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 令人关注的社会主义问题 回首20世纪,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震撼力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社会主义的诞生、实践、蓬勃发展及其遭遇的曲折。

3 关注之一:迷茫与困惑 ——苏联解体,问题在哪?
关注之一:迷茫与困惑 ——苏联解体,问题在哪? 苏联共产党有20万党员时,领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拥有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执掌全国政权; 拥有554万党员时,打败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战立下不朽功勋; 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丧失政权,亡党亡国。

4 ●拥有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执掌全国政权;
●苏联共产党拥有20万党员时,领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拥有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执掌全国政权;

5 ●拥有554万党员时,打败德国法西斯,为结束二战立下不朽功勋;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丧失政权,亡党亡国。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

6 关注之二:流言泛起 ——社会主义“失败论”、“终结论”
关注之二:流言泛起 ——社会主义“失败论”、“终结论” 称社会主义的崛起是“20世纪最大的不幸”,认为十月革命犯了“原罪”,断言“共产主义已走到了尽头”,宣称“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 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1992年出版 兹·布热津斯基《大失 败——二十世纪共产 主义的兴亡》1987年 尼克松《1999:不 战而胜》1988年

7 关注之三:机遇与挑战 ——社会主义(五国)的现状与未来
关注之三:机遇与挑战 ——社会主义(五国)的现状与未来 老挝 中国 越南 古巴 朝鲜

8 中心:社会主义的前途光明吗? 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把握历史大趋势 ——社会主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大的形态转变: 从空想形态的社会主义向科学形态的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向现实形态的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传统形态的社会主义向现代 形态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

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 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2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同伴”、“同伙”、“同志”、“同盟”、“善于社交”。英文加上了ism变成了socialism——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16世纪初,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出路时,设想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就把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

13 ●古代理想社会观 古希腊 孔子的 柏拉图 “大同” 的《理 世界观 想国》 “太平”理 康有为 想世界 的中国 “天朝田 “乌托邦”
亩制度” 康有为 的中国 “乌托邦” 构想

14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15 《天朝田亩制度》把土地公有作为社会理想的中心内容。洪秀全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
康有为的中国“乌托邦” 构想。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16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实行的制度:人们住着 共同的房屋,吃着统一的 伙食,每个人只有简单的 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而没
有任何私有财产。男女平 等,优生优育。等等。

17 古代理想社会观的特点 ①反对贫富不均,反对剥削压迫,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 ②产品绝对平均分配;
③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落后的基础上,有复古主义色彩。

18 1、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 家庭手工业时期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 手工工场时期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 机器大工业时期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机器大工业时期

19 (1)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 尔(英) 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意)的“太阳城” 闵采尔(德)的“千年太平天国”

20 ●莫尔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英国政治家、思想家,代表作是1516年的《乌托邦》,全名叫《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21 “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乌”的意思是“没有”,“托邦”的意思是“地方”,“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即虚构的王国。
«乌托邦»运用虚构的故事体裁,记录一名航海家(拉裴尔·希斯拉德)关于某一个国家的大同盛世的谈话。

22 莫尔抨击当时英国社会: ◆揭露封建国家、王公贵族的自私自利; ◆反对“圈地运动”,喻为 “羊吃人”; ◆私有制是社会病态与悲剧的最终根源。 “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了。”

23 莫尔描绘理想社会——乌托邦 乌托邦人以务农为本业。每天劳动6小时,然后进行科学、艺术和体育等活动; 实行“ 按需分配 ”,产品归社会所有;
主要公职人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公事由集体讨论决定。

24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 代表作:《太阳城》1602年
意大利思想家,曾因反对教会先后三次被监禁,后又组织和准备反抗西班牙侵略者的起义,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受尽折磨。他一生坐牢达33年之久。 代表作:《太阳城》1602年

25 康帕内拉批判私有制 在《太阳城》中,康帕内拉假借一个游历者的见闻,用对话录的体裁,对意大利的现实社会制度进行有力批判,主张废除私有制。
私有制是“万恶之因”,私有制产生出利己主义,自私自利,并造成贫富分化,伪善和暴行。 产生私有制的原因:一是存在家庭,二是愚昧无知。因此,追求知识和消灭家庭是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主要途径。

26 描绘理想社会——太阳城 实行财产公有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 人人都把劳动看成是光荣的义务;
居民每天从事4小时体力劳动后,再从事科学研究、阅读等发展智力的活动,因而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 实行消费品按需分配。“公社制度使大家都成为富人,同时又是穷人。”

