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學國文選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授課教師:呂立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學國文選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授課教師:呂立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學國文選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授課教師:呂立德

2 題解 「檄」,是一種對外發布的官方文書,大多用於軍旅討伐之事;遇急件時,則加插羽毛,稱為羽檄。
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東)人。年十四,被選為唐太宗才人。高宗時,復召入宮;不久,立為皇后。高宗晚年,武后逐漸攬權;歷中宗、睿宗時,仍臨朝稱制。最終,武氏篡位,改國號為周,號則天皇帝。神龍元年,中宗復位;同年,曌歿。武后以一女子稱帝,事屬空前創舉,乃自以為有如「日月臨空」,故而造「曌」字,作為其個人專屬之名。

3 武后臨朝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縣)刺史徐敬業因事貶為柳州(今廣西省馬平縣)司馬,新生不滿,遂以匡復唐室為名,舉兵於揚州。駱賓王時任徐敬業記室,為之傳檄天下,號召諸大臣勤王,共同討伐武則天。

4 作者 駱賓王,唐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市)人。生卒年不詳,約當唐高宗時在世。自幼穎慧,七歲能賦詩。年輕時,好與博飲之徒為伍。嘗任道王府屬,歷任武功、長安主簿。高宗儀鳳三年,任侍御史時,因上書高宗議論政事,而得罪了武則天,被以貪贓罪名下獄。在獄中,寫了〈詠蟬〉這首有名的詩。中宗光宅元年,徐敬業舉兵討武后,賓王為徐敬業府屬。敬業兵敗,賓王亡命,不知去向。一說:已伏誅。駱賓王以擅長五言詩聞名。與王勃、楊炯、盧照鄰等,被稱為「初唐四傑」,在律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5 本文一 偽[1]臨朝[2]武氏者,性非和順,地[3]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4],曾以更衣[5]入侍。洎[6]乎晚節[7],穢亂春宮[8],潛隱先帝之私[9],陰圖後房之嬖[10]。入門見嫉[11],蛾眉[12]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13],陷吾君於聚麀[14] 。加以虺蜴[15]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6],殘害忠良。殺姊屠兄,[17]弒君鴆母[18]。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9]。君之愛子[20],幽[21]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6 注釋一 [1] 偽 敵對雙方互不承認對方政權之合法性,則謂之「偽」。 [2] 臨朝 執政、聽政之意。 [3] 地 門地,同「門第」。
[1] 偽 敵對雙方互不承認對方政權之合法性,則謂之「偽」。 [2] 臨朝 執政、聽政之意。 [3] 地 門地,同「門第」。 [4] 下陳 同「下陣」,古代君王後宮的恃妾。 [5] 更衣 武氏曾經是唐太宗的才人,才人為掌管燕寢更衣之事的女 官。 [6] 洎 音ㄐㄧˋ,及也,「到」之意。 [7] 晚節 晚年、老年。武氏在太宗末年之時,與太子私通,其年尚 未足以謂之為「老年」。此所謂「晚節」,是指唐太宗的晚年。

7 [8] 穢亂春宮 父皇之宮女竟與太子私通,是不倫的行為,所以說「穢亂」。
宮,東宮。在古代的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四季,與東南西北四方相配。當日在 地之東方,北半球的季節是春季,所以,東與春可以互相代替。太子居東宮,因 以借指太子。太宗死後,太子繼位,是為高宗。 [9] 潛隱先帝之私 隱瞞武氏曾為太宗才人的私事。唐高宗為了能順利把武氏娶 進宮門,不讓人知道她曾經當過太宗才人的真實身分,因此,用了武氏削髮為尼 的計策來掩飾這個隱私。 [10] 陰圖後房之嬖 此當指武氏蓄髮回宮之事。陰圖,暗中進行得到皇帝寵幸之事。後房,指天子的後宮。嬖,音ㄅㄧˋ,卑微卻受寵愛之意。

8 [11] 見嫉 顯現忌妒的本性。見,音ㄒㄧㄢˋ,顯現。嫉,忌妒。
《史記.外戚傳》:「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12] 蛾眉 古作「娥眉」,眉好之貌。形容女子姿色美好。 [13] 踐元后於翬翟 指武氏終於登上皇后的地位。踐,即位。翬 翟,音ㄏㄨㄟ ㄉㄧˊ,雉鳥的羽毛。古代皇后車服,用翬翟作為 裝飾,此用以代表皇后。 [14] 聚麀 指父子共妻,即亂倫之意。聚,共同。麀,音ㄧㄡ。母 鹿。 [15] 虺蜴 兩種毒蟲,比喻人心狠毒。虺,音ㄏㄨㄟˇ,蛇類。 蜴,蜥蜴。 [16] 近狎邪僻 親近小人。狎,親近。邪僻,奸邪不正的人。

