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遂昌县统计局 邹丽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遂昌县统计局 邹丽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遂昌县统计局 邹丽景

2 上篇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五章 时间序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七章 统计报告

3 下篇 统计实务 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第九章 统计标准 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4 第一章 总论 重点: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发展的阶段 (一)古典统计学 (二)近代统计学 (三)现在统计学

5 第一章 总论 重点: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基本问题 二、统计的涵义(哪3个涵义)
第一章 总论 重点: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基本问题 二、统计的涵义(哪3个涵义)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二、三者的关系 统计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信息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 统计学 ——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 统计学 指导 分析 印证 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

6 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个体
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个体 (一)总体:客观存在的,是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也叫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二)个体: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又称总体单位。 (三)关系:总体是由个体构成的,根据研究事物和对象的不同,总体和个体也会有所不同。

7 第一章 总论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 ♦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第一章 总论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 ♦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样本量:样本单位的数目。 ♦样本特点: 1、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 2、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 3、样本是总体的代表 4、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推断总体

8 第一章 总论 三、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二)标志:用来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标志的分类:
第一章 总论 三、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二)标志:用来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标志的分类: 按性质不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如:性别,民族等;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如:工资,年龄等。

9 第一章 总论 (三)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第一章 总论 (三)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联系: 1、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出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变换关系。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个体也会不同,有的指标可能变成标志,有的数量标志也可能变成指标。

10 第一章 总论 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标志按其个体的表现不同, 总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总论 四、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标志按其个体的表现不同, 不变标志 变异标志 品质变异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 总体的基本特征: 1、同质性:个体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它是构成总体的条件 2、大量性:构成总体的个体数目要足够多 3、差异性:个体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品质变异标志或数量变异标志

11 第一章 总论 (二)变量 变量: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连续变量 (身高,体重,年龄)
第一章 总论 (二)变量 变量: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连续变量 (身高,体重,年龄) 离散变量 (人数,个数) 个体 标 志 总体 指标 变量 变量值 具体表现 数量变 异标志 组 成 说明

12 数量标志 统计妙高街道男性人口年龄、爱好情况 品质标志 不变标志 变异标志 连续变量,取整数

13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哪4个过程) (一)统计设计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哪4个过程) (一)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方案内容: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汇总或整理方案以及统计分析方案等。 (二)统计调查 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三)统计整理 (四)统计分析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14 第二章 统计调查 重点:调查种类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调查的定义
第二章 统计调查 重点:调查种类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调查的定义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1、搜集原始资料——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搜集次级资料——间接获得、加工整理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统计调查的分类 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范围 2、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调查登记时间 3、常规调查和专项调查——调查组织方式 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对全国钢铁生产重点单位调查 对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月报

15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一、调查目的 解决哪些问题、取得什么资料、怎么用这些资料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方案 一、调查目的 解决哪些问题、取得什么资料、怎么用这些资料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总体 调查单位——个体 报告单位——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三、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单一表、一览表 五、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 六、调查的组织计划

16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一、普查——专门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二、概率抽样调查 (一)概率抽样调查的定义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一、普查——专门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二、概率抽样调查 (一)概率抽样调查的定义 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从而推断总体。 (二)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 1、随机性 2、被抽中的概率已知或可计算 3、根据样本推断总体 (三)概率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会区分4种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 (四)概率抽样的误差 1、样本单位数 2、个体标志变动程度 3、抽样方法

17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三、重点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重点单位,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三、重点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重点单位,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四、典型调查——有意识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 主要是调查的着眼点不同。 重点调查是选取一部分重要样本进行调查,这些重要样本在量的方面占优势,可以进行定量调查;而典型调查是有目的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侧重该样本的质的方面,可以进行定性调查。

18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通过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对资料的搜集 判别所需资料 寻找资料 查找资料 清理补充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传统报送方式、网络远程报送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登记性误差可消除 登记误差、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无法消除, 二、控制调查误差的途径 只能尽可能缩小。

19 第三章 统计整理 重点:编制数列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整理的定义
第三章 统计整理 重点:编制数列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整理的定义 根据统计对象特点,对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意义 对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统计整理的步骤(哪4个步骤) 1、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基本方法: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图表

20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 注意: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 注意: 1、对象是总体 2、有分组标志 3、总体——分、总体单位——合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凸显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 2、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3、反应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 4、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1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平行分组体系。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1、科学性 2、完整性 3、互斥性 四、统计分组的方法 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1、分组标志的原则:研究目的、本质特征、具体条件 2、划分各组界限 五、统计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概念)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概念)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

