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8章 肠道病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8章 肠道病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8章 肠道病毒

2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肠道病毒概述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 THE END

3 第一节 肠道病毒概述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大群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过消化道感染的病毒。其感染虽然始于胃肠道,但很少引起这些部位的疾病。 一、分 类 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 有4个病毒种,根据交叉中和试验分为67个血清型,包括: ①脊髓灰质炎病毒1,2,3三型; ②柯萨奇病毒,共29型,分为A、B二组,A组包括A1~22,A24共23型;B组包括B1~6共6型; ③埃可病毒,1~9,11~27,29~33,共31型; ④新型肠道病毒,目前已发现68~71共4型。

4 二、共同特征 1.结构:呈球形,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由60个壳粒组成,每个壳粒又由VP1~VP4四种不同的多肽组成;无包膜。
2.核酸:单股正链RNA,有感染性,进入细胞后可直接起mRNA的作用。 3.增殖:在宿主细胞浆内复制,有较强的杀细胞作用。除柯萨奇A组的某些血清型外,均可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引起典型的CPE。 4.抵抗力:强 5.临床表现:多样化,经过消化道侵入机体,先在肠道细胞内增殖,但所致疾病多在肠道外,包括中枢神经、心肌损害及皮疹等。

5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病毒特性 polioviruses,Polio 1.形态结构 具有典型的肠道病毒的特性。病毒球形,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es,Polio 一、病毒特性 1.形态结构 具有典型的肠道病毒的特性。病毒球形, 单股正链RNA 无包膜,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6 2.培养特性 仅能在灵长类来源的细胞内增殖,常用人胚肾、人胚肺、人羊膜及猴肾细胞、Hela、Vero等,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后引起CPE。 3.抗原分型: 用中和试验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之间无抗原交叉 4.抵抗力 强,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酸性环境中稳定,不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耐乙醚,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氧化剂及紫外线、干燥等敏感。

7 二、临床意义 该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流行都在夏、秋季。
病毒感染后的结局取决于毒株的毒力、感染病毒的相对数量、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等多种因素。 显性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 ①轻型:为顿挫感染,病毒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症似流感,并可迅速恢复。 ②非麻痹型: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膜,病人具有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症状,有轻度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 ③麻痹型:病毒侵入并破坏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肌群松弛、萎缩,最终发展为松弛性麻痹,极个别病人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8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发病1周内采集咽拭子或咽漱液,1周后采集粪便。疑似该病死亡的尸体标本可可采集中枢神经系统和降结肠标本。
2.分离培养 接种人胚肾、人羊膜、猴肾细胞、HeLa、Vero等易感细胞中,增殖后观察CPE,做中和试验等进行鉴定。 3. 免疫学检测: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若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增长可进行诊断。 4. 核酸检测:核酸杂交、RT-PCR等。

9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是1948年首先从两名纽约柯萨奇镇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的。 埃可病毒(echovirus)又称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简称ECHO病毒。 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过程等都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

10 一、病毒特性 1.结构与分型 2.培养特征 球形,直径17~20nm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无包膜,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柯萨奇病毒对乳鼠有致病作用,并可根据该特点分为A、B两组。A组可现分为23个抗原型,B组分为6个抗原型。 埃可病毒对乳鼠不致病,根据衣壳上的特异性抗原已鉴定出31型。 2.培养特征 柯萨奇病毒可选用非洲绿猴肾及各种人细胞系细胞,埃可病毒最适于在猴肾细胞中生长,有些病毒也能在人羊膜细胞及HeLa细胞中生长。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均能导致培养细胞产生CPE。

11 二、临床意义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识别的受体在组织和细胞中分布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胰、黏膜、皮肤及其他系统,因而引起的疾病种类复杂,轻重不一。 三、微生物学检验 1.分离鉴定 接种原代/传代猴肾细胞或人源细胞系,病毒增殖后观察CPE情况,收集病毒培养液利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鉴定并分型。 2. 免疫学检测 用ELISA等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免疫印迹试验(Wethern Blot)是诊断病毒感染的确证试验。

12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 1969年以来,陆续分离出一些抗原性不同于已有病毒的肠道病毒新型,原有的以组织培养和乳鼠中增殖的分类方法难以继续应用,197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决定,从肠道病毒68型开始,所有新发现的肠道病毒都以数字序号表示,统称为“(新型)肠道病毒××型” 。 到目前为止,新型肠道病毒已有5个型别,分别是68~72型,其中72型即为甲型肝炎病毒,68型与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有关,69型尚未发现与致病的关系,70型和71型临床比较常见。

13 一、肠道病毒70型 多数生物学及理化特性与其他肠道病毒相似 不具有嗜肠道性,不易在粪便中分离 肠道病毒70型可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可通过污染的毛巾、手及游泳池水等传播,传染性强,常发生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但以成人多见。 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早期1~3d取病人眼分泌物,接种人源培养细胞或猴肾细胞病毒分离率可达90%以上。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RT-PCR、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病毒核酸可进行快速检测。

14 二、肠道病毒71型 小RNA病毒 可在原代细胞中增殖,但敏感性差,能引起乳鼠病变。
耐热、耐酸,可抵抗70%的乙醇,高温和紫外线照射很快可将其灭活。 感染多发于夏、秋,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一般3~5d,人是其目前已知的惟一宿主。 感染后多数情况下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时也可导致被感染者出现比较严重的疾病,主要包括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疱疹性咽峡炎以及类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15 THE END


Download ppt "第28章 肠道病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