墙体绘制 方法相同。 5)插入窗户及绘制阳台的推拉门 方法同插入门,如图4-43所示

140 厨房中有灶具、水池和冰箱,首先确定好厨房用具的位置,然后根据尺寸主要使用矩形、圆角和图案填充完成,如图4-45所示。
6)绘制卫生间 首先确定好马桶和洗手盆的位置, 然后使用“矩形”、“椭圆”、“直线” 命令绘制,再用“修剪”命令完成即 可,如图4-44所示。 7)绘制厨房 厨房中有灶具、水池和冰箱,首先确定好厨房用具的位置,然后根据尺寸主要使用矩形、圆角和图案填充完成,如图4-45所示。 3.标注尺寸和文字,如图4-31所示。

141 4.4 习题 ⒈试绘出图4-46即下图所示全部内容。

142 ⒉试绘出图4-47即下图所示全部内容。

143 ⒊试绘出图4-48即下图所示全部内容。

144 第5章 三维绘图、编辑及标注 本章要点: ·用基本体、拉伸法、旋转法创建三维图形及编辑 ·三维操作及三维实体的其他编辑命令
·三维坐标系 ·用基本体、拉伸法、旋转法创建三维图形及编辑 ·三维操作及三维实体的其他编辑命令 ·三维图形的尺寸和文字标注 ·三维图形的显示方法

145 ⑴单击菜单栏“视图”(参见图 5-1即右图)→单击“三维视图”→单击“西南等轴侧”(或其他三个轴侧命令)即成。
5.1 三维坐标系   三维绘图通常是在三维坐标系下进行的,图中点的坐标应为(X,Y,Z)。对于三维坐标系的存在状态,AutoCAD 2006的世界坐标系在六个二维视图中通常只显示 X、Y两根坐标轴(即默认当前二维视图平面为XY平面),而在轴测图中才显示X、Y、Z三轴坐标系。三维坐标系的显示可使用下面的方法实现: ⑴单击菜单栏“视图”(参见图 5-1即右图)→单击“三维视图”→单击“西南等轴侧”(或其他三个轴侧命令)即成。

146 ⑵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或其他三个轴侧命令 、 、 、)按钮。 ⑶命令行:输入【view】按回车键→出现“视图”对话框(参见图5-2即左下图)→点“正交和等轴侧视图”按钮→在“当前视图”窗口中点选“西南等轴侧”(变蓝)→点“置为当前”按钮→点“确定”(其他三个轴侧命令方法相同)。   在三维绘图中用户设立和变换三维坐标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在三维绘图命令中(包括二维命令和三维命令),系统对基本体有其默认的状态和XY平面,如

147 图5-3a)即左上图所示圆柱体状态即为默认状态,所以要绘出图5-3b)即左下图所示的圆柱体状态,就要改变坐标系的方向(或用修改命令),以满足要求。还有尺寸、文字标注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这是本软件三维绘图的一个特点。对此若能经常变换坐标系的方向和位置,会使绘图过程变得方便、快捷。 5.1.1.创建用户坐标系 改变坐标系的方向和位置就是创建一个新的用户坐标系。下面以图5-3b)所示圆柱体(西南等轴测视线)的状态为例,说明创建用户坐标系的方法。 ⒈“新建UCS” ⑴单击“工具”→单击 “新建UCS”→单击子菜单的“X”、或单击“UCS”工具栏的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48 ⑶而若需要从当前用户坐标系变回到世界坐标系,仍然采用相同的操作方法,只需将操作过程中的点击“X”换
输入选项 [新建(N)/移动(M)/正交(G)/上一个(P)/恢复(R)/保存(S)/删除(D)/应用(A)/?/世界(W)]:x (系统自动生成x) 指定绕X轴的旋转角度〈90〉:按回车键即成。   操作结束后,图5-3a)的世界坐标系就变换成图5-3b)的新建的用户坐标系状态,此时再绘制圆柱体就可得到图5-3b)要求的状态。  ⑵同理,若要将世界坐标系的XY面由俯视图的位置变换到其他所需位置(如左视图等位置)时,只需将操作方法中的“X”换成“Y”、或“Z”、或点击工具栏的  或  按钮,并从命令行输入所需旋转的角度(角度可为正亦可为负,其正负将影响旋转方向,其值变化范围在360度内),即可建立起新的用户坐标系。  ⑶而若需要从当前用户坐标系变回到世界坐标系,仍然采用相同的操作方法,只需将操作过程中的点击“X”换

149 成点击“世界”或点击工具栏的 按钮即成。 ⑷在“新建UCS”中还有一个“视图”命令,其作用是将当前屏幕的三维坐标系状态改变成二维坐标系状态。这个命令的特点是使用后能保持前面所画轴侧图的显示状态不变,适用于图5-5即左图所示的视图与轴测图共存于一个平面上的场合。在绘图顺序上应该:①先绘制轴测图,并将其以某向轴测显示(如西南轴测);②使用“视图”命令改变当前坐标系状态为二维视图平面;③再绘制各向二维视图。

150 ⒉正交UCS 绘制图5-3b)时除了采用“新建UCS”的命令之外,还可以使用“正交UCS”命令来变换坐标系。其操作方法是(可任选其一): 单击菜单栏中的“工具”→单击下拉菜单“正交UCS”(参见图5-6即右图)、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ucs】并按回车键启动命令,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输入选项 [新建(N)/移动(M)/正交(G)/上一个(P)/恢复(R)/保存(S)/删除(D)/应用(A)/?/世界(W)]:g 按回车键 输入选项[俯视(T)/仰视(B)/主视(F)/后视(BA)/左视(L)/右视(R)]<俯视>:f 按回车键即成。 操作结束后,屏幕上的坐标系变换成主视图的坐标状态。

151 1)移动坐标系: 单击菜单栏“工具”→点选下拉菜单的“移动UCS”、或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5.1.2.移动用户坐标系 当遇到组成轴侧图的各个实体的位置、方向不同时,就要使用既改变坐标系位置又改变坐标系方向的方法,才能简化作图中的计算。下例介 绍其方法: 【例5-1】试在图5-7(即右图)中 建立绘制楔体最佳位置的用户坐 标系。当前坐标系的位置如图 5-7所示。 操作步骤: 1)移动坐标系: 单击菜单栏“工具”→点选下拉菜单的“移动UCS”、或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新原点:17,30,10(a点)按回车键即成。(结果见图5-8a)即右下图)。

152 2)改变坐标系的方向: 单击“UCS”工具栏的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输入绕Z轴旋转的角度<90>: -90 按回车键,即成。(结果见图5-8b)即右图)。
命令说明: ⑴之所以建立图5-8b)所示坐标系,是因为此时坐标系的XY平面、方向及Z轴的正方向均与系统默认的楔体XY平面、方向及Z轴的正方向一致(即图中楔体的ab边与X轴正向平行,为长度值:ac边与Y轴正向平行,为宽度值:ad边与Z轴正向平行,为高度值)。 ⑵“移动UCS”命令只能改变坐标系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坐标系的方向。通常与“新建UCS”中的“X”、“Y”、“Z”命令合用。

153 5.2 用基本体创建三维图形及编辑 三维绘图与二维绘图不同的是不仅仅绘出图形框架,多数情况下是要绘出实体结构,为方便三维绘图,AutoCAD2006为用户提供了三维绘图使用的多种三维绘图、修改命令。用基本体创建三维图形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AutoCAD 2006提供的六个三维基本实体进行堆砌、合并、打孔、挖槽等来完成绘图。适用于比较简单的三维图形绘制。 三维基本体绘制 六个三维基本实体是:长方体、圆柱体(含椭圆柱体)、圆锥体(含椭圆锥体)、楔体、球体和圆环体。三维基本体与系统默认的三维坐标系的关系见图5-9(即下页图)。三维基本体的绘制方法如下: ⒈长方体的绘制(楔体的绘制可参照进行) 单击 “绘图”→单击 “实体”→单击 “长方体”、或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长方体”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54 ①系统默认长方体和楔体的底平面平行于XY平面,长度值是沿X轴正方向的值,宽度值是沿Y轴正方向的值,高度值是沿Z轴正方向的值。
命令说明: ①系统默认长方体和楔体的底平面平行于XY平面,长度值是沿X轴正方向的值,宽度值是沿Y轴正方向的值,高度值是沿Z轴正方向的值。 ②若选用[立方体]选项,则只能绘出正立方体和等直角边三角体;而“指定长方体角点”的选项,适用于已知两个角点坐标的情况。 指定长方体角点或[中心点E)]<0,0,0>:按回车键。 指定角点或[立方体(C)/长度(L)]:L 按回车键。(以各长度尺寸来绘图的方式) 指定长度值:50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30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1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9a)即上a)图)。

155 ⒉圆柱体的绘制 1)单击菜单栏“绘图”→单击“圆柱体”、或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圆柱体”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15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5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9b)即上页b)图)。 2)用同一个命令绘制椭圆柱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或[椭圆(E)]<0,0,0>:E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椭圆的轴端点或[中心点(C)]:C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椭圆的轴端点:20,0,0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另一个轴长度:10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50 按回车键。(见图5-9c)即上页c)图) 命令说明: ①在绘制圆柱体和圆锥体时,系统默认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平面平行于XY平面,高度是沿Z轴正方向的值。

156 ②对于回转类基本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圆环体),为增强其立体感,绘制前可先设定形成图形的线框密度。方法如下: 命令:ISOLINES 按回车键。 输入ISOLINES的新值<4>:16(该数值可自行选定) 按回车键。 线框密度调整前后的图形变化见图5-10 即右上、下两图。 另外,还可以通过图2-30里的‘曲面轮廓素线’窗口进行修改。当不需要有素线显示时,可点击图2-30里的‘以线框形式显示轮廓’窗口取消素线显示,其效果见图6-21。 其他基本体的画法请见教材,这里不再赘述。

157 5. 2. 2 用三维基本体创建三维实体 当用户需要画一张三维实体的轴测图时,应首先分析该实体是由哪些基本体构成的,然后分别用前面5. 2
5.2.2 用三维基本体创建三维实体 当用户需要画一张三维实体的轴测图时,应首先分析该实体是由哪些基本体构成的,然后分别用前面5.2.1中介绍的方法画出各基本体,并按图形要求堆砌,最后用布尔运算的方法将堆砌好的各基本体合并成为一体。此为绘制三维轴测图的基本方法。布尔运算有三种方式:求并运算、求差运算和求交运算。下面举例说明用三维基本体创建三维实体和布尔运算的方法。 【例5-2】试绘制出图5-11即左下图所示实体构件1的轴侧图。 图5-11所示的轴侧图可看作是一个长方体和半个圆柱体合并而成,因基本体中没有半圆柱体,所以绘图时可用圆柱体来代替,而两者的合并则用求并运算来完成。具体方法如下:

