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堀 耿 Modified 7年之前
1
萧山窑主要窑址一览表 1 茅湾里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大汤坞村 春秋战国 省级文保单位 2 上董越窑青瓷窑址 戴村镇上董村 东晋—南朝 市级文保单位 3 城隍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钟家坞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保单位 4 纱帽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泗化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保单位 5 沿池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泥桥头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6 后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席家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7 马面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涂川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8 尖湾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9 西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涂川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0 牛面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邵家塔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1 太公堂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邵家塔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2 前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邵家塔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3 冯家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2
萧山窑主要窑址一览表 14 石浦湖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5 大坟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6 梅园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7 安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席家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8 唐子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泗洲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19 火草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泥桥头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20 馒头山印纹陶窑址 进化镇泥桥头村 春秋战国 市级文物点 21 横塘倪印纹陶窑址 浦阳镇横塘倪村 春秋战国 22 孔湖窑址 所前镇大平阳村 东汉 市级文物点 23 茶叶山窑址 进化镇 东汉 市级文物点 24 桥头陈窑址 城南桥头陈村 东汉 25 马面山窑址 临浦镇白鹿塘村 汉代 26 钟家坞窑址 进化镇钟家坞村 汉代 27 戴家山窑址 戴村镇戴家山 南朝
3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 周至战国 发掘时间: 1956年12月8日 公布时间: 2006年5月25日
年 代: 周至战国 发掘时间: 1956年12月8日 公布时间: 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成温度在1100oC左右,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4
印纹陶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再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受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所雕的纹饰,也很可能就是印章艺术的渊源。
5
中国陶瓷史话 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6
中国陶瓷史话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工艺 陶猪 [河姆渡] 黑陶釜 [河姆渡] 黑陶贯耳壶 [良渚文化]
黑陶釜 [河姆渡] 黑陶贯耳壶 [良渚文化]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 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7
中国陶瓷史话 二、夏商周时期的陶瓷工艺 原始瓷尊,商代 白陶瓿,商代
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 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原始瓷尊,商代 白陶瓿,商代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 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oC。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8
中国陶瓷史话 三、秦汉时期的陶瓷工艺 明器[秦] 明器[汉] 青瓷双系钟[汉]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明器[秦] 明器[汉] 青瓷双系钟[汉]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9
中国陶瓷史话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 西晋青瓷兽衔环盆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口径15.9厘米。潘天寿纪念馆藏。西晋青瓷多用压印装饰技法来美化器面。所谓压印技法,乃是用一个刻有纹饰的模印工具,在半干的坯胎上,压印出纹饰,再施釉罩盖,入窑烧成 西晋青瓷兽衔环盆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 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10
中国陶瓷史话 五、隋唐陶瓷艺术 越窑秘色瓷碗 邢窑葵口浅底白瓷碗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11
中国陶瓷史话 六、宋代的陶瓷工艺 定窑白磁金彩云鹤文碗 汝窑盘 官窑贯耳瓶
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它为宋瓷。著名的宋代十大名窑分别是北方的定窑、汝窑、官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哥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12
中国陶瓷史话 六、宋代的陶瓷工艺 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 钧窑玫瑰紫大花盆 刻花婴戏纹碗 哥窑鱼耳炉
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 刻花婴戏纹碗 钧窑玫瑰紫大花盆 哥窑鱼耳炉 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 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 青”,有“假玉“之称。
13
中国陶瓷史话 七、元代的陶瓷工艺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卵白釉连座小瓶 青花凤穿花执壶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白色为地,蓝色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进行绘制。另一种是青花为地,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
14
中国陶瓷史话 八、明代陶瓷工艺 永乐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正德素三彩菊花耳瓶 宣德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较为详细 地描述。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15
中国陶瓷史话 九、清代陶瓷工艺 提梁圆形壶 康熙紫红地珐琅彩 缠枝莲纹瓶 雍正粉彩群仙祝寿图双狮耳瓶
16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商,原始青瓷双系罐, 高13.2cm,口径8.4cm
商,原始青瓷双系罐, 高13.2cm,口径8.4cm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17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五代天青乳浊釉缽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18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三足鼎式炉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19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明宣德 青花灵芝纹茶盏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20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
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21
关于古陶瓷辨伪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清康熙年间将军罐 明嘉靖青花八仙人物棱口罐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22
关于古陶瓷辨伪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清康熙年间将军罐 明嘉靖青花八仙人物棱口罐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23
关于古陶瓷辨伪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明 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清光绪 粉彩朵云百蝠纹大盘 元 青花麟凤纹盘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明 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清光绪 粉彩朵云百蝠纹大盘 元 青花麟凤纹盘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24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唐越窑青瓷碗 明永乐青花暗刻云龙纹碗 清雍正 青花寿字纹碗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25
关于古陶瓷辨伪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宋代定窑梅瓶 明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清雍正松石绿梅瓶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 宋代定窑梅瓶 明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清雍正松石绿梅瓶 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26
关于古陶瓷辨伪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清顺治 青花芙蓉诗句笔筒 清.康熙 釉里 清康熙 豆青堆白梅花笔筒 三彩山水图笔筒
清顺治 青花芙蓉诗句笔筒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27
关于古陶瓷辨伪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大清雍正年制 大清乾隆年制 永乐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大清雍正年制 大清乾隆年制 永乐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 ,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