22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三节 统计分布 一、统计分布的概念 两个组成要素——分组和次数 离散变量数列 连续变量数列 离散变量数列

23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品质数列——品质标志 变量数列——数量标志 性别 职工人数 男 560 女 550 品质 年龄 职工人数 30岁以下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品质数列——品质标志 变量数列——数量标志 性别 职工人数 560 550 品质 年龄 职工人数 30岁以下 520 30岁及30岁以上 590 数量 连续变量

24 第三章 统计整理 静态数列与动态数列 某地区2005年企业销售量分布情况 某地区2005-2009年销售量变化情况 静态数列 销售量
第三章 统计整理 静态数列与动态数列 某地区2005年企业销售量分布情况 某地区 年销售量变化情况 静态数列 销售量 企业个数 0-90 2 90-100 4 16 6 合计 28 时间是否变化 动态数列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销售量 200 300 290 320 400

25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二、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 1、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2、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二、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 1、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2、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三、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公式) (一)组距与组数 组上限: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 组下限: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小值   ♦组距(每组):组距=上限-下限   ♦组数:所分的组的数量 (二)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 ♦组距相等的数列是等距数列   ♦组距不等的数列叫不等距数列(异距数列)

26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三)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上限(终点值)下限(起点值) ♦一般上限是最大值,下限是最小值,可以变化。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三)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上限(终点值)下限(起点值)  ♦一般上限是最大值,下限是最小值,可以变化。   ♦组中值:上限下限的中点 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 或,组中值=组下限+(组上限-组下限)÷2 或,组中值=组上限-(组上限-组下限)÷2 首组开口的“虚拟”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虚拟”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频率=频数/总体单位数*100%

27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四)频数与频率 ♦频数是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叫次数或频数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四)频数与频率 ♦频数是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叫次数或频数 ♦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 或权重。 四、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图示法 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28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统计表是统计资料整理应用最广泛的表现形式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主词,宾词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统计表是统计资料整理应用最广泛的表现形式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主词,宾词 三、统计表的分类 按作用不同分: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式,即表的左右两端不划纵线

29 第四章 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指标的定义 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第四章 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第一节 统计指标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指标的定义 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二、统计指标体系 三、统计指标的特点 统计指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二是量的综合性。

30 第四章 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四、统计指标的种类 *(一)按统计指标所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不同分: 数量指标(绝对数)
质量指标(相对数和平均数) 例如: 数量指标:企业个数 、企业员工数、全国总人口、工资总额(标志总量)  质量指标:人均GDP、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 (二)按统计指标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哪4种) 总量指标——规模 相对指标——结构 平均指标——一般水平 标志变异指标——集中分散程度

31 第四章 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定义 ♦总量指标的作用 1.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定义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总量指标的作用 1.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 2. 总量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3.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32 第四章 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二、总量指标的分类 1.按反应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二、总量指标的分类 1.按反应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单位总量:总体内个体的总数。 例如:企业总数  ♦标志总量:总体中各个单位某种标志值的总和。 例如: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工资总额 研究某地区40个企业,其中某企业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元 单位总量 标志总量

33 第四章 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2.按时间状况不同 ♦时期指标:说明现象在一段时间发展变化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具有可相加性)3个特点
可加性,数值与时间长短有关系,数值通过连续汇总相加而来 ♦时点指标: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指标(不可累计相加的指标) 例如:当年年底职工人数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台、艘、人、米、立方米…… (二)价值单位: 元、亿元、万元…… (三)劳动时间单位: 工日、工时 四、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34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定义 ♦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定义  ♦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 复名数: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例如:元/人、吨/万元 无名数:百分数、千分数、倍数、成数。例如:% 、2倍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1、相对指标为我们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质量与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 2、提供了现象之间的比较基础。

35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二、相对指标的分类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哪5个)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公式)
两种方法:累计法、水平法。 2、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公式) 3、结构相对指标 4、比例相对指标 5、动态相对指标(公式) 同一总体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

36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哪2个) 1、比较相对指标——某一条件下找差距 2、强度相对指标——正逆两种算法
不同总体间相互比较 四、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1.要正确选择对比的基数 2.要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必须在经济内容、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价格以及计算单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3.注意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结合使用 某城市人口数20万人。零售商业机构600个,该城市商业网密度? 正指标 逆指标333人/个