158 按钮,以“西南等轴侧视图”观察构件Ⅰ的基础图形(见图5-12a))。
⑵绘制圆柱体 1)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圆柱体”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50,15,0(圆心坐标)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15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10 按回车键(见图5-12a))。 2)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按钮,以“西南等轴侧视图”观察构件Ⅰ的基础图形(见图5-12a))。 ⒈绘制基本体 ⑴绘制长方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长方体”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长方体角点或[中心点(CE)]<0,0,0>:按回车键。 指定角点或[立方体(C)/长度(L)]:L 按回车键。 指定长度值:50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30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1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12a)即下图)。

159 ⒉合并实体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子菜单“并集”、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并集”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长方体。 选择对象:点选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12b)即右图)。 命令说明: “求并运算”的原理是“求并”后保留下两实体(或两个以上实体)不相交的部分,而将相交的部分融合掉(见图5-12)。另外,对于两个不相交(有一定距离)的实体也是可以求并的。求并后,这两个实体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这两个实体已经成为一体了。

160 单击菜单栏“工具”→单击下拉菜单“移动UCS”、或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例5-3】试在图5-11所示构件1上绘出与圆弧同心的φ10圆孔。 若要完成题目要求,只需在圆弧的圆心处绘制一个的圆柱体,然后用“求差”的布尔运算方法合并两实体,即可绘出要求的孔来。方法如下: ⒈绘制基本体 ⑴用【例5-2】中的方法绘制出实 体构件1来; ⑵绘制φ10的圆柱体: 1)将坐标系移动至构件1底面圆弧圆心处: 单击菜单栏“工具”→单击下拉菜单“移动UCS”、或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点击构件1底面圆弧圆心即成(见图5-13a)即上图)。

161 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差集”进行合并实体)
2)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圆柱体”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5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10 按回车键(见图5- 13a)即上页图)。 ⒉合并实体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差集”按钮, 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差集”进行合并实体) 选择对象(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点选构件1(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对象(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点选小圆柱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13b)即上图)。

162 【例5-4】试绘出图5-14即右图所示实体构件2。 根据构件2的形状可以看出没有
命令说明: “求差运算”的原理是“求差”后将从一个或多个实体上裁掉与之相交的或不相交的其他实体而形成孔、槽类形状。由于绘图的方法和顺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体合并时,“求并”和“求差”的顺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将不同。比如,将【例5-3】的绘图过程改为先分别画出长方体及大、小圆柱体,然后将大、小圆柱体“求差”合并,再与长方体“求并”合并,其绘图结果就会如图5-13c)即下左图所示,而不同于图5-13b),这是由于“求并”的原理所造成的。 【例5-4】试绘出图5-14即右图所示实体构件2。 根据构件2的形状可以看出没有

163 现成的基本体符合它,所以仍需用基本体组合来形成。从构件2的形状分析,是由平面和圆弧来组成的,因此可用长方体和球体组合,再用“求交”的布尔运算来合并构成,方法如下:
⒈绘制基本体 ⑴绘制长方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长方体”按钮, 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长方体角点或[中心点(CE)]<0,0,0>:按回车键。 指定角点或[立方体(C)/长度(L)]:L 按回车键。 指定长度值:50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30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10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15a)即上图)。 单击“视图”的工具栏 按钮,以“西北 等轴侧视图”调整视点。

164 1)单击“编辑”工具栏的 “交集”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交集”
⑵球体的绘制 1)将坐标系移动至长方体右侧顶面中点处: 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移动UCS”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点击长方体右侧顶面中点即成。 2)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球体”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球体球心〈0,0,0〉:0,0,20 按回车键。 指定球体半径或[直径(D)]:25 按回车键。(见图5-15a)见上页图)。 ⒉合并实体 1)单击“编辑”工具栏的 “交集”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交集” 进行合并实体) 选择对象:点选长方体。 选择对象:点选球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15b)即右图)。

165 2)调整视点:单击“视图”→“三维动态观察器”、或单击“三维动态观察器”工具栏的按钮,移动鼠标即可旋转图形以调整观察角度。
命令说明: ①“求交运算”的原理是“求交”后保留下两实体(或两个以上实体)相交的部分,而将不相交的部分消除掉(见图5-15b))。用“求交”运算来获得实体的方法关键在于选择好基本体的类型及其相交的方式。 ②“三维动态观察器”的应用可满足用户从任何角度观察图形情况的需求。如想要看图形底面的情况,就可使用“三维动态观察器”来翻转图形,注意此时坐标系也将随之变化。

166 5.2.3 三维实体图形的剖切 在绘图过程中,有时为了显示图形内部的情况,就需要画一些剖面图。AutoCAD 2006为用户提供了此项功能。下面通过【例5-5】说明其用法。 【例5-5】试绘制出图5-16即右图所示实体构件3的剖面效果图。 图5-16展示的是一个全剖视图,可联想出实体构件3其实是由四个不同尺寸的圆柱体组合而成的,因此可用前面的基本体组合方法先绘出实体构件3的整体图形,再用“剖切”命令剖切一下即可完成。绘图步骤如下:

167 ⒈绘制实体构件3的整体三维图形,并以“东南等轴侧轴视图”调整视点(可参考【例5-2】和【例5-4】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⒉绘制实体构件3的剖面图 ⑴改变用户坐标系 1)单击“UCSⅡ”工具栏的“移动UCS”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 点选大圆柱体底面圆心。 2)用“新建UCS”命令将坐标系变换成图5-17a)即上图所 示形式(方法可参见5.1的内容)。

168 ⑵绘制剖切图 单击“绘图”→单击“实体”→单击“剖切”、或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剖切”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构件3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切面上的第一个点,依照[对象(O)/Z轴(Z)/视图(V)/XY平面(XY)/YZ平面(YZ)/ZX平面(ZX)/三点(3)]<三点>:XY 按回车键。(确定剖切平面与XY平面平行) 指定XY平面上的点<0,0,0.>: 按回车键。 (确定剖切平面所在的具体位置) 在要保留的一侧指定点或[保留两侧(B)]: 点击Z轴正向一侧图形即成(见图5-17b)左图)。 ⑶绘制剖面线 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图案填充” 按钮→出现“边界图案填充”对话框→点击“图案”选项后面的“ ”键→点击“ ”键→点选“ANSI31”图形(变蓝)→点“确定”→点“ ”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69 选择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点击大圆孔右侧孔壁剖面(变成虚线); 选择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点击小圆孔上部孔壁剖面(要将该剖面部分全部变成虚线,若不能一次全部选中,可继续点击未选中部分,直到全部选中为止); 选择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点击小圆孔下部孔壁剖面(要求同上); 选择内部点或[选择对象(S)/删除边界(B)]:按回车键。 再次出现“边界图案填充”对话框→点“确定”即成(见图5-17c)即上页右图)。 命令说明: ①“剖切”命令的原理是在被剖切实体的规定位置上设定一个剖切平面(看不见)并以此来完成图形的剖切。在使用该命令时,剖切平面的设定有多种方法,可归纳为特殊位置的设定和一般位置的设定。(详见教材内容) ②“图案填充”命令是个二维命令,只能在XY平面内进行,所以应先通过坐标变化使被填充的实体表面通过或平行于XY平面,然后再进行图案填充(见图5-17b))。

170 5.3 用拉伸的方法创建三维实体 在实际当中有很多形状复杂的实体是不容易用基本体堆积成的,如花键轴、轴承座的梯形支承板、模具的型腔等都是形状复杂的实体。对于这类实体的创建比较适合的方法是实体拉伸。实体拉伸的过程是:先绘制出被拉伸实体的平面图形,然后对平面图形创建面域,最后将平面图形拉伸成实体。下面通过例题对此进行说明。 【例5-6】试绘制出图5-18即下图所示花键轴的轴侧图。 分析图5-18可看出该图形的难点在几个键槽上,它们是由平面和圆弧面组成的,用基本体组合比较麻烦,而采用先绘制出花键轴端面的平面图形,再进行实体拉伸的方法会比较简单。绘图步骤如下:

171 ⒊拉伸实体 1)单击菜单栏的“绘图”→单击 “实体”→单击 “拉伸”、 或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拉伸”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 示操作:
⒈绘制花键轴的端面图(平面图形) 1)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主视图”按钮, 将当前视图平面变为“主视图”状态。 2)用圆、直线、偏移、修剪、阵列等命 令绘制花键轴的端面图(过程省略,见 图5-19a)即右图)。 ⒉创建面域 单击菜单栏的“绘图”→单击“面域”、或单击“绘图”工具栏的“面域”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将所绘制花键轴的端面图全部选中;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以提取一个环。 已创建一个面域。(即花键轴的端面图已为一个整体,见图5-19a)) ⒊拉伸实体 1)单击菜单栏的“绘图”→单击 “实体”→单击 “拉伸”、 或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拉伸”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 示操作:

172 ①“实体”中的拉伸命令要求被拉伸的平面图形必须是封
选择对象:点选面域后的花键轴的端面图;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高度或[路径(P)]:100 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的倾斜角度<0>:按回车键, 2)单击“视图”工具栏的“西南等轴侧” 按钮,即成图5-19b)即右图所示图形。 命令说明: ①“实体”中的拉伸命令要求被拉伸的平面图形必须是封 闭图形且为一个整体,所以在拉伸之前要先对平面图形求面域(圆和封闭的多段线等自行封闭的图形可除外)。 ②“面域”命令的原理是以封闭边界创建二维封闭区域。 其封闭边界可由直线、多段线、圆、圆弧、椭圆、椭圆弧、样条曲线等组成。面域后的二维封闭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实心平面区域。 另外,对于共面的多个面域,可通过布尔运算来组合出新的图形(见图5-20下页上图),详见教材。

