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網路成癮簡介 柯志鴻醫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網路成癮簡介 柯志鴻醫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網路成癮簡介 柯志鴻醫師

2 網路的由來 1969 軍事網路 1970軍事及國防公司 1980 普及-1987台灣連上BITNET
1991 個人使用-1992 TANet , 中山大學設立超級電腦 1994 全面化-HiNet

3 網路在台灣 截至去年有953萬上網人口(53.6%) 男女比例54:46(1996 75:25) 教育程度以大學為多42.4%
使用人口最多於15-24歲 每週使用時數20.8(15.6)小時,16(10.1)%>40 小時 在座各位有人不使用電腦嗎 早期都認為男性用的多 但在網路科技發達較成熟後 男女使用的比例越來越接近 然而在使用時間這一部份 可以看到這樣的使用是相當驚人的 當然這是包括工作的時間 但是如果不是 每週花四十小時這是臨床上的一個臨界點, 當一個人每週使用網路超過四十小時,大概就難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舉個例子每天上網六小時對一個學生而言 表示除了上課時間外他都在上網 且由去年的趨勢發現 近兩年使用時間大幅提昇 也許也跟見兩年網路遊戲的興起有關 當然今年X BOX的出現 PS2 可以上網都將有可能增加時間 信箱部分是大家幾乎都擁有的網路經驗,可以看到超過半數的人 每天檢查兩次信箱 這裡有兩個問題為何會每天數次 為何會想要檢查信箱-檢查信箱時的心情如何 從這裡可以看見,網路工具原本只是工具 但是他的一舉一動缺牽動著我們的生活 今年查緝盜版的行動,就贈成了重大的影響 然而源源不斷的軟體產生,源源不斷的硬體改變 到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還是逼我們掉入與無止境漫無目的的盲從

4 青少年的網路問題 網路成癮症-5-10% 網路性犯罪-性侵害與性交易 網路毒品犯罪 網路遊戲犯罪 網路價值扭曲 網路自我的扭曲
網路愛情-一夜情,虛擬寄託 虛擬的現實化 網路賭博 意外的犯法 當然我們再面對這些問題時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發生在網路上 但不代表網路讓這些問題發生 網路的確有一些特性 但是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在個體與網路之間的互動所造成 然而,網路提供什麼呢 我們需要什麼呢

5 什麼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之一種失控的網路行為,網路使用者因為無法控制使用網路的渴望,而造成對自己學業,人際關係,家庭,及工作的負面影響。
Internet use becomes pathological when it is dissociated from in-person life. It becomes healthy when it is integrated with in-person living – John Suler

6 網路成癮的定義 渴望反應-craving response
當我想要上網時,我就沒有辦法控制,會用盡一切方法上網 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往往一想到上網,就也一股上網的衝動,很難控制 失控的網路行為-persisted use despite harmful consequence 我知道我的成績可能會被退學,也許和我上網太久有關,但我不能停止我的遊戲 造成對功能的影響-家庭,學業,工作,生活,人際關係 回到現實的時候,什麼事都不順心,和爸爸媽媽處不好,功課越來越難唸,老師越來越撈叨---- 失控的網路行為,表示網路已從生活的工具反為生活的主角,使個案不能在隨心所欲的控制上網時間,例如隔天有重要的事情,計劃十二點下線,卻到了清晨五點才收手,後悔不已,但仍日復一日。例如到了考試前,要準備考試,但每每坐在桌前,就打開網路,一上就幾個小時,回魂時已無法停止。 每當個案使用網路時會有明顯的心理狀態改變,如進入自己熟悉的聊天室,馬上覺得輕鬆愉快(現實中的挫折感和不被認同馬上消失)。進入天堂,心中哪股窩囊氣就不見了(現實中的無力感消失)。

7 網路成癮的特徵 壹 對網路使用出現強烈的渴望 一閒下來就想上網 為了上網不在乎錯過其他的事情如約會,上課,和家人相處,或其他休閒活動
常常想著網路上的事情 一聽到網路就興趣盎然,如網路遊戲成癮者一聽到天堂就津津樂道 當上網的渴望出現,便無法控制

8 網路成癮的特徵 貳 耐受力增加與戒斷症狀 覺得需要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對原來上網的時間越來越覺得不夠用 沒有辦法忍受沒有網路的生活
網路成癮的特徵 貳 耐受力增加與戒斷症狀 覺得需要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對原來上網的時間越來越覺得不夠用 沒有辦法忍受沒有網路的生活 使用網路中若被中斷會出現無法控制的憤怒(成癮者經常因此破口大罵,與人發生衝突,甚至離家出走) 一旦有一段時間無法使用網路,就變的坐立難安,憂鬱或焦慮

