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蛋白质(Protein)
2
本章主要内容(Content)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蛋白质的一般性质(General aspects) 结构
蛋白质-水相互作用,影响蛋白质水溶性的因素 蛋白质-脂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蛋白质变性产生的效应 导致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 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
3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Functional Properties)
定义与分类 水化性质 溶解度与粘度、凝胶作用 组织化 热凝结和形成、纤维的形成 热塑挤压、面团 乳化性质 乳化能力与乳化稳定性 起泡作用 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蛋白质的营养特性(Nutritional properties) 蛋白质的开发利用(Utilization) 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浓缩蛋白质与分离蛋白质 利用微生物生产蛋白质——单细胞蛋白
4
第一节 引言(Introduction)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病毒,细菌,激素,植物和动物细胞原生质都是以蛋白质为基础的。
酶是蛋白质 已经发现数以千计的酶。 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构成的聚合物。
5
一、蛋白质的分类: (一)根据组成分类 简单蛋白质(homoproteins) 在细胞中未经酶催化改性的蛋白质。仅含有氨基酸。
结合蛋白质(conjugated proteins)或杂蛋白质(heteroproteins) 经过酶催化改性的或与非蛋白质组分复合的蛋白质。含有氨基酸和其它非蛋白质化合物。 辅基(prosthetic proteins) 结合蛋白中的非蛋白质组分。
6
结合蛋白质包括: 核蛋白(Nucleoproteins)(核蛋白体) 糖蛋白(Glycoproteins)(卵清蛋白、κ-酪蛋白)
磷蛋白(Phosphoproteins)(α-和β-酪蛋白、激酶、磷酸化酶) 脂蛋白(Lipoproteins)(蛋黄蛋白质、几种肌浆蛋白质) 金属蛋白(Metalloproteins)(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几种酶)。
7
(二)根据大体上的结构形式分类 球蛋白(Globular proteins)以球状或椭圆状存在的蛋白质,由多肽链自身折叠而成;
纤维状蛋白(Fibrous proteins) 棒状分子,含有相互缠绕的线状多肽链(例如,原肌球蛋白、胶原蛋白、角蛋白和弹性蛋白)。纤维状蛋白也能由小的球状蛋白经线性聚集而成,例如肌动蛋白和血纤维蛋白。 大多数酶是球状蛋白,而纤维状蛋白总是起着结构蛋白的作用。
8
二、蛋白质的生物功能 酶 结构蛋白 收缩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微管蛋白) 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传递蛋白(血清蛋白、铁传递蛋白、血红蛋白) 抗体(免疫球蛋白) 储藏蛋白(蛋清蛋白、种子蛋白) 储藏蛋白主要存在于蛋和植物种子中。 保护蛋白(毒素和过敏素)。
9
肌束膜 血管 骨骼肌 肌束 腱 肌外膜, 肌外衣 肌内膜,肌纤维衣
10
食品蛋白质 易于消化 无毒 富有营养 显示功能特性 来源丰富
11
表4-1 常用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食物 蛋白质 食物 蛋白质 食物 蛋白质 (%) (%) (%) ───────────────────────── 猪肉 鸡蛋 花生 牛肉 稻米 大豆 羊肉 小麦 菠菜 鸡肉 小米 油菜 肝 玉米 大白菜 1.1 脑 高梁 白萝卜 0.6 鲤 小麦粉 桔子 牛乳 红薯 苹果
12
第二节 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氨基酸的一般性质 (一)一般结构和分类
第二节 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氨基酸的一般性质 (一)一般结构和分类 蛋白质含有碳、氢、氧和氮等元素,有些含有硫或磷元素,少数还含有锌、铁、铜、锰等元素。不同的蛋白质其组成和结构也不同。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其平均值为16%。
13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除了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外都是α-氨基酸。
都是L-型的α-氨基酸。 决定物化性质
14
蛋白质中常见氨基酸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归纳为六类
中性氨基酸 一氨基,一羧基 Gly(甘),Ala(丙),VAL(缬), LEU(亮), ILE(异亮) 酸性氨基酸 一氨基,二羧基 ASP(天冬),GLU(谷) 碱性氨基酸 二氨基,一羧基 ARG(精),LYS(赖) 含羟氨基酸 一氨基,一羧基,一羟基 SER(丝),THR(苏) 含硫氨基酸 一氨基,一羧基,一巯基 CYS( 半胱氨酸),MET(蛋) 含环氨基酸 一氨基,一羧基,一环 PHE(苯丙),TRP(色), HIS(组),PRO(脯),TYR(酪)
15
按侧链基团的极性可分为四类 非极性氨基酸或疏水性氨基酸。含有脂肪族(Ala、Ile、Leu、Met、Pro和Val)和芳香族侧链的氨基酸(Phe,Trp)是疏水的。 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侧链与水结合氢键如: SER,THR,TYR,CYS, GLY。 在pH7时(生理条件下)带正电荷的极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如LYS,ARG,HIS。 在pH7时(生理条件下)带负电荷的极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 如ASP,GLU。 碱性和酸性氨基酸具有很强的亲水性。
16
甘丙缬亮异脂链 丝苏半蛋羟硫添 脯酪色苯杂芳环 天谷精赖组酸碱
17
必需氨基酸 有些氨基酸,机体合成不足,必需从食物或饲料中供给,如果食物或饲料中缺乏这些氨基酸,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人体必需氨基酸有LYS,PHE, VAL, MET, TRP, LEU, ILE及THR八种,此外,HIS对于婴儿的营养也是必需的。
18
(二)氨基酸的立体化学 除甘氨酸外都具有旋光性。 在植物或动物组织的蛋白质水解物中,仅发现L-型异构体。
19
ILE和THR的-碳原子也是不对称的,因此他们都有4个对映体。
20
(三)氨基酸的酸碱性质:离子化 在中性pH范围,α-氨基和羧基都处在离子化状态,此时是偶极离子或两性离子。两性电解质。
偶极离子以电中性状态存在时的pH被称为等电点(pI)。