173 ④在【例5-6】的拉伸命令中还有“指定拉伸路径”的选项,该选项的使用方法见【例5-7】。
③【例5-6】的拉伸命令中有“指定拉伸的倾斜角度”的要求,倾斜角度存在的影响是:当拉伸角度为“0”时,可拉伸出与所选表面尺寸相同的体,而当拉伸角度不为“0”时,则会拉伸出与所选表面尺寸不同的体。拉伸斜度范围是 -90°~90°(详见教材)。(见图5-21即下图) ④在【例5-6】的拉伸命令中还有“指定拉伸路径”的选项,该选项的使用方法见【例5-7】。

174 ⒈绘制弯管构件的底图(在俯视图状态下) ⑴绘制两个同心圆φ4和φ2(方法略)。 ⑵对两个同心圆创建面域及进行求差运算。
【例5-7】试绘制出图5-22(下图)所示弯管构件的轴侧图。 图5-22所示弯管构件虽然其基本形状是圆柱体,但因它有一定的弯曲度,所以用基本体来组合是有难度的。这里仍可采用拉伸实体的方法完成,不过因图形与上例不同,故方法也有所变化,使用拉伸命令中的“指定拉伸路径”选项来做。绘图步骤如下: ⒈绘制弯管构件的底图(在俯视图状态下) ⑴绘制两个同心圆φ4和φ2(方法略)。 ⑵对两个同心圆创建面域及进行求差运算。

175 ⒉绘制拉伸路径 1)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直线”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面域”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用窗口将两圆同时选中;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已提取2个环 已创建2个面域。 2)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差集”按钮,利用“差集”进行合并面域。 命令: subtract 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4圆(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2圆(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23a)即上页a图)。 3)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东南等轴侧”按钮,调整视点。 a) ⒉绘制拉伸路径 1)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直线”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76 ⒊拉伸实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拉伸”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点:点击圆心点 按回车键。 按回车键。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按回车键。 2)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圆角”按钮, 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放弃(U)/多段线(P)/半径(R/修剪)(T)/多个(M)]:R 按回车键。 指定圆角半径<0.0000>:15 按回车键。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放弃(U)/多段线(P)/半径(R/修剪)(T)/多个(M)]:点选第一条直线 选择第二个对象,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应用角点的对象:点选第二条直线,即成(见图5-23b)即上图)。 b) ⒊拉伸实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拉伸”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77 选择对象:点选面域合并后的圆环形区域;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高度或[路径(P)]:P 按回车键。 选择拉伸路径或[倾斜角]:点选R15圆弧线,即成(见 图5-23c))。 命令说明: ①拉伸路径线必须为一根整线,且不能平行于被拉伸的平面图形。 ②在此种拉伸方法中,也有“倾斜角”选项存在,其含义同【例5-6】(见图5-21)。 c) 5.4.用旋转的方法创建三维实体 在实际当中,经常会见到一些表面形状复杂的回转体物件,比如花瓶、手柄等。对于这类图形的绘制用前两类方法都是不容易的,为此这里介绍另一类创建三维实体的方法——“旋转”法。该方法也是以平面图形作基础,通过旋转平面图形来获得实体。过程与拉伸法相近,下面用例题说明。

178 【例5-8】试绘制出图5-24即下图所示手柄的轴侧图。 从图5-24中看,手柄是对称回转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圆柱体,另一部分则是由三个不同半径、方向的相切圆弧组成的曲面体。基本体组合或拉伸实体法都不适合,所以这里采用旋转创建实体的方法来绘图。绘图步骤如下: ⒈绘制手柄的平面图形 因手柄的平面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只需绘出上半部分图形,但图形必须是封闭的。平面图形可用直线和圆弧命令绘制,过程省略。绘出的图形见图5-25a)即下页上左图(俯视图状态)。

179 2)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东南等轴侧”按钮,调整视点(见图5-25c)即右图)。
⒉创建面域(过程略) ⒊旋转创建实体 1)单击菜单栏的“绘图” →单击下拉菜单“实体” →单击子菜单“旋转”、 或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旋转”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面域合并后的圆形区域;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旋转轴的起点或 定义轴依照[对象(O)/X轴(X)/Y轴(Y)]:X 按回车键。 指定旋转角度<360>: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25b)即上右图)。 2)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东南等轴侧”按钮,调整视点(见图5-25c)即右图)。

180 命令说明: “旋转”创建实体命令的原理是让一个二维封闭图形绕一根设定好的轴线旋转建立实体的方法。这里除了要保证被旋转图形必须是封闭的之外,旋转轴线的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命令提供了四种设定轴线的方法,其中“X轴、Y轴”是指旋转轴线分别平行(或重合)于X轴、Y轴(见图5-25b));“对象”是指以事先绘制好的某个图形为轴线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指定两个点来确定轴线。 在使用上述设定轴线的方法时,要注意:当轴线与二维图形面平行或倾斜时,可以旋转出实体来,而当轴线与平面图形面垂直时,不能旋转出实体来。 当旋转角度小于360度时,可呈现剖切的效果。另外要注意此“旋转( )”创建实体命令非二维的“旋转( )”命令,不要混淆。

181 5.5 三维操作 在创建三维实体图形时,经常会有一些图形或是由多个相同的图形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排列而成,或是多个相同的图形在空间按反向对称方式组成。另外有时还会碰到绘出的实体图形方向与要求的不同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用户会想到用“阵列”、“镜像”和“旋转”等命令来解决,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这几个命令是二维命令(在XY平面内执行),而实体图形是空间的。此时想得到满意的效果,就要使用三维操作命令—“三维阵列”、“三维镜像”和“三维旋转”。 三维阵列 “三维阵列”命令与二维的“阵列”命令使用的不同之处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命令的操作形式由窗口操作形式(二维时)变为命令行操作形式;②矩形阵列增加了高度方向的阵列;③圆形阵列时由绕某点阵列改为绕某轴线阵列。具体操作见下面的例题。

182 【例5-9】试绘制出图5-26即右图所示构件4的轴侧图。 分析构件4可知,是由六个长方体构成。绘图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先绘制Ⅰ、Ⅱ两长方体及左下角的小长方体,再用三维阵列的方法阵列出其,最后用合并实体的方法完成轴侧图。绘图步骤如下: ⒈绘制Ⅰ、Ⅱ两长方体及左下角的小长方体 绘图中要注意变化坐标的方向,见图5-27a)即右下图,绘图过程略。 ⒉ 用“三维阵列”阵列出其他三个小长方体(在图5-27b)的状态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

183 菜单“三维操作”→单击子菜单“三维阵列”,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小长方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输入阵列类型[矩形(R)/环形(P)]<矩形>:按回车键。 输入行数(———)<1>:2 按回车键。 输入列数(│││)<1>:按回车键。 输入层数(...)<1> :2 按回车键。 指定行间距(———)<1>:15 按回车键。 (指列行间距(│││)<1>:)因列数为1所以此行在此未显示。 指定层间距( ...)<1>:15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27b)即上图)。 ⒊合并实体 ⑴先将Ⅰ、Ⅱ两长方体“求并”,再与四个小长方体“求 差”,过程略(见图5-27b))。 ⑵单击菜单栏“视图”→单击“消隐”即成图5-26所示图形 形式。

184 命令说明: ①在使用“三维阵列”命令进行矩形阵列时,其中的行数、列数和层数依次指的是Y方向、X方向和Z方向需阵列出的数目。而行间距、列间距和层间距的确定以【例5-9】为例,依次应为两小长方体的两左侧面之间距、两小长方体的两后面之间距、及两小长方体的两底面之间距。若行数、列数或层数中的某一项数目为1时,则对应该项的“输入间距”的指令不会出现。 ②“消隐”命令是将“线框”模型(图5-27b)所示图形形式)中从当前视点看不到的线隐藏的显示方法。 【例5-10】试绘制出图5-28所示构件5的轴侧图。 图5-28所示构件5是在一个大圆柱体上打出六个小圆柱体孔来。因六个小圆柱体孔是在同一个大圆柱体上,且均匀分布,所以可用“三维

185 阵列”中的环形阵列的命令来绘图,绘图步骤如下: ⒈绘制φ60圆柱体和一个φ10圆柱体:过程 略,见图5-29a)即右图。 ⒉用“三维阵列”阵列出其他五个小圆柱体: (在图5-29b)即下左图的状态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三维操作”→单击子菜单“三维阵列”,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小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输入阵列类型[矩形(R)/环 形(P)]<矩形>:P 按回车键。 输入阵列中的项目数目:6 按回车键。 指定要填充的角度(+=逆时针,—=顺时针)<360>:按回车键。 旋转阵列对象[是(Y)/否(N)]<是>:按回车键。 指定阵列的中心点:0,0,0(圆心点) 按回车键。 指定旋转轴上的第二点:0,0,15(Z上)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29c)下右图)。

186 ⒊合并实体 用“求差”运算将φ60圆柱体和六个φ10圆柱体合并(见图5-29d)即下图),过程略。 命令说明: “三维阵列”命令进行圆形阵列时,变二维“阵列”的绕中心点转动为绕中心轴线转动(见【例5-9】)。这时就要注意,虽然确定了中心点,但“轴线上的第二点”的位置确定将会引起阵列图形在空间中的位置的变化,比如形成的轴线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倾斜的等形式,则阵列出的图形就会是垂直的、水平的或倾斜的。所以“轴线上的第二点”的位置确定也是很重要的,要以坐标来定位。 5.5.2 三维镜像 同二维镜像命令相比较,“三维镜像”命令可在空间中相对指定的任意平面进行镜像。下面通过对图5-30(见下页)的楔体的镜像说明“三维镜像”命令的操作方法。过程如下:

187 命令说明: “三维镜像”命令与二维的“镜像”命令的不同之处是用镜像平面替代了镜像轴线,且镜像平面是不显示出来的(如上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三维操作”→单击子菜单“三维镜像”,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选择楔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对象(O)/最近的(L)/Z轴(Z)/视图(V)/XY平面(XY) /YZ平面(YZ)/ZX平面(ZX)/三点(3)]<三点>:YZ 按 回车键。(确定镜像平面,与YZ平面平行,可根据 需要选定其他选项) 指定YZ平面上的点<0,0,0>:-10,0,0 按回车键。(确定被镜像物与镜像平面间的距离,即镜像平面所在位置,可根据需要定) 是否删除源对象[是(Y)/否(N)]<否>: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31a)即下图). 命令说明: “三维镜像”命令与二维的“镜像”命令的不同之处是用镜像平面替代了镜像轴线,且镜像平面是不显示出来的(如上