9 [17] 殺姊屠兄 姊,指韓國夫人。兄,指武元爽、武元慶。
[18] 弒君鴆母 殺害國君和皇后。君,指高宗。鴆,音ㄓㄣˋ,動 詞,毒害。母,國母,指王皇后。高宗患頭眩病,御醫張文仲想用 針砭醫治,武后不希望高宗病癒,故意說:「帝體寧刺血處邪?」 御醫恐懼,不敢針砭;高宗亦作罷。不久,帝崩。王皇后與蕭淑妃 都被武氏用鴆酒毒死。 [19] 神器 天下,指帝位。《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20] 愛子 高宗愛子,指中宗。 [21] 幽 囚禁。

10 本文一翻譯 僭竊帝位當朝執政的武氏,本性不和順,出身很低賤。以前充當太宗的才人,曾經因為服侍更衣得到寵愛。及長竟然同太子做出穢淫荒亂的事,然後削髮為尼,又蓄髮入宮。隱瞞了和太宗的一段私情,暗地裡企圖成為後宮最寵幸的人。選進宮門的妃嬪,都遭到她的妒忌,仗著貌美不肯讓人;詭計多端,善於說別人壞話,憑著狐狸似的妖媚,偏偏能迷惑君王。結果奪取了皇后的寶座,陷害我君敗壞父子人倫。加上她有毒蛇般惡毒的心腸,豺狼般貪婪的本性,親近奸邪之臣,殘害忠良,殺死姐姐和哥哥,害死君王和母親。真是人和鬼神共同憤恨,天地都不能容忍的人。她還包藏了陰險的禍心,企圖篡奪帝位。君王的愛子,被囚禁在別處;卻把重任委託給武氏家族。

11 本文二 嗚呼!霍子孟[22]之不作,朱虛侯[23]之已亡。鷰啄皇孫[24],知漢祚[25]之將盡;龍漦帝后[26],識夏庭之遽衰。敬業[27]皇唐舊臣,公侯冢子[28],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29],良有以[30]也;袁君山之流涕[31],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32]天下之失望,順宇內[33]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34]。南連百越[35],北盡三河[36]。鐵騎成群,玉軸[37]相接。海陵紅粟[38],倉儲之積靡窮[39];江浦黃旗[40],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41],劍氣衝而南斗平[42]。喑嗚[43]則山岳崩頹,叱咤[44]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12 注釋二 [22] 霍子孟 霍光,字子孟。漢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人。霍去病異母弟。漢武帝臨終之前,將昭帝託付給霍光等三個大臣,令輔相之,霍光權位最重。昭帝不久駕崩,他迎立昌邑王。昌邑王淫亂,霍光又廢之,而從民間迎接宣帝繼位。宣帝勵精圖治,史稱「中興」。霍光前後執政二十年,讓漢朝從衰弱的局勢中復興起來,功勳最大。 [23] 朱虛侯 即劉章,漢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東)人。漢高祖劉邦之孫。呂后死後,與周勃、陳平等老臣聯合,誅殺所有呂后的親戚同黨,安定漢朝王室。 [24] 鷰啄皇孫 漢成帝之后趙飛燕不孕,恐失寵,後宮嬪妃有孕者,皆加以殺害。鷰,音ㄧㄢˋ, 同「燕」。 [25] 祚 福祿,指天子之位。

13 [26] 龍漦帝后 相傳夏朝末年,有神龍止於帝庭,帝藏龍涎於櫝。
傳至周厲王,發櫝而觀看夏后所藏龍漦,龍漦化為玄黿(黑色的烏龜類),宮女 碰到,就懷孕而生女,即褒姒。後來周幽王迷戀褒姒,終至亡國。漦,音ㄌㄧ ˊ,龍所吐之沫。或音ㄊㄞ,乃魚龍身上之濡滑者。據說厚度尺許,須用鐵刮 之,才能刮去。  [27] 敬業 徐敬業,唐離狐(今河北省東明縣東南)人。開國名將徐世勣(賜姓李)之孫。從小跟隨祖父征伐,襲封英國公。 [28] 冢子 長子。 [29] 宋微子之興悲 孔子嘗稱商紂王之叔比干,兄箕子、微子為 「三仁」。比干為紂王剖心而死。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後,封微子於 宋,封箕子於朝鮮。微子到周朝都城朝見天子,路過已成廢墟的商 朝首都,看見宮室都毀壞了,到處生長禾麥,卻無人去收割,可以 想見故國都城荒廢的情形,忍不住感慨悲傷,而作了一首〈麥秀 歌〉。悲憤的表達商紂王因為寵愛貴妃妲己,才會導致今天祖國被 滅亡的結果。一說:過殷墟者,乃是箕子。 [30] 以 原因。