27 ●闵采尔的“千年太平天国” 托马斯·闵采尔( ) 德国宗教改革激进派领袖,德国农民战争领袖。一生积极投身工人和农民的革命斗争,领导了威震欧洲大陆的农民战争,并为此献出了生命。 代表作:在实际斗争撰写了«对诸侯讲道»等小册子。

28 闵采尔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认为私有财产是“真正基督教的障碍”,“ 一个人不能既伺奉上帝,又伺奉金钱” 。 闵采尔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千年太平天国”: ◆财产公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产品 实行共同分配; ◆社会最高的组织形式是公社,管理机构 是社员共同选举的议会; ◆实现的道路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29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 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羊吃人”、贫富悬殊等罪恶,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 ② 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 ③ 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

30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摩莱里(法)的“社会主义法典” 马布利(法)的“理性社会主义” 巴贝夫(法)的“平等共和国”

31 ●摩莱里的“社会主义法典” 摩莱里( ) 法国杰出思想家。出身平民,当过教师。 代表作:1755年《自然法典》

32 摩莱里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它导致了混乱与罪恶。因此,私有制将被消灭。他论述了从所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在未来社会里,法律是最根本的。他为社会主义规定了一部法典。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基本法,规定未来的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人都平等地得到社会的供养;人人都为社会发展各尽所能。

33 ●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 马布利(1709-1785)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 论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 《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论波兰的政治和法律》、 《英国政府和法律概观》。

34 用是否符合理性来批判私有制 理性是世间一切东西中最主要和最高尚的,理性亘古不变。
私有制社会的建立,违反了理性原则:造成了贫富悬殊、阶级分化;造成了贪欲、掠夺等社会恶习;造成了频繁的对外侵略和战争。 人类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能 回到自然状态,得到真正幸福。

35 马布利理想中的社会是共和国 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
劳动是光荣的事情,高尚的道德是调动劳动积极性和开展劳动竞赛的根本动力。 共和国内将按“需”分配,高度平均,取消商品交换。每个人的需要应当是简单的,因为人的需要越少,幸福就越多。

36 恩格斯说: 马布利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是“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 ——《马恩选集》第3卷,第721页

37 ●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 巴贝夫( ) 法国革命家、平等派运动领袖。他生活在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直接组织平民武装起义,曾经三次被捕,最后慷慨就义。 代表作:《永久地籍册》

38 实现社会平等是巴贝夫学说的核心内容,其理想社会制度是“平等共和国”
他指出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奴隶的、 无耻的和饥饿的不平等制度。 ◆每一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上都应是平等的; ◆土地和财产及其产品都应当是公有的; ◆分配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平等共和国 必须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劳动人民革命专政

39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 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的必然性。 ② 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 ③ 明显带有绝对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40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的“实业制度” 傅立叶(法)的“和谐制度” 欧 文(英)的“公社制度” 圣西门 傅立叶
欧 文(英)的“公社制度”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41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圣西门( ) 法国思想家,出身法国贵族世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投身革命洪流,完成了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转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又促使他深入研究社会问题。 代表作:《论实业体系》、《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

42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政治上:现在的社会完全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到处是没有才能的人统治有才能的人,道德败坏的人支配善良的公民。
经济上:造成工人贫困的重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政府的剥削和官员的贪赃。 意识形态上:其特征是冷酷的利已主义。它使人们道德沦丧,精神低下,贪得无厌,对公益事业毫不关心。

43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是一种进步。
人类社会真正的“黄金时代”应当是“实业制度”。它是人类合乎理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人民享有最大自由。 只要呼吁统治者颁布一道法令,就可以建立实业制度。

44 圣西门认为禁欲主义应当摒弃: 实业制度中人们吃得最好,穿得最美,拥 有很好的住宅,可随意旅行,享受世上最美 妙的东西;而且人们的智力水准也很高,能 运用自然规律、鉴赏艺术、富有诗情画意。 实业制度的结构: 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由最有才能的学者组成最高科学委员会,主管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由最优秀的实业家(即工人、农民、工厂主、商人和银行家)组成最高行政委员会。

45 圣西文的实业制度 人人劳动,有计划组织生产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个人的收入与其才能和贡献成正比; 实业制度的结构: 最高 权力 机构
实业家(工人、农民、工厂主、商人和银行家)组成,主管生产、财政、行政 最高行政 委员会 最高 权力 机构 最高科学 委员会 最有才能的学者组成, 主管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46 ●傅立叶的“ 和谐制度” 傅立叶( )法国思想家。出生于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经商。法国大革命以后显露的新的社会矛盾,促使他从一个商人转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代表作有《全世界和谐》、 《新世界》、《论商业》等。