188 例中,镜像平面在图5-31a) 中距坐标平面10mm处)。根据需要镜像平面可以是(或平行于)正交平面(如YZ、XY、ZX平面,见图5-31a)、b)上图、c)中图),也可以是任意平面。对任意平面的设定可用上面命令中的: ①“三点”选项是指可在空间任选三个点形成一个镜像平面的方法。在图5-31d)即下左图中1、2、3三个点形成的面即为镜像平面。 ②“对象”选项是指以一个事先绘出的平面图形(圆、圆弧、二维样条线、二维多段线等)所在平面为镜像平面的镜像方法。图5-31e)即下右图中“圆”所在平面即为镜像平面。

189 ③“Z轴”选项是用两点确定镜像平面的方法。其中第一点是镜像面上的点(即镜像平面通过该点),而第二点则是镜像面Z轴(法向)方向上的点(确定一个镜像平面), 并由此形成一个镜像面。图5-31f)即右上图 中镜像面通过(0,0,0)点,而点(-20,-20,0) 是镜像面Z轴(法向)方向上的点,所以镜像面 位于与X轴夹角为-45°的虚线处。 ④“视图”选项是指镜像平面与当前屏幕的视图平行。如图5-31g)即右下图中,在当前屏幕的视图状态为“主视图”时,镜像平面就与主视图的投影面平行,此时按命令行提示“在视图平面上指定点<0,0,0>:按回车键。”即确定了镜像 面就是XY平面。“2”是镜像出的楔体。 ⑤“最近的”选项是以当前图形文件中最后一 次指定的镜像面作为本次操作的镜像面。即 如果楔体1最后一次指定的镜像面同图5-31g), 则用“最近的”选项指定的镜像面也是图5-31g)中的镜像面。

190 5.5.3 三维旋转 在绘制轴侧图中,有时绘出的图形跟要求的图形方向不同,对此可用“三维旋转”命令来改变图形的方向,以满足要求。“三维旋转”命令的操作过程如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三维操作”→单击子菜单“三维旋转”,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当前正向角度:ANGDIR=逆时针 ANGBASE=0 选择对象:选择要旋转的三维实体(如图5-32a)即下图中的圆柱体) 选择对象:继续选择要旋转的三维实体或按回 车键结束选择。 指定轴上的第一点或定义轴依据[对象(O)/最近 的(L)/视图(V)/X轴(X)/Y轴(Y)/Z轴(Z)/两点 (2)]:输入旋转轴第一点坐标(或输入任一选项 的字母) 按回车键。 指定轴上第二点:输入旋转轴第二点坐标 按回 车键。(上一条的选项不同,此项的指令亦不同, 请注意指令的变化)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输入要旋转的角度 (可有正负) 按回车键即成。

191 命令说明: “三维旋转”命令与二维“旋转”命令的区别是变二维“旋转”的绕某点转动为绕某轴线转动。这就是说上面命令中的七个选项是确定旋转轴线的七种方法。七个选项的含义是: ①X轴/Y轴/Z轴:指旋转轴线分别是(或平行于)X轴、Y轴、Z轴。以图5-32a)为例,当选定“X轴”选项时,若在命令行‘指定X轴上点’后输入‘0,0,0’时,旋转 轴线就是X轴(其他同理),可实现原地 转动,较常用;而若在命令行‘指定X 轴上点’后输入‘-20,-20,0’时,旋转轴 线则是平行于X轴且过点(-20,-20,0)的 直线(其他同理),可实现旋转加移动, 即由圆柱体1位置到圆柱体2的位置。 ②“对象”选项是指以一个事先绘出的 空间中的二维图形来确定旋转轴线的方法。

192 以图5-32b)即下图为例,当“对象”选项中的对象为‘直线1’时,直线1即为旋转轴线,圆柱体Ⅰ绕直线1转动90°即成圆柱体Ⅱ的形式;而当“对象”选项为‘圆2’时,其旋转轴线为通过圆2中心且垂直与该圆的直线(图中用虚线表示),此轴线在绘图中并不显现。圆柱体Ⅰ绕此轴线转动90°即成圆柱体Ⅲ的形式。如果二维图形是圆弧,其旋转轴线确定的方法同圆2的轴线确定 方法。但如果平面图形是二维多段 线构成的图形,在选择轴线时,若 点选其中的直线,则该直线为旋转 轴;若点选其中的圆弧,则以该圆 弧的垂直中心线为旋转轴线。 其他几项可参见教材,这里不再赘述。

193 5.6 三维实体的其它编辑命令 在三维实体绘制过程中,用户会发现有些实体的结构用前面介绍过的几种方法是很难创建出来的,比如,轴端的倒角、铸造件的圆角和饭盒的薄壁等等结构。另外有时也会在绘图后发现有些地方绘错了,比如实体合并后发现孔的位置不对、或某个实体的长度不够、或某两个实体的相对位置不对等情况,这时若重画会很浪费时间。针对上述的问题,AutoCAD 2006为用户提供了一些编辑修改命令,利用这些命令用户可轻松的解决上述问题。下面介绍一些较常用的编辑修改命令。 5.6.1 实体倒角 实体倒角包括在实体上倒直角和倒圆角两部分。所采用的命令仍然是二维的 和 命令,只是当选择了实体作为倒角对象后,两个倒角命令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 下面通过两个例题来说明使用方法。

194 【例5-11】试根据图5-33a)即 右图所示尺寸绘出b)图轴的轴侧图。 图5-33中轴的绘制主要使用两 个命令:“圆柱体”和“倒直角”,其 过程如下: ⒈绘制圆柱体:过程略。 ⒉倒C2直角 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倒角”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修剪模式┃) 当前倒角距离1=0.0000,距离2=0.0000 选择第一条直线或[放弃(U)/多段线(P)/距离(D)/角度(A)/修剪(T)/ 方式(E)/多个(M)]:点击圆柱体右侧端面的边线(此时所选中的实际 为右端面,命令内容由此改变) 基面选择 输入曲面选择选项[下一个(N)/当前(OK)]<当前>:按回车键(确认已 选定的右端面)。

195 选择边或[环(L)]:点击圆柱体右侧端面的边线(要倒角的边) 选择边或[环(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即成图5-33b)。 命令说明: ⒈命令发生根本的变化是在第一边选择之后。因为基本体由很多的面组成,【例5-11】中选择的“第一边”其实是选中了右端面,所以接着出现了“基面选择”的选项。这是二维的倒角命令中没有的。 ⒉曲面(即基面)选择中的“当前”选项指的是已选的面(即本例的右端面),“下一个”选项指的是选与“当前”面相邻的面。这里选择“基面”的意义是:倒直角只能围绕基面进行。 ⒊“选择边或[环(L)]”里的“边”是指基面上要倒角的边,可连续选择;当基面上的每条边都要倒角时,使用“环”选项比较简便,可一次将基面的全部边选中。

196 【例5-12】试绘出图5-34即右图所示构件6的轴侧图。 构件6是由两个长方体组合而成的,其上的圆弧部分采用倒圆角的方法来完成比较简便,可无需求圆心的位置。绘图过程如下:
⒈绘制两长方体:过程略。见图5-35a)即下左图 ⒉合并实体:用“求并”运算将两长方体合并,过程略。 (见图5-35b)即下右图) ⒊倒圆角 单击“修改”工具 栏的“圆角”按钮, 然后按命令行提 示操作:

197 当前设置:模式=修剪,半径=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放弃(U)/多段线(P)/半径(R/修剪)(T)/多个(M)]:点选棱边Ⅰ(呈虚线状) 输入圆角半径:5 按回车键。 选择边或[链(C)/半径(R)]:点选Ⅱ棱边(呈虚线状) 选择边或[链(C)/半径(R)]:r 按回车键 输入圆角半径<5.0000>:3 按回车键。 选择边或[链(C)/半径(R)]:点选Ⅲ棱边(呈虚线状) 选择边或[链(C)/半径(R)]:按回车键,即成图5-35c) 见右图。 5.6.2 拉伸面 “拉伸面”命令会使用户想到前面“实体”命令中讲过的“拉伸”命令(当然还有二维的“拉伸”命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拉伸面”命令与其他“拉伸”命令最大的不同在于该命令用于对已有实体的修改。下面用例题来说明该命令的使用方法。 【例5-13】试绘出图5-36所示构件7的轴侧图。

198 图5-36即右图中显示出,构件7可分解成两个长方体和一个楔体。通常对此是采用基本体堆积合并的方法来完成,但此时按该方式绘图并不是最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拉伸面”命令对楔体的两个面进行拉伸来完成的。绘图过程如下: ⒈绘制楔体:过程略(见图5-37a)即下左图)。 ⒉拉伸两长方体: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子菜单“拉伸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拉伸面”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199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YZ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XY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见图5-37b))。 指定拉伸高度或[路径(P)]:10 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的倾斜角度<0>:按回车键。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37c)即右图)。 命令说明: “拉伸面”命令只能对实体上的表面(且不能是非平面)进行拉伸。在拉伸过程中,可一次拉伸一个面,亦可一次拉伸多个面(如本例),当然效果可能不一样,详见教材。

200 5.6.3 移动面 “移动面”命令并不是用于将某个实体移动到另外一位置的命令。而是对已有实体上的某些面进行移动的修改。所以该命令不同于二维的“移动”命令。下面用例题来说明该命令的使用方法。 【例5-14】试将图5-38所示平板宽度增加10mm,且宽度增加后仍要保持两孔在长和高度方向位置不变,而在宽度方向仍处在中间位置上。 从该题目的要求分析,当平板宽度增 加后10mm,两孔中心的位置就不在宽度的 中点上了,所以还要将两孔的位置进行移 动(5mm),而合并后的实体中的面的移动, 只能采用“移动面”命令,其过程如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

201 子菜单“移动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移动面”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子菜单“移动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移动面”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 点选A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 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 择。(见图5-39a)即左图) 指定基点和位移:0,0,0 按回车键。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0,-10,0 按回车键(完成A面移动,见右图)。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M 按回车键。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左圆柱孔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右圆柱孔面(呈虚线状)(见图5-39a)即左图)

202 ①在使用“移动面”命令时,如果多个被移动面的移动距离和方向都相同时,可一次将其全部选中同时移动。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 指定基点和位移:点选左圆柱孔底面圆心。 按回车键。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39b)即上页右图)。 命令说明: ①在使用“移动面”命令时,如果多个被移动面的移动距离和方向都相同时,可一次将其全部选中同时移动。 ②“移动面”命令用于单个面移动时与“拉伸面”命令的效果相同,但对于两个以上相邻面同时移动的情况,其结果与使用“拉伸面”命令的结果则不相同,这取决于“基点”和“第二点”的选择,两点的不同位置将出现不同的结果。

