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什么是? ● 为什么? ● 怎样进行? ● 如何评价?

3 教学目的 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
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2、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4 目录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有迫切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却无实现的可能 2、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向,却无直接实现的基础,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转入社会主义 1)只有在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石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方能为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扫清道路。

6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只有实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才能获得由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必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这主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只有以人民共和国为条件下,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方能为革命的转变,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1、性质:属于社会主义范畴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8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基本特征: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起领导作用。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基本特征: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在思想文化形态上 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1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 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11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基本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 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解决 中国社会向 社会主义转变 中国50年代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12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

13

14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 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 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15

16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先建设后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的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17 2、经济上: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提出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2、经济上: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8 3、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提出的历史背景 2、经济上: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3、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主体 总路线 工 业 化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两翼

21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过去陈旧破烂的 矿厂景象。

22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国营农场的收割机。

23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解决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 (1)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2)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须积极引导; (3)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毛泽东在家乡韶山与农民座谈

25 改造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形式及步骤: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道路:合作化 改造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形式及步骤: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生产小组 供销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26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96.3%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27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28 和平赎买的含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采取有偿的办法,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的政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2、方针:“和平赎买” 3、举措: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的含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采取有偿的办法,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的政策。 “和平赎买”的具体形式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分配利润(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定息制度

29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30% 职工福利15%

30 定息制度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固定息率5%的“定息”。 私股共24亿元,从1956年起,国家每年支付5%的定息,支付期限10年。到1966年国家共支付32.5亿元。

31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无产阶级在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可能性
B、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C、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A、利于发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 意义 B、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C、利于发挥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32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初级形式 商业中: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33 案例: 同仁堂的新生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 1953 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说:“ 1949 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4 案例: 同仁堂的新生 1953 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 1669 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 190 多人,奖金约 80 万元,年产值约 16 万元,年零售额约 30 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 1949 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 1950 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 元。

35 案例: 同仁堂的新生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36 案例: 同仁堂的新生 公私合营后 ,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陈旧,存在生产计划性不强,物资储存分散,领取手续不清,库存积压产品过多等漏洞。公私合营后,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销售额也不断上升。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 200 多服。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37 案例: 同仁堂的新生 1955 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同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副市长。 1956 年 1 月 13 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东报喜。

38 案例: 同仁堂的新生 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程。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经过公私合营后 ,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道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9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40 资料:红色资本家__荣毅仁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57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41 资料:红色资本家__荣毅仁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42 资料:红色资本家__荣毅仁 1956年,毛泽东在荣毅仁陪同下参观上海中新纺织厂 荣毅仁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照
1998年3月3日,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与副主席荣毅仁交谈 1994年,荣毅仁在三峡工程展馆。

43 资料: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44 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2——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 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年增长4.4%。 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 农业和家庭副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 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收入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45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因为采取了这种方式,这场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莫测,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46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一)主要观点: 1、“充分肯定说”:
认为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就我国"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必然要建立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造正是在这种体制下为实现工业化而提出的。面对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生产力发展直接动力的事实,没有理由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指责,我国是通过建国初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就会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否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历史依据

47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一)主要观点: 2、“怀疑”或“基本否定说”: 认为三大改造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业化有相悖的一面,表现在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脱离了生产力水平。三大改造的目的只应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满足于工业化初创阶段的急需,不应抽象地为了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或者服从于"经济结构愈单一,工业化速度就愈快。"的盲目认识。这种观点认为,建国后毛泽东的错误即由此开始。

48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3、 “折中说”: 应在基本肯定三大改造的基本上对当时的错误作足够的估计。首先应肯定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和社会力量的分化组合,党和毛泽东选择了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但也应当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严重缺点,如对待选择模式定得过高,对资本主义经济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村互相合作化的多种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等。

49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二)评价 1、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变革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团结。

50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二)评价 1、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意义: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及其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51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2、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 1)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把公有化程度作为衡量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而非生产力作为标准。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52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2、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53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3、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1955年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右倾机会主义,批评“小脚女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动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18页)。就毛泽东本人而言,当时并没有想在1956年就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54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3、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
但是,由于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党内外出现了严重的“恐右症”,为了避免“右倾机会主义”、“小脚女人”这样的政治帽子落在自己的头上,各级干部宁肯越快越好,而不敢有半点的“懈怠”,结果互相攀比,你追我赶,预定的步骤几乎完全打乱,以致改造的速度越快,甚至超出了毛泽东本人的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一发不可收拾,它超出了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以一种内在的运动惯性朝着既定的目标奔腾而去。

55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3、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
第二,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在改造的终极目标上仍然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忽视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改造的方法步骤上又简单化,草率地急于求成,由此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56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3、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偏差的基本原因:
正如邓小平所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当时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57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问题同它的成就相比毕竟是第二位。“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

58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59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思考: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究竟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否定,还是在此基础上的调整、重组和完善?

60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确立的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是三大改造的功劳。

61 三、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和当年三大改造以后实行的方针政策尽管有很多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并加以纠正、调整、改革和完善的关系。一脉相承是主流,是根本。

62 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充分肯定三大改造的历史成就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自己的历史起点的。否定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63 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目标,和三大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三大改造就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不行。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所必须的。

64 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上,当年的三大改造,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目标。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66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67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3、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地主和富农——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 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68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4、主要矛盾已经转变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人民对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69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参与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统治阶级政治压迫的屈辱历史。 第二,祖国大陆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社会更替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究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改变。

70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与剥削阶级社会的“不劳而获”、“按资分配”是根本对立的,是对几千年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现象的根本否定,因而有利于逐步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71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迅速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对国民经济拥有了相对的调控能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有计划、按比例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解放后仅用了3年时间就医治了长期战争创伤,把国民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全世界视为奇迹。

72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这一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的面貌,鼓舞了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73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进行革命、进行阶级斗争并不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我国人民长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接着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铲除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74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作出了科学的论证。列宁在1923年写了《论我国革命》一文,针对孟什维克苏哈诺夫所谓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这种说法,明确指出:“你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8页,第777页。)

75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邓小平指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6-47页。) 中国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

76 Thank you! 再见


Download ppt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