9 網路成癮的特徵 參 無法控制的網路行為 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如原本預計玩一小時,但是時間到了卻不願停下來
為了上網不惜付出慘痛的代價,如逃學,翹課,欺騙,或犯法 經常玩到腰酸背痛仍無法停止,甚至減少或改變睡眠的時間 網路的使用完全被使用的樂趣所控制,成癮者無法依生活之需要做調整。(如即使考試到了仍無法減少上網的時間)

10 網路成癮的症狀 肆 為了達到網路的使用,而耗費大量的時間,影響人際關係,和出現不當行為 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經常拒絕與家人出遊而要求獨處上網
為了達到上網的目的而說謊 為了達到網路行為的目的而犯法 因為網路的使用而荒廢學業或工作 因為網路的使用而與家人嚴重衝突,甚至不惜離家

11 網路成癮的症狀 伍 被網路制約的情緒表現 只要一進入網路的情境,就非常的愉快輕鬆 在現實的生活中會一直期待進入網路的時間
對於現實世界的事物感到沒有興趣,只有進入網路世界才會快樂起來 制約後對生活感到無聊,不想面對學業,工作,和家人,覺得只有網路世界才是自己的天堂

12 臨床上常見的身體問題 睡眠失調-日夜顛倒,注意力減退 視力模糊-乾眼或近視 眼泡 可能引發既存之身體問題-血管栓塞,靜脈栓塞
肌鍵炎,腰酸背痛,頭痛

13 網路成癮的結果 只想沉溺於網路虛幻的世界,再也不願意面對現實的生活,也拒絕再去考慮現實的問題,只要可以一直維持網路的生活
難以接受有關網路行為的勸說 即使現實生活情況十分糟糕,仍無法察覺過度的網路行為 甚至發現自己的確已經成癮,卻仍無法回頭 虛擬與現實混淆 看日劇

14 網路成癮的下場 因網路的使用犯法而入獄 在網路上呼風喚雨,現實生活卻一事無成 輟學或失業 成為網咖遊民流離失所
錯失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只能沉溺在幻想的網路世界,若無回頭,現實生活往往看不見未來

15 網路成癮的因素 個人的特質 網路的特性 環境的影響 情境的因素

16 Need VS Satisfaction Where the drive come from?
Why just some people addiction? How them changed to addiction from normal use? Why did they change? Why it become difficult to recover?

17 The old drive to survival Eat, Sex, and Find a safe place

18 The insecurity

19 個人特質 目前尚無一定之結論,旦有下列說法
具有成癮特質 社交疏離之網路使用者 喜好感官追求 低自尊 Younger men with low self esteem and poor interpersonal skills 經常合併之身心疾患 物質濫用 情感性疾患-憂鬱症或躁鬱症 社交畏避 其實嚴重的成癮是許多因素在一起形成的 何謂成癮特質-低自尊,低挫折忍受,憂鬱 成癮-生存的目的

20 臨床上常見成癮者之個人特質 低自尊 低挫折忍受度 缺乏自我認同 面臨難以處理的挫折或壓力 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統或依附關係 沒有明確的生存目標
成癮在生物學上的動力是什麼,是生存 一種讓你覺得你可以活下去的感覺 什麼時候生存的感受最強烈-鬼門關前走一遭,最獲得生存的肯定 我可以活下去,事實上是基因中設定最強烈的動機來源 到了現代,生存不虞,但肯定卻不見了 遠古社會吃飽,生存,為社群所接納是最重要的肯定 因為那代表你可以生存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須尋求個人生存之肯定 但這並不容易滿足,同時也不明確 舉例來說,最偏差的是自傷,以自傷來尋找生命的肯定 而這種肯定對心理造成的感受,就是安全感 求佛者有悟道的快感,捕魚者有收穫的快感,都是相同的 這些深植於腦中的感受,正式驅使我們每天努力的原動力 而什麼較成癮, 當其他的方式提供的這樣的快感卻無法製造生活的意義時就是成癮 那什麼人會用到這些手段—不亦以平常之模式獲得肯定呢

