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附錄一 大同與小康
2
附錄一 大同與小康 題 解 結構圖表 作者介紹 字詞辨正 內容注釋 修辭小舖 品評鑑賞 國學常識 問題討論 仿作練習
3
題 解 本文節選自禮記禮運篇,原文無題,標題為編者所加。全文旨在藉孔子與弟子言偃的問答,分從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層面,說明大同與小康之治的區別。其中「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最高境界。
4
題 解 「天下為公」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文中孔子於感嘆魯國禮文衰頹之際,寄託個人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並對「天下為家」的情況,提出檢討和反省。本文不僅充分顯現出其時代精神,亦對後世禮制的演變、政治制度的更易、生活規範的形成,影響甚巨。
5
作 者 東漢末年,小戴禮記盛行,大戴禮記無人研習,所以後代所說的禮記都是指小戴禮記。今本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作 者 禮記是一部論禮的文獻總彙,原係孔門後學所記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故各篇內容非一人一時所著。西漢中期,禮學家戴德從中挑選八十五篇編纂成書,世稱大戴禮記;他的姪兒戴聖也選了四十九篇編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東漢鄭玄分別為周禮、儀禮、禮記作注後,始並稱為「三禮」。 東漢末年,小戴禮記盛行,大戴禮記無人研習,所以後代所說的禮記都是指小戴禮記。今本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6
作 者 禮記一書,內容記載先秦古制,其中錄有一些孔子言論及其弟子對孔子思想內涵的發揮,或可視為先秦儒家學術論文的彙編,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相當充分的資料;特別是在禮學、禮治的闡述上,占有特殊地位,可提供經學、文化史、宗教史上的研究資料,標誌著我國文化精神的核心價值。 戴聖,字次君,西漢昭帝、宣帝時梁國(治所在今江蘇省碭山縣東)人。以博士講學於石渠閣,官至九江太守。
7
第一段課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與於蜡賓
參與蜡祭,而為助祭之人。與,音ㄩˋ,參與。蜡,音ㄓㄚˋ,周朝於歲末大祭萬物的祭禮名稱。賓,助祭之人。 觀 音ㄍㄨㄢˋ,古代宮門外懸示法令的樓臺。 喟 然 嘆息的樣子。喟,音ㄎㄨㄟˋ,長嘆。 言 偃 字子游,孔子弟子,仕魯為武城宰,擅長文學。
8
第二段課文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夏、商、周三代英明的君主。英,英明的君主,即後文中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未之逮 即「未逮之」的倒裝,指未能趕得上。 有志焉 在古書上有記載。 選賢與能 即選舉賢能。與,通「舉」。 講信修睦 講求信用,敦修和睦。 不獨親其 親不獨子 其子 不只親愛自己的親長,不只慈愛自己的子弟。即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上「親」字,作動詞用,當「親愛」解。上「子」字,作動詞用,當「慈愛」解。
9
第二段課文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老有所終 老年人能安養晚年。終,終養。
矜寡孤獨 廢疾者 泛指社會上孤苦無助的人。矜,音ㄍㄨㄢ,通「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殘廢。疾,痼疾,積久而不易治癒的疾病。 男有分女 有歸 男子各有職分,女子各有歸宿。歸,本指女子出嫁,此指歸宿。
10
第二段課文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貨惡其棄於 地也不必藏 於己 資源不要棄置於地,當努力開發,與人共享。貨,指一切資源。惡,音ㄨˋ,不欲。 力惡其不出 於身也不必 為己 有能力不要吝於付出。出,發揮。身,自身。 謀閉而不興 奸謀止息而不再發生。謀,指損人利己的奸謀。閉,止塞、止息。興,起、發生。 外戶而不閉 外邊的大門不須關上。
11
第三段課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天下為家