21
当—COO-和—COOH的浓度相等时的pH被称为pKa1(即离解常数a1的负对数)。
当—NH3+和—NH2浓度相等时的pH被称为pKa2。
22
除α-氨基和α-羧基外,Lys、Arg、His、Asp、Glu、Cys和Tyr的侧链也含有可离子化的基团。
pI 计算 除α-氨基和α-羧基外,Lys、Arg、His、Asp、Glu、Cys和Tyr的侧链也含有可离子化的基团。 侧链不含有带电荷基团的氨基酸,pI=(pKa1 + pKa2)/2 酸性氨基酸,pI=(pKa1 + pKa3)/2 碱性氨基酸,pI=(pKa2 + pKa3)/2 *:下标1、2和3分别指出α-羧基、α-氨基和侧链上可离子化的基团。
24
(四)氨基酸的疏水性 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组分侧链上极性(带电或不带电)和非极性(疏水)基团的分布。
氨基酸在水中和极性溶剂(例如乙醇)中的相对溶解度决定着氨基酸以及多肽和蛋白质的疏水性。如果不考虑活度系数,那么1摩尔氨基酸从乙醇转移到水溶液的自由能变化可表示 氨基酸的疏水性。 ΔGt(Et→W)
25
ΔGt,Val=ΔGt,Gly+ΔGt,异丙基侧链
ΔGt,异丙基侧链=ΔGt,Val-ΔGt,Gly
27
具有大的正的ΔGt的AA侧链 具有负的ΔGt的AA侧链 疏水性强 优先选择处在有机相 倾向于配置在蛋白质分子的内部 亲水性的
配置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
28
(五)氨基酸的光学性质 Trp、Tyr和Phe在近紫外区(250-300 nm)吸收光。Trp和Tyr在紫外区还显示荧光。
氨基酸所处环境的极性影响它们的吸收和荧光性质,因此可以将氨基酸光学性质的变化作为考察蛋白质构象变化的手段。
29
二、氨基酸的化学反应性 存在于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分子中的反应基团 氨基、羧基、巯基、酚羟基、羟基、硫醚基(Met)、咪唑基和胍基
30
与茚三酮反应 常用来定量游离氨基酸。 1摩尔的氨基酸,产生1摩尔的氨、醛、CO2和二氢化茚亭。释放出的氨随即与1摩尔茚三酮和1摩尔二氢化茚亭反应生成一种被称为Ruhemann’s紫的紫色物质,后者在570 nm显示最高吸收。 脯氨酸和羟基脯氨酸产生一种黄色物质,它在440 nm显示最高吸收。
31
与邻-苯二甲醛反应 当存在2-巯基乙醇时氨基酸与邻-苯二甲醛反应(1,2-苯二甲醛)反应生成高荧光的衍生物,它在380 nm激发时在450 nm具有最高荧光发射。
32
与荧光胺反应 含有伯胺的氨基酸、肽和蛋白质与荧光胺反应成高荧光的衍生物,它在390 nm激发时,在475 nm具有最高荧光发射。此法能被用于定量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和肽。
33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 (一)一级结构 一、蛋白质的结构水平 一级结构 指氨基酸在蛋白质分子中按一定顺序以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 一、蛋白质的结构水平 (一)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 指氨基酸在蛋白质分子中按一定顺序以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 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有20种。
34
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 C—O键仅有60%的双键性质而C—N键亦有40%的双键性质.
N-Cα和Cα-C键具有转动自由度,分别被定义为φ和ψ两面角,也称为主链扭转角。 理论上φ和ψ具有360度转动自由度,但实际转动自由度由于Cα原子上侧链原子的立体位阻而被限制.
35
多肽链主链基本上可被描述为通过Cα原子连结的一系列 -Cα-CO-NH-Cα-平面
37
几乎所有的蛋白质肽键都以反式构型存在在热力学上反式比顺式稳定
38
(二)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多肽链的某些部分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即沿着肽链轴所采取的特有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多肽链的某些部分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即沿着肽链轴所采取的特有的空间结构。 连续的氨基酸残基采取同一套φ和ψ扭转角时就形成周期性的结构。氨基酸残基侧链之间近邻或短距离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局部自由能下降,这就驱动了φ和ψ角的扭转。 非周期性或随机结构是指连续的氨基酸残基具有不同套的φ和ψ扭转角所形成的区域。
39
1. 螺旋结构 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的φ和ψ角按同一套值扭转。 通过选择不同的φ角和ψ角 组合,理论上可能产生几种几何形状的螺旋结构。
通过选择不同的φ角和ψ角 组合,理论上可能产生几种几何形状的螺旋结构。 在蛋白质分子中仅存在三种螺旋结构,即α-螺旋、310-螺旋和π-螺旋。
40
α-螺旋 每圈包含3.6个AA残基。每一个AA转角为100˚。侧链按垂直于螺旋的轴的方向定向。
依靠氢键稳定。每一个残基的N-H基与前面第四个残基的C=O基形成氢键,在此氢键圈中包含13个主链原子;于是α-螺旋有时也被称为3.613螺旋。氢键平行于螺旋轴而定向。氢键的N、H和O原子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 α-螺旋能以右手和左手螺旋两种方式存在,右手螺旋较稳定。 天然蛋白质中只存在右手α-螺旋。
41
Alpha helix
43
脯氨酸残基的影响 在脯氨酸残基中,N-Cα键不可能再转动,φ角具有70°的固定值。 由于在N原子上不存在H,不能形成氢键。
脯氨酸残基的上述两个特征使含有脯氨酸残基的片断不能形成α-螺旋。 脯氨酸残基 α-螺旋的中止物。脯氨酸残基含量高的蛋白质倾向于采取随机或非周期性的结构。 在β-酪蛋白和αs1-酪蛋白中脯氨酸残基分别占氨基酸残基数的17%和8.5%,在这两种蛋白质分子中不存在α-螺旋结构。
44
聚脯氨酸能形成两种结构 聚脯氨酸I 左手螺旋,每圈3.3AA残基,肽键为顺式结构 聚脯氨酸II 左手螺旋,每圈3AA残基,肽键为反式结构。
聚脯氨酸II比聚脯氨酸I 更稳定 这种结构存在于胶原蛋白中
46
Every third amino acid is a glycine, and many of the remaining amino acids are proline or hydroxyproline. In this structure, the researchers placed a larger alanine amino acid in the position normally occupied by glycine, showing that it crowds the neighboring chains. A special amino acid sequence makes the tight collagen triple helix particularly stable.