14 [31] 袁君山 指袁安。袁安,東漢汝南汝陽(今河南省汝南縣)
人。漢和帝年少,外戚專權,袁安每當上朝進見天子之後,與公卿 大夫談論國事,常常激動落淚。其子袁京曾隱居在汝陽之五里山, 後世稱之為袁山。此處的事情屬於袁安,卻稱之為袁君山,恐怕是 作者的誤記。 [32] 因 依、順的意思。 [33] 宇內 指天下。 [34] 妖孽 指武氏為亡國之妖種。《中庸》:「國之將亡,必有妖 孽。」 [35] 百越 今天的江浙閩粵一帶地方,古代為族類繁多的越人所 居。 [36] 三河 指黃河、淮河、洛河。又漢時稱河東、河內、河南三郡 曰三河。即今河南省洛陽市黃河南北一帶。 [37] 玉軸 美車。

15 [38] 海陵紅粟 粟米多得吃不完,乃腐爛而變紅。海陵,今江蘇省
泰縣。紅粟,紅,動詞,指米腐壞。米粟腐爛,其色轉紅。 [39] 靡窮 無窮無盡。 [40] 江浦黃旗 江邊的義旗。古以黃色為正色,故黃旗為象徵正義 的旗幟,即上文所言義旗。 [41] 班聲動而北風起 指戰馬移動而發出嘶鳴之聲,震動大地,有 如北風狂吹一般。班聲,班馬之聲。《左傳.襄公十八年》:「有 斑馬之聲。」班馬,或作「般馬」,「還馬」,軍隊移動時,馬之 鳴聲。北風,形容聲勢凜然雄壯。 [42] 劍氣衝而南斗平 寶劍發出的光氣上衝,與南斗星相齊平。 [43] 喑嗚 音ㄧㄣ ㄨˋ,含而未發之氣。 [44] 叱咤 音ㄔˋ ㄓㄚˋ,發怒聲。《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王喑嗚叱咤,千人皆廢。」

16 本文二翻譯 唉!像漢朝輔幼主安王室的霍子孟,不再出現了,除諸呂保天下的朱虛侯,也已不見了。從漢后趙飛燕殺戮皇子,就可以知道漢朝即將滅亡;從龍涎生出褒姒為帝后,就可以曉得西周就要衰亡了。我敬業是大唐的舊臣,公侯的長子,繼承先人的事業,蒙受本朝的深恩。宋微子過殷墟時,不禁悲從中來,實在是有道理的;桓君山每當言及國事就痛哭流涕,難道是無緣無故的嗎?因此,我義憤激動風雲,立志安定政權,趁著天下對武氏的失望,順著國人對我的信任,於是高舉義旗,來清除妖孽。

17 本文二翻譯 我們的勢力南接百越,北達三河,強悍的騎兵成群結隊,堅固的戰車遠近相接。海陵一帶都是陳糧,倉庫的積貯更是無窮無盡,江浦到處插滿我們的黃旗,匡救光復國家的功業怎會遙遠呢?班馬聲嘶,激起了北風怒吼;劍氣上沖,光耀與南斗相平。一動怒就可以使山岳倒塌,一發怒就可以使風雲變色。憑這種威力去制服敵人,什麼敵人不被打倒?靠這股力量去建立功業,什麼功業不能完成?

18 本文三 公等或居漢地[45],或叶周親[46],或膺重寄於話言[47],或受顧命於宣室[48];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49]未乾,六尺之孤[50]何託?儻能轉禍為福,送往[51]事居[52],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53]。若其眷戀窮城[54],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55],必貽[56]後至之誅[57]!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19 注釋三 [45] 居漢地 指任職地方,擁有重權的異姓功臣。漢朝施 行郡國制,以異姓功臣為州郡牧守。
[45] 居漢地 指任職地方,擁有重權的異姓功臣。漢朝施 行郡國制,以異姓功臣為州郡牧守。 [46] 叶周親 指與唐朝王室同姓的宗親。叶,音ㄒㄧㄝ ˊ,同「協」,和合。周朝施行封建制,封王室近親為方 國侯伯。 [47] 膺重寄於話言 大臣領受了先君善言所請求的重託。 膺,承受、領受。話言,古之善言。《詩經.抑》:「其維哲人, 告之話言。」 [48] 受顧命於宣室 在天子的正寢拜受先帝臨終的遺命。顧命,遺 命。宣室,天子的正室。 [49] 一抔之土 墳墓,此指高宗墓土。抔,音ㄆㄡˊ,用雙手捧 物。一抔之土,猶如一握之土,極言其少。 [50] 六尺之孤 幼小的君主。指中宗。 [51] 往 已逝者,此指已死亡的高宗。