天子視天下為一家之私產。 貨力為己 將開發出來的財貨藏於己身,出力的目的在貪圖一家私己的享受。 大人世及以 為禮 即「大人以世及為禮」,指在位者用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作為傳位的禮制。大人,指在位者。世,指父子相傳。及,指兄終弟及。 城郭溝池以 為固 用城郭溝池作為鞏固的憑藉。郭,外城。溝池,指護城河。 禮義以為紀 用禮義作綱紀。紀,綱紀。
12
第三段課文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以立田里 用禮義來訂定田地居宅的法規。立,制訂。田,田地,指分配的土地。里,居宅、里籍,相當於今日的戶籍。 以功為己 在上位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事功。 謀用是作而 兵由此起 奸謀因此而興起,戰爭因此而發生。用是,因此。兵,指戰爭。 由此其選也 此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是用禮義以推行教化的優秀人物。由,用。此,指禮義。選,指精選、優秀的人物。
13
第三段課文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用禮來明示人民所應作的事。著,明。其,指人民。義,宜、合理。 以考其信 用禮來考驗人民是否信實。 著 有 過 用禮來明示人民的過錯。 刑仁講讓 以仁德為典型,並講求禮讓。刑,通 「型」,典型、模範。 示民有常 昭示人民必須遵守的常法。示,昭示。常,常法、常規。 在埶者去眾以為殃 在位者被罷黜,人民且視之為禍殃。在埶,猶言在位。埶,同「勢」,職位。殃,禍害。
14
品評鑑賞 「禮」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它不只是一種禮儀、禮制上的分寸和節度,舉凡一切制度、經濟、社會、教育、倫理、文化,都涵括在其中。張載說:「禮之原在心,禮者聖人之製作成法也,除了禮,天下更無道矣。」(語見張載集.經學理窟.禮樂)此雖說明「禮」之製作成法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禮可作為人內心分寸尺度的衡量和判準,以禮為體,以禮行事,在合於禮的往來互動中,順乎禮序,合乎理序,體現人文化成的理想。
15
品評鑑賞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則「大同與小康」便不只是一篇專講政治治世理想的篇章,也是一篇關於生命理想、人生進境的討論。細繹之,本文具有以下特色:
16
品評鑑賞 一、從思想內涵看: 文中倡言「大同與小康」的理想政治型態,能凸顯儒家禮治、德治的政治觀。大同世界是「大道既行,天下為公」的狀態;小康之治雖「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在規模、措施、成效、境界上,均較大同世界為遜色,但並非不足取,只要能「謹於禮」,以禮教化人民,社會亦能呈現和諧穩定的局面,由此循序漸進,即可由小康進於大同。孔子特別指出,「謹於禮」為小康社會的關鍵基礎,能行事合禮,由禮以定五德之常,以篤人倫之實。 「禮」不僅是事物的規則,政治禮分、禮制的形成,都繫歸於此。
17
品評鑑賞 二、從章法修辭看: 本文係節選,首段先以言偃之問導入主題,其次分論大同與小康之治的分別。此二段,採對比方式,闡述政治、社會、經濟各層面的不同,先就其總綱敘說,之後條分縷析。全篇擅用對照手法,句多排比;既倡言其理想面,又重視其現實面,並以「禮」之精神貫串全篇。 大同與小康雖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形態,但都是以禮設教、以禮施政,孔子處於禮壞樂崩、大道不行的時代,猶欲重振禮義、匡正人心,可謂用心良苦。
18
問題討論 一、試從政治、社會、經濟制度,比較「大同」與 「小康」之治的不同?
一、試從政治、社會、經濟制度,比較「大同」與 「小康」之治的不同? 答:本文中的「大同」與「小康」之治,其相異處,可 從「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經濟制度」三 方面來說明,並可表列如下:
19
問題討論 相異處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制度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小康之治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貨力為己
20
問題討論 二、言偃問孔子為何嘆息,孔子未作正面回答,而 以大同與小康之世回應。讀完本文後,你認為 孔子嘆息的真正原因為何?