47
2. β-折叠片结构 一种据齿形结构。它比α螺旋较为伸展
48
Beta sheet
50
主链上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按垂直于片状结构 的平面定向。
氢键只可能在多肽链的两个片断之间形成。 在反平行β-折叠片结构中,N-H…O原子处在一 条直线上(0氢键角),增加了氢键的稳定性。 反平行β-折叠片结构比平行β-折叠片结构更 为稳定。
51
含有高比例的β-折叠片结构的蛋白质一般呈现高变性温度。
当α-螺旋类型的蛋白质溶液经加热和冷却时,α-螺旋结构通常转变成β-折叠片结构。β-折叠片结构不会转变成α-螺旋结构。
52
β-弯曲(β-bend)或β-旋转(β-turn)
β-折叠片结构中多肽链反转180°就形成β-旋转。 一个β-旋转结构包含4个氨基酸残基,此结构由氢键所稳定。最常见于β-旋转结构中的氨基酸残基是Asp、Cys、Asn、Gly、Tyr和Pro。
53
Beta turn
55
(三)三级结构
56
三级结构的形成包括在蛋白质中各种不同的基团之间相互作用(疏水、静电和范德华尔)和氢键的优化,使得蛋白质分子的自由能尽可能地降至最低。
一级结构决定着蛋白质分子的形状。含有大量的并均匀地分布在氨基酸序列中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将呈拉长或棒状。含有大量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将呈球状。 大多数蛋白质由100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构成。
57
Structures such as the ball and stick (top left) or spacefilling (top right) versions of myoglobin are complete and accurate, but are bit overwhelming.
58
More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s such as the ribbon diagram (right) omit unnecessary detail, but succeed in highlighting specific aspects of structure such as the helical components.
61
(四)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亚基非共价结合的结果。 稳定四级结构的键或力除了二硫键外和稳定三级结构的是相同的。
64
(五)蛋白质结构中的相互作用和键 ---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
(五)蛋白质结构中的相互作用和键 ---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 蛋白质的天然构象是一种热力学状态,在此状态有利的相互作用达到最大,不利的相互作用降到最小。 蛋白质的稳定性 使蛋白质分子能达到和保持它们的天然构象的一种状态,但这并不排除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构象的调整。 影响蛋白质折叠的作用力包括两类: (a)蛋白质分子固有的作用力所形成的分子内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和空间相互作用(steric interaction) (b)受周围溶剂影响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
65
1. 空间相互作用 大多数氨基酸残基含有庞大的侧链,某些扭角是不可能存在的。
理论上φ和ψ角在具有360°的转动自由度,实际上由于侧链原子的空间位阻而使它们的转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2. Van der Waals 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之间。原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小;距离减小,吸引力逐渐增大;如果距离进一步减小,斥力将增大。 中性原子之间偶极-诱导偶极和诱导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 吸引能6次方反比于相互作用的原子间的距离,而排斥相互作用7次方反比于该距离。 范德华尔相互作用对于蛋白质的折叠和稳定性的贡献是很显著的。
66
3. 静电相互作用 蛋白质含有一些带有可离解基团的氨基酸残基。 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0时的pH被定义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在中性pH,Asp和Glu残基带负电荷,而Lys、Arg和His带正电荷;在碱性pH,Cys和Tyr残基带负电荷。在中性pH,蛋白质分子带净的负电荷或净的正电荷,这取决于分子中负电荷和正电荷残基的相对数目。 蛋白质分子净电荷为0时的pH被定义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等离子点是指不存在电解质时蛋白质溶液的pH。
67
除少数例外,蛋白质中几乎所有的带电基团都分布在分子的表面。
排斥作用或许会导致蛋白质结构不稳定。吸引作用有助于蛋白质结构的稳定。 处在蛋白质分子表面的带电基团对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没有重要的贡献。 水溶液中水的介电常数高,引力和排斥力均小。 处在蛋白质分子内部的带电基团对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环境的介电常数比水的小,引力和排斥力均大。
68
4. 氢键 主要通过羰基及亚氨基通过氢氧而形成的一种键。
蛋白质含有一些能形成氢键的基团。可在两肽链间,或一条肽链的不同部位形成氢键。 在α-螺旋和β-折叠片结构中肽键的N-H和C=O之间形成了最大数目的氢键。 氢键对于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保持蛋白质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70
5.疏水相互作用 在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水与非极性基团之间热力学上不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水溶液中水结构诱导的非极性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在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非极性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蛋白质折叠成独特的三维结构的主要原因,
71
6. 二硫交联 二硫键(-S-S-) 两个硫原子间的化学键
由二个半胱氨酸分子通过脱氢氧化而结合成的一种化学键。键能很大( 千卡/ 摩尔),对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二硫键数目多、稳定,如毛、发。 天然存在于蛋白质中的唯一的共价侧链交联。既能存在于分子内,也能存在于分子间。 在单体蛋白质中二硫键的形成是蛋白质折叠的结果。二硫键一旦形成就能帮助稳定蛋白质的折叠结构。
72
7. 金属离子 总之,一个独特的三维蛋白质结构的形成是各种排斥和吸引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几个共价二硫键的净结果。
一些蛋白质结合特定的金属离子,如钙,镁和钠离子等。这种结合能稳定蛋白质的结构 稳定的机制或许是通过中和电荷的效应和促进其他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的分子构型更牢固)。 α-淀粉酶蛋白 钙稳定酶蛋白的构象。 牛乳清蛋白天然结构稳定的必需条件是结合钙离子。 总之,一个独特的三维蛋白质结构的形成是各种排斥和吸引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几个共价二硫键的净结果。
73
第四节 蛋白质的变性 一、概述 蛋白质变性的一般概念
第四节 蛋白质的变性 一、概述 蛋白质变性的一般概念 外界因素的作用使构成空间结构的氢键等副键遭受破坏,导致蛋白质的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变化,天然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则解体,有秩序的螺旋型,球状构型变为无秩序的伸展肽链,使天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改变并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变性过程是可逆的,例如,有的蛋白质在加热时发生变性,冷却后,又可复原。 可逆变性一般只涉及蛋白质分子的三级和四级结构变化, 不可逆变性能使二级结构也发生变化。 如果二硫键起着稳定蛋白质构象的作用,那么它的断裂往往导致不可逆的变性。