37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四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定义
第四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定义 ♦用于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又称统计平均数。 ♦可分为数值平均指标和位置平均指标。 1、数值平均指标按计算方法分: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①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从而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 ②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 ③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④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 ⑤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38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三、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次数相等 (2)加权算术平均数——次数不等

39 第四章 统计指标 2、调和平均数(倒数的运用) H 当m=xf时,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H=X 3、众数 4、中位数
四、平均指标的统计要求

40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五节 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定义 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某个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指标 二、变异指标的作用
第五节 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定义 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某个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指标 二、变异指标的作用 1.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 2.研究现象的稳定性

41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三、变异指标的计算 1.全距(极差)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2.平均差 AD = 3.方差和标准差 4.标准差系数
∑| xi – x | 简单标准差 n 加权式标准差

42 第五章、时间序列 重点:数列计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一、时间序列的定义 ⑴现象所属的时间; ⑵反映该现象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
第五章、时间序列 重点:数列计算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一、时间序列的定义 ⑴现象所属的时间; ⑵反映该现象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 二、时间序列的作用 三、时间序列的分类 四、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4条原则) 1.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最好一直 2.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3.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4.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总之,保证时间序列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点上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的关键

43 第五章、时间序列 重点:数列计算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 二、平均发展水平
第五章、时间序列 重点:数列计算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相关概念 (二)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1.时期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月份 10 11 12 工业总产出 568.9 570.3 573.5

44 第五章、时间序列 重点:数列计算 2.时点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第五章、时间序列 重点:数列计算 2.时点指标时间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ɑ = ɑ1ƒ1+ɑ2ƒ2+ … +ɑnƒn =Σɑiƒi (i=1,2, …,n) ƒ1+ƒ2 + … +ƒn Σƒi 间隔相等——简单序时平均法或首尾折半法

45 第五章、时间序列 (三)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实际爱你序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计算原则:两个平均数相除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实际产出
165.6 171.9 174.5 184.8 计划产出 150 165 170 175

46 第五章、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 简单算术平均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 未分组资料 简单算术平均 连续时点序列 分组资料 加权算术平均 时点序列
间隔相等 简单序时平均 间断时点序列 间隔不等 加权序时平均

47 第五章、时间序列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二)累计增长量 (三)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四、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

48 第五章、时间序列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定基发展速度
第三节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定基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水平法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累计法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不一样

49 第六章、统计指数 重点:指数计算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指数的定义(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二、指数的分类
第六章、统计指数 重点:指数计算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指数的定义(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二、指数的分类 1、按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分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对比时间不同分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50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概念
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概念 总指数的一种形式,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可变形为平均指数 (二)编制方法 指数化指标、同度量因素 (三)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1.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将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2.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将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51 第六章、统计指数 1、销售量指数——以基期单价为准 2、价格指数——以报告期销售量为准 数量指数不变因素所属时期为基期
质量指数不变因素所属时期为报告期

52

53

54

55 第六章、统计指数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的定义 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1.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数编制 已知条件:销售量个体指数 个体基期销售额 计算销售量指数 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56

57

58 第六章、统计指数 ΣW (三)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 2.用固定权数编制 ΣKW K = 1.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区别
2.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

59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指数体系的相关概念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相关概念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例题)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采购经理指数(PMI)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四、消费者信心指数 五、股价指数

60 第七章、统计报告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报告的定义 统计数据和相关文字资料 二、统计报告的作用 反应、指导和监督
第一节 统计报告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报告的定义 统计数据和相关文字资料 二、统计报告的作用 反应、指导和监督 三、统计报告的特点(4个特点) 1.科学性 2.实用性 3.专业性 4.实效性 四、统计报告的分类 (一)按其所分析的部门来分 一产、二产、三产

61 第七章、统计报告 (二)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 微观统计报告包括哪些 (三)按期所分析的内容不同来分
综合统计报告是对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在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统计报告。 (四)按其所分析的时间来分 第二节 统计报告的写作 一、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哪5个要求) 1.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2.了解现行法律、政策和客观环境 3.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4.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5.培养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62 第七章、统计报告 二、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 (一)选定方向 1.选择适合自己撰写的题目 有条件,有能力,有兴趣 2.选择有新意有价值的题目
有待于研究的,可深入研究的,观点有争议的 (二)搜集资料 资料的表现形式:文字、数字、图表 从内容上看有:政策性资料、情况型资料、统计型资料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情况)始终贯穿于撰写统计报告的整个过程。

