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河川生態簡介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河川生態簡介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河川生態簡介 1

2 河川生態簡介 河溪生態特性概述 河溪廊道功能 台灣的淡水魚

3 河溪生態特性概述

4 河溪生態的定義 廣義的河溪生態 包含河溪中的生物和物化環境間的交互關係,及河溪周邊直接或間接與河溪有關的生物及物化環境 狹義的河溪生態
以水域環境水中之生物為主

5 河川生態系之結構 河川生態系在結構上,是由河川的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兩者所組成的
河川的非生物環境,包括:河川生物賴以為生的陽光、空氣、水體、岩土等物理環境,及構成生命組織的必要化學物質,如無機元素、有機化合物等所組成之化學環境 河川的生物環境,則為河川環境中有生命的部份,亦即生物群落;其是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多種不同生物族群所組成的

6 河川生態系的環境因子 水域生態體系中的生物相,會同時受到水陸域環境因子的影響 巨觀因子: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質、植生狀況、土地利用等
微觀因子:水深、流速、底質石組成、含砂量、遮避物有無等 巨觀因子決定了河道或湖泊的水文、水質與棲地型態,從而刻劃出微觀的環境因子

7 影響河川生態系的 環境控制因子 河川等級(影響河道型態、生物分布 、能量來源) 海拔高度(影響水溫) 河床坡度(影響流速)
河床基質(影響棲息空間) 流量大小(影響河深、流速) 水質(影響生物生長、生存、分布) 能量來源(影響生產量、食物鏈、環境承載量) 生物交互作用(影響族群動態、生態區位) 人為因素(足以影響整個生態系的大變化)

8 河川等級分類

9 河溪生態系中的食物網 河溪生態系中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為陽光,溪流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浮游植物、藻類)吸收陽光,將其轉換成醣類,除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利用外,亦是植食性動物(如水棲昆蟲及部分的魚類)的能量來源 溪流邊的有機碎屑,如植物的落葉、動物的排泄物,是河溪中另一種能量的來源,由水流傳輸及經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不同階層生物所構成的食物網,層層傳遞,使整個河溪生態系維持一個穩定的動態平衡

10 河川生態系食物網示意圖

11 河川續動理論 River Continuum Concept
為了描述河川溪流自上游至下游, 在生態系結構與功能上的變化, Vannote等(1980)提出了河川續動理論 集水區固然呈現動態平衡, 但河道內上、 下游之間無論在物化環境因子或生物群聚上, 例如初級生產量、呼吸耗氧量、 水量、 棲息地多樣性、優勢種水生生物的種類、數量甚至其食性等,會呈現縱向的梯度變化或時空演替,從而形成明顯的分區(Zonation)現象

12 河溪上中下游生態消長示意圖

13

14 環境流況變化 自然狀態下,河溪生態系的環境流況循日夜、季節自然進行流動及浸淹的更替
環境流況隨著每條河溪雨量多寡有豐水期及枯水期變化,更有極端的洪氾及乾旱的變化,該變化包含發生頻率、發生強度、發生時間、持續長短及可預測性等因素。水生生物與河廊生物受自然變化力量的汰選,適應者才能存活

15 環境流況受到人為干擾(1) 當流況受到人為改變後,前兆與後果不相干,造成水生物因接受錯誤訊息而做出錯誤反應,導致族群衰敗
例如水庫釋放少量的水並不會引發洪水,但魚仍然接受到水位上升的刺激,挖掘深的巢穴來產卵,結果洪水因為被水壩所攔蓄並未到達溪流裡,但巢穴深度已比河床深度來得深,仔魚就被深埋而亡

16 環境流況受到人為干擾(2) 人類因經濟發展建造攔河堰、河堤、水壩以控制洪氾或興建水庫蓄水使用,這些人為活動不僅改變了河溪原有的自然流況,而且這些改變是突然的,在很短時間內就發生的 我們至今仍不瞭解生物能否迅速的演化出新的適應機制以對抗遭人類改變的流況,但已經記錄到許多河溪生物因接受錯誤訊息而做出失敗的反應,因此許多物種消失了,許多河溪的生物相被外來入侵種取代了