203 5.6.4 偏移面 “偏移面”命令也是对实体上某些面的修改命令,但其修改的侧重点在于修改尺寸。下面通过例题加以说明。 【例5-15】试将图5-40即下图所示构件8中A面向上移动10mm,并将底板上的左侧孔的尺寸由φ5改成φ8。 在本例中要修改的尺寸一是将A面 升高10mm,二是将左侧孔径扩大至 φ8,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尺寸的修改 一个是直线方向的,另一个是直径方 向的,但实质上两个尺寸的修改是分别相对各自的基准偏移一定的距离,所以这里使用“偏移面”命令是很合适的。过程如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子菜单“偏移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偏移面”

204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A面(呈虚 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 按回车键结束选择。(见图5-41a)即上左图). 指定偏移距离:10按回车键,即成(见 图5-41b)即上右图)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O 按回车键。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左圆柱孔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见图5-41c)即下左图)。 指定偏移距离:-1.5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41d)即下右图)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 (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 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 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205 命令说明: ①“偏移面”命令的原理是以实体上某个面的当前位置为基准来偏移该面。从本例中 可以看出,“偏移面”命令用于偏移单个平面时,效果与使用“拉伸面”和“移动面”命令一样;用于孔径偏移时,就不同于“移动面”将孔的位置改变的效果,而是原地将孔的直径尺寸扩大的效果。 ②在使用“偏移面”命令时,当指定的偏移值为正时,实体增大,反之则缩小。但对孔使用此命令时,偏移值为负时孔径增大,反之则缩小。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孔径扩大或缩小的偏移量为变化前后的孔半径的差值。 5.6.5 删除面 “删除面”命令也是“实体编辑”中的一个重要命令,用于删除实体上某个绘制错误或不要的表面。该命令不能用于删除实体,下面用例题说明该命令的使用方法。

206 【例5-16】试将图5-40所示构件8上的圆孔和圆角删除。 构件8为一个整体,所以要删除其上的孔和圆角只能用“删除面”命令,也因为它们构成了圆柱面和圆弧面。操作过程如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 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子菜单 “删除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 具栏的 “删除”面按钮,然后按 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左圆柱孔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右圆柱孔面(呈虚线状) (见图5-42a)即左图)。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左角圆弧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右角圆弧面(呈虚线状)。(见图5-42a))。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即成。(见图5-42b)即右图)。

207 进行面、孔、圆(直)角等的填充来实现删除,也就是有条件的删除。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 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命令说明: ①“删除面”命令的删除原理是填 充,即在实体的基本形体框架里 进行面、孔、圆(直)角等的填充来实现删除,也就是有条件的删除。 ②所谓“有条件的删除”就是基本三维实体的表面不能被删除。比如图5-42c)即左图中的A、B、C三个面,单独删除其中任何一个面都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分别是构件8的基本三维实体表面没有填充的空间。但当同时选中B、C两个面时,相对A面就有了填充的空间,所以此时就可以删除B、C两个面了,其结果见图5-42d)即右图。

208 5.6.6 旋转面 “旋转面”命令用于实体上某些面的旋转,而不是整个实体的旋转。“旋转面”命令的使用见下面的例题。 【例5-17】试将图5-43a)即左图所示构件9底板上的长方体槽旋转90度成图5-43b)即右图所示图形。从题目中可知这次修改是在实 体合并之后进行的,所 以既不能用“实体”的“旋 转”命令,也不能用二维 的“旋转”命令,只能使用“旋转面”命令,其操作方法如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子菜单“旋转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旋转面”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长方体槽的一个侧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长方体槽的另一个 侧面(呈虚线状)

209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长方体槽的第三个侧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点选长方体槽的第四个侧面(呈虚线状)。(见图5-43a))。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 指定轴点或[经过对象的轴(A)/视图(V)/X轴(X)/Y轴(Y)/Z轴(Z)]<两点>:点击长方体槽后侧面上边线的中点(可根据需要确定点或其他选项) 在旋转轴上指定第二点:点击长方体槽后侧面底边线的中点(可根据需要确定点)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90 (可根据需要输入角度值)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43b))。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命令说明: 该命令中旋转轴确定的各个选项的含义可参看5.5.3的命令说明。

210 5.6.7 倾斜面 当需要将实体上某个面改变成倾斜面时,可使用“倾斜面”命令。比如将的长方体槽改变成图5-44b)所示楔体槽。操作过程如下: 单击菜单栏“修改”→单 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 击子菜单“倾斜面”、或单击 “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倾斜面”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长方体槽的A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见图5-44a)即上左图)。 指定基点:点击A面左下角点(可根据需要确定点) 指定沿倾斜轴的另一个点:点击A面右下角点(可根据需要确定点) 指定倾斜角度:-30(可根据需要输入角度值)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44b)即上右图)。

211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命令说明: ①倾斜角度的旋转方向由选定基点和第二点(沿选定矢量)的顺序决定。 ②倾斜角度可在-90º~90º之间选定,但0º值不能选。正角度为以基点为顶点使面向顺时针方向倾斜一个角度,负角度则是向逆时针方向倾斜一个角度。 ③在做倾斜面修改时,既可一次修改一个面,又可同时修改多个面,还可修改圆柱面。如:可将圆柱孔修改成圆锥孔。

212 5.6.8 复制面及复制边 当用户想将实体上的某个(或某些)面(或边)单独展示出来时,可用“复制面”(或“复制边”)命令将其复制下来,而不必再重新用二维方法绘制该平面上的图形或“边”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不能使用二维的“复制”命令。下面介绍一下“复制面”命令的使用方法,“复制边”命令与之相近不再赘述。 【例5-17】试将图5-45a)即下图所示构件10的左侧面图形复制下来。 单击“修改”→点击“实体编辑”→点击“复制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复制面”按钮, 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构件10的 左侧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 回车键结束选择。

213 【例5-18】试将图5-45a)即上页图所示构件10的左侧面 和其上的孔分别着上红色和黄色。
指定基点或位移:点击左侧面右下角点(可根据需要确定点)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输入图形要放置处的点坐标(或用鼠标直接点击该位置)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45b)即右图)。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 /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 <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 /退出(X)]<退出>: 按回车键。 5.6.9 着色面及着色边 当用户想给已绘制好的实体的某个(或某些)面或边涂上颜色时,可使用“着色面”或“着色边”命令。下面介绍一下“着色面”命令的使用方法,“着色边”命令与之相近不再赘述。 【例5-18】试将图5-45a)即上页图所示构件10的左侧面 和其上的孔分别着上红色和黄色。

214 操作过程如下: 1)对构件10的左侧面和其上的孔进行着色修改 单击“修改”→点击“实体编辑”→点击“着色面”、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着色面”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构件10的 左侧面(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 回车键结束选择。 (出现“选择颜色”对话框→用鼠标点选红色→点“确定”键,即成。)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删除(D)/复制(C)/着色 (L)/放弃(U)/退出(X)]<退出>:L 按回车键。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点选构件10左侧面上的孔(呈虚线状) 选择面或[放弃(U)/删除(R)/全部(ALL)]:按回车键结束选择。 (出现“选择颜色”对话框→用鼠标点选黄色→点“确定”键即成,见图5-6a)即上图)。

215 【例5-19】试将图5-47即下页左图所示构件11绘制成饭盒(壁厚1mm)。
输入面编辑选项 [拉伸(E)/移动(M)/旋转(R)/偏移(O)/倾斜(T) /删除(D)/复制(C)/着色(L)/放弃(U)/退出(X)] <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 (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⒉进行“着色”显示 单击“视图”→点击“着色”→点击“体着色”、或单击“着色”工具栏的按钮,即成(见图5-46b)见上图)。 抽壳 “抽壳”命令用于在原实体的基础上生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与原实体形状一样的中空壳体结构。该命令的特点是对绘制内腔与外形一样的壳体结构非常方便简洁。 【例5-19】试将图5-47即下页左图所示构件11绘制成饭盒(壁厚1mm)。

216 从构件11的形状上看,是一个周边及 底面倒了圆角的长方体,要制成饭盒,就 要将中间的材料挖走,此时绘图的方法有 多种,如:绘制一个形状与构件11一样但 尺寸小一点的图形,再求差合并,既可得 到。不过这并不是最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抽壳”命令。其操作过程如下: 单击菜单栏中的“修改”→单击下拉菜单“实体编辑”→单击子菜单“抽壳”、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抽壳”按钮、或在命令行直接输入【SOLIDEDIT】并按回车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三维实体:点选构件11(呈虚线状,见图5-48a) 即右图) 删除面或[放弃(U)/添加(A)/全部(ALL)]:点选构 件11的上表面(呈虚线状)

217 从【例5-19】可知,抽壳后的实体表面形状取决于所选三维实体表面的形状,所以在使用“抽壳”命令前不需要在三维实体上画任何图形。
删除面或[放弃(U)/添加(A)/全部(ALL)]:找到一个面,已删除1个 按回车键结束删除面。 输入抽壳偏移距离:1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5-48b) 即右图)。 输入体编辑选项 {压印(I)/分割实体(P)/抽壳(S)/消除(L)/检查(C)/ 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退 出(X)]<退出>:按回车键。 命令说明: 从【例5-19】可知,抽壳后的实体表面形状取决于所选三维实体表面的形状,所以在使用“抽壳”命令前不需要在三维实体上画任何图形。 抽壳偏移距离量可正可负。当偏移距离量为正时,所选实体表面向里偏移(如本例题);当偏移距离量为负时,所选实体表面向外偏移。

218 对图5-49中图形的编辑修改过程如下: 1)将前表面上的图形2与长方体分离(分离前状态见图5-50a)即右图)
压印与清除 当用户要在绘好的实体表面上做标记或印上图形图案时,可采用“压印”命令来进行。“压印”后的图形将和实体成为一体,此时若想将压上的图形与实体分离而改到别的表面上时,就要使用“清除”命令来让二者分离。 【例5-20】试将图5-49即下左图中的图形1压印到长方体的上表面,而将已压印到前表面的图形2与长方体分离。 对图5-49中图形的编辑修改过程如下: 1)将前表面上的图形2与长方体分离(分离前状态见图5-50a)即右图)

