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灣未來發展願景與政府應當扮演的角色: 為「新台灣發展主義」催生
朱雲鵬 (經濟學者、中大教授)
2
當前台灣社會中許多人反映的問題 徬徨: 不知未來國家要往那個方向走?叫什麼名字?會不會觸動武力衝突?
台灣未來要靠那一種產業?可以永遠靠電子製造業嗎?會不會漸漸外移走光到大陸去了?台灣以後怎麼辦? 不知個人要往那個方向發展?要學習那一種技能才不會被淘汰?聽說失業率很高,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會不會有一天遭到失業的侵襲?
3
不知所措: 政策好像常常在變,名稱經常在變,執行的人也在變,到底未來的政策會變成怎麼樣? 政治人物的話可以被信任嗎?誰可以被信任? 政治對立、族群對立、語言對立、媒體對立好像愈來愈嚴重,電台裡用詞愈來愈激烈,為什麼會這樣? 暴力好像愈來愈嚴重,媒體節目也愈來愈暴力化,為什麼會這樣?
4
無力感: 社會上人才很多,但大家好像在不斷地內耗,真正對百姓重要的事有沒有被重視?百姓對於影響他們生活的事表達意見,是不是形同狗吠火車?
5
這實在是很令人驚訝的現象。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被稱為「奇蹟」,民主化的政治發展被稱為「奇蹟」,族群的相處不能不說是往愈來愈和諧的方向走,可以說是社會的「奇蹟」。那時候,國民所得比菲律賓低,天然資源沒有,金門、馬祖還整天和對岸相互砲擊,也熬過來了。現在怎麼卻反而出現了如此的徬徨和不安?
6
我要引用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的話: 「在…大家對台灣經濟前景非常悲觀的時候…我特別希望大家來回顧台灣過去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軌跡。」「在1975年我們的外匯存底只有十億美元,但是當時大家都充滿信心,許多中小企業帶著簡單行李、樣品,到全世界去接訂單,創造工廠的營業額,發展台灣的經濟…許許多多中小企業的員工在工廠裡不眠不休的工作…外包廠商以客廳為工廠,大家一點一滴把經濟的成果創造出來…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擁有這麼多財富,但是我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樣沒有信心。」
7
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引用江丙坤副院長的話:
「記得四月份(2001年)跟江丙坤博士到京都去旅行的時候,在京都許多古色古香的寺廟中走著,我一路向他請教許多經濟的問題,江博士一一指導我許多經濟方面的概念。當時我就問他台灣經濟困境的答案在哪裡?他說:『就是一個信心的問題。』這位東京大學的博士語重心長的說:『其實經濟學就是心理學。』當大家都不再投資、不再花錢的時候,經濟就會壞掉。」
9
其實,信心不僅是經濟的基礎,也是所有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信心,尤其如果我們的年輕人感到徬徨和無助,愈來愈多的人陷入憂鬱、退縮和逃避,這個社會是無法有光明前途的。
10
如何重建信心? 其實關鍵就在「信」和「心」兩個字。當政者是否有「誠信」?是否能「發心」,發自內心深處地將所有精力的投入與權力的運用真正放在百姓的福祉身上?是問題的關鍵。
11
如何重建信心? 在目前的徬徨之中,如何指出未來國家發展的一條明路?這條路應當把社會上正面的力量凝聚起來,是大家相信可以走得通,而且走了以後會感覺踏實、安心、滿足的路。
12
不要忽視我們社會上的正面力量!我隨便舉一個例:
南投民間鄉陳姓農民:背負600多萬債務,和2萬多斤賣不出去的山藥;6歲女兒小如看著堂兄弟都在上學,她問阿媽什時才能也上學,阿媽無奈的說,山藥賣出去,就有錢讓她讀書。 大潤發總公司自媒體獲知此事後立即通知農產品採購經理到南投縣了解情形,發現這批山藥品質好,小如的父親會生產卻不知如何銷售,總公司決定利用全省廿一處賣場協助小如的父親賣出二萬斤的山藥。 電視報導後,山藥獲搶購一空。
13
在這麼一個有同情心、隨時可以有爆發性行動力的台灣社會,應當有機會可以重建信心。
但「賣山藥」只是單一事件,光靠單一事件,即使再多,也沒有辦法變成一個有系統的動力。我們需要一個有系統的論述,並藉此架構一張重建信心的地圖。
14
如何繪製這張地圖?以下是個人粗淺的看法。這個看法早先曾經提出來過,後來經過一些修正,也大幅地從多位前輩、先進的論述獲益,即便如此,一定還有許多不成熟、值得改進的地方,恭請各位指正。
15
在具體地說明之前,要再引用溫世仁先生的一個觀念和他曾出示過的一幅漫畫:
台灣平台 ? (3倍) 人力成本 台灣 大陸 資料來源:溫世仁(2003) 成本/生產力
16
如何建構高高的台灣平台,讓我們國家的子弟可以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新台灣發展主義」。或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觀念。用了「新」字,因為台灣目前面臨的情況早已和上個世紀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對於短期景氣的復甦有所期待(雖然失業問題不容易隨而解決),但不能不低估各式情勢的嚴峻挑戰,包括了技術的挑戰、新興經濟體像韓國、大陸和印度的挑戰、社會問題的挑戰。
17
以技術人力密集度區分之出口結構 台灣 韓國 中國大陸
18