二、言偃問孔子為何嘆息,孔子未作正面回答,而 以大同與小康之世回應。讀完本文後,你認為 孔子嘆息的真正原因為何? 答:孔子未採取正面的回應,看似不夠聚焦、具體,然卻有其深意。當時魯國之禮徒存形式,孔子感嘆禮教衰頹,欲重振周朝禮制,盼望藉禮教建立理想的文明治世,故曲折地回應以大同與小康的理想。 從政治社會上說,孔子意欲從亂世而至小康之世而為大同之治,故夫子分項分層說明大同和小康之別。孔子實乃回答言偃,因禮義衰壞,故大同小康皆不能行,既曲折地說出自己對大同之治的嚮往,亦委婉道出當世之失,有提醒當政者加強禮教,重振大道的深意在。如欲實踐大同小康的理想,則必須恢復周朝禮制,讓周朝禮制重新活絡、運作起來。
21
問題討論 三、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你認為大同與小康之治 的社會型態是否仍有可能實現?為什麼?請提 出你的看法。
三、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你認為大同與小康之治 的社會型態是否仍有可能實現?為什麼?請提 出你的看法。 答:依孔子之意,「大同」勝於「小康」,但小康之治並非不可取,且較有實現的可能。就歷史現實來說,孔子認為禹、湯、文、武、周公,皆是「小康之世」的賢君子,此是既然的事實;就人情上說,人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亦是比較容易辦到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小康之治的社會型態較有可能實現。 現代社會已是民主型態,大同或小康之治的社會,必須轉而為一種「公民社會」的型態,其中的種種政治舉措,亦必須透過適當的禮制來完成。學生可自由討論。
22
結構圖表 大同與小康 夫子答問 言偃提問 比 對 大同 經濟 社會 政治 施政原則——天下為公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比 對 大同 經濟 社會 政治 施政原則——天下為公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男有分,女有歸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講信修睦 選賢與能
23
例證——禹、湯、文、武、 成王、周公……未 有不謹於禮者也 政治 經濟——貨力為己 社會——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 施政原則——天下為家
大同與小康 夫子答問 比 對 小康 例證——禹、湯、文、武、 成王、周公……未 有不謹於禮者也 政治 經濟——貨力為己 社會——各親其親,各 子其子 施政原則——天下為家 禮義以為紀 城郭溝池以為固 大人世及以為禮 以功為己 以賢勇知 以立田里 以設制度 以睦兄弟 以睦兄弟 以篤父子 以正君臣 23
24
字詞辨正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與 ㄩˋ 參與 仲尼「與」於蜡賓。 ㄩˇ 教導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論語子路篇) 勸導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論語子路篇) 勸導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論語子罕篇) 通「舉」,推薦、推選 選賢「與」能。 讚許 吾「與」點也。(論語先進篇) 助 「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篇上) 等待 歲不我「與」。(論語陽貨篇) 同類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西銘〉) ㄩˊ 通「歟」,語氣詞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篇)
25
字詞辨正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逮 矜 ㄉㄞˋ 及、趕上、達到 丘未之「逮」也。 追捕、追拿 禹坐要斬,請「逮」補廣漢。 (漢書趙廣漢傳)
禹坐要斬,請「逮」補廣漢。 (漢書趙廣漢傳) ㄉㄞˇ 方言,捉 「逮」到 ㄉㄧˋ 富盛而熟習的樣子。亦作「棣棣」 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禮記孔子閒居) 矜 ㄍㄨㄢ 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ㄐㄧㄣ 憐惜、憐憫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喜而「矜」不能。 (論語子張篇) 莊重自持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篇) 自誇、自負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記游俠列傳) 矛或戟的木柄 鉏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賈誼〈過秦論〉)
26
字詞辨正 歸 分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ㄈㄣˋ 本分、職業 男有「分」,女有歸。 情誼、關係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 (曹植〈贈白馬王彪〉) 區別、不一樣之處 是君子、小人之「分」也。(荀子不苟) 歸 ㄍㄨㄟ 歸宿 男有分,女有「歸」。 古時稱女子出嫁 後五年,吾妻來「歸」。 (歸有光〈項脊軒志〉) ㄎㄨㄟˋ 通「饋」,贈送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篇)