74
蛋白质变性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表现为: (1)因疏水性基团的暴露而导致溶解度的下降 (2)结合水能力的改变
(1)因疏水性基团的暴露而导致溶解度的下降 (2)结合水能力的改变 (3)失去生物活力(酶活力或免疫活力) (4)对蛋白酶的敏感性(肽键暴露) (5)蛋白质固有粘度增加 (6)没有结晶能力
75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物理因素: 温度、紫外线、超声波、高压等。 化学因素: 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类、脲、胍、表面活性剂等。
76
二、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一)物理因素 1. 热 最常见的变性现象,热变性。 热变性所需温度与蛋白质本质、纯度和pH值有关。
蛋白质受热变性的机理 在较高温度下,保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的那些副键断裂,破坏了肽链的特定排列,原来在分子内部的一些非极性基团暴露到了分子的表面,因而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促进了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结合而凝集,形成不可逆的凝胶而凝固。
77
氢键、静电和范德华尔相互作用具有放热的性质。它们在高温下去稳定而在低温下稳定。
疏水相互作用是吸热的。它们在高温下稳定,而在低温下去稳定。然而,疏水相互作用的稳定性也不会随温度的提高而无限制地增强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在60-70℃时达到最高。 构象熵:-TSconf
79
一般认为,温度愈低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愈高,但并非总是如此。
肌红蛋白和T4噬菌体突变株溶菌酶-冷诱导变性。
80
极性和非极性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蛋白质的分子中极性相互作用超过非极性相互作用,蛋白质在冻结温度和低于冻结温度时比较高温度时更稳定。 蛋白质的稳定主要依靠疏水相互作用时,蛋白质在室温时比在冻结温度时更稳定。
81
含有较高比例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尤其是Val、Ile、Leu和Phe)的蛋白质比亲水性较强的蛋白质一般更为稳定。
蛋白质的平均疏水性和热变性温度之间的正相关只是一个近似,二硫键、盐桥等对蛋白质的稳定性也有贡献。
82
影响热变性的因素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 蛋白质分子中的-SH 含量与变性蛋白质在水中凝固作用成正比。如大豆蛋白质(含硫氨基酸较少)
脯氨酸或羟脯氨酸能阻碍蛋白质分子彼此形成交联,使蛋白质不易凝固。如醇溶谷蛋白(含脯及羟脯氨酸较多) 。
84
(2)温度 一般是在50-70℃之间 蛋白质凝固的温度因其种类而不同,
容易凝固的蛋白质有可溶性清蛋白和球蛋白。如牛乳中含有酪蛋白,有少许乳清蛋白,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牛乳不易凝。
86
(3)水 水分愈少所需变性温度愈高。 水能显著地促进蛋白质的热变性。干蛋白质粉对热变性是非常稳定的。
在干燥状态,蛋白质具有静止的结构,多肽链段的移动受到限制。水分含量的增加,水合作用和水部分地穿透至蛋白质结构的空洞的表面导致蛋白质的肿胀。蛋白质的肿胀提高了多肽链的移动性和柔性,使蛋白质分子可以采取动力学上更为熔融的结构,当加热时,此动力学上柔性结构比起干燥状态能提供给水更多的机会接近盐桥和肽的氢键,于是造成较低的Td值。
89
(4)电解质 蛋白质凝固温度因电解质的存在而降低,其反应速度则增加,化合价大的离子易使蛋白质凝固。例如制造豆腐时,豆浆中的球蛋白仅加热是不会凝固的,但在70℃以上添加氯化镁或硫酸钙即可凝固。 (5)氢离子浓度 蛋白质凝固温度,亦受氢离子浓度的影响,一般在等电点范围内,最易凝固(分子间容易靠近)。加酸过多至pH4.8以下,则凝固温度上升,甚至不会凝固。
90
2. 冷 低温能导致一些蛋白质的变性。 一些在室温下稳定的酶在0℃时变得较不稳定。 一些蛋白质在低温时聚集或沉淀。
高疏水性-极性氨基酸比例的组成及结构决定疏水相互作用,易低温变性。
91
3. 机械处理 揉搓、振动、打擦等操作产生的机械剪切可能使蛋白质变性。揉搓或滚压产生剪切力可打破α螺旋。
当一个转动的叶片产生高剪切时,造成亚音速的脉冲,在叶片的尾随边缘也出现空化,导致蛋白质变性。剪切速度愈高,蛋白质变性程度愈高。 高温和高剪切力相结合能导致蛋白质不可逆的变性。
92
4. 压力 压力诱导蛋白质变性主要是因为蛋白质是柔性的和可压缩的。球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内部有一些空穴仍然存在,这使得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可压缩性。 压力诱导的蛋白质变性是高度可逆的。 大多数纤维蛋白无空穴,故其对静水压的稳定性较高。 大多数蛋白质在100~1200 Mpa压力下诱导变性。 压力诱导转变的中点出现在400~800 Mpa。 高压处理:灭菌和蛋白质的凝胶。
93
5. 辐照 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吸收紫外线,若能量高,能打断二硫键。其它射线能起氧化或打破共价键作用。 6. 界面 当分子吸附在水和空气、水和非水液体或水和固体的界面时,通常会导致不可逆变性。
94
(二)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 1. pH 常温下,大多数蛋白质仅在pH4-10的范围内是稳定的。 酸碱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机理
95
pH诱导的蛋白质变性多数是可逆的 然而,如果肽键的部分水解,Asn和Gln的脱酰胺,巯基的破坏,或者聚集作用能导致蛋白质的不可逆变性。
酸和碱可以加速热变性。 一般水果罐头的杀菌温度较蔬菜低。
96
碱金属作用有限,碱土金属具有较高的能力,过渡金属容易反应,其中许多能形成络合物。用螯合剂除去这些金属离子,降低蛋白质对热和蛋白酶的稳定性。
2. 金属 碱金属作用有限,碱土金属具有较高的能力,过渡金属容易反应,其中许多能形成络合物。用螯合剂除去这些金属离子,降低蛋白质对热和蛋白酶的稳定性。 3. 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 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大量的有机溶剂,能引起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影响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 非极性侧链在有机溶剂中比在水中更易溶解,因此会削弱疏水相互作用。
97
4. 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 (1)一些有机化合物,如脲素和盐酸胍(GuHCl)的水溶液,能打断氢键导致蛋白质不同程度的变性。这些物质通过提高疏水氨基酸残基在水相的浓度,也降低了疏水相互作用。 (2)表面活性剂是强有力的变性剂。其作用如同蛋白质疏水区和亲水环境的媒介物,打断了疏水相互作用。
98
5. 促溶盐(chaotropic salts)和变性
盐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 在低浓度时,离子通过非特异性的静电相互作用与蛋白质作用,此类蛋白质电荷的静电中和一般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完全的电荷中和出现在离子强度等于或低于0.2,与盐的性质无关。 在较高的浓度(>1M),盐具有影响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离子特异效应,像Na2SO4和NaF这样的盐能促进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而NaSCN和NaClO4的作用相反。
99
阴离子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甚于阳离子 图 6-17 各种钠盐对处在pH7.0下β-乳球蛋白变性温度的影响。
Δ-NaCl,□-NaBr, ●-NaClO4,▲-NaSCN,■-脲素, o –Na2SO4
100
在等离子强度下各种阴离子影响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能力一般遵循下面顺序(Hofmeister系列或促溶)系列。