17 生態基流量(1) 維護河川生態系統穩定與平衡的最小流量 灌溉與水利發電計畫常導致溪流內週期性的水位降低,甚或部份溪段的乾凅
魚類生態學者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即是藉生態基流量(Ecological Base Stream Flow),來保障水域生態系的有效運作,同時避免枯水期溪流水質的惡化,使水生生物得以存續

18 生態基流量(2) 溪流內基礎流量的決定必需先瞭解溪流內流量與魚類棲地、溪流水文與棲地基本品質、水量重行分配與魚類棲地等關係
一般情況,年平均流量的10%,足供大部份水生生物渡過短期維生棲地的最低流量 日本以每100平方公里0.1~0.3噸/秒為河川生態基流量之經驗作為計算之依據 台灣保育用水建議值採每100平方公里,河川生態基流量為0.135噸/秒,全年用水量約15.3億噸

19 河溪廊道功能

20 河溪廊道包括河道與洪水平原,即受河溪直接影響的區域。
濱溪廊道則指河水、陸地交界處的兩岸,至河水影響消失的地帶。

21

22 濱溪廊道生態機能 濱溪廊道為構成完整河溪生態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供魚類、鳥類、昆蟲、小型哺乳類動物及各種植物良好的生存環境,是水域生態系統與陸域生態系統交錯區,稱為生態交會區(Ecotone)。具有蘊藏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地表地下水資源及休間、娛樂和觀光遊憩資源

23 濱溪廊道生態機能示意圖(謝蕙蓮)

24 濱溪廊道主要功能 提供水陸域動物避敵、產卵及水域生態的能量與食物來源 過濾地表逕流所帶來之非點源污染 防止河岸沖蝕及表土流失
改善微氣候並過濾受污染的空氣 增加地下水涵養及促進地表及地下水的循環 產生並保持水陸交錯植被群落 降低河岸流速減少災害延緩洪峰 提供遊憩觀光及美化景觀。

25 濱溪廊道設置(1) 水域生態系內,除了終生必需生活在水中的魚類以外,從水底到岸緣多樣的棲息空間裡,還孕育著各類型的動物
這些動物各自發展出所謂的生態位階,因捕食與被捕食的角色,環環相扣的互動,交織成複雜的食物網關係 水陸交接的濱溪地帶,環境因子變遷較快、複雜度也較高,很容易因為棲地的破壞而喪失機能。

26 濱溪廊道設置(2) 濱溪廊道的保育目標在維持河溪生態系結構與功能的完整,以減緩各種人為活動對水域環境所帶來的衝擊
一般以設置保留區等方式保護: 濱水保留區 (Riparian Reserve) 濱水緩衝帶 (Riparian Buffer Strips) 濱水經營帶 (Riparian Management Zone)

27 濱溪廊道設置(3) 劃定濱溪保留區為最嚴格的方式,禁止任何人為活動進入保留區內,以任濱水生態系自然發展演替
濱溪緩衝帶的設置,主要於溪流兩岸或生態敏感地區設置寬度不一的植生地帶。以減緩來自側向上坡農業、林業或其他活動的影響 濱溪經營帶,則可進行各種積極經營措施(如疏伐、除害伐及撫育等),以促使經營帶內的各項生態結構及功能達到最佳狀態,促進濱水生態系的極盛發展

28 濱水廊道設置(4) 保護帶的設置需求,應依河溪特性與保護緩衝之目的而寬窄不一,分別考量設置,以達成預期之效果。
若為緩和河水溫度變化時,緩衝帶寬度在 30 公尺之內即可;若為緩衝過度營養的輸入河道可能需要80 公尺左右;若為促進緩衝帶內的生物歧異度時則可能淤需要 100 公尺以上

29 棲地型態 棲地規模依空間尺度區分為: 巨型棲地(Macro-Habitat) 中型棲地(Meso-Habitat)
微型棲地(Micro-Habitat)

30 各類棲地 巨型棲地規模係指流域及河段而言,空間尺度最大,一般介於100~1,000m之尺度,整體而言,該尺度下環境相對較穩定
中型棲地規模係指能反應水生生物棲息環境多樣性之水域型態棲地又稱為魚類棲地,一般介於1~10m之尺度,其棲地類型可區分為淺流(Glide)、淺瀨(Riffle)、深潭(Pool)、深流(Run)及岸邊緩流(Slack)等 微型棲地規模係指水流型態、河床結構、水質及岸邊覆蓋度等之組成成分量化值,為直接影響生物個體行動的指標,一般為0.1m之尺度