21 環境的因素 接觸的機會(內在控制與外在控制) 接觸的時間 家庭系統的資源 學校環境的資源 人際環境的資源
然而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如同剛才所說,對自我認同安全感的提供 什麼樣的環境可以讓青少年獲得自我認同 什麼樣的環境可以讓它學會挫折忍受 什麼樣的環境可以讓他獲得同儕認同 什麼樣的環境可以讓他相信,它的生存是安全的 所謂自我認同不是無止進的關愛或原諒 或是予取予求的環境 常言道,溫室中的花朵,不堪一擊 既然它有這麼保護性的環境為何它不堪一擊 因為它沒有挫折忍受度 也對自己的生存能力毫無把握 它只知道如何從別人收中獲得生存 卻沒有能力或可以相信自己也做得到 動物實驗中,食物隨時會出現的籠子中的老鼠並不會因為食物比較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發現自己可以經歷一些困難後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中間不僅經歷挫折忍受,也從挫折結果的突破中發現自我存在的安全感 但這似乎聽起來有一點困難 先看看我們的現實面 青少年成長環境中,它的生存主要價值為何 在三年級是有能力讓自己溫飽,所以可以刻苦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雖然讀書是一個主要的價值觀,但是卻不敢絲毫給她們挫折 因為擔心他們更沒自尊 現在的青少年,很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或自己需要具備什麼 但卻很會要求 賞罰分明階段清楚

22 情境因素 強烈的挫折 焦慮不安,無所適從的情緒 感覺不被認同,擔心被拒絕 對現實的失望 憤怒,生氣,想急於發洩 有難以處理的壓力事件

23 網路的特性 匿名性-網路自我的新呈現 便利性 滿足性 提供Escape 網路上的團體互動 網路上的人際關係 網路上的愛情 網路性愛 網路犯罪

24 匿名性 去個人化 去抑制的行為 危險注意的降低 不用負責,沒有監視 原始衝動的滿足 輕率的攻擊,強烈大膽的情緒表達 容易自我表露
表現平常不敢表現的行為 經常誤觸法律邊緣 解禁行為的現實化 危險注意的降低

25 網路上的自我概念 匿名-隔離 自我為世界的中心 去個人化 扮演新的角色-操縱 自我聚焦 自我基模-schema 流動性,片斷性 角色謊言
匿名,代表個案將不需要固定的行為模式,也代表他無須偽匿名身分下的行為負責 而扮演這樣身分,是處於一種隔離的過程,不會友人提醒本人,只會提醒虛擬的身分 隱形人,出國 其實這樣的過程也和自我隔離了,這和上網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這整的過程都是隔離的,甚至是和現實隔離的,也因為如此才產生逃離的效果,但這些過程也讓個案因為缺乏現實的提醒和危機意識,更容易限於危險之中 變成隨這網路的互動,網路上的身分變在猶疑之下產生 而在這樣過程中所衍生的行為 雖然可能是在一個群體中互動 但是心理狀態中,仍是以自己為中心 不管語言的發出以接收,大多是以極端自我的方式解讀 也可以說是以虛擬自我的角色,在虛擬的世界中互動 但是因為經過資訊的收集和解讀 每個使用者事實上是存在與自己所架構的虛擬世界 網路遊戲是將部分虛擬統一化的過程 但是再角色的實行上,會有去個人化的情形 不再需要遵守個人的特質 而且可扮演新的角色 從這些過程中得到滿足的 是人類最想滿足的控制欲 自我聚焦會加強自我覺知以增強行為控制 當行為控制出現挫折 成功期望將決定持續修正的機率 修正的歷程將影響情緒 就像我現在在這裡上課,我清楚我飾演講者,這時自我聚焦的程度自然和平時不會被別人注意時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同時也會去自我知覺自己目前狀況 如股目前狀況不好,大家不是很注意聽,我的自我聚焦會讓我發現自我期待和自我知覺中的差異,會出現挫折,便會做行為控制去嘗試改變,以點滴挫折,而這樣的過程中便會出現壓力和焦慮,好的話可以讓我更專心,不好的話可能讓我脫序演出。這就是我們常常在現場call in節目看到的脫序情況 在網路上時自我聚焦會隨著場合有所不同 在遊戲或聊天室自我聚焦是增加的-其實這很特別,因為這樣的聚焦未必是合理的,很多時候玩家感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時其實他人都沒有注意到他 但是強烈的自我覺察會讓他不斷的在週遭環境找關注的線索,所以這事後任何回應都可能引起強烈的情緒,不管是挫折與滿足 舉個例子,一個老是被責備的青少年,在網路上被某個不認識的人說,你是我見過作有意氣的人,他的感受是如何,他的感受不只是被稱讚,而是當眾領獎。 但在網路上自我聚焦是指向網路身分而非本人,所以自我期待也是針對網路身分,而非本人 隨著對網路身份的認同程度 會影響行為控制的動機 在網路上,控制成功的機會較高, 因為較少包袱,但是自我期待也高 若出現挫折造成比現實世界更強烈的情緒和逃離 所以經常出現斷線衝動,當自己無法讓角色繼續扮演自己認為的理想身分時,經常會斷線再轉換身分,經常也會出現強烈的情緒 人的互動可能是虛擬的但情緒卻是真實的 所以即使十分清楚網路的虛擬性 在這過程所造成的挫折與滿足感其實與現實中沒有太大的差異 自我基模是每個人對某種特徵行事的行為人所形成的概念,如英雄,警察,軍人,老師 在網路上循著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對自我的各式期待扮演不同的自我基模 然而也接受客體的反應而自我修正或滿足 然而修正所帶來的挫折 及認同所帶來的喜樂 與現實近似情境所引起知情緒並無不同 但缺乏了現實中條件的限制,和現實的嚴苛考驗 同時自我基模在網路上的可變性 義引發更多原始的需求 許多自我的呈現宛如戲劇一般 在不同的劇本下 演著不同的角色 滿足別人也滿足自己 但卻不是真實的 而在這樣尋求滿足和沉溺滿足的過程中 自我將變的充滿流動性和片斷性