F-<SO42-<Cl-<Br-<I-<ClO4-<SCN-<Cl3CCOO- 氟化物、氯化物和硫酸盐是结构稳定剂,而其它阴离子盐是结构去稳定剂。NaSCN和NaClO4是强变性剂。 高浓度的盐总是对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101
稳定蛋白质的盐能促进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并与蛋白质微弱地结合。
使蛋白质不稳定的盐能降低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并与蛋白质强烈地结合。
102
(六)还原剂 还原剂能还原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交联,因而改变了蛋白质的构象。
103
第五节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3学时)
一、蛋白质水合 二、蛋白质溶解度 三、蛋白质的界面性质 乳化 气泡 四、风味结合 五、粘度 六、凝胶化作用
104
食品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Functionality: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proteins in food systems during processing, storage, preparation and consumption。
105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粘度{viscosity (thickening)} 凝胶作用(gelation) 组织好(texturization ) 湿润性(wettability) 分散性(dispersibility) 溶解度(solubility) 起泡性(foaming) 乳化性(emulsification) 风味结合( flavor binding )
106
食品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功能作用 功能 机制 食品 蛋白质种类 溶解性 亲水性 饮料 乳清蛋白 粘度 水结合、流体动力学分子大小和形状
汤、肉汁、色拉调味料和甜食 明胶 水结合 氢键、离子水合 肉、香肠、蛋糕和面包 肌肉蛋白质、鸡蛋蛋白质 凝胶作用 水截留和固定、网状结构形成 肉、凝胶、蛋糕、焙烤食品和奶酪 肌肉蛋白质、鸡蛋和乳蛋白质 粘结—粘合 疏水结合、离子结合和氢键 肉、香肠、面条和焙烤食品 肌肉蛋白质、鸡蛋蛋白质和乳清蛋白质 弹性 疏水结合和二硫交联 肉和焙烤食品 肌肉蛋白质和谷物蛋白质 乳化 在界面上吸附和形成膜 香肠、大红肠、汤、蛋糕和调味料 肌肉蛋白质、鸡蛋蛋白质和乳蛋白质 起泡 界面吸附和形成膜 搅打起泡的浇头、冰淇淋、蛋糕和甜食 鸡蛋蛋白质和乳蛋白质 脂肪和风味物的结合 疏水结合或截留 低脂焙烤食品和油炸面包圈 乳蛋白质、鸡蛋蛋白质和谷物蛋白质
107
与蛋白质功能性质相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大小(size) 形状(shape) 氨基酸组成和顺序(amino acid composition and sequence ) 净电荷和电荷的分布(net charge and distribution of charges) 疏水性和亲水性之比(hydrophobicity/hydrophilicity ratio) 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secondary,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structures) 分子柔性和刚性(molecular flexibility/rigidity ) 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同其它组分作用的能力(ability to interact/react with other components)。
108
蛋白质的两类分子性质 Two molecular aspects of proteins
流体动力学性质(hydrodynamic properties) 粘度、胶凝和组织化……流体动力学性质……大小、形状和柔性。 蛋白质表面性质(protein surface-related properties)。 湿润性、分散性、溶解性、起泡、乳化以及与脂肪与风味物的结合……蛋白质表面的化学性质和地形性质(topographical properties)。
109
食品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类别:
(1) 水化性质( Hydration,蛋白质-水的相互作用) 包括水吸收及保留、湿润性、肿胀、粘着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 (2)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包括沉淀作用、胶凝作用和形成各种其它结构(蛋白质面团和纤维)。 (3)表面性质( protein surface-related properties ) 主要关系到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作用和泡沫特征。
110
一、蛋白质的水合( Protein Hydration )
The interaction of water with other food constituents 取决于水-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分散性、湿润性、肿胀、溶解性、增稠、粘度、持水能力、胶凝作用、凝结、乳化和起泡。
111
1水与蛋白质分子一些基团的相互作用 离子-偶极相互作用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112
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水合能力) water binding capacity (WBC) of proteins
定义: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Grams of water bound per gram of protein when a dry protein powder is equilibrated with water vapor at 90-95% relative humidity.
113
蛋白质的水合能力部分地与它的氨基酸组成有关,带电的氨基酸残基数目愈大,水合能力愈大。
WBC----amino acid composition Charged groups: 6 mol water/ mol residue unchaged groups: 2 mol water/ mol residue Nonpolar group: 1 mol water/ mol residue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charged residues, the greater is the WBC.
114
a: g water/ g protein fC: charged residues in the protein fP: polar residues in the protein fN: nonpolar residues in the protein
115
表5-14 各种蛋白质的水合能力 蛋白质 水合能力(g H2O/g 蛋白质) 纯蛋白质 商业蛋白质产品 核糖核酸酶 0.53 乳清浓缩蛋白
表5-14 各种蛋白质的水合能力 蛋白质 水合能力(g H2O/g 蛋白质) 纯蛋白质 商业蛋白质产品 核糖核酸酶 0.53 乳清浓缩蛋白 溶菌酶 0.34 酪蛋白酸钠 肌红蛋白 0.44 大豆蛋白 0.33 β-乳球蛋白 0.54 胰凝乳蛋白酶原 0.23 血清清蛋白 血红蛋白 0.62 胶原蛋白 0.45 酪蛋白 0.40 卵清蛋白 0.30
116
蛋白质的水化过程
118
Seve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pH, ionic strength, type of salts, temperature, and protein conformation, influence the water binding capacity of proteins.
119
(1)pH 影响蛋白质分子的离子化作用和净电荷数值,从而改变蛋白质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推斥力以及蛋白质分子同水结合的能力。
at their isoelectric pH least hydration Above and below the isoelectric pH proteins swell and bind more water
120
(2) Ionic strength at low concentrations (<0.2 M)
salts increase the water binding capacity of proteins at high salt concentrations results in dehydration of the protein.
