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颅 内 肿 瘤 总 论 昆明医学院临床肿瘤学院 神经外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颅 内 肿 瘤 总 论 昆明医学院临床肿瘤学院 神经外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颅 内 肿 瘤 总 论 昆明医学院临床肿瘤学院 神经外科

2 概述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可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而继发性肿瘤则是指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的肿瘤。

3 据调查,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年发病率为7.8~12.5/1 0万人。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儿童及少年患者以后颅窝及中线部位的肿瘤为多,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等。成年患者多为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

4 分 类

5 颅内肿瘤在40岁左右成年人为发病高峰期,此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下降。老年患者胶质细胞瘤及脑转移瘤多见。颅内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男性患者可能略多于女性。其发生部位在小脑幕上与幕下比例约为2:1。

6 病 因 颅内肿瘤的发病原因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一样,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细胞染色体上存在着癌基因加上各种后天诱因可使其发生。诱发脑肿瘤的可能因素有: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7 发 病 部 位 星形细胞,少枝胶质瘤 大脑半球 室管膜瘤 脑室系统,或者脑实质 髓母细胞瘤 小脑蚓部 脑膜瘤 蛛网膜粒分布部位 脊索瘤
发 病 部 位 星形细胞,少枝胶质瘤 大脑半球 室管膜瘤 脑室系统,或者脑实质 髓母细胞瘤 小脑蚓部 脑膜瘤 蛛网膜粒分布部位 脊索瘤 颅底,斜坡,鞍背 颅内转移瘤 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 血管母细胞瘤 小脑半球 颅咽管瘤,垂体瘤 鞍区,鞍上区

8 临床表现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

9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10 1.头痛 颅后窝肿瘤可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幼儿因颅缝未闭或颅缝分离可无明显头痛。老年人因脑萎缩、反应迟钝等原因头痛症状出现较晚。

11 2.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体征,中线部位及幕下的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出现早,幕上良性肿瘤出现较晚,部分病人可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12 3.呕吐 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呕吐出现较早而且严重。

13 除上述三主征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复视、头晕、猝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血压增高等征象。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14 (二)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局灶症状是指脑瘤引起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有两种类型,一是刺激性症状,如癫痫、疼痛、肌肉抽搐等。

15 另一类型是正常神经组织受到挤压和破坏而导致的功能丧失,即麻痹性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或体征表明了脑组织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肿瘤具有许多局灶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概述如下:

16 1.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表现 大脑半球肿瘤的病理学性质主要为各类胶质细胞瘤,其次为脑膜瘤和转移瘤等。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肿瘤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则出现破坏性症状。

17 半球不同部位肿瘤可产生不同定位症状和体征。包括
①精神症状:常见于额叶肿瘤,表现为痴呆和个性改变。 ②癫痫发作:额叶肿瘤较易出现,其次为颞叶、顶叶肿瘤多见。可为全身阵挛性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

18 ③感觉障碍:为顶叶的常见症状。表现为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及对侧肢体的位置觉障碍。
④运动障碍:表现为肿瘤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呈上运动神经元完全性瘫痪。 ⑤失语症:见于优势大脑半球肿瘤,可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 ⑥视野损害:枕叶及颞叶深部肿瘤因累及视辐射,从而引起对侧同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性偏盲。

19 2.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鞍区肿瘤早期就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视力视野改变,颅内压增高症状较少见。临床表现特点是: ①视力和视野改变
②眼底检查可显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③内分泌功能紊乱:泌乳素(PRL)分泌过多,女性以停经、泌乳和不育为主要表现。男性则出现性功能减退。生长激素(GH)分泌过高,在成人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在儿童表现为巨人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多可导致Cushing综合征。

