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国培计划”(2014) 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2014年9月
2
目 录 基本情况 方案介绍 主要安排 培训服务创新
3
高教社基本情况 1.资金优势 2.培训实践 3.专家队伍 4.资源建设
4
高教社基本情况 是教育部直属的大型综合性出版和教育服务机构,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之一,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
注册资金29.6亿。连续多年在中国单体出版社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一,并成为唯一入围全球50强的中国出版机构。 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核心成员单位之一,自2001年起承担教师教育领域的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和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5
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 自2011年起开始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后期跟踪培训的经验。
2012年中西部项目和示范性项目匿名评估排名第一。 多年来培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达40余万人。
6
培训实践 2011、201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培训项目 2013年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
2013年高端培训小学语文工作坊研修项目 2013年中西部国培7个省份的学科远程培训项目 2014年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项目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2014年中西部国培15个省份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校本研修培训项目 ......
7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首席专家 首席专家:郭绍青
8
首席专家团队 学科专家:顾之川、孙晓天、李春密、王民、陈雁飞... 幼教专家:冯晓霞、霍力岩、陈晓芳、陈泽铭...
9
信息技术类课程资源 联合高教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秘书处,自建信息技术资源280学时。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郭绍青院长协作开发交互、简易、网络环境资源共950学时,已经开发完成320学时。(综合类与专题类)。 联合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开发课程160学时。 联合北京教育学院开发幼儿园信息技术课程100学时。 高教社往期微课教学大赛,积累案例2000余集。 课程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全学科以及部分高中学科。
10
持续的资源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建的“全国教育数字音像资源总库”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该资源库保障“国培平台”拥有20000余小时优质教学资源,容量达22T。内容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方面。 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和财政部项目
11
实施方案介绍
12
培训目标 1.规划、组织、实施能力 通过培训,制订本区县的项目实施方案,形成本区县的研修规划,组织区县研修活动的实施,提升管理员的培训规划、组织和实施能力。 区县管理员 2.培训团队形成 培养一批“种子教师”,组建区县和学校两级研修团队及指导团队。 1.校本资源库建设 通过校本研修、网络研修、协作研修以及微课教师评比活动等研修活动,分享培训成果,汇聚优质资源,建立校本资源库。 学校管理员 2.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通过培训,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学科教研组研修活动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13
培训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工作坊坊主 (教研组长) 1.校本研修规划能力
结合本地/校实际和项目组的年度研修计划,坊主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需求,确定适合的研修主题,制订区域研修计划和指导方案;学科教研组长能够根据本校、本学科学员的实际需求,制订学科组年度研修计划。 Click to add Title 工作坊坊主 (教研组长) 2.研修活动组织实施能力 工作坊坊主能够设计、组织和实施跨校/跨区域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活动;学科教研组长能够设计、组织适合本学科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活动。
14
培训目标 学员 1.形成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 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2.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1.变革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的获取和 多媒体素材资源的处理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科应用软件 和技术 应用技术优化转变学习方式 学员 教师专业发展 1.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2.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 技术环境的搭建与保障
15
主要任务 区县: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科学督导。 教师进修学校:
通过网络研修社区进行骨干教师培训;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统筹本区域校本研修规划;与高教社合作,负责本区域校本研修活动的落实。 学校: 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实施校本研修。 高教社: 与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帮助指导落实本区域校本研修活动;聚焦研修瓶颈,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指导(德胜工作坊、国培千校行);开展微课大赛;提供资源与技术服务。
16
内容设计 目标:使受训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工具及其基本应用,既提升教学技能,又让受训教师在校本研修设计、组织和实施等各个环节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总学时不少于80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资源,实践性课程占70%以上;每个学科不少于80学时的学科知识网络研修课程资源;总集10000余集针对学科知识点的微课程资源。 全部视频资源都参照MOOCS方式建设,进行碎片化加工。
17
课程设计——测环境 明需求 课程设计 通过项目办测评工具进行诊断测评,明确教师所在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明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
18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19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20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23
主要安排
24
网络研修 校本研修 分级管理 学习、实践、反思、发展 教学、学习、教研三位一体 自主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广度 在海量资源中自主学习
(必修+选修) 在网络互联中相互学习 学习、实践、反思、发展 教学、学习、教研三位一体 校本研修 深度 分级管理 力度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 在自身问题解决中学习 自主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区县:制度保障 到位引导 进修校、机构:有效执行 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的互动合作
25
构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 构建“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的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
26
活动安排 1 2 3 4 5 6 网络研修 校本研修 骨干教师培训 送教回访 看案例 做反思 测评 看选题 选方向 学技术做微课
(7天+3个月) 看选题 选方向 理念灌输 学技术做微课 1 2 3 4 5 6 送教回访 测评 测环境 明需求 根据测评数据完善培训方案 看案例 做反思 总结评优 “国培千校行” 培训下沉
27
培训服务创新
28
创新点——“德胜工作坊” 组建以国培专家库专家为核心,一线教研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学科专家团队,依托“德胜工作坊”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 引领学员了解贯穿整个培训的研修活动主线;设计年度全学科和跨学科、跨地区重大研修活动;指导“区县学科工作坊”日常工作;推送国家级优质资源,保障“区县学科工作坊”在发起推送活动时的物质供应。
29
创新点——“德胜工作坊”
30
创新点——“国培大讲堂” 平均每周3次网络直播活动,持续向国培学员免费开放。主讲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者,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以及本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学专家。 “国培大讲堂”定位于“名师谈教学,学者倾心声”。重点关注教学理念、信念、师德、师风的培育,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的传授,以及学科前沿动态的介绍等,
31
创新点——“国培大讲堂”
32
创新点——“国培大讲堂” 2014年下半年大讲堂课程计划(部分)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培训
专题:课堂教学的十大误区 李芒(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培训 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培训 刘义兵(西南大学) 教育技术天地——你所不知道的Word 裴纯礼(北京师范大学)
33
创新点——优秀微课教学评比 成功举办针对高教社2013年国培参训学员的“优秀微课教学评比”活动,激发了广大学员参与热情,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培训将制作微课,参与微课教学评比列为必修项目,一个完整的微课包含课程说明、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四部分。 通过学习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微课、修改微课,观看微课、评论微课;将微课教学融入课堂实践之中,提升学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力。 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磨课、改课 以评促赛、以赛代练。
34
创新点——优秀微课教学评比
35
基础教育微课教学评比—生成性资源分享 (wk.enetedu.com)
36
创新点——校本资源库建设 以“优秀微课教学评比”为契机,要求学科教研组长、工作坊坊主上传本组、坊的示范性微课,鼓励学员展示自己的微课参与评比,通过以学科教研组为主导的集体备课、观课、磨课,坊主指导,专家引领,利用“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实现教研组间、工作坊间协作研修,通过资源互评、推送,最终形成教研组、学校、工作坊共建的生成性资源库。
37
创新点——“国培千校行” 在每个项目省份组织不少于两名省域外专家、名师深入项目区域开展送教活动。通过专家、名师现场观课、评课,讲座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建设,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38
创新点——“国培千校行”
39
创新点——常态化远程服务 培训结束后,“国培平台”永久对学员开放,学员仍可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进行交流、研讨。
40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