27
字詞辨正 形 音 義 例詞、例句 蜡 ㄓㄚˋ 即「蜡祭」,歲末祭祀百神 仲尼與於「蜡」賓。 ㄌㄚˋ 「蠟」的異體字 醋 ㄘㄨˋ
以米、麥、高粱等釀成,用來調味的酸味液體 米「醋」、黑「醋」 ㄗㄨㄛˋ 客人以酒回敬主人。「酢」的本字 腊 ㄒㄧˊ 乾肉 噬「腊」肉,遇毒。(易經噬嗑六三) 「臘」的異體字
28
修辭小舖 (一)排 比 (二)轉 品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一)排 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念。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兼類疊)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兼類疊) (二)轉 品 一個詞彙,在語文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名詞轉動詞)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名詞轉動詞)
29
修辭小舖 (三)映 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映襯的修辭方式分為三類: (1)反襯: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觀點,加以描寫。 (2)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3)雙襯:將同一人、事、物的雙重性質、相對現象,放在一起,使之凸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30
修辭小舖 (四)層 遞 (五)倒 裝 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
(四)層 遞 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五)倒 裝 為了強調語意或描寫情狀,刻意顛倒語文在文法上的順序。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原式為「大人以世及為禮,以城郭溝池為固」)
31
經學概說:經的定義 定 義 經的本義是織布的縱絲,後引申為法常之義,經書內容就是以記天道人事之常理為主。 起 源 莊子天運篇。 釋 名
定 義 經的本義是織布的縱絲,後引申為法常之義,經書內容就是以記天道人事之常理為主。 起 源 莊子天運篇。 釋 名 各家心目中具有萬古不變的價值的書即稱之。如:道家老子的道德經。 後世公認經書 只限於儒家典籍 沿 革 1.漢代習稱六經為六藝(不同於禮、樂、射 、御、書、數) 2.實際上只有五經(因樂經於漢代已亡佚)
32
經學概說:十三經沿革 名 稱 來 源 經書內容 備 註 五經 漢五經博士 易、書、詩、禮(儀禮)、春秋 禮指儀禮 唐孔穎達五經正義
名 稱 來 源 經書內容 備 註 五經 漢五經博士 易、書、詩、禮(儀禮)、春秋 禮指儀禮 唐孔穎達五經正義 易、書、詩、禮(禮記)、左傳 禮記取小戴禮 九經 唐學官 易、書、詩、禮記、周禮、儀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唐時學官始立
33
經學概說:十三經沿革 十經 (南朝) 宋書 易、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 論語、孝經合為一經 十二經
名 稱 來 源 經書內容 備 註 十經 (南朝) 宋書 易、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 論語、孝經合為一經 十二經 唐文宗 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 論語與孝經分開,加入爾雅 十三經 南宋光宗 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1.朱熹四書集 注,將孟子 提升為經書 2.孟子為最晚 收錄的經書 33
34
經學概說:十三經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詩經 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詩經 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1.詩有六義,「風雅頌」指其體裁, 「賦比興」指其作法 2.各篇原無標題,後取其首句一至數 字以為篇名 3.為我國韻文之祖,純文學之祖。 4.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5.我國北方文學代表。 周易 明代以後始通稱易經 1.伏羲畫八卦 2.周文王重作 六十四卦 3.儒家作傳, 稱十翼 原為卜筮之書,後經闡釋,乃成哲理之書 尚書 指古代的公文 為我國散文之祖
35