47 傅立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复活的奴隶制,工厂是温和的苦役场所; ◆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着冷酷的利己主义。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希望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

48 恩格斯在评论傅立叶时说: (《马恩选集》第3卷610、615页)
“傅立叶不仅是批评家,他的永远开朗的性格还使他成为一个讽刺家,而且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之一”。“在傅立叶的著作中,几乎每一页都放射出对备受称颂的文明造成的贫困所作的讽刺和批判的火花。” (《马恩选集》第3卷610、615页)

49 傅立叶设计“和谐制度”, 其基本单位是“法朗吉”
傅立叶设计“和谐制度”, 其基本单位是“法朗吉” “法朗吉”是以自愿为原则的生产和消费的协作组织。 消灭了私人经营,代之以集体组织生产与消费; 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城市与农村、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资本主义竞争将为社会和谐的劳动竞赛所代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由有计划的生产所代替。 实行按劳动、才能和资本分配的原则。

50 ●欧文的“ 公社制度” 欧文( )英国著名的实业家、思想家。出生手工艺人家庭, 1813年开始著书立说,由一个慈善家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1824年带着4个儿子和一些学生到美国创办“ 新协和公社”,试验失败。此后转向领导工人运动,成为工人运动领袖。 代表作:《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等。

51 欧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私有制、宗教、现存的婚姻制度是资本主义的三大祸害,其中最主要的祸害是私有制。
私有制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私有制把人变成了魔鬼,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传统的宗教维护私有财产,起着欺骗、毒害人民思想的作用。 现行的婚姻制度则以私有财产和宗教信仰为基础,给儿童和妇女带来极大的痛苦。

52 欧文设计的理想社会: “新和谐劳动公社联合体”。 生产资料是公有制。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 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公社的最高权力归全体社员大会,一切重大问题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公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机构是公社总理事会,另外还有由全体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种专业委员会。 公社没有警察、法庭、监狱和军队。

53 恩格斯称赞欧文 “具有像孩子一样单纯的高尚的性格,同时又是一个少有的天生的领导者”。“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的一切社会运动、一切实际进步,都是和欧文的名字联在一起的。” ——(《马恩选集》第3卷611、614页)

54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 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② 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③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尝试。

55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①在历史观中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为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丰富思想资料;
②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材料; ③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主张和天才的预测; ④巴贝夫、欧文等人通过试验示范和暴力革命的形式,不倦地实践着其理论主张。

56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7 社会主义先驱者的思想为什么是空想的?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马恩选集》第3卷724页

58 对社会主义 思想的形成, 你从中获得什么 启示? 为什么?

59 2、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A.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和激化; B.社会政治条件: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思想文化条件。

60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A.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6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力量、途径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客观条件:社会条件、阶级基础、思想材料

62 (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 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党 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 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 展规律的理论,是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 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 学说。

63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1)它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 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巴黎公社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1)它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 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它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的革命; (3)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它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64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列宁),“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65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问题 ① 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是对反革命的暴力镇压的反抗。暴力是不得已的手段,也是最后的选择。(非天生喜欢暴力)
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66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问题 ② 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是针对旧的国家机器特别是镇压机器,不是针对个人,其直接目的是夺取政权。(非恐怖主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开国大典

67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问题 ③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往往结合若干和平手段进行。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68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和平方式问题 经典作家设想: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认为英、美有可能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时,也曾认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69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和平方式问题 现实中通过选举取得执政权的事例: 摩尔多瓦共产党在2001年和2005年两次议会大选中获胜;
总统沃罗宁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长期在两个邦执政。 巴塔查尔吉 印度西孟加拉邦

70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和平方式问题 和平过渡方式的尝试:
—1973.9,阿连德在智利大选后出任总统,进行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平过渡”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的尝试。

71 问题:资本主义能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即资本主义能否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扬 弃,而不通过无产阶级任何方式的革命, 自己生长出社会主义或最终长入社会主义? 我们认为,无论资本主义怎样发展,它向社会主义转变总是要经过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而不会自发地完成。 通过和平手段取得革命的胜利,与为了求得和平而放弃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

72 3、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同时发生论”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 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
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 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 …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恩选集》第1卷241页

