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2 一、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已 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 以 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 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3 二、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临床特点 1.早期反应(early phase reaction)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临床特点 1.早期反应(early phase reaction) (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 (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晚期反应(late phase reaction)

5 二、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抗原 (二)抗体 --- IgE (三)IgE Fc段受体(FcεR)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嗜酸性粒细胞

6 抗原 呼吸道 -----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 消化道 -----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
皮肤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人工注射 ---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

7

8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一)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交联 FcεRⅠ的微集聚 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活化 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等; 2.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9 储存介质 ① 组胺(histamine) ②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③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② 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 ③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10

11

12

13

14

15 3.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特点 (1)早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迅速; (2)晚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较慢; ②多为功能紊乱; ③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④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 (2)晚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较慢; ②伴有炎性改变; ③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 反应。

16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 性水肿

17

18 五、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三)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四)药物治疗

19 药 物 治 疗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20 肾上腺素(β-受体激活剂) 茶碱类 促进 抑制 腺苷酸环化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AMP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2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22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 --- 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 ---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二)损伤细胞机制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23

24

25

26 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异嗜性抗原

27

28

29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

30

31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32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1.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发生机制 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 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 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 肾、肺组织损伤

33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刺激型超敏反应

3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 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 (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 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 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 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

35 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 — 可溶性抗原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四)组织损伤特点

36 抗原 内在抗原 变性IgG,核抗原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37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 先决条件 形成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38 大分子IC —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 —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中等分子IC — 组织内沉积

39 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小分子IC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大分子IC 抗原略多于抗体 形成中等分子IC (抗原决定簇有剩余)

40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补体的作用 C3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C5a受体结合
炎性介质释放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 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 解酶、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 3.血小板的作用: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局部缺血、坏死 释放血管活性胺 水肿

41

42

43

44 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45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马血清 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2)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 局部多次注射

46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

47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

48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IgM类),形成IC,沉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

49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50 1.抗原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效应细胞 --- CD4+Th1细胞和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51

52

53 二、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 (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54 结 核 结核菌素试验

55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结膜皮肤炎

56 小 结 类型 Ⅰ Ⅱ Ⅲ Ⅳ IgE IgG, IgM - + Mφ NK Th1 CTL Mφ Ab 补体 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NK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Th1 CTL Mφ

57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58 本章要点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Download ppt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