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食育- 飲食教育?
2
在提倡德育、智育、體育的同時,透過實踐來獲取食知識與食能力的教育是必要的,才能達到培養健康的飲食生活的人。
「食育(syokuiku)」一詞,最早為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塚左玄,其在1896年與1898年的著作《化學的食養長壽論》、《通俗食物養生法》中提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意指: 在提倡德育、智育、體育的同時,透過實踐來獲取食知識與食能力的教育是必要的,才能達到培養健康的飲食生活的人。 石塚左玄
3
食育第一人-服部幸應 食物是生存的根本 食育 飲食教育 傳達出生活價值
4
《食育基本法》 日本每年6月為食育月,每月19日為食育日。 食育成為全民運動 要求學校加入 飲食教育課程 《食育基本法》,將食育定義為
「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
5
《食育》推行九年以來,改變了日本學童對食物的態度和習慣。
《食育白皮書》更揭示:食育不僅是營養指南,還包括所有飲食相關的文化、知識、生活習慣、飲食安全。
6
《食育白皮書》的成效 不吃早餐的孩童比率降低了 家人共食的觀念重新凝聚。 「殘飯量」(剩食)也逐年遞減。
學校午餐採用在地食材的比例提高,孩子和農民的交流增加。
7
《食育基本法》規定政府單位有責任義務推行總體性的施政與政策,設立「食育推廣會議」,跨部會做成與該法第二章標題同名的「食育推廣基本計劃」,不同等級的地方政府則視狀況調整設計同項計劃。
8
食育推廣基本計劃 計劃中有10項目標數值 提高關心食育的國民比例 家人共進早晚餐的次數 體驗過農林漁牧業的國民比例 有吃早餐的國民比例
學校營養午餐地產地銷的比例等......
9
在政府編撰的指導小冊裡,除了類似健康教育的身高體重內容之外,還以圖表解釋日本與其他國家的糧食自給率問題,說明日本的糧食自給率40%,遠低於澳洲173%、美國124%、法國111%,德國80%與英國65%,高度仰賴進口食物,但同時每年卻也丟棄了5百萬到9百萬噸的食物,小冊以簡單的插圖提醒大家:「在買吃的之前,先確認冰箱有沒有剩的食物,不要浪費了!」另外,不管是為了地產地銷,或是融入飲食的傳統文化,甚至為了美味,選購當季食材都是非常重要的食育內容之一。
10
日本小學推動「微笑餐桌」運動 體會「吃」的快樂! 選食力:選擇安全、安心的飲食方式。 共食力:在共食中傳承飲食與愛的記憶。
自然共生力:藉由體驗培養對食物的感激之心。
11
選食力 自然共生力 共食力 1.當地、當季的食物 2.留意成分、營養標示 1.栽種蔬果,觀察食物的成長 3.示範綠色消費可以帶 與變化。
來改變的力量 選食力 1.栽種蔬果,觀察食物的成長 與變化。 2.參與農事體驗,感受食物、 土地和人之間的關聯,累積 和食物有關的美好經驗 3.帶孩子認識食物的起源和原貌 4.不浪費食材 自然共生力 參與食材準備/多和家人吃飯,在餐桌上展開對話 共食力
12
選食力:選擇安全、安心的飲食方式。 農夫市集 「直接跟農夫買」 認識、接觸這些農友,聽他們講述食物的故事,把營養和愛惜土地的價值買回家。
13
1 2 3 共食力:在共食中傳承飲食與愛的記憶。 七成日本家長認為,參與食材準備應從幼兒開始。 超過五成的日本小學生,一週至少幫忙料理一次。
日本研究顯示,幫忙料理可提高孩子的食物滿意度。
14
自然共生力:藉由體驗培養對食物的感激之心。
環境與文化的重視 家庭價值 提升糧食自給率 食物之於日本國民意義的精神性思考。 「結合食物生產農事體驗的教育」 = 「食農教育」
15
中泰國小-食育 「只吃食物、不 吃食品」的飲食原則
16
喜願小麥契作團農友,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攜手為台灣農業做一件事—
2012年 豆麥見學 2011年 麥田見學 2013年 咱糧學堂
17
拉近“吃”和“做”的距離! 「體感型食育」累積的成就感,有助培養自信,讓孩子走向自立。 「沒有什麼比實際體驗更重要的!」 「只要回歸食物的原點,孩子就會愛上蔬菜。」
18
東京千馱谷小學- 食育就在營養午餐的菜單上
「午餐自己選」 一年三次提供兩種受歡迎的主菜 「咬咬菜單」 以有益牙齒的食材為主,讓習慣柔軟食物的孩子練習咀嚼 「生日午餐」 當月壽星可以享有特製的甜點,和同學一起慶生,還有營養師設計出與 當日食材相關的趣味謎題,隨餐附送,累積孩子的食物知識。 「營養午餐試吃會」 教導父母回家做出健康均衡的飲食。 推動食育時,日本中小學校的「給食」(營養午餐),成了與飲食知識接軌的活教材。
19
農事課從單獨的「活動」成為「融入課程」 有機營養午餐和農耕課精神一脈相連 宜蘭縣冬山鄉慈心華德福中小學一向強調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耕,始終是貫徹其教育哲學的重要環節,農事課程也為食育教育做了最完整的示範。 所有的學習從接觸、體驗開始,幼稚園到小二,有「散步課」、三年級透過「農耕課」、四、五、六年級則有園藝課、七∼九年級開始種稻。 素食午餐食材非有機不入菜,每週一次魚料理。 不用油炸、勾芡、不用加工食品、冷凍食材 師生飯前還會唱「謝飯歌」 農事課從單獨的「活動」成為「融入課程」 有機營養午餐和農耕課精神一脈相連
20
食育的內容也結合文化的傳承,包括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信賴關係,活化在地社區以及繼承與發展豐富的飲食文化。
奈良食育推廣計畫 LOGO
21
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透過貼近生活的食育,大家才會有所感,才會有所行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