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2 年的维也纳会议

3 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到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ich, )提议和组织。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 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实际上从未召开,因为实际上没有召开过任何真正的大会,所有讨论都是在各个列强之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 英、俄、奥、普四强

4 梅特涅 卡斯尔雷 亚历山大一世 腓特烈三世 塔列朗

5 列强的打算: 其一重建欧洲和平与均势、其二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奥地利:恢复欧洲均势,遏制法国和普鲁士,但反对俄国干预中欧,维持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 俄国:夺取波兰、进军西欧、成为新霸主。 普鲁士:尽力收复失地和扩大版图。 英国: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和商业霸权。 俄普之间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争吵。英奥与俄普的对立。 法国代表塔列朗努力分化反法同盟,提高法国地位。提出“正统原则”和“补偿原则”。

6 会议仲裁原则 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
补偿原则:重整版图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作战中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过程中无任何国家可取得绝对优势,像拿破仑那样主宰欧洲。 遏制法国原则: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围堵法国、防其扩张。 总之,恢复1792年欧洲政治文化原况和确定领土划分的准则。

7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萨克森王国前途及归属问题。
俄国和普鲁士建议在华沙大公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历山大兼任波兰国王。作为补偿,普鲁士获得整个萨克森王国。 奥地利、法国和英国反对这个计划。在法国代表塔列朗安排下,英奥法三国1815年1月缔结一项秘密协定。三国在会上强调基于正统原则,反对俄普的建议,并警告不惜联合作战来防止该计划。俄普收回了建议。 最后俄国得到一个稍小的波兰王国,由沙皇兼任国王。波兰其余领土由俄、普、奥三国瓜分,仅剩克拉科夫为自由市。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

8 会议《最后议定书〉 首先,恢复旧王朝统治。 荷兰割让南非、锡兰给英国,奥属尼德兰(比利时)并入荷兰,组成联合荷兰王国遏制法国。
俄国获得过去的芬兰和波兰大部;英国获得许多海外贸易港口或补给据点;普鲁士获得波兹南、40%萨克森和瑞典的波美拉亚纳;奥地利获得加里西亚和意大利的伦巴第等。 德意志各邦国成立德意志邦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任邦联议会议长,普鲁士人担任副议长。 瑞典因失去芬兰而取得挪威作为补偿,列强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意大利重新陷入邦国林立的局面。 其他决议:包括国际河流的自由通航、外交人员的级别和待遇、禁止奴隶贸易等。

9

10 国际关系史上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建立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使其极力主张在欧洲大陆维持均势,英国自觉担任欧洲国家间平衡者的角色。均势原则是维也纳体系的核心。 “恢复了正统主义、天赋王权、封建贵族和僧侣的统治”,各国君主相对满足。 维也纳体系并非以压制法国为目的,而且由于英国的海上霸权,结束了各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欧洲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1830、1848年欧洲革命引发的冲突,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都只是局部冲突。欧洲总体上仍维持和平。

11 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批评: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批评它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和民权理念来换取和平和稳定,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同时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的欧洲革命浪潮;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的顽固秩序。 赞成:20世纪内有许多历史学家赞成会议取得的成就,如对战败国的处理较宽容、建立欧洲协调机制(Concert of Europe)、废除奴隶买卖、开放国际河流。这些决定使得近一百年(从1818年到1914年)中没有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

12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神圣同盟并非维也纳会议的直接内容,但与维也纳会议相连。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和基督教教义,1815年9月沙皇、奥皇和普王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条约》,具有浓重的宗教意味。俄国和奥地利在神圣同盟中居领导地位。到1815年底,许多欧洲国家加入。 1815年11月,为防止法国重新扩张,英、俄、奥、普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这是针对法国的军事同盟条约。 条约第六款:为了保证目前条约的执行、巩固各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决定定期举行会议……以达到维持各国富强和维持欧洲和平的目的。 这一条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欧洲协调会议的召开。最主要的会议有四个,分别为1818年的亚琛会议、1820年的特洛波会议、1821年的莱巴赫会议以及1822年的维罗纳会议。

13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第二节 梅特涅时代: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运作 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维护正统秩序 这非常符合奥地利的利益,因而梅特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15年之后大约十几年是梅特涅体系的黄金时期 主要表现为“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大国一致行动的会议 1818年亚琛会议、1820年特洛波会议、1821年莱巴赫会议和1822年维罗纳会议四次大国协调

14 四次国际会议 1818年9月在德意志的亚琛,盟国占领军从法国提前撤退问题,法国加入四国同盟。
1820年10月特洛波会议,排斥因革命更迭政权的国家,不惜使用武力维持现状。但英法不赞成梅特涅干涉意大利革命。大国开始不协调了。 1821年莱巴赫会议,俄普极力支持奥地利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英国反对。奥军平定那不勒斯起义军,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成为反革命同盟。 1822年意大利维罗纳会议,关于干涉或不干涉别国国内的革命问题,列强相互矛盾。欧洲协调体制暂告一段落。

15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维罗纳会议的不协调: 面对西班牙属拉美独立运动,神圣同盟诸国主张干涉,而英国显示了反对干涉的态度。
为摆脱孤立,英国建议和美国共同发表反干涉的声明,但美国抛开英国,独自发表了门罗宣言,表明了反对任何欧洲国家干涉拉美的立场。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1830年欧洲民族民主革命重新高涨,法国、比利时、德意志、意大利、波兰都爆发了革命。波旁王朝在法国垮台,比利时也脱离荷兰独立。 在革命冲击下大国协调失灵,加深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16 奥斯曼帝国衰落凸现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即欧洲列强如何争夺土耳其领土的问题
俄国:肢解土耳其、蚕食其领土、控制黑海和两海峡 英国:遏制俄国势力、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 法国与英国在东方问题上基本一致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起初与俄国比较一致,但19世纪两国逐渐对立。 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后成为一个后来的竞争者

