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踏步歷史,穿梭舞台」 《風雨橫斜》史跡考察點簡報
2
荷李活道公園 1841年1月25日英艦「硫磺號」(Sulphur)的艦長Edward Belcher登上港島的小山峰 ,命名為Possession Mount (佔領峰)。 英軍在這小山丘升起英國國旗,正式佔領了港島。這個登陸地點,又被稱為Possession Point (佔領角)。 後來,此處曾成為平民消遣的熱點,俗稱「大笪地」及「荷李活道街市」,現在改建成中式休憇公園。
3
佔領角舊址 (今荷李活道公園) (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
4
佔領角舊址 (今荷李活道公園) 「地承天」老樹 樹腳大石 – 昔日山坡留痕
5
皇后大道 1841年,香港政府在香港島西營盤至中環之間的海岸線以移山方式建造第一條大馬路,這亦是香港最早的填海工程。
6
皇后大道-香港早期海岸線
7
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 前身為西營盤醫院(Government Civic Hospital,又稱政府公立醫院,俗稱「國家醫院」),1874年創立,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西式醫院。
8
國家醫院舊址 (今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 (皇后大道西130號)
9
雀仔橋 雀仔橋當時是依山勢而建的防波海堤。 當年建造的大麻石躉和石牆升起的路基依然存在,見證着昔日海堤防波的作用。
在石牆上有幾個封閉了的窗洞,曾是地下公廁的窗口。
10
舊公厠窗口 雀仔橋 (皇后大道西 號間的小斜坡)
11
高陞戲院 高陞戲院在一八九零年間建成,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舞台劇院,上演名班劇目,盛極一時。
一九零四年,陳少白、程天儀、李紀堂等改良粤劇,成立「志士班」,選演新派劇目,宣傳革命。雖未能求証是否曾於高陞戲院上演,也可追溯粤劇與革命的關係。 經過多次重修,戲院最後在1973年拆卸,今為僑發大厦,兩側分別是甘雨街、和風街,仍可窺見當年戲院格局。
12
高陞戲院
13
東華醫院 1872年,東華醫院成立,位於普仁街 (原名墳墓街) ,為貧苦華人治病。 董事俱為社會上舉足輕重之華人紳商,是華人社會的權力中心。
14
東華醫院 (普仁街12號)
15
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是早年華人大眾與西人或高等華人不成文的居住分界綫。 華人多聚居於此處一帶。
16
太平山街
17
太平山街 廟宇林立
18
百姓廟 太平山街民居稠密,廟宇眾多,有建於1850年代之廣福義祠,用以供奉從內地來港謀生而客死異鄉的華人神位,俗姓百姓廟。
19
百姓廟
20
文武廟 文武廟建於1847年,是華人祭祀與民間仲裁中心,地位崇高,所在地荷李活道128號與樓梯街之間,已是當年華人活動的「高地」了。
21
文武廟
22
同盟會招待所舊址 年,同盟會香港分會在策劃潮州黃崗與惠州起義期間,為接應往來香港之革命黨人,乃於堅道、普慶坊、摩里臣山道、進教園及皇后大道等處設立招待所。
23
同盟會招待所舊址 (居賢坊、普慶坊)
24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YMCA) 於1901年成立。
1918 年,新會所在必列者士街落成,是全港第一間有室內運動場、室內泳池、懸空鑊形跑道、大禮堂、健身房、餐廳及宿舍的會所。 青年會雖與革命無直接關係,卻可見証香港早年基督教傳入對社區活動的影響。
25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YMCA) 必列者士街51號
26
原美國公理會福音堂舊址 1883年,美籍的喜嘉里牧師C.R. Hager於該址創立公理會佈道所The Congregational Mission Preaching House。(又名綱紀慎會) 孫中山與陸皓東在此接受喜嘉里牧師洗禮,註冊姓名為孫日新,區鳳墀據此為他改號為「逸仙」。 1884至86年間,孫中山就讀中央書院時,曾於該所三樓居住。 後改建成必列者士街街市,今街市亦廢,正待重建。
27
原美國公理會(綱紀慎會)福音堂舊址 必列者士街2號
28
維多利亞書院舊址 前身為中央書院,於1889年由原址歌賦街遷此,並易名為維多利亞書院。
1894年改名皇仁書院,時稱「大書院」。1941年為日軍炮火所毀。 戰後1950年改建為警察家屬宿舍,曾蔭權幼年居此。 特區政府最近公布為中環保育項目之一。
29
維多利亞書院舊址 (1894年改名皇仁書院) (城皇街、荷李活道、鴨巴甸街 與必列者士街四街之間)
30
維多利亞書院舊址 (1894年改名皇仁書院) 外圍牆頂仍見原來設計
31
中央書院舊址 中央書院建於1862年,是香港第一所官立中學,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理雅各博士倡立。
1884年,孫中山18歲,入讀該書院,是他在港曾就讀的第二所中學,至1886年始轉校,返廣州博濟醫院附屬醫學堂學習。
33
中央書院舊址(皇仁書院的最早期) (今基恩小學) (歌賦街44號)
34
理雅各博士匾 理雅各博士Dr. James Legge ( ),蘇格蘭人,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傳教士、著名漢學家、教育家。 1842年,香港開埠,理雅各博士建立倫敦會辦事處和英華書院,培育國人學習英文,對香港教育制度作創新嘗試,向政府倡建官立學校。
35
理雅各博士匾 (歌賦街44號)
36
楊耀記舊址 楊耀記為革命黨員楊鶴齡的祖店。
孫中山先生、陳少白、尤列及楊氏常於該處密談,共謀反清大計,店內仝人稱之為「四大寇」。站在「四大寇」後的是關景良。 民國成立後,楊氏歸隱,楊耀記亦轉售他人,改建新廈。
37
楊耀記舊址-「四大寇」 聚會處 (歌賦街24號) 現址為商鋪
38
? 他是誰?為什麼合照其中而不叫「五大寇」?