26 網路上的團體動力 團體極化-尋求自我的認同 網路上的從眾性 歸屬感的產生 團體產生與團體競爭-player-killing 扭曲認知的產生
專家主義的盛行 認同,極化,扭曲,強化,現實化 極化現象讓討論並不容易成熟化 每個人只想堅持自己的想法 然而經由團體做決定,未必會較中庸 但的確會加強團體成員極化的現象 網路團體討論的結果經常會較團體平均值遠,須花較多的時間,經常達成較偏激的結果 只有在團體成員對團體有強大歸屬感時才會出現團體極化 在團體互動極比較中展現出的從眾行為 分之若對團體無向心力自無從眾性可言 團體進行的討論亦將造成容易達成偏跛的結論 很特別的不同的意見有較多表達的機會 但較少受到重視 即使是隨機的選擇,玩家在遊戲中隊團體的歸屬感,卻仍十分的明顯。 大多數的玩家再下一次加入時還是選擇原來的隊伍 也會認同團體,譬如會覺得自己的團體較團結 連制服的顏色都可能成為判斷團體的依據 團體設限一方面是對入會者的要求,一方面則是增加團體的價值 所以這會再團體形成時出現十分特殊的現象 當團體形成的過程可能只是基於一個特殊的相同點 例如對某個主題的認同 但團體一旦形成或加入,則會開始認同這個團體,相信這個團體是比較好的(政黨吸收會員及直銷都是利用這樣的方式),然後就會開始對團體的信調服從,最後就會跟著團體走。這時當團體出現一個決議時,往往會在不加思索的情況下就接受。 舉網路遊戲當例子,當加入某個血盟時,再和其他對戰的血盟競爭時,如果有人釋出對方某某人,在現實生活是個很糟糕的人,大家往往會相信。 所以在團體中容易產生認知扭曲的問題,尤其是在聊天室,需多危險的訊息如性愛或毒品`就會在這樣的情境下產生,再加上網路互動中的危機意識降低,集面對資訊的單獨性帳這些問題更加嚴重 當然另一個特殊的現象是專家主義,網路上有一堆專家,缺乏客觀資訊下這些專家真偽難以辨認,也經常接受的與多不當而危險的訊息 團體競爭是網路遊戲的顯學,為何網路遊戲不斷鼓動團體競爭,因為自我成就感不僅來自分數,更重要來自他人的認同,團體競爭可以加強這方面的酬償,讓個案有更強烈的動機去參予這樣的遊戲,幾乎所有的遊戲都會設計讓大多數人需成群結隊才能練功

27 網路愛情 虛擬的接近性-Proximity –intersection frequency
主題選擇造成物以類聚-law of attraction 關係建立過程快速-高接近性及相互喜歡循環 幽默 信任關係建立-去抑制的自我表露 多選擇性及高淘汰性 心理高度的投入但維繫基礎薄弱 被肯定與需求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線上關係差異頗大 因為隔了網路,期待心情使的選擇標準失去,再加上幻想的作用 恨容易就產生好感 接近性多 接近性是影響人際吸引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更有趣的,當相遇機會低,第二次的相遇,就可能產生接近效應-可能因為覺得有緣巧遇 ICQ 便大量增加這樣的機會 當有預期的接近性時,談話的方式會較友善,當你預期會再見到這個人十,便會釋放較多的善意訊息 物以類聚是網路上加速關係的重要原因 相同態度造成的喜歡和比例有關 網路上因為呈現的部分少,所以這樣的效應便會被加強 當一個許多部分都和你不相同時,可能剛好在你們相遇的議題上有了共識 正面對待與正面回應的螺旋 匿名紙條 網路手段-已注意力表示喜歡如提到他的名字,再成他的說法,回應對方的訊息,提出相同的經驗 評價由差轉好罪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但在網路上不容易發生,一不喜歡就不談了 幽默-找自己開玩笑較好,網路上線索有限,容易發生誤解 Hyperpersonal medium