121
(3)Temperature WBC of proteins generally decreases as the temperature is raised. 温度升高后,氢键作用和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减弱。 A.加热时,变性和凝聚作用,降低蛋白质的表面积及极性氨基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热时,内部的疏水性氨基酸转向表面。 B. 一些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加热时形成凝胶。如将凝胶干燥,蛋白质网中毛细管作用力使蛋白质吸收的能力显著地增加。
122
(4)Denaturation of Proteins
变性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一般比天然蛋白质约高10%。因为蛋白质变性时,随着一些原来埋藏的疏水基团的暴露,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加。 然而,如果变性导致蛋白质聚集,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会由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而下降。
123
二、蛋白质的溶解度(Solubility)
Protein-Protein + Solvent-Solvent Protein-Solvent 高的起始溶解度是其它功能性质的先决条件。 thickening, foaming, emulsifying, and gelling 只有具有高溶解度乳清蛋白质和一些其它蛋白质才能在乳状液,泡沫和凝胶中表现出良好的功能性质。
124
影响蛋白质溶解性质的主要的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离子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
125
描述食品蛋白质的一些术语 PDI和NSI已被确定为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的法定方法: WSP:水溶性蛋白质 WDP:水可分散蛋白质
PDI和NSI已被确定为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的法定方法:
126
氮溶解度指标(NSI)、溶解度-pH或溶解度-离子强度或溶解度-热处理曲线是食品加工中常进行的试验。
热处理时,大多数蛋白质的溶解度显著地和不可逆地降低。
127
根据溶解度性质的蛋白质分类 (1) 清蛋白(Albumins),能溶于pH 6.6的水。血清清蛋白、卵清蛋白和α-乳清蛋白等。
(2) 球蛋白(Globulins),能溶于pH 7.0的稀盐溶液。大豆球蛋白、菜豆球蛋白和β-乳球蛋白等。 (3) 谷蛋白(Globulins),仅能溶于酸(pH 2)和碱(pH 12)溶液。小麦谷蛋白等。 (4) 醇溶谷蛋白(Prolamines),能溶于70%乙醇。玉米醇溶蛋白和麦醇溶蛋白等。 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是高疏水性蛋白质。
128
其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pH 当pH高于或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净的负电荷或净的正电荷,水分子能同这些电荷相互作用并起着稳定作用。
U-形曲线,最低溶解度出现在蛋白质的等电点附近
129
2. Ionic Strength and Solubility
“盐溶”(salted in) 中性盐的离子在0.1-1M能提高蛋 白质的溶解度。 “盐析” (salted out)中性盐的离子大于1M,蛋白 质的溶解度降低,并可能导致蛋白质沉淀。
131
当离子强度<0.5时,离子中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电荷掩蔽效应对蛋白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蛋白质的表面性质。如果蛋白质含有高比例的非极性区域,那么此电荷掩蔽效应使它的溶解度下降,反之,溶解度提高。 当离子强度>1.0时,盐对蛋白质溶解度具有特殊的离子效应。 硫酸盐和氟化物(盐)逐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在相同的μ,各种离子对蛋白质溶解度的相对影响(提高溶解度)的能力。Hofmeister系列 阴离子(提高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 SO42-<F-<Cl-<Br-<I-<ClO4-<SCN- 阳离子(降低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 : NH4+<K+<Na+<Li+<Mg2+<Ca2+。
132
在等电点pH离子强度和离子类型对羧基血红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133
蛋白质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 S和S0:蛋白质在盐溶液和水中的溶解度 Cs:盐的摩尔浓度; :常数 Ks:盐析常数; Ks:正值 盐析
134
3.Organic Solvents 能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 ethanol or acetone )--降低水介质的介电常数--提高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力(推斥和吸引)。 分子内静电推斥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展开。在此展开状态,介电常数的降低能促进暴露的肽基团之间的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和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分子间静电相互吸引作用。 这些分子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在有机溶剂—水体系中溶解度下降或沉淀。
135
4. Temperature 0-40 ℃蛋白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提高而提高。
温度超过40℃时,由于热动能的增加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展开(变性),蛋白质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促进蛋白质聚集和沉淀。 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136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Protein structure Protein denaturati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Hydration Solubility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137
三、蛋白质的界面性质( Interfacial Properties )
蛋白质稳定乳浊液 牛奶、豆奶等动植物蛋白饮品,奶油、人造黄油、蛋黄酱、色拉调料、香肠等。 蛋白质稳定泡沫食品 面包、蛋糕、冰淇淋、啤酒泡沫
138
Proteins are amphiphilic molecules
Two phases an air-water interface an oil-water interface Protein-stabilized foams and emulsions are more stable than those prepared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surfactants Soybean oil and milk protein emulsion The fat globules and protein membranes are visible. Scale=200 nm
139
不同蛋白质在表面活性性质上差别主要与它们在构象上的差别有关。 重要的构象因素(conformational factors)
多肽链的稳定性/柔性(stability/flexibility) 对环境改变适应的难易程度(ease of adaptability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亲水与疏水基团在蛋白质表面的分布模式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groups on the protein surface 。
140
The desirable surface-active proteins has three attributes:
(1) Ability to rapidly adsorb to an interface. (2) Ability to rapidly unfold and reorient at an interface. (3) An ability, once at an interface, to interact with neighboring molecules and for a strong cohesive, viscoelastic film that can withstand thermal and mechanical actions.
141
interface Air or oil phase Aqueous phase
Moderate probability of adsorption Strong probability of adsorption No adsorption Hydrophilic surface Nonpolar surface Aqueous phase Hydrophobic core
142
多肽链在界面上采取的构型 Three distinct configurations
列车状(trains):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interface 圈状(loops): suspended in the aqueous 尾状 (tails): N- or C-terminal segments train 列车状构象愈多,蛋白质愈是强烈地与界面相结合,表面张力愈是低。 tail loop
143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a protein film at an interface depend on cohesiv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Attractiv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Hydrogen bonding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of adsorbed proteins via disulfide sulfhydryl interchanges reactions (-S-S- === 2-SH相互交换) also increase its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吸引、推斥和水合作用力之间的适当平衡是形成稳定的粘弹膜的必要条件。
144
(一)乳化性质(Emulsifying Properties)
Several nature and processed foods, such as milk, egg yolk, coconut milk, soy milk, butter, margarine(人造奶油), mayonnaise(蛋黄酱), spreads, salad dressings, frozen desserts, frankfurter(法兰克福香肠), sausage, and cakes, are emulsion-type products where prote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emulsifier.