20

21 3.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位于中脑导水管附近,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故颅内压增高出现早。肿瘤向周围扩张压迫四叠体、中脑、小脑及丘脑,从而出现相应局灶性体征,如眼球上视困难等。松果体肿瘤发生在儿童期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22 4.颅后窝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小脑半球肿瘤: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同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易向患侧倾倒等。
②小脑蚓部肿瘤: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不能、站立时向后倾倒。肿瘤易阻塞第四脑室,早期即出现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23 ③桥脑小脑角肿瘤: 主要表现为眩晕、患侧耳鸣及进行性听力减退。患侧第V、Ⅶ脑神经麻痹症状及眼球震颤等小脑体征。晚期有Ⅸ、X、Ⅺ等后组脑神经麻痹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24 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瘤的特点

25 (一)神经胶质瘤(glioma) 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瘤细胞的分化情况又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26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其一种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另一种为囊性肿瘤,具有分界较清楚的囊壁和结节,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脑半球内。边界不清的实质性星形细胞瘤不能彻底切除,术后往往复发,需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5年生存率大约30%左右。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如能将瘤壁结节完全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27

28 2.少突胶质细胞瘤 (oligodendroglioma) 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有钙化斑块。分界较清,可手术切除。术后往往复发,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

29 3.室管膜瘤(ependynoma)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脊髓的中央管。可穿过脑室壁侵入脑实质,可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长人小脑延髓池及桥池内。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尚清楚,有时有假囊形成。本瘤亦有种植性转移倾向。手术切除后仍会复发,术后需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30 4.髓母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10岁儿童。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肿瘤生长迅速,若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下端可导致脑积水。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行走困难,头围增大、颅缝裂开。在小儿中很像脑积水而被误诊。肿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脊液中,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和脊髓下端及马尾部的种植性转移。术后放疗需包括椎管。

31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半球,以额、顶、颞叶为多。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长迅速,导致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多处坏死出血,给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观。瘤细胞丰富而不规则,大小相差悬殊。多核巨细胞散在可见,核分裂相多。病人的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发展快,治疗较困难。

32 (二)脑膜瘤(meningioma) 发生率仅次于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20%。良性,病程长。其分布大致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情况相似,以大脑半球矢状窦旁为最多,其次为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颅后窝、岩骨尖、斜坡及脑室内等,偶尔可见于颅外组织,为异位的脑膜瘤。肿瘤与硬脑膜紧密粘连,构成肿瘤的蒂,通过该处可接受来自颈外动脉的血供。邻近颅骨有增生或被侵蚀的迹象。根据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可分为内皮细胞型与纤维型等。肿瘤可有钙化或囊性变。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3。高峰发病年龄为30~50岁。

33

34 脑膜瘤有完整包膜,压迫嵌入脑实质内。由于肿瘤接受来自颈内颈外动脉的双重供血,术中出血较多。彻底切除应包括受侵犯的硬脑膜及与之相邻的颅骨,否则容易复发。肿瘤对放射及化学治疗效果不显著。脑膜瘤直径小于3cm可行X一刀或伽玛刀治疗。

35 脑膜肉瘤是脑膜瘤的恶性类型,约占脑膜瘤总数的5%,肿瘤切除后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上还可见囊性及多发性脑膜瘤等。

36 (三)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为来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发病率日渐增多,可能是由于CT应用和内分泌诊断技术的提高致使发现微腺瘤病例增多。目前将垂体腺瘤分为催乳素腺瘤(PRL瘤)、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及混合性腺瘤等。肿瘤的直径小于1 cm,生长限于鞍内者称为微腺瘤,除CT或MRI外尚需作血清内分泌素含量测定方能确诊。如肿瘤增大直径超过1 cm并已超越鞍膈者称为大腺瘤。若肿瘤直径大于3cm者,称为巨腺瘤。除上述内分泌症状外,还可引起视神经或视交叉的压迫症状,表现为视力、视野的受损,其典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

37 PRL腺瘤的主要表现在女性为闭经、泌乳、不育等。在男性典型者为性欲减退,阳痿、体重增加、毛发稀少等。G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如在青春期前发病者为巨人症,发育期后患病者为肢端肥大症。ACT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病人有满月脸、“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皮肤紫纹、肥胖、高血压及性功能减退等。

