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刘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刘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刘辉
心 肺 脑 复 苏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刘辉

2 重 点 内 容 生存链的环节 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 电除颤的应用

3

4

5

6 概述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时 的一种急救方法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时 的一种急救方法 涉及研究心脏和/或呼吸骤停的原因、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诊断与复苏方法、并发症防治与预后评价等 重点是维持脑组织的灌注 关键是时间!!!!

7 心肺复苏关键!!!!!! ●一旦发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时间就是生命。
●完整的心肺复苏应该包括基本生命支持 、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 。 ●近年来,特别提出了保证心跳骤停患者存活的生命之链的概念,即尽早呼救 、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尽早高级生命支持。

8 牵动生命的链条 早识别及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 早CPR 早除颤 早进入高级生命支持

9 基础普及 CPR必须从意外发生的即刻就开始进行,而医疗人员不能马上到达,因此,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互救,普及复苏的基本知识,对于警察,消防队员,司机及事故易发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培训

10 CPR 基础生命支持:BLS-ABCD 高级生命支持:ALS 持续生命支持: (Base Life Support,primary )
(Advanced Life Support,secondary) 持续生命支持: (persistent Life Support,PLS) CPR

11 初级生命支持 BLS 目的: 紧急氧合,即为心脏骤停的病人紧急提供通气和全身血流灌注

12 初级生命支持 ABC 开放气道(Airway) 人工呼吸(Breath) 人工循环(Circulation)

13 开放气道(Airway) 应立即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异物和正确的头部位置 仰头抬颈法 仰头举颏法 抬举下颌法

14 人工呼吸(Breathing) 人工呼吸适用于每个心脏骤停的病人,尤其是没有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病人 口对口 口对鼻

15

16

17 要点 头后仰、捏鼻,封闭鼻腔呼吸道 深吸气(>1秒)后快吹(空气中CO2含为0.4%,呼出的为4%,快吹时为2%,氧浓度可达16%以上) 成人潮气量500~600ml,频率10~12次 先做2次

18 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 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人工通气。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Ornato JP et al 1990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Brenner BE et al 1993 85%其他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口对口 通气。 Locke CJ et al 1995

19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你不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则应立刻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现有资料证明,即使单做胸外心脏按压,其预后要比完全没有CPR好得多。

20 胸外按压(Circulation) ???

21 心跳骤停的定 义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意外的丧失
心跳骤停的定 义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意外的丧失 the sudden, abrupt loss of heart function.

22 心脏骤停的类型 室颤 (Ventricular Fibriliation,VF) 心搏停止(Asystole) 最常见的类型,
院内心脏骤停的85% 院前心脏骤停的70% 心搏停止(Asystole) 电-机械分离(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全身抽搐。 2、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瞳孔散大 皮肤苍白或发绀 具有上述两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立即进行复苏术。至于呼吸停止,常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发生。瞳孔散大虽亦是重要体征,当常在停搏后45秒出现,1-2分钟才固定。至于心音,常可受到抢救时外界环境的影响,故不如摸大动脉搏动可靠

24 组织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25分钟
交感神经节 分钟 心脏肾脏 分钟

25 胸外心脏按压 (External Cardiac Compression)
原理:心泵机制+胸泵机制 方法:标准徒手法 (最常用)

26 胸外心脏按压术

27 婴儿、儿童与成人胸外心脏按压法的比较 项 目 成人 1~8岁 <1岁 按压方法 双手掌重叠 单手掌 环抱法 按压部位 胸骨下二分之一处
按压部位  胸骨下二分之一处 胸骨下半部分 下压深度 4~5cm 3cm 2cm 按压频率 100bpm 按压与呼吸比 30:2 15:2

28 C/V操作方法 Adult Two-finger chest compression technique in infant (1 or 2 rescuer)

29 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 (2)按压幅度为45 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 股动脉搏动。
(1)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 的方向与胸骨垂直。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手臂的力量。 (2)按压幅度为45 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 股动脉搏动。 (3)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按压/通气为30:2。 (4)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一方面使双手位置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减少对胸骨本身的冲击力,以免发生骨折 。 (5)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1:1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6)在30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改变手的位置。 有效指征: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

30 开胸心脏按压 能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恢复 要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 指征: 胸部穿透伤
指征: 胸部穿透伤 其他:体温过低,肺栓塞,心脏压塞;胸骨畸形;穿透性腹部损伤