219 单击“修改”→点击“实体编辑”→点击“压印”、或单击 “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压印”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单击“修改”→点击“实体编辑”→点击“清除”、或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清除”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三维实体:点选长方体 输入体编辑选项 {压印(I)/分割实体(P)/抽壳(S)/消除(L)/ 检查(C)/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 (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即成(分离 后状态见图5-50b)即右图)。 2)将图形1压印到长方体的上表面 单击“修改”→点击“实体编辑”→点击“压印”、或单击 “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压印”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三维实体:点选长方体(呈虚线状,见图5-50b))

220 “清除”命令的原理是清除实体表面多余的边界,即将压印上的标记图案与实体分离,但并不删除标记图案。
选择要压印的对象:点选图形1(不呈虚线状) 是否删除源对象[是(Y)/否(N)]<N>:按回车键, 即成图5-50c)即右图。 选择要压印的对象:按回车键, 输入体编辑选项 {压印(I)/分割实体(P)/抽壳(S)/消除(L)/检查 (C)/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输入实体编辑选项[面(F)/边(E)/体(B)/放弃(U)/退出(X)]<退出>:按回车键。 命令说明: “压印”命令的原理是将二维图形或三维实体的表面形状结合在实体上。使用该命令的条件是:要“压印”的二维图形或三维实体的表面必须与被“压印”实体共面,否则不能实现“压印”的效果。该命令可连续使用,以便完成不同图案、标记在不同的表面上的压印要求。 “清除”命令的原理是清除实体表面多余的边界,即将压印上的标记图案与实体分离,但并不删除标记图案。

221 ⒈标注abc平面内的及平行abc平面的尺寸,当前坐标系X、Y轴在abc平面内。
5.7 轴侧图的尺寸和文字标注 对轴侧图进行尺寸和文字的标注,仍采用二维时的标注和文字命令。但要注意二维的命令只能在XY平面内进行,所以当用户需要在除XY平面外的其他平面内标注尺寸和文字时,就要通过变换坐标平面和移动尺寸或文字的方法来解决。下面通过【例5-21】进行说明。 【例5-21】试对图5-52所示实体进行尺寸标注。 标注过程如下: ⒈标注abc平面内的及平行abc平面的尺寸,当前坐标系X、Y轴在abc平面内。 1)单击“标注”→点击“线性”、或单击“标注”工具栏的 “线性”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条尺寸界线原点或<选择对象>:点选a点

222 ⒉标注abd平面内的及平行abd平面的 尺寸,当前坐标系X、Y轴在abd平面内。 1)单击“工具”→点击“新建UCS”→点
指定第二条尺寸界线原点:点选b点 指定尺寸线位置或[多行文字(M)/文字(T)/角度(A)/水平(H)/垂直(V)/旋转(R)]:拖动到合适位置点左键,即成(见图5-52a))。 2)用同样的方法标注出bc、ef、fg三个边的尺寸(见图5-52a))。 3)从图5-52a)中可见,ef、fg两个边的尺寸并不在e、f和f、g点上(ef、fg两个边不在XY平面内,是平行XY平面的边,而标出的尺寸要落在XY平面内),所以此时要用命令将这两个尺寸移到e、f和f、g点上(过程略)。移动后效果见图5-52b)。 ⒉标注abd平面内的及平行abd平面的 尺寸,当前坐标系X、Y轴在abd平面内。 1)单击“工具”→点击“新建UCS”→点 击“X”,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绕X轴旋转角度<90>:按回车键, 即完成X、Y轴在abd平面内。(见图5-52b)即右图)

223 2)用与前面同样的方法标注出ad、eJ两边的尺寸(见图5-52b))。因eJ边不在abd平面内,所以仍要用命令将这个尺寸移到e、J点上(见图5-52c))。 ⒊标注deh平面内的尺寸,当前坐标系X、Y轴在deh平面内。 1)单击“工具”→点击“移动UCS”、或单击“UCSⅡ”工具栏的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 点击d点。 2)单击“工具”→点击“新建UCS”→ 点击“Y”、或单击“UCS”工具栏的 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绕Y轴旋转角度<90>:按回车 键,即完成X、Y轴在deh平面内。 (见图5-52c)) 3)用与前面同样的方法标注出de 边的长度尺寸(见图5-52c))。

224 ⒋图5-52中“a,b,……h”的文字标注 1)用与前面同样的方法将X、Y轴置于要写文字的平面内。 2)文字输入:(以图5-52中的b点为例,其它字可参照进行) ①单击“文字”工具栏的 “单行文字”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文字起点或[对正(J)/样式(S)]:在图形附近点击左键 指定高度<2.5000>:5 按回车键 指定文字的旋转角度<0.000>:按回车键 (出现文字输入框,在其中输入文字) 按回车键即成。 ②单击“文字”工具栏的 “文字”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角点:在图形附近点击左键并下拉出限定文字区域的矩形框; 指定对角点或[高度(H)/对正(J)/旋转(R)/样式(S)/宽度(W)]:点击左键确定矩形框的另一角点; (出现“文字格式”,可在光标处输入文字,并通过各个窗口进行“样式、字体、文字高度、颜色”等的修改,最后点“确定”结束。)

225 当用户对标注的尺寸或文字内容(如尺寸值、位置、漏、错字等)不满意时,可通过编辑标注 、编辑标注文字 或文字编辑 等命令来进行修正,具体操作可参看第三章的内容。 5.8 三维图形的显示方法 为了增强轴侧图的立体感和感染力,AutoCAD 2006为用户提供了四种轴侧图的显示方法─线框、消隐、着色和渲染,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一、“线框”显示 “线框”显示是系统默认的显示方法,即当用户在“西南等轴测”等几种三维视图显示方式下作图时,所见到的图形状态就是“线框”显示。也就是说“线框”显示没有专门的命令来调出。“线框”显示的特点是轴侧图的所有边和素线都可见(可参见图5-52)。此方法可使轴侧图的立体感显示出来,但也因为显示的线条太多且所有线条没有区别,所以在图形较复杂时,会在视觉上感觉比较乱。

226 二、“消隐”显示 “消隐”显示是在“线框”显示图形的基础上,将从当前视点看不到的线删除的显示方法。可减轻视觉上的混乱。图5-49即为消隐后的图形,与图5-50比较,可发现其中的不同。 该命令的调用方法是: 单击“视图”→点击“消隐”或单击“渲染”工具栏的 “消隐”按钮,或从命令行输入【HIDE】按回车键即成。 若要取消“消隐”显示,只需从命令行输入【REGEN】按回车键,或移动屏幕右侧的滚动条亦可。

227 三、“着色”显示 “着色”显示是给绘制好的当前层上的全部轴侧图着上颜色的以增强视觉效果的显示方法。“着色”显示的颜色由当前图层的颜色决定。若三维图形的某个(些)面事先已用其它命令着上颜色,使用“着色”显示后,这些已着色的表面会保持原有颜色。由于“着色”显示的颜色由当前图层的颜色决定,所以视觉效果会比较单调。“着色”显示的使用方法是: 单击菜单栏“视图”→点击“着色”→点选着色方式(“平面着色”、“体着色”、“带线框平面着色”、“带线框体着色”)、或单击“着色”工具栏的 “平面着色”按钮、 “体着色”按钮、 “带线框平面着色”、 “带线框体着色”,或从命令行输入【SHADE】按回车键即成。 命令说明: ①“平面着色”和“体着色”选项 的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着色细 致光滑(见图5-53即右图)。

228 ②带边框着色的两选项是显示边框并着色(见图5-54即上两图) 。 “着色”显示取消的方法亦很 简单。方法如下: 单击菜单栏“视图”→点击 “着色”→点选“二维线框”、或 “三维线框”、或“消隐”、或单击 “着色”工具栏的 “二维线框”按钮、 “三维线框”按钮、 “消隐”按钮即可取消着色。 四、“渲染”显示   “渲染”也是一种轴侧图的显示 方法。与前不同的是,通过加入并 调整光源、配以不同的场景或背景、 给已有轴侧图附着材质和着色等方法来获得最具真实性的三维图象。“渲染”显示使用时可视其需要来选取设定内容,可简亦可繁。下面结合图5-55即右图了解一下“渲染”显示步骤:

229 绘制好轴侧图后: ⒈设定材质: 单击菜单栏“视图”→点击“渲染”→点击“材质”(亦可直接点击工具栏  “材质”按钮)→出现“材质”对话框(见图5-56即下图),点击“材质库”→出现“材质库”对话框(见图5-57),在“当前库”下第二个窗口内点选所需材质(APE)(可点击“预览”键显示)→点“输入”键→点“确定”返回“材质”对话框→点击“附着”→返回当前绘图屏幕,按命令行指令选取要附着此材质的长方体(可连续选取多个),按回车键结束选取→返回“材质”对话框→点击“材质库”,重复前面的过程,对

230 球体的材质进行选择(过程略)→点“确定”,结束设定材质。(注意此时屏幕上没有任何变化) 在设置材质的过程中,“材质”对话框右下方的四个键的作用各有不同,“附着”键可使当前图层上的图形按用户的需求附着上不同的材质;“随图层”键则是使当前层上的图全为同一种材质;而“拆分”键是用来改变已附着上的材质。对此用户可根据需要来选择。 ⒉设定背景: 单击菜单栏“视图”→点击“渲染”→点击“背景”(亦可直接点击工具栏 “背景”按钮)→出现“背景”对话框(见图5-58即右图)→点击“渐变色”前的圆圈→分别点击“上、中、下对应的颜色框”并对

231 应分别点击“选择颜色”键(会出现“选择颜色”对话框,见图5-59即下图)进行选色,三种颜色都选完后→可点击“预览”键观察效果→满意就点击“确定”结束背景设定,否则可继续用前述方法重新选色。此步骤进行完毕当前屏幕上不发生变化。 如果背景是单一颜色的,则在“背景”对话框中点击“纯 色”前的圆圈此时只能点击 “上”对应的颜色框并进行选色。 ⒊渲染: 单击菜单栏“视图”→点击“渲染”(亦可直接点击工具栏 “渲染”按钮)→出现“渲染”对话框(见图5-60即下页上左图)→点击“渲染”,即可呈现图5-55所示效果。