稱為「台灣發展」,因為未來所走的路必須以台灣為主體、以台灣為根本,而且台灣在各方面都必須繼續發展、繼續進步,人民才有前途、尤其年輕人才有前途。稱為「主義」,是因為我們要談的是基本理念、大原則、大方向,不是細節。
19
在過去發表的版本中,「新台灣發展主義」的四大單元為:開放、創新、誠信和悲憫(參見中時星期專論2002/4)。今天,我們可以用一個不同方式呈現:T。A。I。W。A。N,也就是照英文字母分為六個單元,來凸顯「誠信」與「發自內心深處」的重要性。
20
T:Trust 誠信、誠心 台灣社會個人或個別企業能力很強,但欠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社會資本就是膠水,可以把社會凝聚起來,而誠信與相互信賴是社會資本的本源。缺乏信任,人與人間,組織與組織間,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就無法建立橋樑。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即指出,台灣的科技競爭力雖強(全球前5名以內),但公共制度弱,人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由 年的第29名還掉到 年的30名。
21
美國學者Francis Fukuyama在他「信賴:社會之美德與繁榮之締造」一書中說,誠信與信任是社會資本的基礎,而社會資本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基石。缺乏誠信的社會無法讓有組織的民主政治生根,反而容易淪為民粹。
22
A:Affection 愛、愛心 將社會正面的、極富同情心、善意的巨大力量發揮出來,發揮上述的「山藥精神」,對弱勢(失業、新貧階級…)進行實質上的協助。到本年9月為止,狹義失業率達到5.05%,也就是50萬人,受波及人口112萬,廣義失業率達到7.05%,受波及人口150萬。到10月,本學期學費還繳不出來學生人數據報導如下:
24
I: Inclusive 包容心 領導人和意見領袖應導引輿論方向應將圈圈愈劃愈大,從個別族群劃到所有族群,從台灣劃到亞洲,再劃到世界,而不是往裡面圈圈愈劃愈小(exclude)。Carlo Cipolla在其「工業革命之前」一書中分析十八世紀之前西歐不同國家經濟消長的型態後認為,技術進步的關鍵在吸收人才,成長最快的國家是在思想上最包容、容易取最大公約數的國家,而思想激進或狹隘者漸失其利。
25
W: Wake-up 覺醒 人民要覺醒,要用功;政黨要覺醒,要用功;公民社會要覺醒,要用功,用理性與愛心找尋對人民生活最好的最佳方案,不要膚淺、口水、只求感官刺激。如同大前研一在日本所提倡的「平成維新」運動──要回復「生活者主權」;所謂生活者就是指一般百姓,也就是「就業者」、「消費者」及「納稅人」的綜合體。台灣應當有2004台灣維新運動,使人民覺醒,要求「生活者主權」。公投應被用來做為人民表達他們對於生活滿意度的工具,包含對就業、教育、治安和環境的滿意度。
26
A: Advance:前進 在誠心、愛心與包容心的基礎上,全民攜手往就業密集之服務業,與高附加價值之製造業雙雙前進。 誠心 愛心 包容心
就業密集服務業 微笑曲線 人才 生活品質 所得、 消費、 中間 投入 就業
27
N: New Role of Government 政府扮演角色
施政應以「三心」為本: 誠心:施政應以誠心為本,如此政策會有連續性、穩定性。如果政策變來變去,口號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人民如何相信政府,工商業如何相信政府? 愛心:施政的重點應放在人民最關心的切身事物,其他都應當是次要的;以現況而言,重點應放在經濟、就業、教育和治安。 包容心:施政應儘量增加理性成分,儘量追求社會最大公約數,形成共識,避免內耗。要化解爭執,不要挑起爭執。
28
N: New Role of Government 政府扮演角色
中央政府錢權需下放至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彼此就招商等事物進行經常性的競爭,才能將台灣的活力釋放出來。 大前研一在其「平成維新」論中認為,要終結生活者的悲慘狀況,需要停止中央政府的行政指導,讓更多權力和財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使其有能力提供較高的生活者福利,而生活者可以為了自身的福祉自行選擇較有利的居住地點,如此就建立了地方政府間良性的競爭環境,最後「生活者」成為真正的贏家。這個原理很簡單,只有許多個「生活要素提供者」(地方政府)間經常性的競爭,而不只是長達數年的一次性、短暫性競爭,才是保障使用者(即生活者)權利的最好屏障。
29
N: New Role of Government 政府扮演角色
民間力量已經很大,智慧已經很高,政府對於市場經濟應予充分尊重;政府政策應以改善公共制度之投資環境為主。
30
N: New Role of Government 政府扮演角色
政府政策應避免製造競租(rent-seeking)環境,如此易使政府淪為欲營利者掠奪社會的工具。對於名為民營實為公營的財庫,應以管理法規範之,以免其成為競租行為的溫床。
31
N: New Role of Government 政府扮演角色
教育是百年大計,而且是典型的公共財,是未來高科技發展的基礎,政府必須採取措施,確定教育的品質不下降,以免傷害台灣的長期競爭力。
32
最終目標:重建信心、重建台灣 經濟實力會是台灣安全的最重要保障。我們期望透過上述做法,能重建人民信心,再造經濟實力,開創一個新的未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