38 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肿瘤。经蝶窦显微镜下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肿瘤微小,可完整切除。若肿瘤巨大,并已超越鞍膈以上者,仍以经额底人路手术为妥,术后进行放射治疗。

39 药物治疗如溴隐亭对抑制PRL腺瘤生长并恢复病人的月经周期、促使受孕具有良效,但停药后症状往往复发,肿瘤将重新生长。伽玛刀治疗垂体微腺瘤,视神经距肿瘤应超过4mm为安全,以防止视神经损伤。

40 (四)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

41 ③同侧小脑症状,表现为眼球震颤,闭目难立,步态摇晃不稳,及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④肿瘤较大时还可有Ⅸ、X、Ⅺ等后组脑神经症状,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⑤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等。X线前后半轴(汤氏)位摄片中可见患侧内听道孔扩大,邻近骨质稀疏。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但蛋白质含量增加。

42 听力测定示感音神经性耳聋,无复聪现象,提示病变部位在耳蜗之后。头颅增强CT或MRI扫描可显示桥脑小脑角处的肿瘤团块影像。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全切除后可得到根治,反之则可复发。如肿瘤直径未超过3cm用伽玛刀治疗可取得良效。手术切除常会损伤面神经而导致病侧面瘫,有时需作面副神经或面舌下神经吻合术矫正。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以来,面神经保留率已明显提高。

43 (五)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 为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肿瘤大多为囊性,囊液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内含大量胆固醇晶体。瘤壁上有钙化斑块。显微镜下示瘤细胞主要由鳞状或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的排列成牙釉质器官样结构。主要表现有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尿崩、肥胖、发育延迟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不调。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颅骨X线摄片除见蝶鞍增大变浅外,可见鞍上区有钙化。

44

45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确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争取首次手术全切除、加强激素替代治疗及术后监护等,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由于肿瘤与下丘脑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全切除有时困难。有人主张经侧脑室作囊肿内引流术,或囊肿抽吸后注入放射性32磷、或198金行内放射治疗。

46 (六)血管网状细胞瘤 (angioreticuloma) 又名血管母细胞瘤,为颅内真性血管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3%~2.4%。大多发生于小脑半球,偶见于脑干,发生于大脑半球者少见。病人以20~40岁成人为多,男多于女,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有时与颅外病变如视网膜血管瘤、肾、胰腺囊肿及肝血管瘤等伴发。肿瘤多数呈囊性,囊内有一血供丰富的囊壁结节,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小脑体征或局灶性症状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周围血象可能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手术切除囊壁结节或实质肿块,预后良好。

47 颅内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8 1.颅内肿瘤的诊断 颅内肿瘤的诊断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和有重点地进行全身和神经系统查体,得出初步印象。并进一步确定有无颅内肿瘤,肿瘤的部位和肿瘤的性质。依据初步印象可选择下列一种或几种辅助性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

49 (1)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目前应用最广的无损伤脑成像技术。CT诊断颅内肿瘤主要通过直接征象即肿瘤组织形成的异常密度区及间接征象即脑室脑池的变形移位来判断,肿瘤组织密度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有等、低、高三种密度。低密度代表脑水肿或某些低密度病变如水瘤、上皮样囊肿等,肿瘤有出血或钙化时为高密度。静脉滴注造影剂后可使颅内结构的密度反差更为明显从而增强它的分辨力,图像更清晰。由于三维CT的问世,使颅内病变定位诊断更加精确。

50 (2)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脑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手段,其对不同神经组织和结构的细微分辨能力远胜于CT。具有无X线辐射,对比度高,可多层面扫描重建等优点。并可用于由于碘过敏不能作CT检查及颅骨伪影所致CT检查受限者。而且其成象脉冲序列丰富可满足许多特殊组织成像扫描。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因可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血流情况,已部分地取代DSA及脑血管造影检查。