145
The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food proteins are evaluated by:
评价食品乳化性质的方法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Proteins The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food proteins are evaluated by: 油滴大小分布(size distribution of oil droplets formed) 乳化活力(emulsifying activity) 乳化能力(emulsion capacity) 乳化稳定性(emulsion stability)
146
(1)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
蛋白质稳定的乳状液的物理和感官特性取决于油滴的大小和总的界面面积。 测定乳状液平均液滴的大小的方法有: 光学显微镜法(light microscopy) 电子显微镜法(electron microscopy) 光散射(light scattering) Coulter计数器(Coulter counter :液滴通过已知大小的小孔。
147
界面面积(A)计算 A: total interfacial area
Φ: volume fraction of dispersed phase (oil) R: the mean radius of the emulsion particles
148
(2)乳化活力指标 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 (EAI)
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The interfacial area created per unit of mass protein( 单位质量蛋白质所产生的界面面积) m:蛋白质质量(mass of protein) Φ:分散相(油)的体积分数(the volume fraction of dispersed phase (oil))
150
(3) 蛋白质的载量(Protein Load )
蛋白质的载量 单位界面面积上吸附的蛋白质量。 mass of protein adsorpted per unit interfacial area。 将乳状液离心,使水相分离,重复洗油相和离心以除去任何松散吸附的蛋白质。最初乳状液中总蛋白质量和从乳状液洗出的液体中蛋白质量之差即为吸附在乳化粒子上的蛋白质的量。 一般情况下,蛋白质的载量在1-3 mg/m2界面面积范围内。
151
(4)乳化能力(Emulsion Capacity)
152
测定蛋白质乳化能力的方法 在不变的温度和速度下,将油或熔化的脂肪加至在食品捣碎器中被连续搅拌的蛋白质水溶液,根据后者粘度和颜色(通常将染料加入油中)的突然变化或电阻的增加检测相的转变。 对于一个由蛋白质稳定的乳状液,相转变通常会发生在φ为 范围。 相转变并非是一个瞬时过程,相转变出现之前先形成W/O/W双重乳状液。
153
比较不同蛋白质的乳化能力时,应采用EC—蛋白质浓度曲线,取代在特定蛋白质浓度下的EC。
154
(5)乳状液稳定性(Emulsion Stability)
stable for days drastic conditions elevated temperature centrifugal force 乳油层体积经受标准化离心后测定。 1300×g,5min;有时为了避免油滴聚结,在180×g下离心15min。
155
乳状液稳定性指标 (Emulsion stability index,ESI)
ESI定义:乳状液的浊度达到起始值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he time to achieve a turbidity of the emulsion that is one-half of the original value) 通常,值为 时,O/W乳状液具有最高的稳定性。当值较低时发生排水;而在较高时倾向于产生聚结和油层分离。
156
2. Factors Influencing Emulsification
内在因素(intrinsic factors) pH、 ionic strength、Temperature、surfactants、sugars、oil-phase volume、type of protein、melting point of the oil used 外在因素(extrinsic factors) type of equipment、rate of energy input、rate of shear
157
(1)蛋白质溶解度(Solubility)
高度不溶性的蛋白质不是良好的乳化剂。 Some degree of solubility is liked to be necessary。 在25-80%溶解度范围内不存在蛋白质溶解度和乳化性质之间确实的关系。 良好的乳化性质所必需的最低溶解度取决于蛋白质的品种。 香肠中,0.5M NaCl对肌纤维蛋白质的增溶作用促进了它的乳化性质。 大豆分离蛋白质由于在加工中经受热处理而使它们的溶解度很低,并导致它们的乳化性质很差。
158
(2)pH 等电点时溶解度较低,影响其乳化能力。但是,在等电点时有利于蛋白质与脂肪的相互作用。
在等电点时缺乏净电荷和静电推斥相互作用,这有助于在界面达到最高蛋白质载量和促使高粘弹膜的形成。 在等电点具有高溶解度的蛋白质(例如血清清蛋白、明胶和蛋清蛋白)在此pH具有最高乳化活力和乳化能力。 大多数食品蛋白质(酪蛋白、商品乳清蛋白、肉蛋白、大豆蛋白、花生蛋白、牛血清蛋白和肌纤维蛋白)在远离它们的等电点pH时可能是有效的乳化剂。
159
(3) Hydrophobicity The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protein show a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urface hydrophobicity, but not with mean hydrophobicity。
161
(4)Molecular flexibility of protein
在油—水界面的蛋白质分子的柔性是决定蛋白质乳化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蛋白质在乳化作用前的部分变性(展开),如果没有造成不溶解,通常能改进它们的乳化性质。 在展开状态,含有游离巯基和二硫键的蛋白质通过 -SH和-S-S- 交换反应经受缓慢的聚合作用,这会导致在油—水界面形成高粘弹性的膜。
162
(5)Heat Treatment
164
2. 蛋白质起泡能力的评价指标 起泡能力(Foamability or Foaming Capacity):在气-液界面形成坚韧的薄膜使大量气泡并入和稳定的能力。 膨胀率(Overrun)或稳定状态泡沫值(Steady-state Foam Value) 起泡力(Foaming Power)或泡沫膨胀(Foam Expansion)
166
泡沫稳定性(Foam St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protein to stabilize foam against gravitational(重力) and mechanical stresses(机械力). Foam stability is expressed as The time required for 50% of the liquid to drain from foam. The time required for a 50% reduction in foam volume.
167
有效的起泡剂必须满足: 快速吸附至气-水界面 易于在界面上展开和重排 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粘合性膜
168
影响蛋白质起泡性质的分子性质 溶解度:快速扩散至界面 分子柔性:在界面的展开
疏水性(两亲性):带电、极性和非极性残基的分布促进界面相互作用。 带电基团和极性基团:在邻近起泡间的电荷排斥,防止气泡的靠近;水合作用,渗透和空间位阻。
169
起泡力与蛋白质平均疏水性呈正相关。
170
起泡力与蛋白质电荷密度呈负相关。高电荷密度显示妨碍粘合膜的形成。
171
4. 影响泡沫形成和稳定性的环境因素 等电可溶(Soluble at pI) 起泡能力和稳定性均好
(1)pH 等电可溶(Soluble at pI) 起泡能力和稳定性均好 improved both foamability and stability serum albumin, egg-white proteins 等点不可溶(insoluble at pI) 起泡能力低,但泡沫稳定性好 foamability is poor, but foam stability is high most food proteins 偏离等电点(At pH other than pI) 起泡能力好,但稳定性差 Foamability is good, but foam stability is poor
172
(2)盐(salt)
173
乳清蛋白的起泡性质和泡沫稳定性随NaCl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这是NaCl对乳清蛋白(特别是其中的β-乳球蛋白)的盐溶效应引起的。
174
由于蔗糖能增加粘度,抑制泡沫的膨胀,但却改进了泡沫的稳定性。加糖蛋白泡沫打擦时,在后阶段加入糖,泡沫膨胀已经发生。
(3)糖(Sugars ) 由于蔗糖能增加粘度,抑制泡沫的膨胀,但却改进了泡沫的稳定性。加糖蛋白泡沫打擦时,在后阶段加入糖,泡沫膨胀已经发生。 (4)脂(Lipids) 磷脂(phospholipids),比蛋白质更好的表面活性剂。 污染的脂类会严重损害蛋白质的起泡性质。具有表面活性的极性脂类能吸附在气/水界面从而妨碍了吸附的蛋白质膜形成最理想的构象。 (5)蛋白质浓度(Protein Concentration) 蛋白质浓度增加,稳定性提高。蛋白质浓度的增加提高了黏度,产生了较小的气泡和坚硬的膜。有最大值,一般为2-8%W/V。
175
(6)温度(Temperature) 降低温度,疏水作用下降; 部分热变性,改进起泡性质;过高,形成-S-S-,不能吸附在表面。
176
四、风味结合(Flavor Binding)
Undesirable flavors Oilseed proteins and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s Aldehydes, ketones, and alcohols generated by oxida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Desirable aspects flavor carrier or modifiers in fabricated foods
177
蛋白质是一种好的风味载体 Protein as a good flavor carrier
结合风味(bind flavors tightly) 减少风味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retain them during processing) 在咀嚼时释放风味(release them during mastication of food in the mouth).