39
楊衢雲遇刺住所 楊衢雲 (1861—1901) 於此設館教授學生英語,藉以結集同志。
1901年1月10日傍晚,楊氏在教室內被清廷密探槍殺,延至翌日凌晨不治,是清末港人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人。
40
楊衢雲遇刺住所 (結志街52號)
41
無名碑 楊衢雲死後葬於香港墳場,墓碑無姓名及生卒年日,只有6348編號。
42
無名碑6348- 楊衢雲墓
43
輔仁文社舊址 1892年,楊衢雲與謝贊泰等於結志街百子里創立輔仁文社,二人與社員多為基督徒,以開啟民智為宗旨,有志於革命運動,是香港、甚或是中國最早的議政團體。 今樓已拆卸,惟昔日社員進出之小巷和梯級仍然維持原狀。
44
輔仁文社舊址 (結志街百子里1號二樓)
45
輔仁文社 序
46
輔仁文社舊址 市區重建局現正進行 百子里活化計劃工程。
47
百子里保育後「輔仁文社」設想圖
48
雅麗氏利濟醫院舊址 1887年,何啟與倫敦傳道會合創雅麗氏利濟醫院,以紀念亡妻雅麗氏,並於醫院內設香港西醫書院。
孫中山先生由廣州博濟醫院轉入該校,接受醫學訓練,於189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醫院後遷建般含道2號,易名那打素醫院,今再遷往大埔。
49
雅麗氏利濟醫院舊址 (荷李活道81號) 現址為商鋪
50
道濟會堂舊址 道濟會堂是1888年由倫敦傳道會華人基督徒所創立之香港第一間華人自立教會。 首任主任牧師是王煜初牧師,常發表改革言論。
道濟會堂堪稱為晚清在港倡導改革的「重鎮」。
51
道濟會堂舊址 (荷李活道75號)
52
道濟會堂 → 合一堂 1920年,中華基督教會成立,道濟會堂隨即加入,倫敦會乃將舊址般含道2號轉讓予道濟會堂,作興建新堂之用。
1926年,新堂落成,取名「合一堂」。
53
合一堂 (般含道2號)
54
* *
55
合一堂側是英華女校 英華女校 (羅便臣道76號)
56
英華女校 1843年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將馬六甲的英華書院遷來香港,收錄男女學生。
1846年,理雅各夫人(Mary Isabella Morison) 在灣仔開設女校。 1888年傳教士牒喜蓮女士(Helen Davies) 接任,於1900年把校舍由灣仔遷往半山,取名「英華高等女學堂」, 1920 年正式命名Ying Wa Girls’ School「英華女校」。
57
倫敦傳道會樓,羅便臣道79、80號,在英華女校側
58
香港興中會總部乾亨行舊址 1895年2月21日,孫中山成立香港興中會,為推翻清廷的革命組織,總部設於此。
59
香港興中會總部乾亨行舊址 (士丹頓街13號)
60
《中國日報》報館舊址 《中國日報》於1900年1月創刊,由陳少白主編,李紀堂出資,作為反清的宣傳工具。 該處亦是興中會舉行會議的地方。
今為陸羽茶室。
61
《中國日報》報館舊址 (陸羽茶室) (士丹頓街24號)
62
和記棧舊址 和記棧在蘭桂坊附近。 和記棧表面是生果店,實際上是革命機關,1903年大明順天國之役(又名壬寅廣州之役) 即在此處策動。
63
和記棧舊址 (威靈頓街24號/ 德己立街20號)
64
1903「大明順天國之役」 是基督徒 領導反清革命行動的分水嶺, 其後, 各方人士紛紛加入革命行列。
1903「大明順天國之役」 是基督徒 領導反清革命行動的分水嶺, 其後, 各方人士紛紛加入革命行列。
65
2011年致群劇社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