63 第七章、统计报告 (三)标明观点 标题是统计报告中心内容、基本思想、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 题目类型:主题式、观点式、提问式、正副标题合用
好的标题三个特征:贴切、简洁、新颖 (四)谋篇布局 文章提纲的内容一般包括:主题思想、篇章结构和所需资料的名称、来源以及加工整理的方法 (五)遣词造句 (六)润色修改 1.修改的方法:征求意见法,自我推敲法,对比衡量法 2.修改的内容:

64 下篇 统计实务 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第九章 统计标准 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65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制度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分类(分哪3大类)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经济普查 农业普查 周期性普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制度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分类(分哪3大类)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经济普查 农业普查 周期性普查 人口普查 年度 半年 经常性调查 季度 定期 月度 专项调查 非经常性调查 试点调查

66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二、统计调查制度的管理机构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三、统计调查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事后监督 四、统计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67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统计单位 一、统计单位的概念 统计单位是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 二、统计单位的划分 (一)法人单位
第二节 统计单位 一、统计单位的概念 统计单位是各项统计调查的基础 二、统计单位的划分 (一)法人单位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 (二)产业活动单位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三、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

68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 一、企业一套表的概念 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
二、企业一套表的相关内容 数据采集方式:联网直报 纳入一套表的有:调查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能源和水消费、科技活动、信息化情况 三、实施企业一套表的目标与实施 要求:统一设计报表制度、统一管理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规范统计工作流程、统一布置与分专业负责相结合。 四、企业一套表的意义

69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第四节 应用中的主要统计指标 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一)基本定义 反应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二)合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三)资料来源 统计资料、行政管理资料、会计决算资料 (四)数据公布 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分为:全部工业增长速度和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分别按月和按年公布

70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由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反应通货膨胀程度,数据每月公布一次 四、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基期为2010年 五、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简称:PPI,分别编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当年的家庭经营费用性支出、交纳的各种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农村女内部亲友间赠送支出后的收入总和。 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71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内容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每季度公布一次 八、粮食产量 薯类以5:1折算粮食 九、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GDP能耗由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两个指标计算而得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 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由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季度公布一次,限上每月一次。 十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全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商经济单位。

72 第九章、统计标准 第一节 统计标准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标准的定义 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
第一节 统计标准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标准的定义 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哪3个) 1.科学性与系统性——以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为基础 2.统一性与强制性——对每个分类对象的名称、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代码等都作出统一规定 3.通用性与稳定性

73 第九章、统计标准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 一、组织机构代码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 一、组织机构代码 由八位数字本位代码和一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校验码组成,是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 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0个门类 三、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区分具体哪些属于哪个产业 四、统计用区划代码 由12位代码组成,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组成,县以下由7-12位组成,10-12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 五、城乡划分代码 城镇和乡村

74 第九章、统计标准 六、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 划为四类: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具体数值) 七、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八、企业控股情况划分
六类: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 九、居民消费支出分类 三层

75 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第一节 基本单位统计 第二节 从业人员及工资统计 第三节 财务统计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全面调查
第一节 基本单位统计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全面调查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重点调查 第二节 从业人员及工资统计 从业人员期末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工资总额 第三节 财务统计 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1、资产 2、负债 3、所有权者权益

76 第四节 生产活动统计 重点:增加值 一、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第四节 生产活动统计 重点:增加值 一、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

77 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 1、农业总产值——产品法 2、工业总产值——工厂法 3、建筑业总产值 包括四部分: 4、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 5、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值 6、非盈利性服务业产出是按本期内提供服务的总费用,包括工资支出、办公费的支出、虚拟固定资产折旧费。

78 某公司2004年12月8日成立,从业人员28人,12月12日录用9人,12月28日解聘6人。
28日-31日 12日-27日 8日-11日 12月份日历日数 月平均人数之和 12个月

79 生产法 适用生产法 收入法 已知某地区某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1、农业总产出120亿元,中间投入40亿元
2、工业总产出350亿元,中间投入25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出150亿元,中间投入90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出110亿元,中间投入70亿元 5、贸易、餐饮业总产出100亿元,中间投入50亿元 6、盈利性服务业收入90亿元,中间投入30亿元 7、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指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5%计算 8、全地区劳动者报酬为320亿元,固定资产消耗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 生产法 适用生产法 收入法

80 谢 谢!


Download ppt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遂昌县统计局 邹丽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