232 若只做一般性渲染,用户只需采用步骤3即可,其渲染效果见图5-61即右上图。渲染的色彩随图层颜色。
5.9 上机操作 试绘制图5-62即右下图建筑效果图,尺寸自定。 操作步骤如下: 1)绘制一个长方体作为墙体1,并将其以“西南等轴侧”视点显示; 2)用 “抽壳”命令删除长方体顶面和左侧面后抽空该长方体; 3)绘制一个长方体作为楼板5,并用 “移动”命令将其移入墙体1内;

233 4)绘制一个立方体,然后用 “复制”命令如图5-62绘出楼梯2,对其用 “求并”后,将其移入墙体1内与楼板5相接; 5)将当前视点改为主视图,在门处绘制一长方体,并将其与墙体1 “求差”,出现门洞效果; 6)仍在门处绘制一相同的长方体作为门,然后在该长方体上绘制一圆柱体(与该长方体“求并”)和其它平面图形(如矩形),并用 “压印”命令将平面图形和该长方体成为一体(窗户可参照进行),再将视点调回“西南等轴侧”视点显示; 7)使用“三维旋转”命令,将门转动一个角度,呈现打开效果; 8)使用 “求并”将墙体1、楼板5和楼梯2合并为一体; 9)使用 “移动UCS”将坐标系移至左侧面左下角点,再使用“新建UCS”里的命令将坐标系的XY平面与左侧面重合; 10)用 “图案填充”命令将墙体左侧面填充上图示的图案; 参照9)、10)两步骤将墙体上顶面也进行填充。 经过上述步骤即可绘出图5-62。

234 5.10 习题 ⒈试用创建基本体和变换用户坐标系的方法绘制出图5-63即下左图所示构件的轴侧图。 ⒉试根据视图要求,用创建基本体和拉伸实体的方绘制出图5-64即下右图所示锥体件的轴侧图。

235 ⒊试用旋转创建实体的方法绘制出图5-65即下左图所示构件的轴侧图。 ⒋试用创建基本体和实体编辑中(如拉伸面等)的方法绘制出图5-66即下右图所示十字体的轴侧图,并标注尺寸。

236 第六章 三维绘图范例 本章要点 ·绘图步骤 ·实训范例一—轴承座 ·实训范例二—管件

237 6.1 三维绘图步骤 绘图前的准备工作 ⒈设置新图层 当所绘制的图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装配而成时,应给每个零件单独设置一个图层,这样既可得到零件图又可得到装配图,可谓一举两得。 当所绘制的图形需要标注尺寸时,也可单独设置尺寸标注层。在既有装配图又有零件图的情况下,尺寸标注层要分别设置,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对设置好的图层在绘图中可通过改变图层的方法来进行使用。 ⒉调出工具栏 为提高绘图速度,应将绘图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栏调出摆在屏幕面上。除了系统默认的之外,绘制三维图形时可调出“实体”、“实体编辑”、“对象捕捉”、“UCS”、“UCSⅡ”、“视图”等常用工具栏。

238 6.1.2 分析图形 使用AutoCAD 2006软件绘制轴侧图时,要摆脱掉一些手工绘图的方法的影响,充分使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绘出图形。所以拿到一个轴侧图后,可先分析一下该三维实体是由哪些基本体构成,若不是全部由基本体构成,则可将其分解成基本体部分和非基本体部分,然后确定基本的绘图思路,如:基本体部分可用基本体堆积法,而非基本体部分可用拉伸法、旋转法或其他方法绘制。这是非常重要的。 绘图 有了绘图思路就可开始绘图了。不过应该清楚的是绘图的过程是一个灵活使用各个命令的过程,才会使整个绘图过程快捷简便。比如,不断改变坐标系的位置,可减少点坐标的计算和一些编辑命令的使用。再比如,绘图时既可始终以某个位置为基准绘完整个图(如范例一),亦可分散绘完各部分再组合(如范例二)。

239 6.2 三维绘图实训范例一—轴承座 试绘制出图6-1a右上图 所示轴承座的轴侧图。 绘图过程如下:
1.分析轴承座图形的基本构成 该轴承座由底座Ⅰ、支承板Ⅱ、空心圆柱体Ⅲ和筋板Ⅳ组成一个整体,且四个部分均为基本体(见图6-1b)即右下图)。绘图中的问题是如何绘制这些基本体并将其和为一体。

240 ①按回车键。(重复绘制“长方体”的命令。)
2.绘图步骤 ⑴绘制底座Ⅰ 底座Ⅰ是由大、小两个长方体(小长方体是槽)和两个圆柱孔组成。 1)绘制大长方体: ①单击“视图”的工具栏 “俯视图”按钮,将当前屏幕平面设定为“俯视”图状态。 ②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长方体”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长方体角点或[中心点(CE)]<0,0,0>:按回车键。 指定角点或[立方体(C)/长度(L)]:L 按回车键。 指定长度值:54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29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7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2a)即右图)。 2)绘制小长方体: ①按回车键。(重复绘制“长方体”的命令。)

241 指定长度值:20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29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2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2a))。 ②单击“修改”的工具栏 “移动”按钮, 按命令行提示操作:(移动小长方体。) 选择对象:选择小长方体(用光标点小长方体右侧边界,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基点或位移:点选坐标原点。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17,0,0 按回车键。(见图6-2b)即上图) 3)绘制底座Ⅰ上的两个小圆柱孔 ①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圆柱体”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绘制小圆柱体。)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3.5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7 按回车键。(见图6-2a))

242 ②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移动”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移动小圆柱体。) 选择对象:选择小圆柱体。(用光标点小圆 柱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基点或位移:点选坐标原点。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 6,6,0 按回车键。(见图6-2b)) ③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镜像”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镜像”得到另一个小圆柱体。) 选择对象:选择小圆柱体。(用光标点小圆柱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镜像线的第一点:点选大长方体长度方向上一条边的中点。 指定镜像线的第二点:点选大长方体长度方向上另一条边的中点。 是否删除源对象?[是(Y)/否(N)]<N>:按回车键。(见图6-2b)) 4)合并实体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差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差集”进行合并实体。)

243 ⑵绘制支承板Ⅱ:支承板Ⅱ的基本图形为长方体。 1)改变用户坐标系 ①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移动UCS”按钮,按命令行提示
选择对象(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点选大长方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对象(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点选小长方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点选一个小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另一个小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5)调整视点 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按钮,以“西南等轴侧”视点观察底座Ⅰ的基础图形(见图6-3即上图)。 ⑵绘制支承板Ⅱ:支承板Ⅱ的基本图形为长方体。 1)改变用户坐标系 ①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移动UCS”按钮,按命令行提示 操作:(移动用户坐标系)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0,29,7(A点) 按回车键。

244 ①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②单击“UCS”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建立用户坐标系) 输入绕Z轴旋转角度<90>:-90 按回车键(见图6-4a)即右图)。 2)绘制长方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长方体”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长方体角点或[中心点(CE)]<0,0,0>: 0,11,0(B点) 按回车键。 指定角点或[立方体(C)/长度(L)]:L 按回车键。 指定长度值:9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32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19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4a))。 ⑶绘制圆柱体Ⅲ 1)改变用户坐标系 ①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9,29,19(C点) 按回车键。 (因C点是的中点,所以也可用光标直接点击捕捉)

245 ②单击“UCS”的 工具栏按钮,建立用户坐标系。 输入绕Y轴旋转角度<90>:-90 按回车键。 (见图6-4b)即右图) 2)绘制圆柱体 ①单击“实体” 工具栏的 “圆柱体” 按钮,绘制大圆柱体。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16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13 按回车键。 ②按回车键,重启 命令,绘制 小圆柱体。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8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13 按回车键。(见图6-4b)即右图) ⑷绘制筋板Ⅳ(筋板是楔体状) 1)改变用户坐标系 ①单击“UCSⅡ”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246 指定新原点或[Z向深度(Z)]<0,0,0>:-19,0,0(D点) 按回车键,或点选支承板Ⅱ前面下边D点(中点)。 ②单击“UCS”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建立用户坐标系) 输入绕Y轴旋转角度<90>:按回车键(见图6-5 即右图)。 2)绘制楔体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楔体”按钮, 按命令行提示操作:(绘制楔体) 指定楔体的第一个角点或[中心点(CE)]<0,0,0>: 0,-4,0 按回车键。 指定角点或[立方体(CE)/长度(L)]:L 按回车键。 指定长度值:8 按回车键。 指定宽度值:8 按回车键。 指定高度值:6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5)。 ⑸合并实体 1)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并集”按钮,按命令行提

247 示操作:(利用“并集”进行合并实体) 选择对象:点选底座Ⅰ。 选择对象:支承板Ⅱ 选择对象:点选大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筋板Ⅳ。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 2)单击“实体编辑”的工具栏 “差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大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小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6即右图)。 ⑹倒底座Ⅰ上的圆角。 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圆角”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倒底座Ⅰ上的两个圆角)

248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放弃(U)/多段线(P)/半径(R/修剪)(T)/多个(M)]:点选底座Ⅰ前面上的一条垂直棱边(呈虚线状) 输入圆角半径:6 按回车键。 选择边或[链(C)/半径(R)]:点选底座Ⅰ前面上的另一条垂直棱边 选择边或[链(C)/半径(R)]: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7即下左图)。 ⑺视图显示 单击菜单栏“视图”→点击“消隐”即成(见图6-8即下右图)。

249 6.3.三维绘图范例二—管件 试根据图中尺寸绘制出图6-9即下图所示管件的轴侧图形。
6.3.三维绘图范例二—管件 试根据图中尺寸绘制出图6-9即下图所示管件的轴侧图形。

250 绘图过程如下: ⒈分析图形的基本构成 该管件看起来是一个较复杂的图形,按惯例画图会比较困难。但若能按前面讲过的几种三维绘图的方法合理的分解该图形并绘图,绘图就不会很困难了。 观察该图形可知,其绘图方法可用基本体堆积和平面图形拉伸等方法完成。因此将该管件分解为底盘Ⅰ、弯管Ⅱ和菱形板Ⅲ(见图6-10即下图)。在这三个部分中只有底盘Ⅰ为基本体构成。而其 他两部分都不能由基本体直接构 成,对此可采用对平面图形拉伸 的方法绘制弯管Ⅱ和菱形板Ⅲ。 为绘图方便,这里采用将三 个部分单独绘制然后再组合的方 式绘图。

