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3 (一)实践及其特点 如何理解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 实践对象 教师讲课 农民播种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5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 的活动。 客观物质性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决定
(1)实践是 的活动。 客观物质性的 决定 实践的基本要素 对象 主体 手段 人:智力和 体力的统一 运用 改造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工具和其他设备 由客观条件决定 体现 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6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7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原因 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活动 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创造性 新生产生活资料 表现 新社会关系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8 唯物论 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 辩证法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第一、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 (相对于纯主观精神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 (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 意识的目的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9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10 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 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 青铜工具,铁制、木制农具 刀耕火种 农业机械化 烽火传信和驿站 邮递马车 电话电报
互联网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3年勇气号登陆火星

11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12 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13 唐朝画家戴嵩向来以画牛著称。戴嵩有一幅「斗牛图」被宋朝的大臣马知节所收藏。
农夫回答说:“我只是个种田人,并不懂得画,但是却很了解活生生的牛。牛打架的时候,一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力气再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把它拉出来。可是你看这张「斗牛图」,两只牛气冲冲地在打斗,而它们的尾巴却举得高高的。这根本和实际情形不一样嘛!” 说明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4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 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曼陀罗花 茄科草本植物,中医称它的花冠为洋金花、风茄花,有麻醉的效用。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5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吃一堑,长一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

1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本草纲目》“砒,大毒也”

17 区分实践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知识的传播问题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人一生中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得来的 知识的传播问题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认识的产生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1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5(略)

19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20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何谓正确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正确的认识(相符合) 主观 对照 客观 错误的认识(不相符)

2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主观认识 权威的话 本身无法证明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受主观认识指导 联系主观认识 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 联系客观事物

22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23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么?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5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26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C

27 实践决定认识(来源) 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
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8 B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29 辨析: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略)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得新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是正确的。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认识。“读有字的书”,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

30 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是否否定了实践是认识来源?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事亲自实践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2)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在别人那里仍为直接,其中有许多就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学理论,不学十分可惜。 (3)要把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31


Download ppt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