31

32 自然河川特性 隱蔽演蔽良好 河岸線不規則寬窄不一 兩岸植被提供水 中生態食物來源 植被層次重疊 水溫不易變化 河岸蓄水空間 營造乾濕帶

33 底床及河岸地形地質 變化形成堆積及淘刷 水流切割與搬運 沿途跳躍突闊轉彎 創造河川生命力

34 微棲地(1) 微棲地係指生物在特定時間點所實際使用到的空間位置,在水域環境中較常被探討的微棲地因子包括流速、水深、底質石粒徑、細砂含量與溪流內遮蔽物等。 由於水域內原生種植物與其棲息環境間,具有長時間的共同演化關係,所發展出的互動模式,其複雜的程度,往往超出我們想像 伴隨水生物的成長,不同生活史階段、不同季節、不同行為模式(如生殖、覓食、休息)、甚至不同性別的個體,所需的微棲地也有所差異

35 微棲地(2) 台灣鏟頜魚是在緩水區的砂質溪床上產卵、幼魚一孵化就有相當的游泳能力 ,但為了避免被掠食者捕食,常群聚在岸緣溪流內遮蔽物較多的地方,隨個體成長,又遷入流速較快、佈滿著生矽藻的巨石區覓食 具有親代照顧行為的台灣鬥魚,是由雄魚在靜水區浮生植物間以口腔吸空氣築巢,並盡力照顧受精卵及仔魚,剛孵化還具有卵黃囊的仔魚,先是口向上懸吊在泡下,經1至2天才具備游泳能力並脫離泡巢。

36 微棲地(3) 池塘湖泊常可發現的土鯽魚,產下的卵受精後具有黏性,需要附著在岸緣的沉水或出水植物上,避免受精卵沉降到池底、被泥砂掩蓋而降低存活率;此外,幼魚孵化後不僅有充足的浮游生物進食,還有茂密的水草可以躲藏;至於岸緣草叢中的涉禽則往往在活動中腳部黏附到鯽魚卵,再飛到其池塘湖泊時,扮演起「白鸛送子」的角色

37

38 生物的棲地多樣性 各魚種雖可粗略依其棲息環境分類,但實際上同一魚種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環境需求
魚類生活史中需要多樣棲地環境,因此棲地單調化將直接衝擊物種多樣性的穩定,可能造成水系內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危機

39 溪流生態棲地型態(1) 水際推移帶之根著性植物或浮游性植物,提供無脊椎動物極重要的生息環境,並能提供部分魚類、兩棲類作為孵育場,以及水鳥的屏障空間等 水際推移帶可說是水體生態系中,最「熱鬧」的地方

40 溪流生態棲地型態(2) 瀨乃溪流中因河床中的石塊、斷木而產生水流湍急的擾動帶。這是自然溪流的重要棲地環境之一,溪流中的瀨提供某些生物作為覓食的重要場所 溪流中擾動劇烈的瀨,能滿足某些水生物的生息需求

41 溪流生態棲地型態(3) 沙灘較不利於大型無脊椎動物,因為此種棲地環境變動性高,較不穩定。不過卻能作為小型無脊椎動物的棲息場所
溪流中非恆久存在的小型沙灘亦具有一定的生態價值

42 溪流生態棲地型態(4) 淵或深潭乃溪流中流速緩慢的區段,能提供無法生存於高流速環境的水生物種。若溪流有季節性乾涸的現象,溪流的淵變成了許多生物的「救命水」,使其族群得以維持至下一次溪流水量重新上漲 左半邊溪流中出現深淵右邊則因河道彎曲作用,造成砂粒沉降堆積, 形成沙灘

43 溪流生態棲地型態(5) 擁有大型木屑的河段,其間的魚類、無脊椎動物數量等皆較為豐富。因為大型斷木能提供相對穩定的固著環境,加上豐富的有機質,有利於大量的無脊椎動物繁衍,進而吸引魚類、鳥類等之聚集 善用大型倒木,能營造另一型態之棲地空間