28 實際外在條件影響力降低 內在需求的投射 虛擬印象的建立 面對現實的挫折 但網路上的外在條件影響力升高
外在環境中,一張照片也會影響電話兩頭說話的態度 人是互動的,如果對方認為是比較美麗的,通常也較有自信 交換照片實驗

29 網路的便利性和滿足性 全天候二十四小時-永無止境有享受和負擔 沒有地域之分 高度搜索性,只要在網上就找的到-人,事,資料
一切以客為尊的服務導向,幾乎沒有貴賤之分 什麼服務都有 賭博,購物,新聞,好奇心,休閒,娛樂,競爭,友情,愛情,性愛,自尊,自我認同,逃避現實 與不停止的網路提供全年無休的服務,但也造就了一個恐怖的世界,這也沒有星期天,這裡沒有白天黑夜,這裡的戰爭自然也沒有休息的一天,舉個例子,天堂上的戰鬥,除非你放棄了,否則將永無歇息放棄的時候。 網路成長的原動力是商業,自然服務是他的出發點,然而如何滿足人就是網路架構的原始出發點,然而這也造就了成癮的危機和個案遠離現實的結果,網路提供的不僅是物質同時提供心理的需求,尤其是網路遊戲不僅提供休閒,提供競爭,提供友情,提供愛情,提供性愛,提供自尊,甚至提供自我認同,最重要的是,它提供近乎真實的另一個世界,就像戲劇一樣,沉重的壓力,讓每個人都想飛出這個世界,希臘神話,莎士比亞,桃花源,戲劇,都是人類最找的需求表現,然而,今天,網路遊戲集這些成大成

30 網路人際問題 互動的特質-成癮與投入 Hyper-relationship :由內而外的關係建立,由主觀而後客觀的個體觀察 減輕被拒絕的焦慮
立即且便宜的情緒滿足-Escape-網路互動行為背後強烈的慾望特質 網路人際特質的現實化-1997 internet watch foundation 網路依附 有心的利用者 電子郵件,聊天室,icq,同步影像,連線遊戲-提供與另外一個由真人所操控的角色互動 在網路上你如何認識人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管內向外向,自我的成長與認同都建立在外界對你的反應上 然而自我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 然而網路產生了一種新的心理互動方式 這樣的客體關係。可能會影響人類成長的模式 他有許多特點 他滿足了認同感和成就感 但卻沒有經過現實的考驗 也引發了許多解禁行為,在網路唱卻完全的被合理化 這些過程讓關係的建立有了新的途徑 雙方都在強烈的目標取向下取得對方的資料, 取得這些最在意的資料再以這些資料去判斷一個人 這裡有幾點很特別 一個是資料的正確性 一個是判斷過程的客觀性 再來是片斷資料的代表性 再是當印象行程,通常做的不再是新線索的判斷 而是以目前印象下進行合理化,直到印象無法在進行。 少有人介紹線上的朋友與自己朋友認識 線上朋友通常被標成另一群朋友

31 為什麼網路可以成癮 提供了心理的安全感 緩解生存的心理危機 滿足虛擬的自我認同和同儕認同 滿足異性追求慾望 滿足成就感 滿足情緒的需求
對未知的恐懼

32 治療的假說 當生存的焦慮被減輕或學會處理,才能擺脫對網路的依賴 滿足安全的需求 協助建立適應的模式 建立自我認同 發展適當的生活方式

33 治療者的心理建設

34 否認 你憑什麼說我有問題 有沒有老師想試著回答這樣的問題 在這些問題上面,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就像再處理其他酒藥癮的個案一樣
但是網路具有更多的正當性 也有更大的癮敝姓 就向上網玩game或查資料都是上網 這不僅是我們要回答個案的問題也是要回答自己的問題 治療的界線在於這樣的上網行為是不是健康的 就像在座的各位,也都有上網的經驗,但是否需要治療呢 上網當然給我們許多收穫,知識上的或者是情緒上的 但當這樣的效果不再時,或這樣的效果並沒有幫我們解決困境時 可能就要處理了

35 什麼時候網路行為就需要處理了 造成個案的傷害-學業,家庭,工作 過度的使用影響生活或忽略現實生活 出現對個人不健康的反應 犯法或可能犯法
認知扭曲,婚外情,說謊 吸毒,不適當的性關係,價值的扭曲 犯法或可能犯法 造成生活的危機-失業,婚姻危機,成長危機 學生-當網路對個人成長及發展階段任務造成影響時-學業,人際關係,自我成長,自我認同,價值觀建立 有個個案告訴我,他很擔心自己身體的健康,他覺得這是正常的 但它的確因為這些擔心讓他無法工作 他告訴我,焦慮是人面對壓力自然的反應 為什麼要治療呢 小青是高一的學生,朋友不多,沉默寡言,隱形人 對自己很沒自信,不敢交男朋友,卻渴望愛情 自從第一次上網聊天後,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如此被看重 許多人和他要電話 許多人要和他做朋友 網路流言他聽多了,他知道要小心,所以他告訴自己 決不把這些事情當真