251 ⒉绘图步骤 ⑴绘制底盘Ⅰ:底盘Ⅰ是由大小不同的六个圆柱体组成。 1)绘制φ35、φ8和φ5的圆柱体(φ26圆在实体中不需绘出): 将屏幕状态设置在“俯视”状态(即开机状态)。 ①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绘制φ35圆柱体)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17.5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5 按回车键。(见图6-11a)即右图) ②直接按回车键重启命令,绘制φ8圆柱体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4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5 按回车键。(见图6-11a)) ③按回车键重启命令,绘制φ5圆柱体。 指定圆柱体底面中心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底面的半径:2.5 按回车键。 指定圆柱体高度:5 按回车键。(见图6-11a))

252 2)绘制其他三个φ5圆柱体 ①单击“修改”工具栏的“移动”按钮,按命令 行提示操作:(移动φ5圆柱体至1位置) 选择对象:选择φ5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基点或位移:点选坐标原点。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0,13,0(‘1’位坐标) 按回车键。(见图6-11b)即右图) ②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阵列”按钮(阵列出其它三个φ5圆柱体)→出现“阵列”对话框→点击‘圆形阵列’前的圆形窗口→点击‘中心点’后的 键→返回屏幕,点选坐标原点→返回“阵列”对话框→点击‘选择对象’前的 键→返回屏幕,点选φ5圆柱体,按回车键→返回“阵列”对话框→将项目总数和填充角度分别填入4和360→点击“确定”即成(见图6-11b))。

253 3)合并实体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差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差集”进行合并实体) 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35的圆柱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8的圆柱体(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点选一个φ5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第二个φ5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第三个φ5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第四个φ5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 4)调整视点 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按钮,以“西南等轴侧视图”观察底盘Ⅰ的基础图形(见图6-11c)即右图)。 ⑵绘制弯管Ⅱ 因形状比较复杂,所以采用路径拉伸的方法绘制。

254 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面域”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 示操作:(创建面域)
1)建立用户坐标系:在“西南等轴侧视图”状态下用命令将坐标系从底盘Ⅰ上移至屏幕上任意处。 2)绘制弯管Ⅱ底面图形: ①绘制弯管Ⅱ底面图形φ12和φ8两同心圆: 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圆的圆心或[三点(3P)/两点(2P)/相切、相切、半 径(T)]:0,0,0 按回车键 指定圆的半径或[直径(D)]<0,0,0>:6 按回车键 用同方法绘出φ8的圆(见图6-12a)即右图)。 ②对两个同心圆创建面域。 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面域”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 示操作:(创建面域) 选择对象:用窗口将两圆同时选中;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已创建二个面域。 ③进行求差运算

255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差集”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差集”进行合并面域) 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12圆(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8圆(呈虚线状)。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12a))。 3)绘制拉伸路径: 因拉伸路径线必须是一个整体线,而这里弯曲的角度大于90度,所以此路径要用二维“多段线”画出才能满足要求。使用“多段线”的特点是线段只能在XY平面内画出。 ①单击“UCS”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建立用户坐标系) 输入绕X轴旋转角度<90>:按回车键。 ②单击“UCS”工具栏的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建立用户坐标系)

256 输入绕X轴旋转角度<90>:-90 按回车键(见图6-12b)即右图)。 ③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多段线”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起点:0,0 按回车键。 指定下一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 /宽度(W)]:15,0 按回车键。 指定下一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 按回车键。 指定下一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 /宽度(W)]:按回车键。 ④单击“修改”工具栏的 “圆角”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在不知道圆心位置时,用“圆角”命令可方便地画出与两直线相切的圆弧)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多段线(P)/半径(R)/修剪](T)/多个(U)]:R 按回车键。 指定圆角半径<0.0000>:15 按回车键。

257 ⑶绘制菱形板Ⅲ 菱形板Ⅲ可分为两部分绘制,一为菱形板 部分,因图形复杂用拉伸法绘制;二为圆台部分,用基本体绘制。 1)建立用户坐标系:
选择第一个对象或[多段线(P)/半径(R)/修剪](T)/多个(U)]:P 按回车键。 选择二维多段线:点选刚画出的多段线,即成(见图6-12c)即右上图)。 4)拉伸弯管Ⅱ 单击“实体”工具栏的 “拉伸”按钮, 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圆环形区域;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高度或[路径(P)]:P 按回车键。 选择拉伸路径或[倾斜角(T)]:点选圆弧线,即成(见 图6-12d)即右下图)。 ⑶绘制菱形板Ⅲ 菱形板Ⅲ可分为两部分绘制,一为菱形板 部分,因图形复杂用拉伸法绘制;二为圆台部分,用基本体绘制。 1)建立用户坐标系:

258 ①在“西南等轴侧视图”状态下用 “移动UCS”命令将坐标系从弯管Ⅱ上移至屏幕上任意处。 ②单击“UCS”工具栏的 “世界”按钮,恢 复世界坐标系(即建立新用户坐标系) 2)绘制菱形板 ①用“ ”命令绘制构成菱形板的底平面图 形上的各圆:φ20、2×φ6(圆心坐标 13,0或-13,0)、φ8、φ16、2×φ3, 见图6-13a)即右上图,方法略。 ②绘制四条切线构成菱形板的二维底面图 形,并修剪掉多余的线条见右下图: 单击 “直线”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指定第一点:点击 “捕捉切点”按钮后,在φ20圆左上侧点击左键 确定第一个切点的位置;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再点击 “捕捉切点”按钮,在左边φ6圆 右上侧点击左键绘出一条切线;

259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按回车键结束。 重复使用上述方法可将另外三条切线一一绘出,见图6-13b)即上页图。 单击 “修剪”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剪切边… 选择对象或<全部选择>:(点选第一条切线)找到1个; 选择对象:(点选第二条切线)找到1个,总计2个; 选择对象:(点选第三条切线)找到1个,总计3个; 选择对象:(点选第四条切线)找到1个,总计4个;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 选择要修剪对象,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延伸对象,或 [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点选左φ6圆里侧圆弧; 选择要修剪对象,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延伸对象,或 [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点选右φ6圆里侧圆弧; 选择要修剪对象,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延伸对象,或 [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点选φ20圆左侧圆弧;

260 ④分别拉伸菱形板、两个φ3孔(高度3mm)和φ16孔、φ8孔(5mm):
选择要修剪对象,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延伸对象,或 [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点选φ20圆右侧圆弧; 选择要修剪对象,或按住Shift键选择要延伸对象,或 [栏选(F)/窗交(C)/投影(P)/边(E)/删除(R)/放弃(U)]:按回车键结束。 编辑后图形见图6-13c即右图。 ③对图6-13c图形进行面域: 单击“绘图”工具栏的 “面域”按钮,然 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创建面域) 选择对象:用窗口将图6-13c中全部图形同时选中;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已提取5个环 已创建五个面域。 ④分别拉伸菱形板、两个φ3孔(高度3mm)和φ16孔、φ8孔(5mm):

261 单击“实体” 的“拉伸”按钮,然后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 选择对象:点选一个φ3孔; 选择对象:点选另一个φ3孔;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高度或[路径(P)]:3 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倾斜角度<0>:按回车键,即成。 按回车键,重启“拉伸”命令。 选择对象:点选φ16孔; 选择对象:点选孔φ8;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高度或[路径(P)]:5 按回车键。 指定拉伸倾斜角度<0>:按回车键,即成。 ⑤调整视点 单击“视图”工具栏的 按钮,以“西南等轴侧视图”观察菱形板Ⅲ的基础图形(见图6-13d)即右图)。 ⑥合并实体:

262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并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并集”进行合并菱形板和φ16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 选择对象:点选φ16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差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差集”进行合并出φ8和φ3的孔。) 选择要从中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选择要减去的实体和面域 选择对象:点选φ8的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一个φ3圆柱体。 选择对象:点选另一个φ3圆柱体。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13e)即右图)。 ⑷组合图形

263 1)将底盘Ⅰ和弯管Ⅱ组合 单击“修改”的工具栏 “移动”按钮, 按命令行提示操作:(移动弯管Ⅱ) 选择对象:点选弯管Ⅱ。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基点或位移:点选弯管Ⅱ底面圆心。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 点选底盘Ⅰ上表面中心处圆心即成(见图6-14)即右图)。 2)调整菱形板Ⅲ的位置 ①单击 “旋转”按钮,按命令行提 示操作:(原地转动菱形板Ⅲ)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Ⅲ 。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基点:0,0,0 按回车键;或直接点选 菱形板Ⅲ底面中心的圆心。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90 按回车 键即成(见图6-15a)即右下图)。

264 ②单击菜单栏“修改”→单击下拉菜单“三维操作”→单击子菜单“三维旋转”,按命令行提示操作:(转动菱形板Ⅲ)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Ⅲ。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结束选择。 指定轴上的第一点或定义轴依据[对象(O) /最近的(L)/视图(V)/X轴(X)/Y轴(Y)/Z轴 (Z)/两点(2)]:Y 按回车键。 指定Y轴上的点<0,0,0>:按回车键。 指定旋转角度或[参照(R)]:-45 按回车键,即成(见图6-15b)即上图)。 3)将菱形板Ⅲ与底盘Ⅰ和弯管Ⅱ组合 单击 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Ⅲ。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 指定基点或位移:0,0,0 按回车键;或点选 底面菱形板Ⅲ圆心。 指定位移的第二点或(用第一点作位移):点选 弯管Ⅱ上表面中心处圆心即成(见图6-16)即右图)。

265 4)合并实体: 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的 “并集”按钮,按命令行提示操作:(利用“并集”进行合并实体) 选择对象:点选菱形板Ⅲ。 选择对象:点选弯管Ⅱ 选择对象:点选底盘Ⅰ 选择对象:按回车键,即成。 5)调整并显示图形 ①单击菜单栏“视图”→单击下拉菜单 “三维动态观察器”,移动光标调整图 形至位置→单击右键调出快捷菜单→ 点击“退出”结束。 ②单击菜单栏“视图”→单击下拉菜单“消隐”即成图6-17见上图。 6.4.习题

266 ⒈绘出图6-18所示“钢板”的轴侧图形,绘图比例1:1。

267 ⒉绘出图6-19即下图所示全部图形、标注尺寸,并为之配上合适的图框及填写标题栏,图形名称为“支架”,绘图比例1:1。

268 ⒋按1:1的比例绘出图6-21即左图,并标注尺寸。
⒊按1:1的比例绘 出图6-20即右图。 ⒋按1:1的比例绘出图6-21即左图,并标注尺寸。


Download ppt "AutoCAD 2006中文版基础教程 高燕 李北雁 周兰菊 编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