51 (3)神经系统的X线检查: 包括头颅平片、脑室脑池造影(ventriculocisterography)、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等,由于脑室造影有创伤性,目前已被CT及磁共振检查所取代。头颅平片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等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脑血管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及肿瘤 血情况诊断价值较大。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将少量造影剂注人静脉或动脉内即可显示全脑各部位的动静脉分布情况,广泛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或动脉静脉畸形(AVM)。

52 (4)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检查: 对于大脑半球凸面肿瘤或病灶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但对于中线,半球深部和幕下向肿瘤诊断困难。

53 (5)脑电诱发电位记录: 给予被检查者作特定刺激,同时记录其脑相应区向电信号。

54 (6)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所提供的信息基于组织代谢变化,即关于组织和细胞的功能成像。因肿瘤组织糖酵解程度高,本技术通过测定组织的糖酵解程度可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从而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选择活检或毁损靶点,评估手术、放疗、化疗的效果,动态监测肿瘤的恶变与复发。

55 2.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应当与以下六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疾病相鉴别:

56 (1)脑脓肿: 体内常有各种原发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感染灶。小儿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起病时发热,并有脑膜刺激征阳性。周围血象呈现白细胞增多。CT图像显示典型环状增强的脓肿灶,呈单个或多发。

57 (2)脑结核瘤: 肺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有助于诊断。常为单发性,中心有干酪样坏死,CT显示为高密度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中心为低密度,有时与脑肿瘤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58 (3)脑寄生虫病: 肺型血吸虫病常有疫区生活史可引起颅内肉芽肿。脑包虫病可引起巨大囊肿。猪囊虫病如为脑室型与脑室肿瘤相似,鉴别主要依据疫区生浯史,病史及检查证实有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CT及磁共振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

59 (4)慢性硬膜下血肿: 此类血肿由于头外伤轻微且时日较远,易被忽略或遗忘,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以亚急性或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并逐渐加重,少数可有局灶症状。诊断需结合年龄、头外伤史及头颅CT扫描确定。

60 (5)脑血管病: 老年脑瘤患者,若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肿瘤卒中、坏死或囊性变,可呈脑卒中样发病。鉴别诊断主要依靠高血压病史,起病前无神经系统症状,发病常有明显诱因。CT扫描可鉴别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肿瘤卒中除有高密度血肿外尚有可被造影剂增强的肿瘤阴影。

61 (6)良性颅内压增高: 亦称假性脑瘤。有颅内压增高、视神经乳头水肿,但神经系统无其他阳性体征。主要病因可能为颅内静脉系统阻塞、脑脊液分泌过多、神经系统中毒或过敏反应或内分泌失调等。

62 治疗

63 1.降低颅内压(decrea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颅内压增高是颅内肿瘤产生临床症状并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降低颅内压在颅内肿瘤治疗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降低颅内压的根本办法是切除肿瘤,但有些肿瘤无法全部手术切除而需行放疗、化疗。

64 (1)脱水治疗: 脱水药物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渗透性脱水药及利尿性脱水药。前者通过提高血液渗透压使水分由脑组织向血管内转移,达到组织脱水的目的。后者通过水分排出体外,血液浓缩,增加从组织间隙吸收水分的能力。脱水药物的作用时间一般为4~6小时。应用脱水药时应注意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

65 (2)脑脊液体外引流 1)侧脑室穿刺: 为了急救和迅速降低由于脑室扩大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通常穿刺右侧脑室额角,排放脑脊液后颅内压下降。但排放脑脊液速度不可过快,以防止颅内压骤然降低造成脑室塌陷或桥静脉撕裂引起颅内出血。 2)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多用于开颅手术前、后暂时解除颅内压增高症状及监视颅内压变化。