經學概說:十三經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周禮 本稱周官,劉歆始改名周禮 相傳為周公所作,或以為劉歆偽作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周禮 本稱周官,劉歆始改名周禮 相傳為周公所作,或以為劉歆偽作 1.為詳述理想官制的書,後世政治制度頗 受其影響 2.是研究先秦政治、經濟制度最有用的材 料 儀禮 在漢代稱禮,也稱士禮 1.古文家以為 周公所作 2.今文家則以 為孔子所定 1.記古代禮儀,其中以關於「士」的項目 最多 2.漢代五經之禮,即指儀禮 3.後古文本亡佚,今僅存今文本十七篇 禮記 「記」是闡述、補充經(儀禮)的材料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 1.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 物,或樹生活儀節,為儒家論禮的叢書 2.大學、中庸本為其中兩篇,後來被朱熹 拉出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3.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 35
36
經學概說:十三經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左傳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內傳 相傳為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左傳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內傳 相傳為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 1.編年記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 時代諸國之事 2.以敘事為主,以釋義例 3.與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公羊傳 周末齊人公羊高所傳述,至漢公羊壽與胡母子都寫定 解釋春秋經,多釋義例,而少記史事。書中蘊含豐富政治思想 榖梁傳 相傳為戰國魯國榖梁赤所撰 1.內容也是以解釋春秋經為主,多釋 義例,而略於述事 2.與公羊傳同為今文家,記載之起迄 年代相同 36
37
經學概說:十三經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爾雅 「爾雅」指雅正之言 先秦小學家綴輯周代以來的訓詁資料,漢學者又有增補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爾雅 「爾雅」指雅正之言 先秦小學家綴輯周代以來的訓詁資料,漢學者又有增補 1.蒐集古書之傳注解釋,歸類編列, 成一辭典 2.可從書中了解古代社會及自然現象 的狀況 3.我國最早的字書 孝經 漢書藝文志以為,孝是天經地義,故尊稱之 1.隋唐以前 以為孔子 或曾子所 作 2.或以為曾 子一派所 作 1.全書凡十八章,為諸經中文字最少 者 2.書中提倡的孝,是維繫家庭和諧、 社會安定的力量;又將意義擴大到 君臣行為準則,更是政治的依據 3.十三經中,只有孝經在漢以前就稱 經 37
38
經學概說:十三經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論語 1.論,作「有 倫理」解 2.「語」指孔 子及其弟子 的話語
書 名 名 義 作 者 內容與價值 論語 1.論,作「有 倫理」解 2.「語」指孔 子及其弟子 的話語 由孔門七十子之門人纂輯而成 1.全書分二十篇,涉及人倫、道德、 政治、教育等方面 2.主旨歸於仁,闡揚孔子仁義道德之 學 3.與孟子同為語錄體 孟子 由萬章、公孫丑加以編訂孟子文稿,後有再傳弟子加入資料 1.篇名取每篇第一章的前兩三個字, 並沒 有深義,體裁與論語相似 2.學說要旨:道性善、尊王賤霸、貴 民輕 君、先富後教、重義輕利、 距楊墨、放淫辭 38
39
經學概說:十三經 書名 名義 作者 內容與價值 大學 本為禮記第四十二篇 1.朱熹將其分為經一章、傳十章 2.以「誠」字貫穿全書
3.程子稱為「初學入德之門」 中庸 本為禮記第三十一篇 1.前半部重在「中」字,後半發明「 誠」字 2.談道、性、誠,總括儒家學說的精 要 3.程子以為「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39
40
經學概說:三禮 書名 周禮 儀禮 禮記 異名 周官、周官經、周官禮 士禮、禮、古禮經 作者 周公 古文家以為周公所作 今文家以為孔子所作
孔門後學 內容 記古代官制 記古代貴族的人生禮儀 內容或言哲理,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 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41
經學概說:大、小戴禮的比較 書名 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 編者 戴聖 戴德 篇數 四十九篇 八十五篇 地位 十三經之一 三禮之一 未收入十三經
42
仿作練習 孔子以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魏徵以為最高的治道是「鳴琴垂拱,不言而化」;陶潛則追求生命中的「桃花源」;這些理想世界,均有部分近於柏拉圖的「烏托邦」。 每個人都有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請說說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什麼樣子,並以「另一個桃花源」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長不限。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