73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同时发生论” 的理论价值
① “同时发生”主要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所有国家;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而不是某一天或某一刻。 ② “同时发生”的理论依据: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关系在世界上的扩展。(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③世界视野与国际立场,并且蕴含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国际性质。

74 ●列宁的“一国数国胜利论”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 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
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内获得胜利。”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 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 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 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 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75 ●列宁的“一国数国胜利论” 的贡献 ①客观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②从革命过程和理论依据上补充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发生的论断。
●列宁的“一国数国胜利论” 的贡献 ①客观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②从革命过程和理论依据上补充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发生的论断。 ③把一国率先胜利的论断与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联系起来。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该理论变成了现实。 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贡献

76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77 ●十月革命后面临的历史课题 在一个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包围封锁 之中的、资本主义仅有中等程度发展、 小生产者占人口多数的经济文化落后的
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78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 社会主义的探索
1、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1918年春) 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大工业、土地国有化),列宁制定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

79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1918年夏-1921年春)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实行广泛(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流通领域取消一切私人贸易,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和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分配消费品; 实行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80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特点: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度的国家 垄断,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经济。 历史作用:
作为一种被迫采取的临时性政策的实施,保证了百万红军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和战争的需要; 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列宁在1918

81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脱离了经济政治发展水平;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列宁全集》第41卷第10页) 但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

82 3、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3-1924年)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实行粮食税。剩余农产品归农民支配,可以自由买卖。 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发展租让制、租借制、合作社、代销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83 (2)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
●多种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以市场为取向,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办事。 意义:扭转危机,活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 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善了工农 关系及其物质文化生活。 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大转变,标志 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经济比较落后的 小农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4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①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②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③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④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另外,还有执政党建设、国家政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思想。

85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 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农业集体化; 高速度发展经济和文化; 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86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基本特征:过度集中。 (1)经济方面:
●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主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在经济体制方面,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

87 (2)政治方面: 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领导干部终身制。 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88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 这一模式适应当时苏联社会 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需要.
(1)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到强大的工业国家的飞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其建设成就也为反法西斯战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89 4、苏联模式的弊端 ① 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 ② 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③ 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④ 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经济建设缺乏活力。

90 问题思考 ●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运行吗?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和逐步僵化与 苏联解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其解体的一
个重要诱因; 但是,苏联模式与苏联解体之间并不存 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91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
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二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5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国家数量的1/14、世界领土的1/4、世界总人口的1/3。

92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 1944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5年波兰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61年古巴共和国成立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93 (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1、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 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 和被压迫人民,推动了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潮流; 4、引导着当代世界人民的 前进方向。

94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最后也是最进步 的新型国家政权。
1、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 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 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 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95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2、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 (1)无产阶级专政是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相结
合的国家。(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2)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3)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96 3、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的必要性
3、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2)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97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其本质特征;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又有根本区别; 5、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99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 基本特征的论述 1、马恩设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2)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调节生产;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没有商品生产、货币交换; (5)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100 2、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 (1)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2)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

101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 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 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2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革命的客观形势与主观条件所决定的;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作用的结果。

103 关于革命爆发问题,要注意: 关于规律作用问题,要注意: 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根本条件,但并不是直 接条件,并不等于直接的革命形势和革命的主观
力量的成熟。 落后国家往往成为各种矛盾汇集地,容易出现革 命形势。 关于规律作用问题,要注意: 相对落后不等于绝对落后。不论俄国还是中国, 都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 从历史上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由薄弱环节突破, 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

104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05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3、时代和实践发展与各国选择的差异。

106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107 观看学生作品: 《问题中国》

108 课堂讨论: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 实践的不尽人意?

109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10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 走向辉煌
1、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 (1)它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2)它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它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111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 走向辉煌
2、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1)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方向)。 (2)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3)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1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0世纪40年代,南斯拉夫走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苏联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改革,但成效不大。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改革。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改革。

113 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资产阶级自由 化的改革观 马克思主义 的改革观 具体经济体制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得以 完善和发展
对象 对象 具体经济体制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 结果 结果 社会主义得以 完善和发展 葬送社会主义 的前途

11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 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15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1、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思想基础)。

116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1、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有前途的阶级;肩负伟大历史使命,革命最彻底、最有政治远见、最大公无私的阶级;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且在斗争中不断成熟,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 3、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但并不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

117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 而奋斗的党
1、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高纲领。

118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 谋利益的党(宗旨)
1、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2、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

119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 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组织原则)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120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 领导核心 1、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2、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3、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121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
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122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 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 要内容。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Download ppt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