31

32 一些建议 C、A、B 狗的实验:做4分钟心脏按压,氧分压在90%以上;表明胸外心脏按压在维持血液循环的同时,也有推动呼吸循环的作用。
89、9%的病人心跳停止前要经过室颤过程,故有学者提出体外自动除颤是早期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但对儿童更需要呼吸支持而不是除颤,因其很少发生室颤。

33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目的:通过治疗病人重建自己的组织供氧,维持循环稳定

34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方法 呼吸器械 除颤(Defibrillation) 药物治疗(Drugs)

35 呼吸器械

36 常用药物 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 (2)气管给药 (3)心腔给药 (4)骨髓给药

37 肾上腺素 心肺复苏首选药 兴奋α、β受体,收缩外周血管,增加冠脉灌注,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兴奋心肌使细颤变为粗颤,利于电复律。
首剂1mg iv,3~5min后再静注一次。 高剂量的应用存在争议。 气管内给药2~2.5mg用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直接注入。

38 非肾上腺素能血管收缩药,也能引起冠脉和肾血管收缩
血管加压素 非肾上腺素能血管收缩药,也能引起冠脉和肾血管收缩 动物实验及临床回顾表明,二者无明显差异 首剂40U iv。 血管加压素40U 可以作为第一或第二次替代肾上腺素治疗无脉心脏骤停

39 碳酸氢钠 对于大多数心脏停搏动的病人不使用或不常规使用。
早期以呼酸为主,高钠、高渗、CO2↑,动脉系统碱中毒→细胞内及脑内酸中毒→CPR成功率↓ 一般CPR前十分钟内不用,有“代酸”且在有效通气的前提下用。 指征:有效的按压和通气10分钟后,PH<7.2

40 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钠、钾、钙通道,并有阻断α和β肾上腺素能特性 在除颤、CPR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VF或无脉VT病人,可以考虑使用
起始剂量300mg IV/IO,维持150mg IV/IO

41 异丙肾上腺素:不提倡用(无证明其有效性)。
阿托品: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和缓慢的无脉性电活动。每次0.5mg,总量不宜超过3mg。 利多卡因:仍可用于室颤和室速,但建议不用于急性心梗后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因可导致心脏停搏。

42 早期电除颤可提高复苏成活率

43 电 除 颤 早期进行电除颤的理由: 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致死性心律失常,在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中,约80%为室颤引起;
电 除 颤 早期进行电除颤的理由: 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致死性心律失常,在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中,约80%为室颤引起; 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 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   

44 电除颤—波形和能量选择 单相波形:电击能量360J,除颤之后立即做5个周期的CPR后,在检查心跳,首次电除颤的转复率达90%以上。顽固性室颤,可给予肾上腺素和胺碘酮后再次除颤,成功率高。 双相波形: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

45

46 自动体外除颤器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自动分析心律 双功能电极片 声音与图形提示 自动除颤

47 自动体外除颤器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

48

49

50 终止心肺复苏指征 在明确病人对ACLS无反应时,应停止复苏。30min。 新生儿复苏10min后,无明确的生命体征,应停止复苏。

51 心肺复苏的结果 失败 抢救成功,原发病治愈,迅速康复。 呼吸心跳恢复,但出现了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进一步治疗。

52 (二)心脏骤停的现场抢救流程 (模式一) 1. 遇可疑病人,先确定现场安全性,后轻叩之,并呼叫“喂,你怎么了?”

53 2. 如无任何反应,遇成人就呼叫120, 遇婴儿和1~8岁的儿童先CPR一分钟后呼叫120

54 3. 将病人平躺,取仰卧位

55 4.打开气道

56 5.用看、听、感觉检查呼吸,5~10秒

57 6. 如无呼吸,则给与人工呼吸2次

58 7. 检查循环体征(咳嗽、运动或颈动脉搏动),10秒(专业)

59 8.如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心脏按压,30∶2

60 9. 一分钟后检查有无呼吸、咳嗽、运动或动脉搏动

61 10.如此继续复苏直到救援人员达到或感到疲劳不堪,不能继续实施复苏为止

62 心脏骤停的现场抢救流程(模式二)

63 1. 识别 2. 呼救-CPR

64 3. CPR-准备AEDs 4. AED

65 心跳骤停后必须尽快进行标准心肺复苏,保证脑组织代谢所需最低血供,复苏成功后要采取有效措施,使颅外器官功能保持相对稳定,此乃脑复苏的基础措施。  

66 强调的要点--按压通气 所有人工呼吸均做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应持续吹气1 秒钟以上,保证足够气体进入肺内,并使胸廓起伏,吹 气前正常吸气,不需深吸气。 电击后一次后,不应该立即检查患者心跳或脉搏,而是 应该重新进行CPR,心跳检查应在实施5个周期30:2按 压通气(约2分钟)之后进行。 对于呼吸的检查:对于成人应检查是否存在正常呼吸, 对于儿童应检查是否存在呼吸,10秒钟内完成。