20 [52] 居 在生者,此指仍居位之中宗。 [53] 同指山河 一同指著山河發誓,以示信守不違。古時 分封功臣,常指山河立誓,以示信用。山河,比喻安泰堅 固,永久不渝。 [54] 窮城 指任職各地之官員,其城池狹小困陋。 [55] 坐昧先幾之兆 白白喪失事前參預其事的良機。坐, 徒然。昧,不明。先幾,事前的跡象。 [56] 貽 音ㄧˊ,招致。 [57] 後至之誅 誅殺後到的人。《周禮.夏官.大司 馬》:「建大常,比軍眾,誅後至者。」大司馬招致鄉眾 而聚之,若後到者,則誅殺之。

21 本文三翻譯 諸位有的保有國家的封地,有的是皇室的至親,有的受君王親口重託,有的在內宮拜受遺命。先君遺言還在耳邊迴響,怎麼就會忘記了心裡的那片忠誠?先帝陵墓上的泥土還沒有乾,年輕的孤君依靠什麼人呢?假如能夠變禍事為福澤,送別先帝高宗,事奉中宗,共同樹立勤王的功業,不違背先帝的遺命,那麼,一切應得的官爵賞賜,可以共同指著江山發誓,永遠同國家共存。假使仍然留戀孤城封地,在歧路上觀望不前,坐失良機,一定會受到"後至"的懲罰。請看今天的國內,到底是哪一家的天下!

22 賞析 唐高宗晚年,武則天實際上掌握著唐朝政權,徐敬業欲以一隅兵力與全國對抗,此實無異以卵擊石。他打什麼如意算盤?徐敬業乃料定從中央到地方,不乏跟他一樣心懷唐室,打算推翻武氏,而仍在靜觀其變的的忠臣。因此,只要自己率先登高一呼,相信天下必然如響斯應,到時,復興唐朝的事業自然水到渠成。因此,關鍵就在於怎樣吹響推翻武氏的號角,有效地激發天下之唐朝忠臣的同仇敵愾心理。

23 駱賓王一生懷才不遇,遭遇不順。後來有幸出任侍御史,也善盡言官之職。不料卻因為盡忠職守的緣故,反而受到武后的陷害。因此,駱賓王雖與徐敬業並無很深的交情,卻也投靠之,參與起事。徐敬業極需要像駱賓王這樣的文膽,來擔任類似今日宣傳部長的職務,為其撰寫聲討武曌罪狀,號召天下諸王侯大臣勤王的檄文。駱賓王對這個任務,可謂勝任愉快。

24 為使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行動具有正當性的基礎,駱賓王在文章一開頭乃採取「揭發武后罪惡滔天」的方式,來合理化其行為。所以本篇的第一段,針對武則天的性情殘暴,地位卑賤,以及淫亂王室、弒逆君王等大罪來說,讓天下人知道該把武則天送上斷頭台,以為下一段討伐武氏作張本。次段說明徐敬業的身世及其與唐室的密切關係,凸顯「討武行動」的目的,在求復興唐朝,乃出於正義的動機。三段採用誇飾的修辭法,從軍隊數量眾多,士兵品質精良,後方糧食充裕,戰士士氣高昂等方面,表現我方軍容盛大,以使觀望者能夠安心來投靠之。末段從「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威之以勢」三個管道,來說服各地諸侯共同討伐武曌;並指明將來天下必歸於唐,以收束全文。

25 本篇文章屬於駢文,以四六對句展開,並擅用典故。如二段用了六個典故,前四個一組,後兩個一組。前組又分兩行,互相對襯:霍子孟、朱虛侯比喻徐敬業是護國的忠臣;趙飛燕、褒姒比喻武則天是亡國的妖女。一正一邪,對比強烈,主題清楚。後組則用古代忠臣微子、袁安,以烘托徐敬業的忠忱,與其不得不挺身而出的苦心。文章詞鋒犀利,筆下帶著豐富的感情。如「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等句,讀者很難不為之動容,忘恩負義之徒更是不得不羞愧得面紅耳赤。即使這些諸侯後來並未幫忙徐敬業,這篇文章所表現的遊說功力,仍然極為高超。又如結尾二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樣的結句簡短,卻強而有力;那充滿自信、自負的表情,洋溢於字裡行間,非常具有恫嚇的作用。無怪乎史載武則天見此檄而大為歎賞,認為讓如此賢才淪落在外,乃是宰相的過失。

26 問題與討論 一、文中如何揭發武則天的罪狀不容於天地之間的情形?作者如此寫法具有怎樣的寫作效果?
二、文中如何描述徐敬業軍隊的聲勢?作者如此寫法具有怎樣的寫作效果? 三、文中使用多處典故?其目的何在? 四、文中使用了哪些遊說技巧以說服諸侯?詳細說明其內容? 五、說明本文主旨與各段大意。

27


Download ppt "大學國文選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授課教師:呂立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