17

18 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争夺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争夺成为影响欧洲均势与和平的主因
1821年希腊独立运动:英国支持希腊独立、俄国借机向土耳其政府施压。1827年英法俄伦敦议定书要求土耳其停止镇压,承认希腊自治。遭拒,1828年俄土战争,1829年俄土签订《亚得里亚堡和约》:土耳其割地赔款,希腊独立。 希腊起义冲击了神圣同盟体系,俄国选择了现实利益而不是神圣同盟原则。 两次土埃战争(1831、1839),加剧了列强在近东的争夺。

19

20 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1848年欧洲革命:法、奥、普、意、匈都爆发了革命,将欧洲正统秩序冲击得千疮百孔。
1848年2月,法国临时政府外交部长拉马丁《告欧洲书》。12月,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列强并没有按照《四国同盟条约》的约定进行干涉,使法国从此踢开维也纳和约,伺机向周边扩张。1852年12月,经公民投票,路易·波拿巴称帝,开始法兰西第二帝国。 英法与俄国争夺在近东的霸权:英国与俄国在欧洲和世界范围的争夺,法国与俄国因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产生磨擦。

21

22

23 衰落的标志——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 圣地和宗教保护权: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争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的特权和管辖权。
法国与俄国的企图与冲突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1月俄土海战,1854年3月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对俄国宣战,随后撒丁王国加入英法土一边。奥、普敌视俄国。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接受议和。 1856年3月,俄国战败后签订《巴黎和约》: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割地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在平时通过黑海海峡。

24 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未能阻止大国之间的战争,走到了尽头。 土耳其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欧洲国际法体系世界化的第一步。
黑海中立化,扩展了永久中立观念,从国家中立到特定地区中立。“海洋国际法原则宣言”。 俄国西进受阻,转头中亚和远东;俄奥关系恶化。普鲁士和撒丁王国追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25

26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地区

27 加富尔与法国撒丁王国反奥同盟 1852年11月卡米诺•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首相,与大国结盟对抗强敌奥地利,是意大利统一的关键
加富尔采取联合法国对抗奥地利的政策。加富尔与法皇在普隆比埃会晤,订立了反奥军事协定。 1859年4月,法国和撒丁王国联合对奥地利作战。撒奥战争后,中部意大利爆发革命,1860年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赫罗曼纳四邦举行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赞成与撒丁王国合并。 卡米诺•加富尔,

28 意大利的统一 法国反对撒丁王国合并四邦, 害怕意大利通过革命途径统一,法国单独与奥地利媾和。加富尔辞职
1860年1月加富尔复出,3月法国与撒丁王国签订《都灵条约》,法国获得萨瓦和尼斯,同意建立意大利王国。 1860年5月,在加里波第率领他的志愿军——“红衫军”远征西西里,9月占领两西西里王国。10月,南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 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在都灵成立,定都佛罗伦萨。

29 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年)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另两位是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和创立青年意大利党的马志尼)。由于在南美洲及欧洲对军事冒险的贡献,他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

30 意大利的最终统一 通过1866年的普奥战争,意大利收回了威尼斯。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被迫撤回驻扎在罗马的军队,教皇国顿时失去了庇护。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乘虚而入,于9月26日占领了罗马,教皇的世俗政权也被废除。至此,意大利的民族统一大业终于得以实现。意大利收并罗马,作为首都,最终完成了统一。

31 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 19世纪中叶,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在德意志诸邦中,普鲁士的实力最强,而奥地利的力量已大为削弱,统一德意志希望在普鲁士。
法国大革命唤醒了德意志民族主义;“德意志人之所以对政治统一和民族伟大的思想变得着迷起来,恰恰是两者他们都没有。” 1848年革命的统一实践,革命中的各邦国形成自发的民间统一运动。1848年3月法兰克福德意志邦联会议尽管失败,但其议题主要是德国宪法和德国统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民族主义和国家统一逐渐成为德意志事务中压倒一切的主流

32

33 德意志的统一 1848年的德意志境内革命和法兰克福议会都失败了。普鲁士自身实力的壮大,德意志境内民族主义者“亲普远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以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1848年普鲁士颁布关税法,形成了排除奥地利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多数德意志人的经济统一体。 奥托•冯•俾斯麦1862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后,宣称:“当今重大问题——要用铁与血来解决”“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

34 Otto von Bismarck,

35

36 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普奥对丹麦战争:第一场战争1864年进行,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共同对丹麦作战,迫使丹麦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三公国交由普奥两国处置 。 普意对奥战争: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管理上,俾斯麦故意造成行政混乱局面,为日后与奥地利开战设下陷阱。1866年,普鲁士和意大利向奥地利开战,战场上速胜后签订《布拉格和约》。奥地利的势力从此被逐出德意志,由普鲁士国王任主席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

37 普法战争:对奥战争结束后,由于法国的阻挠,南德四邦未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法国反对一个统一和强大的德意志。
为了最终统一德意志,1870年俾斯麦挑起对法国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对普鲁士宣战,9月普军在色当大败法军并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 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2月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普军占领巴黎等,法德从此长期交恶。

38 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结束了德国政治上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的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
德国成为欧洲强国,而法奥则受到削弱,一个崛起的中欧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格局。 由于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普鲁士的旧制度、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下来,加上容克地主掌权,这就使独立后的德意志帝国成了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39 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和近代国际关系演绎的地缘基础。
俄、法、奥、普→统一的德国、统一的意大利、法、俄、奥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失去了一位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的灵巧安排下,1870年以后的整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 ——保罗•肯尼迪

40


Download ppt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