36 澄清目前的主要問題 耗用的時間 因為網路成癮失去了什麼,或造成什麼後果 工作學業狀況的改變 網路行為問題的後果 與家人關係的改變
形成這些後果的原因 個案如何看目前的問題 有無關係的立即危機 耗用的時間 工作學業狀況的改變 與家人關係的改變 生活型態的改變 身體狀況的改變 經濟狀況 觸法的行為 這時治療者的態度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排斥網路的使用 克能許多會談記進行不下去 治療不是用來改變某個行為 治療是如何協助個案更了解和更清楚他的問題 所以必須是從個案出發的 治療的期待是在個案身上,而非在治療者或父母親身上 從他人身上出發的治療,幾乎沒有成功的機會,因為放向是錯的 很多時候這樣的方式也難以奏效 當個案發現他沒有被尊重時 接下來只是個案對你做支持性治療 所以澄清整個過程是很重要的 藥表達對個案問題的擔心 是對感同身受的擔心,而非質疑個案 例如個案什麼時候開始上網,什麼時候開始時間遍償 那時發生了什麼事 什麼時候開始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或付出代價 什麼時候家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 他如何看待家人的態度 和家人有無情緒的衝突 找出功能障礙的時間和嚴重程度 不要急著把這些和網路聯想在一起 仔細的一項一項問當時的原因,發生什麼事情,當時情況如何 同時要了解目前有無立即之危雞 是否會逃家,自殺,賣淫,毒品濫用,販毒,搶劫

37 網路成癮症要治療什麼 減少上網的時間? 學習遠離電腦? 限制再也不進聊天室? 限制他不可去網咖? 把他的電腦摔壞?
治療的目的不在`成為改變某`種`行為的工具 市而是如何幫住個案過對自己較健康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治療的是個案出了什麼問題 而不是個案的往網路行為 當然就像酒飲一樣 成癮的過寒程包括原因和結果這些都須要我捫的幫忙

38 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 父母親 這個小孩玩的太凶了,都聯考前了還玩什麼遊戲,不管什麼遊戲,就使不准他在玩,我們今天帶他來,就是要醫師說服他,不要在玩了,馬上好好唸書,準備聯考,看看今天回去他就不要在打了最好。他老是說他還在思考,其實什麼都不用想,他的一切我都幫他想的好好的,只要他肯唸書,根本不會有什麼問題 我知道他們對我很好,但是他們的關心總是讓我覺得很難受,有點窒息的感覺,他們也不讓我說,只要一開口,就批哩啪啦罵個不停,他們兩個也天天吵架,我每天一回到家根本沒心情唸,他只會說不關我的事,我只要唸書就好,但是我有很多事要想,而且其實我唸的很辛苦,又很不甘心,高一時為何要轉組,我現在心中一團亂,所以就會去上網打遊戲,一打就一個下午,至少打贏時心中還快樂一點,不然我整天心情都很差。 所以處理網路成癮的問題 尤其在第一次的會談 不要下太多的結論 也不要給太多的承諾 最重要的事多寮解 多澄清 很多時候病人未必是病人 成癮者未必是問題的原因 也不要成為病人與家人中間之仲裁者 我了解大家的心情都不好過 是不是給我們一些時間,讓我和這位朋友好好談一談 也許我們可以在討論 並不是說限制他使用的時間不對 而是那可能不是解決的辦法 如果這樣行的通,我想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39 網路成癮症的治療目標 協助個案了解自己網路的使用情形 探索造成網路過度使用的原因 討論如何處理目前之問題 協助個案恢復自己的能力
問題解決,情緒控制,壓力因應,自我認同 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適應方法 建立適當的生活模式 再治療之前,我們需要有許多的準備 包括清楚自己的目標 治療在帶給個案更健康的生活,而非父母期待的生活 治療者經常會陷入兩難`也經常會陷入父母的要求成為另一個父母 重點在於健康,重點在於讓青少年順利完成成長的任務 既不是幫他承擔一切的罪過,讓所有人為他的網路行為負責 也不是強迫他接受所以其他人的標準 所以治療網路成癮不在於讓他成績便好,讓他不用電腦 而是讓他過更健康的青少年生活 包括學習與人相處,包括乎互相尊重,包括為自己負起責任,包括完成自我認同 包括適當的角色學習,包括認同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然而,教育或治療所提供的,是一個方向,鼓勵讓青少年去思考。 當然這樣的目標有時很困難,因為我們的青少年甚至有些父母從未去考慮這些必須努力的過程,專注結果的思考如 你給我把書唸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成績這麼差,妳還要參加什麼活動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給我最好的其餘免談 吸毒是我的事,我又沒有影響別人 這些都是我們在治療中要避免的 其實教育單位很辛苦,輔導或教育經常被認定為有責任需要讓小孩過著某種完美模式的生活。而中間青少年需要被說服或建立關係卻往往沒有被重視,所以教育單位很辛苦,許多父母總是認定,某些行為的改變是教育的責任,事實上,關係和討論才是健康行為的唯一道路,現代父母也許很忙很辛苦,但是和小孩的關係是必要的,因為只有父母才是小孩的持續關係人,當父母選擇了不予小孩建立關係,其實也就選擇了,小孩將不會讓你寮解。尤其是霸權式的父母。在這裡強調,並不是鼓勵一切照小孩的喜好走,而是當你有所堅持或是對小孩有所擔心時,要和小孩坐下來好好的討論,妳不僅要寮解小孩,也要讓小孩寮解妳。如果你只是說,不要廢話,從現在開始不准在碰電腦,那問題就解決了媽。 所以當我們遇到需要處置的個案時,不僅避免再扮演領一個權威父母,也要讓父母了解教育的立場,教育並非酬庸關係,教育不再打造一個父母期待的小孩,而在打造一個健康的小孩。