67 持续生命支持 (persistent Life Support,PLS)
目的: 完善机体存活所必须的全身情况 (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代谢功能、肾功能及肝-胃肠功能等) 促使脑功能恢复

68 可治性的评估 心脏骤停的时间与存活率 心脏骤停到得到 复苏的时间 抢救存活率(%) < 4 min 4~6 min
40 10 4

69 复苏后治疗 脑复苏 心肺肝肾功能 内环境的维持 内环境的维持、各器官的保护都是基础,目的是脑功能的复苏

70 脑损害 脑损害因素: 心跳骤停引起的早期脑组织完全缺血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不完全缺血 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复苏综合症,如再灌流损伤、酸中毒、器官功能障碍等。

71 再灌流损伤:是脑复苏的关口,脑缺血后没有再灌流就没有复苏机会,但再灌流同时也激发一系列反应,如钙离子转移、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从而引起继发脑损害。再灌流越早,不可逆损害越轻。

72 主要的手段 低温 脱水 高压氧

73 脱水 细胞内液 血管外液 持续时间 甘露醇

74 低温 有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75 50年代初,已有将冬眠低温应用于脑复苏治疗,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同时缺乏方便、安全降温方法,以及低温易发生室颤及凝血功能障碍,未能推广应用。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低温(30-35℃)能显著降低颅脑外伤、脑缺血病人的死亡率,改善病人预后,同时无明显并发症。 目前亚低温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和心肺复苏病人的治疗,并取得明显疗效。

76 高压氧

77 重症监测

78 意义:在麻醉、手术及危重病情期间帮助维持和控制生命器官的功能
循环系统监测 呼吸系统监测 其它监测手段

79 1、循环系统监测、治疗 循环系统监测 心电图:心率、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动脉压:有创(直接)和无创(间接) 中心静脉压监测 漂浮导管监测

80

81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脏电学活动的记录,对了解心脏的节律变化和传导情况有肯定价值,对诊断心房、心室增大及心肌病变,如心肌梗塞、缺血、劳损、药物与电解质影响等也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并能反映起搏及传导系统功能。连续监测病人心电图对及时掌握心功能基本状况十分必要

82 心电图 存在心电图信号并不保证有心肌收缩或血液流动。 电极的放置--抗干扰 三导联/五导联的适应证 监测模式--II导联最常用,易于监测p波
诊断模式--滤过干扰少,评估ST段改变

83 血压 无创血压(袖带) 误差 不能连续 抗干扰差 有创血压

84 桡动脉穿刺

85 中心静脉压(CVP) 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压力 判断右心室功能,血容量及前负荷

86 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

87

88 颈内静脉穿刺前定位

89 颈内静脉穿刺

90 颈内静脉置管

91 SWAN-GANZ 漂浮导管

92

93 SWAN-GANZ 漂浮导管

94

95 RAP(1~10mmHg)

96 RVP(15~30/0~8mmHg)

97 禁忌症 严重解剖畸形 严重出血性疾病 各种严重的缺氧 心血管附壁血栓 严重的心律失常

98 2、呼吸系统监测、治疗 呼吸系统监测 临床观测 肺呼吸动力学监测 呼吸气体及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99 血氧饱和度 原理 根据血红蛋白的光吸收特性而设计。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在两个波长的光吸收作用不同,两个波长的光吸收作用都有一个脉搏波部分。 两束入射光经过手指时,被血液及组织部分吸收,动脉床的搏动性膨胀使光传导路程增大,形成光吸收脉搏。

100 临床应用 早期发现低氧血症--早于心电图改变、呼吸变化及粘膜改变 监测插管期氧合程度,提高安全性 监测围术期通气情况
监测外周循环状态--灌注指数

101 3、神经系统监测 临床观察:意识、反射、瞳孔 其它监测:脑血流图、脑电图、诱发电位、颅内压

102 监测进展 氧合监测 胃粘膜pH(pHi) 心排血量监测 AEPindex与BIS

103 THANKS!

104 1、心肺复苏分为几阶段? 初期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 后期复苏-高级生命支持(ALS) 复苏后治疗-长期生命支持(PLS) 2、心跳骤停分哪几种类型 心室停顿 心室纤颤 电-机械分离

105 3.简述心肺复苏过程中A,B,C,D的意义.
A:开放气倒 B: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D:药物治疗


Download ppt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刘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