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基變社會工作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15/12/29
2
內容綱要 發 展 歷 史 基 本 假 設 主 要 理 論 觀 點 處 遇 原 則 與 過 程 理 論 評 估
3
何謂基變? Radical can mean anything which involves major changes, bu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ly radical ideas which are socialist or left-wing. Such ideas derive from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Payne,1997).
4
Socialist thought affect social work:
(一)Problems are defined as social and structural rather than individual (二)Inequality and injustice to particular groups in society come from their working-class position (三)Cooperative and sharing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in society through structures of equality (四) The focus of change in socialist thought is political action and broad social change (五) The idea of praxis means that we must implement theories in practice
5
發展歷史 ★曇花一現—不安、好戰,以及納編! 社會不安下的案主中心理念(1929-1934;1965-1974) (二)1960年代
(一)1930年代的萌芽期 經濟衰退(Great Depression)、社會工作員體驗失業痛 苦、接觸馬克思主義 案主與專業人員結盟並參與示 威,爭取案主利益,也爭取專業人員本身自我利益與自 我覺醒。 (二)1960年代 反特權與反種族壓迫的公民權(Civil Right)運動、表 達對自身專業具社會控制機制的不滿。專業主義自省! 與1930年代基變人士不同的是,較為年長、具較高專業地位!
6
加拿大:卡利頓達大學為發展「結構社會工作」之重鎮。
好戰的基變專業主義( ; ) (一)1930年代—集結許多基變團體,(年輕社工)批評社工專業領袖過渡重視專業主義、政府新政(New Deal)涵蓋範圍有限。 (二)1960年代—再度經歷經濟衰退及預算刪減,案主和社工再次攜手改革,倡導福利權和運用社區組織工作一同行動,強調批評專業主義、出版期刊(Catalyst)。 被納編的基變專業主義(1937之後;1980之後) 為主流專業組織、研究機構所納編,成為正式雇員。同時,訴求轉而以提升專業工作滿意度與專業認同為目標。 ★學術領域之影響 加拿大:卡利頓達大學為發展「結構社會工作」之重鎮。 英國和美國之發展:1970年代華威大學應用社會研究系 主任Leonard的努力。但飽受爭議且 未形成常態性課程。 心理治療、立即性人際關係處理 社會結構改革 創造理論環境:充權、倡導、意識覺醒、反壓迫或歧視等。
7
基本假設 主張個人問題的結構分析取向 覺察社會福利制度的社會控制性 對現存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制度保持批判
個人問題非個人能力不足,而是肇因社會、政治和 經濟等制度結構的限制與壓迫。 覺察社會福利制度的社會控制性 社會福利制度僅用於維繫現存社會階級與權力位差 合法性。 對現存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的制度保持批判 覺察社工專業為強勢團體服務的可能性
8
承諾保護個人免於受剝削或壓迫 基變的社會轉型應同時解放個人與改革社會 避免弱勢階級將壓迫情境內化而接納自己為被壓迫者。
解放個人於壓迫情境中,且改革造成壓迫扭曲的社會 結構。
9
主要理論觀點 基變社會工作各流派共同的抽象主張 (一)贊成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 (二)反對自由化 的改革主義
資本主義是造成人際疏離與剝削的原因。 (二)反對自由化 的改革主義 尋找造成個人問題的社會結構因素,將個人問題公共化、社會化。 (三)福利國家的 設置在於支持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福利表面上似乎嘉惠受壓迫階級,卻賦予統治階級合法性。
10
(六)批判傳統社會工作並非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延續問題
(四)不信任專業主義 批評專業主義僅追求實現專業權力的自我利益,很少思考改變案主問題原因且強調使用服務案主資格。 (五)提醒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假性二分法 人在情境中雙焦點的分析取向,但實際分析時經常是個別化取向。應強調個人問題與結構問題的結合。 (六)批判傳統社會工作並非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延續問題 應從壓迫的經濟與政治原因著手,避免接納社會秩序為健全指標。
11