40 自我存在需求 存在任務出現 面臨挑戰與挫折 自我努力與尋求資源 挫折過程經歷 經驗完成,完成學習

41 他為什麼這麼需要上網

42 了解個案目前的網路行為 何時開始這樣的網路行為 網路行為的種類 網路耗費的時間 平時網路使用的時間表 最有興趣的網路活動
偏好這些活動的原因,網路在生活及情緒上的重要性 使用網路過程中情緒的變化 使用網路前後個性行為的變化 這是最容易打開的話題 寮解個案目前上網做什麼和完什麼 有什麼感覺也什麼收穫,完的如何 這些都可以增加和個案的關係 也經常可已經由此找到原因 也可以給個案網路時間表,不過最好在關係建立後給予 對於個案最有興趣的網路活動須深入探討 尤其是當中的角色扮演,和人格扮演。 例如說天堂,就一定要問問他玩到哪一級 有沒有加入血盟,最強的武器是什麼 有沒有買賣,有為有違法的行為 同時聊解他與角色之間的關係, 覺得在網路上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現實生活中自己又是個什麼樣的人 網路使用中所得到的滿足 生存與安全的需求:利用匿名的方式消彌真實條件的 限制而求得一些生存空間。 愛與隸屬需求:希望藉由網路交往或成為真實生活中 的朋友,跟其他人獲得社會隸屬感的連結。 求知的需求:便利獲的所要的訊息與知識。 自尊的需求:藉由網路角色的學習將其所學應用於日 常生活中,好的表現所得的回饋可增加自我價值。 自我實現:網路的技術與社會面活動與他人建立有意 義的關係,並且可開啟以往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智慧 或社會潛能。 (Suler.1996 需要找到個案的滿足是什麼 為什麼選擇網路 何時開始上網,何時開始成癮 當時為什麼會上網,上網的情緒如何 生活中的壓力主要為何 有何生活的重心 找到個案最滿足的其境

43 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家庭問題 認同問題 人際關係問題 壓力因應問題 情緒障礙 合併精神疾患 憂鬱症 焦慮症 社交畏避 其他物質成癮
人格違常 適應障礙

44 了解深層的原因確立治療方向 自尊 認同 親子關係 感情問題 工作壓力 學業壓力 人際壓力 挫折 迷失 孤獨 無價值感 情緒問題 同儕認同
這部分是治療最嚴肅的地方 也是我們必須去判斷原因的地方 事實上總是有很多原因可能存在 在判斷的時候要避免太快下結論 尤其父母經常會拒絕去陳述其他可能的原因 多邀請他說明會好一點 這些原因的判斷要考慮到 時序性是否合理 原因性是否可解釋個案的行為 很多時候,真正讓個案頭痛的問題不一定會講,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去發現不合情理的地方來釐清

45 討論目前的危機 危機是轉變的開始 讓個案更清楚了說明危機的過程是建立關係和病識感的最佳機會
但不要因為危機的存在而做出不符合治療角色的干預手法 須對特定危機作適當反應,如自殺,犯法,吸毒 大多數的個案都是因為危機才進入治療 這些危機包括被逮捕,退學,失業,離婚,破產 不要急著把危機歸咎於網路 讓個案好好說明發生多過程 鼓勵個案多說,我們則要細心聽 紀錄下各種重要的因子 可以對一些部分作澄清 譬如說冒這樣的險,我很替你擔心,你自己不擔心嗎