44 溪流生態棲地型態(6) 洪氾平原係指季節性氾濫,而高水位所及之範圍。洪氾區重要之處在於能提供某些生物於其生命週期中,必要的棲地環境,故其所代表「時間」上的的意義,因而相形重要 洪氾平原所能提供週期性的生態循環需求

45

46 台灣的淡水魚 坪林‧苦花‧攔砂壩

47 淡水魚分類 根據魚類對鹽度的適應能力,達林頓(Darlington)將淡水魚分為三群: 初級淡水魚(Primary Division)
次級淡水魚(Secondary Division) 周緣性淡水魚(Periphery Division)

48 淡水魚分類(cont’d) 初級淡水魚係指終其一生必須生活在純淡水水域的魚類, 像台灣的鯉科、 鰍科、鯰科等;
次級淡水魚係指大部份時間生活在純淡水水域中, 但短期可生活在海水中的魚類,像慈鯛科、胎生魚科等; 周緣性淡水魚對鹽度的適應力極強,包括溯河性魚類(鮭科、香魚科和部分蝦虎科等)、降海性魚類(鰻鱺科、湯鯉科和多數蝦虎科等)、以及偶爾溯入河川中生活的海水魚。

49 淡水魚的來源

50 陸源性 海源性 淡水魚的來源

51 全球的淡水魚 全球魚類共約 26,000多種,其中有41%為淡水魚類。換言之,全球淡水魚有將近10,700種。 初級淡水魚:33%
次級淡水魚:8% 兩向洄游魚種:0.6%

52 台灣的淡水魚 台灣的淡水魚類約有220餘種,80種是初級淡水魚。
非純淡水魚中約有22種可河海雙向洄游,其餘只棲息於河口及海洋而不太會侵入淡水水域。 有約37種的淡水魚,是台灣特有的種類,約佔全部魚種的 1/6。 台灣的河溪上游段具陡坡特性,自海拔2,500m以下才有魚種棲息。

53 本屬魚類原為溯河產卵之洄游性魚種,台灣特有亞種則已演化成陸封型初級性淡水魚。活躍於清澈冰冷的水域,主要棲息於高山森林溪流之深潭及攔砂壩下方深潭中。肉食性。只適合在16℃以下水域生存。主要攝食蜉蝣、石蠅、石蠶、搖蚊等水生昆蟲或跌落水面之陸生昆蟲。每年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為其繁殖季節。本種僅分布於大甲溪上游,海拔 1,500M 以上的溪流 (七家灣溪 ),野外族群稀少,已公告為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54

55 台灣鏟頷魚 台灣鏟頷魚,大家喊我們是苦花,我們是台灣原生初級淡水底棲性魚類,分布在各地溪流的中上游地區,喜歡棲息在低水溫(攝氏20度以下)的中下水層地區,雖是雜食但主要還是素食主義!可以長到40至50公分以上。

56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在水流湍急,水流量較大之潭、瀨區,主要以附著在石頭上之附著性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本種僅分布在南部及東部溪流的中游水域中,由於河川環境的破壞及人類的濫捕,其數量已甚為稀少,目前已被公告為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體長最大可達50公分,一般皆在25-30公分。

57 台灣纓口鰍 台灣纓口鰍,俗名石貼仔、花貼仔,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常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耐激流;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之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雜食性,喜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絲狀藻和矽藻)、有機物碎屑、水生昆蟲,在冬季,攝食水生昆蟲的量尤多。體長可達15cm左右 。

58 台灣爬岩鰍 台灣爬岩鰍,俗名石貼仔,初級性淡水魚。性喜冷涼性流水水域。底棲性,耐激流,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之淺流、淺瀨,底質多為中大型之圓石和漂石。雜食性,主要以啃食河床底石上附著性藻類、有機物碎屑及水生昆蟲為生。分布於台灣西部各河川。