178
(一)挥发性物质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mechanism of flavor binding
180
(二)影响风味结合的因素 Factors Influencing Flavor Binding
挥发性性风味化合物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与水合蛋白质结合. Any factor that affects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任何能改变蛋白质构象的因素都能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的结合。
181
1. 温度 影响不大。 热变性的蛋白质显示较高的结合风味物的能力。Thermal denatured proteins exhibit increased ability to bind flavors
182
2. 盐(Salts ) Salting- in- type salts salting-out-type salts
destabiliz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decrease flavor binding salting-out-type salts increase flavor binding
183
3. pH Related to pH-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proteins
Enhanced more at alkaline pH than at acid pH proteins tend to denature more extensively at alkaline pH
184
五、凝胶化作用( Gelation) 三维蛋白质网络结构 蛋白质凝胶食品: 豆腐、香肠、仿真海产品、重组肉制品、果冻
牛乳的凝结、面团的网络结构
185
(1) Formation of Gel 吸引力 疏水相互作用(高温能提高此类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钙),氢键(冷却)和(或)二硫交联。
形成 蛋白质-蛋白质和蛋白质-溶剂相互作用之间的平衡 相邻多肽链吸引力和排斥力之间的平衡。 吸引力 疏水相互作用(高温能提高此类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钙),氢键(冷却)和(或)二硫交联。 排斥力 静电排斥和蛋白质-水相互作用能将多肽链保持在分离的状态。 蛋白质分子的相互吸引在高浓度下较易发生。
186
(2)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network formation
H-bonds,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thermally reversible reheat: melt to a progel state gelatin gels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irreversible egg-white gels Dissulfide interaction whey proteins、egg-white
187
※ 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一起加热时能形成凝胶(共凝 胶作用)。
※ 蛋白质也能通过和多糖胶凝剂的相互作用形成凝胶。 带正电荷的明胶和带负电荷的海藻酸酸,酪蛋白 带正电荷区域和多硫化卡拉胶能产生特异性的离 子相互作用。
188
蛋白质能形成两类凝胶 Two types of gels
189
4. 影响蛋白质胶凝性质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gelation
(1) 相对分子质量和疏水AA的含量 大分子和高百分比的疏水氨基酸倾向于建立坚固的网。 蛋白质凝胶硬度的平方根与相对分子质量呈线性关系。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3,000的球状蛋白质除非含有一个游离的巯基和一个二硫键,否则在任何合理的蛋白质浓度下不能形成热诱导凝胶。
190
蛋白质分子的解离和(或)展开一般会增加反应基团特别是球状蛋白质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有利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2)蛋白质分子的解离和(或)展开 蛋白质分子的解离和(或)展开一般会增加反应基团特别是球状蛋白质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有利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有限制的水解有时能促进蛋白质凝胶的形成。 在牛乳酪蛋白胶束中加入凝乳酶导致凝结块类凝胶的形成。
191
加热处理能暴露内部的SH基团和促进二硫键的形成或交换。高百分数的SH和-S-S-强化了分子间的网状结构和倾向于形成热不可逆凝胶。
(3)温度 高温有利于疏水相互作用,而低温条件有利于氢键的形成。 加热处理能暴露内部的SH基团和促进二硫键的形成或交换。高百分数的SH和-S-S-强化了分子间的网状结构和倾向于形成热不可逆凝胶。 (4)二价离子 钙桥能提高许多凝胶的硬度和稳定性。 采用像Ca2+和Mg2+这样的二价阳离子在蛋白质分子的带负电荷基团之间形成交联。从大豆蛋白制备豆腐是此类凝胶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193
(6)蛋白质浓度 为了形成一个静止后自动凝结的凝胶网状结构,一个最低蛋白质浓度,即最小浓度终点(least concentration endpoint LCE)是必需的。 大豆蛋白质、鸡蛋清蛋白和明胶的LCE值分别为8%、3%和0.6%。 G ( C Co)n G : gel strength C: protein concentration Co : the LCE n varies from 1 to 2
194
六、粘度(Viscosity)
195
Pseudoplastic ( shear thinning) 假塑性(剪切变稀)
198
Relative viscosity(相对粘度)
199
Specific viscosity(比粘度)
Reduced viscosity (比浓粘度) C: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200
Intrinsic viscosity (特性粘度)
201
大豆蛋白改性--为什么要改性 大豆蛋白质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应用十分广阔。
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疏水性比较强,在食品体系中的分散性、溶解性都比较差,使得其功能性质比较弱。
202
常见的蛋白质改性方法 酶法水解:提高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性等。 酰化:改善溶解性、持水性以及持油性、乳化性以及起泡性均等。
磷酸化:改善溶解性、乳化性等。 去酰胺:去除蛋白质的酰胺基团,可使其获得良好的溶解性能、乳化性能以及发泡性能。 糖基化:大豆蛋白糖基化后可改善溶解度和乳化性能,也可显著改善凝胶性能。 化学共价交联:通过蛋白质分子内或分子间产生交联反应,如美拉德反应,改善蛋白质凝胶特性以及凝胶的保水性等功能特性。
203
测验三 1. 稳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 稳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
1. 稳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 稳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 2.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有哪些?化学 因素有哪些? 3. 蛋白质在食品中的主要功能性质有哪些? 4. 影响蛋白质起泡性质的因素有哪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