46 建立治療關係 支持同理的態度 對個案的網路行為避免過早下定論 尋找以個案為出發點的治療方向 對個案的自我表露予以尊重
讓個案清楚,治療並非處罰的工具 再這一點事實上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能有治療者的角度去看個案的網路行為 如果你沒有辦法接受網路 或你沒有辦法接受個案的網路行為 治療就沒有出發點 治療並不是當個案做決定 而是讓個案決定什麼對他是最好的 治療本身就可能更加強他網路使用的決心-不管是正向的或負向的 所以之有站在中立的角度,才有機會繼續了解個案 治療並不能停在只是決定使用時間的多寡,事實上也沒有 治療是再讓我們及個案有機患看到網路成癮背後的原因 當網路的的樂趣出現時,他取代的是什麼樣的心情 而這樣的情緒從何而來都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在這過程中表現出的治療者表情 很容易就影響到治療關係 治療並不適用來處理行為 所以各位不要焦慮於行為的改變 而是要清楚他的原因 要有機會知道原因,就需要讓個案可以信任你 但是沒有人會去信任一個否定你的人 當然在關係建立上避免成為個案與父母中間的夾心餅 再這一部份各位老師要不要說說你們所遇到的困境 我的經驗中,個案不會一為你的道理而願意改變,通常是因為和你的關係,而願意改變

47 治療計劃 列出個案可能的相關問題,評估影響的嚴重程度和被處理的可能 喚起現實感,建立動機 與個案一同擬定治療計劃
處理潛藏之主要問題-親子衝突,自我認同 治療相關之合併症 家庭治療的介入 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今天妳上玩一堂課,你覺得你準備的很好,也舉了很多實例,明明就是很精采,但是學生居然有人打瞌睡,更氣的是,有個低頭看書的學生被叫起來問問題,居然說這麼間單的問題也在教,什麼態度。 奏在路上遇到教務主任,他說有看到我剛才上課的情形,他告訴我要認真準備學生才會注意聽,都又沒有聽我的課怎麼可以這麼說。回到辦公室,剛好聽到我最討厭的張老師在辦公室說,許多學生都說我上的課很無趣,真是背到極點。今天真是犯小人。 回家太太又罵我 坐在書桌前 妳有已經開機上網的電腦,一盤麵包,一本聖經或罘書,教科書,一本PLAY BOY還有報紙 妳會選哪一樣

48 動機 讓個案網路成癮的不是道理,而是認同,歸屬感所營造出來的情緒 讓個案回頭的,也絕不會是我們口中的道理
許多個案,會急於點頭,但通常不會改變,因為他完全無心治療 不願意治療,是治療關係的起點,至少他可以對你誠實 再這一部份,大家都會躁 到很大的挫折 尤其夾在個案和父母之間 很多時候這時會浮現對個案的負向情緒 通常治療就會停了下來 其實大家不用太急著讓個案同意你的說法 不如先讓個案認同你的人 尤其是青少年

49 建立治療目標和策略 和個案討論對未來的期待 討論目前網路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討論網路如何影響個案的生活 討論如何調整目前的網路行為
討論如何改變現實的生活 建立對壓力的因應 讓個案願意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 在這裡,網路使用時間才會被討論 只有個案已經有了清楚的動機 才有討論網路時間的必要 事實上這也是治療挫折的開始 即使他清楚了決定了接受治療 不斷的在成癮,就如同吸毒者一般 然而不斷的釐再犯的原因和情緒因子 正是我們ˋ治療的歷程 不用對在梵語以苛責或自責 因為那就是治療的過程 然而在目標的建立上,和物質成癮不同的 比較不會建議全然的停止網路使用 會建議怎樣是適當的範圍 那他總會超出怎麼辦 大家想想,我們也都有曾經這樣的日子 不要擔心 只要可以在一定的範圍 許多成長是要靠搭自己努力的

50 預防勝於治療 買電腦不只是交給小孩 學會軟體使用和分級管理 學會規劃時間 和小孩建立關係 隨時注意異常的情形 多問問小孩的網路行為
當有輕微異常時一定要介入 必要時務必接受處理

51 學校如何協助減少網路成癮 增加學生於學校生活中之自我認同 培養學習環境中良好的同儕關係 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 建立學生求助的管道
建立網路教育 建立提供青少年獲得自我認同,同儕認同,人生價值,自我價值,未來方向之管道。 鼓勵,支持,讚美

52 謝謝指教 柯志鴻醫師


Download ppt "網路成癮簡介 柯志鴻醫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