社會工作員其社會轉型立場—扮演的角色 (一)激進式的立場(解放者) (二)再生產式的立場(協助控制者) (三)矛盾式的立場(協調者)
社工員應取得政治主導權,扮演社會改革媒介。透過相關教育活動,提高被壓迫的意識覺醒。 (二)再生產式的立場(協助控制者) 社工員自我覺醒到政府是資本主義機器不可或缺的零件,也受雇協助政府進行控制與壓迫。社工員無任何基變潛力。 (三)矛盾式的立場(協調者) 一方面提供弱勢族群需要,另一方面提供選擇性與不足的服務,扮演階級控制者,增強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系統與政府合法性。(p374)
12
基變社會工作三大流派 (一)社會民主與基變社會工作 1.基變立場—強調修正(revisionism) 2.壓迫來源 3.批判
福利國家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基石,相信資本主義可藉由民主機 制而獲得轉型。由國家進行經濟規範與計畫,且運用市場邏輯 促進經濟成長與社會平等。而福利國家更是促進所得重分配與 建構有利於弱勢者獲取資源途徑的有效工具,以滋養建構民主 社會,最終帶來社會的基變改革。 2.壓迫來源 社會地位的衝突而非階級衝突,而優勢者掌控社會資源包括 財富、知識或權力。 3.批判 反對進行體制內改革的觀點,認為非去除不均反而合法化制度 不均。
13
(二)革命式的馬克思主義與基變社會工作 1.基變立場 2.壓迫來源 3.批判 福利國家只能增進生存,無法將資本主義轉型。因此,社工員
不應在體制內工作,應挑戰政府與資本家,甚至廢除資本主義。 2.壓迫來源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壓迫,且加劇其他類型衝突。 3.批判 過於強調階級衝突,也缺乏瞭解福利國家的矛盾性質。
14
(三)進化的馬克思主義 1.基變立場 2.壓迫來源 3.批判 前兩觀點的組合,接納福利國家存在的矛盾性質:維繫資本主
義社會、製造階級衝突的來源,但也是改革的一股力量。因此 ,將福利國家視為走向社會主義國家的踏腳石。 2.壓迫來源 階級為衝突初級來源,進而引發種族、性別等次級衝突。 3.批判 a.社會民主主義批判—過於依賴階級(經濟層面)衝突分析, 無法採行有效解決之道。 b.革命式馬克思主義批判—過於相信福利國家社會主義走向, 未正視問題根源。
15
處遇原則與過程 處 遇 原 則 元素 非基變—重視環境(傳統) 基變—重視結構 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作為背景信息,被運用於分析
社會結構為解釋問題的主要因素,被運用於分析與實踐 個人與環境 強調適應與調和 強調個人與環境間的解放 個人 責備或傷害個人 責怪社會結構 社會工作的社會控制功能 接受 批判社會工作控制功能 處 遇 原 則
16
元素 非基變—重視環境(傳統) 基變—重視結構 對社會看法 接受現狀或小修補改良 進行社會批判分析 社會變遷 限制或禁止 尋求社會改革 心理與社會因素 聚焦於心理與社會因素,但分開處理 聚焦於心理社會因素的連結與互動 個案工作 唯一或單獨使用的實務方法 僅是實踐方法之一
17
處遇過程 (一)社會因素概念 1.非基變—重視環境(傳統)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與案主相關且立即性的社會環境(如
人際關係與角色期待) b.範例:溝通型態、團體或家庭規範、角色期待等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導致問題產生的社經結構 b.範例:覺察影響案主社會期待、價值判斷或生活 實踐的主流意識型態
18
(二)個案評量 1.非基變—重視環境(傳統)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個人為何無法應付或與適應環境
b.範例:溝通不足、角色衝突、能力不足、缺乏社會 支持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社會經濟結構為何無法滿足個人需要 b.範例:主流意識型態限制、社會控制機制、標籤歷 程、社會變遷衝擊
19
(三)目標設定 1.非基變—重視環境(傳統)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幫助個人適應社會環境
b.範例:改善溝通、緩解壓力、修正期望、放棄負面 關係、提供物質資源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協助個人改變或控制社會結構 b.範例:降低主流意識型態對個人行為與信念的影響限 制、減少制度性壓迫與剝削、減少社會標籤化 的效應、促進個人改變與管控社會變革的能力 (運用歷史回顧分析,接納自己過去與文化根 源)
20
(四)技巧與策略 1.非基變—重視環境(傳統)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促進個人適應與應對(重視行為導向)
b.範例:技巧訓練、情緒支持與同裡、家庭治療、關 係實踐 2.基變—重視結構 a.工作焦點:促進個人變遷與控制(重視態度導向) b.範例:科層體制的干預、提升案主的自我覺察、提升 倡導與增加權能技巧、建立平等專業關係、提 供社會教育、動員社會資源
21
理論評估 優點 缺點 以清晰易懂方式將權力、霸權、歧視等相關概念帶入社會工作。
避免責怪個人,保護案主免於社經結構的壓迫與剝削,達到解放個人的目的。 對社工專業發揮意識覺醒與自省辯證的功能。 優點 忽略個人需求。 忽略情緒性問題的處遇。 缺乏具體的行動藍圖—階級意識的覺醒。 缺乏統整的觀念與行動策略—各流派操作手法歧異。 無法兼顧不同利益的團體。 難以用實證方法檢驗其效果。 缺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