66 (3)综合防治措施 1)低温冬眠或亚低温:可降低脑组织代谢率,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多用于严重颅脑损伤、高热、躁动并有去脑强直发作的病人。 2)激素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调节血脑屏障,可用于防治脑水肿。 3)限制水钠输入量:应根据生理需要来补充,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应及时吸痰,必要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5)合理的体位:避免胸腹部受压及颈部扭曲,条件允许时可将床头抬高15~30。

67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颅内肿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近代显微外科、电子计算机导航及微创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更加精细,疗效提高。其治疗方法如下:

68 (1)肿瘤切除手术: 根据肿瘤切除的范围可分作肿瘤全切除或肿瘤部分切除术。根据切除的 程度又可分为次全(90%以上)切除、大部(60%以上)切除、部分切除和活检。手术切除原则是在保留正常脑组织的基础上,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

69 (2)内减压手术: 当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时,可将肿瘤周围的非功能区脑组织大块切除使颅内 留出空间,降低颅内压,延长寿命。

70 (3)外减压手术 去除颅骨骨瓣,敞开硬膜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外减压手术常用于大脑 深部肿瘤,由于不能切除或仅行活检及脑深部肿瘤放疗前,以达到减压目的。常用术式有颞肌下减压术、枕肌下减压术和去大骨瓣减压术。

71 (4)脑脊液分流术: 为解除脑脊液梗阻而采用终板造瘘术及三脑室底部造瘘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72 3.放射治疗及放射外科(radiosurgery)
当颅内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或部位深在不宜手术者,或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切除及对放射治疗较敏感的颅内肿瘤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以推迟肿瘤复发或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病人生命。放射治疗分为内照射法和外照射法。

73 (1)内照射法:又称间质内放疗(interstatial radiotherapy)。
将放射性同位素植入肿瘤组织内放疗,可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可通过Ommaya囊经皮下穿刺将放射性同位素90钇,198金,192铱等适量直接注入瘤腔,或用吸附同位素的明胶海绵术中插入肿瘤实质内达到放疗目的。

74 (2)外照射法(radiotherapy)
1)普通放射治疗:常用X线机、60钴和加速器,在颅外远距离照射,因对正常头皮、颅骨、脑组织有损伤已很少单独应用,但有时用于术后辅助治疗。

75 2)伽玛刀(γ一knife)放射治疗: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将201个小孔中射出的γ射线聚集于颅内某一靶点,聚焦精度为0.1mm,聚焦后产生的能量很大,足以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对周围正常脑组织血管不会造成明显损伤。适用于脑实质性肿瘤(直径<3cm) 如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微腺瘤、转移瘤;范围较局限的脑动静脉畸形;以及脑内神经核团或神经通路的定向毁损。

76 3)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治疗: 等中心直线加速器又称X一刀。在计算机辅助下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X线聚焦于肿瘤靶点,造成靶点组织坏死变性而周围组织所受辐射剂量不大。适应证类似于γ一刀,照射精度不如γ一刀。

77 4.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在颅内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生长环境与生物学行为与颅外肿瘤差异较大,在化疗方面有特殊的选药和用药原则与方法。

78 选择药物原则: ①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无毒性、在血液及脑脊液中能维持长时间的高浓度的药物。
②选择脂溶性高、分子量小、非离子化的药物。 ③对脑转移癌病人,可参考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选择药物。

79 化疗进展 1.2005年新英格兰杂志临床医学十大进展:TMZ的临床试验表明能够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
2.少枝胶质细胞瘤化疗有效率为50-70%,开展1p19q缺失检测

80 5.基因药物治疗(gene medicine therapy)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可使抗病毒药物丙氧鸟苷(GCV)转化为细胞毒药物,藉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导人胶质瘤细胞内,可特异性地杀伤分裂期的瘤细胞及诱导周围瘤细胞凋亡,而不涉及正常或静止的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81 谢谢!


Download ppt "颅 内 肿 瘤 总 论 昆明医学院临床肿瘤学院 神经外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