59 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底質為中大型圓石之河段。扁平體形及特化的胸腹鰭平貼於石頭上 可耐激流。雜食性,主要以石頭上著生的藻類、水生昆蟲、植物碎屑為物。可長至7~10公分。本種僅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之各河川中、上游水域,是花東兩縣特有之魚類。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60 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河溝、池沼、稻田等水草茂盛之靜止水域中,性喜好鬥,主要以浮游生物及昆蟲幼蟲為食。原本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北、中、南各地之平原區,現除少數地區外,已極罕見,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61 周緣性淡水魚,降河洄游性魚類。底棲性。肉食性,夜行攝食,食物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為主。可在河川中生活達數十年之久。常棲息於低海拔之河川、深潭、水庫、池沼底部的亂石洞穴中。每隻鱸鰻均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常固定在一個深潭洞穴定居。台灣沿海的污染東部較西部為輕,因此在東部河川較常見其蹤跡。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62 初級性淡水魚。亞底棲性,主要棲息於河川中游較清澈之淺流、深流、深潭中。白天喜鑽入石縫裡,幼魚則穿棲於河岸石頭間。夜行攝食者,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雄魚個體較小。魚卵有毒,避免誤食。屬於台灣特有種。 常可發現5~15公分之體型魚,大者可達20~30公分之間

63 粗首鱲,俗名溪哥,初級性淡水魚。性喜涼溫性水域,廣棲於河川上中游水域之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及水庫湖泊與溝渠等多種型態水域。幼魚為雜食性,主要攝食附著性藻類;成長後轉為肉食性,嗜食昆蟲、小魚及蝦。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多隻雄魚經追逐與打鬥後,勝利者與雌魚在河床砂粒上排精、產卵。常見的體型約8-15公分左右,較大者可達25公分

64 初級淡水魚,性喜低溫而清澈的水域 ,泳力強。其族群大多喜好在潭尾、 潭邊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 稚魚則會成群地聚集在溪流兩岸的緩 流處覓食。雜食性。有些成魚的體型會因攝食過度或雌魚抱卵變得頗為肥胖。分佈在本省西部各河川的中、上游及支流,以及恆春半島西側的小溪流中,可長達25公分左右 。

65 南台吻鰕虎 南台吻鰕虎,俗名狗甘仔、苦甘仔。底棲性,屬於陸封型或非必要降海型之魚種。仔魚可能無浮游期或浮游期較短。本種棲息於潭區淺水域或瀨區中,若與同屬之相似種共棲,其棲息之微棲地選擇上,會呈現明顯之差異。通常以水生昆蟲、有機碎屑、小型魚蝦為食物來源。

66 河川內洄游性的魚類(1) 我們所熟知的台灣鱒 (櫻花鉤吻鮭)和最普遍的台灣鏟頷魚(苦花),都是會在河川內洄游的種類。
它們必須在產卵的季節裡,由平常分散在水溫較高的河段,溯河到水溫較低的上游產卵。 台灣鱒平常分布在水溫攝氏16度左右的水域,但是產卵地區的水溫必須低於攝氏12度,否則所產的卵就會孵不出來。

67 河川內洄游性的魚類(2) 像七家灣溪的河川被幾個攔砂壩切成好幾段,又沒有魚梯的設施,因此幾年來的調查都發現有許多魚沒有辦法上溯到適當低水溫的上游,只好將就地擠在一些根本不適合產卵的攔砂壩下方產卵,其結果大家一定猜得到,當然是全軍覆沒了!

68 河川內洄游性的魚類(3) 台灣鏟頜魚分布在平均水溫攝氏20度左右的溪流中,然而在產卵季節裡,成魚就會千方百計地上溯到水溫低於攝氏15度以下的河段產卵,因此每年在春、秋兩季裡,都可以發現許多台灣鏟頜魚的成魚在溯河。 台灣北部地區幾個水庫(翡翠水庫和石門水庫)裡的香魚,和一些溪哥(粗首鱲)的幼苗,大都在水庫區域裡繁殖成長,但到了梅雨季節,就會成群地往河川上游溯河,主要是尋求更好的覓食場所。

69 河海洄游性的生物(1) 台灣有許多河海洄游性生物,大約有22種左右的魚類,30餘種的蝦蟹類。
有些是降海產卵的,例如鱸鰻、白鰻、東西兩岸的兩種毛蟹、大部分的沼蝦和米蝦。 有許多蝦虎魚科的魚類(俗稱狗甘仔),則是成魚會在河川產卵,孵化後的魚苗則必須到海洋中生活幾個月之後才又溯河回到河川中上游繼續成長。

70 河海洄游性的生物(2) 以秀姑巒溪為例,目前記錄到的洄游性魚類約有15種,其中以大吻蝦虎魚數量最多,日本禿頭鯊次之,其餘尚包括一些珍貴稀有的蝦虎魚科類、湯鯉科、塘鱧科、鯔科和富經濟價值的鰻魚等。

71 大吻蝦虎魚 阿美族捕捉polao蝦虎魚時的情景

72 日本禿頭鯊

73 河海洄游性的生物(3) 從分析魚類頭部耳石,可以清楚地知道,這些魚種的仔稚魚,在太平洋沿海生活一段時間之後,便會進入河川進行另一階段的生活。
以大吻蝦虎魚和日本禿頭鯊為例,在海洋中各自大約生活一個月和七個月才進入秀姑巒溪,其後依各種物種的游泳能力、攀爬能力以及生活環境條件要求的不同而分布於不同的河段。 大吻蝦虎魚和日本禿頭鯊可以洄游至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拉庫拉庫溪中游,距河口約80公里之遠,尤其日本禿頭鯊竟能爬過十幾公尺高的瀑布進入支流黃麻溪,其溯河能力實在令人嘆。

74 大吻蝦虎魚的耳石剖面電子顯微鏡照片,清楚顯示日輪結構,藉著分析日輪的微化學成分,可以知道它們所居住的環境是淡水或是海水,同時也知道它們成長的狀況。

75 洄游性蝦虎魚科的魚類會在淡水河川中的石頭底部產卵,雄魚會選擇適當的石頭為產卵的地方,將石頭底部的底沙清除,用嘴巴挖出一個小洞穴,雌魚再將卵產出之後黏附在石頭底部。

76

77 河海洄游性的生物(4) 鱸鰻和白鰻可說是台灣最珍貴的洄游性魚類。
鰻魚的洄游行為至今只約略知道。以白鰻為例,成鰻大多在秋冬之際下海,在台灣東南方數千公里的馬里亞納群島附近,北緯14∼16度,東經134∼143度的太平洋中產卵。 卵孵化後會先經過一段扁平狀的柳葉型期,約經半年以上的漂流,到體長約6∼7公分左右時開始變態,體型略微縮小,在每年冬季游至海岸河口附近時體長約5∼6公分,身體變態呈細長的透明狀。

78 河海洄游性的生物(5) 鰻苗溯河的時候,如果水流速度超過0.4公尺/秒,就會改以蛇行狀的擺動和黏貼的方式鑽行於淺水邊,因此在設計魚道的時候,必須有特別的鰻魚道,或是在一般的魚道內附設可供鰻魚攀爬的繩索,才能夠讓它順利上溯。

79 秀姑巒溪鰻苗和蝦苗溯河的情形,這些夜行性的生物是台灣重要的洄游性物,在急流附近比較容易看得到。

80 秀姑巒溪集體上溯的字紋弓蟹,沿著水邊可以綿延數公里,數量可以達到數百萬隻以上,形成極為壯觀的生物大遷移景象。

81 魚的書的書 該書出版的目的是因為日本已經出版相當多的魚類參考書籍,所以要用一本書來加以介紹,否則你不容易全盤知道坊間有多少魚的書。

82 魚類無法棲息的河川環境 無水之河 水質惡化之河 水量增加時無避難場之河 無餌食之河 無產卵場之河 無洄游路徑之河 被天敵佔據之河

83 水生生物棲息的必要河川環境(1) 為維護水生生物能夠永久地繁衍,施工前後均必須確保魚類等水生生物棲息的必要河川環境,主要考量如下: 確保流量
基礎生態流量的設計 穩定的河床 確保水質 分段、分邊施工 多孔隙的河道

84 水生生物棲息的必要河川環境(2) 確保避難場 維持河道多樣性 巨石的保護 增加岸邊植物 確保餌食 大型礫石與岩盤的保存

85 水生生物棲息的必要河川環境(3) 確保產卵場 儘可能維持河川原貌 砂質底層的維持 確保洄游路 魚道的設置 降海路線的選擇 水量的維持

86

87


Download ppt "河川生態簡介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