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9章 人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9章 人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9章 人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第9章 人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个性,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对其环境独特适应的、心理系统的动力组织。 ——阿尔波特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

2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人格 二、人格理论

3 一、什么人格(Personality) (一)概念界定
人格(personality)也叫个性。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4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6.社会性与自然性

5 二、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6 ——人格发展理论 1口腔期 (oral stage,0~1岁) 2肛门期 (anal stage,1~3岁) 3性器期
  (phallic stage,3~6岁) 4潜伏期   (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5两性期   (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

7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8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9 3、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于1937年首次提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10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提出了根源特质。 1949年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制定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16种人格特质是: (A)乐群性  (B)聪慧性  (C)情绪稳定性 (E)恃强性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Q1)激进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     (Q4)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11 4、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一、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1)注意;(2)保持;(3)动作复现;(4)动机过程 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调节论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由三个过程组成: 自我观察。 自我判断。 自我反应。 四、人格的适应 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 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

12 第二节 气质、性格与自我意识 一、 气质 (1)气质即脾气禀性。
第二节 气质、性格与自我意识 一、 气质 (1)气质即脾气禀性。 如:情绪爆发快、外倾;情绪深刻持久、内倾;思维灵活、动作敏捷;稳重、坚毅等,这些心理差异就是气质差异。这四种典型的人格差异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给每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3 (3)气质类型学说 气质学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
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虽然,依照体液来对气质类型进行分类缺乏科学依据,但是气质及四种气质类型分类的名称一直被研究者们所沿用。

14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15 强型、平衡、灵活—— 多血质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强型、平衡、不灵活——黏液质 强型、不平衡—————胆汁质
强型、平衡、灵活—— 多血质 强型、平衡、不灵活——黏液质 强型、不平衡—————胆汁质 弱型—————————抑郁质

16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
强 度 平 衡 性 灵 活 性 神 经 活 动 类 型 相 应气 质 不 平 衡 不 可 遏 制 型 胆 汁 质 平 衡 灵 活 活 泼 型 多 血 质 不灵 活 安 静 型 粘 液 质 抑 制 型 抑 郁 质

17 (5)气质的意义 ——教育意义 ——职业选择意义 ——心理健康意义 气质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依据 有助于教师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效果
●胆汁质—外贸,信息,管理,导游,营销,节目主持人 ●多血质—管理,导游,外交,公安,军官 ●黏液质—会计,法官,调解人员,管理人员,外科医生 ●抑郁质—打字员,校对员,检查员,数据登记人员,文字排版人员,机要秘书 ——心理健康意义 阅读:困难气质

18 二、 性格 1.性格的意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正直无私—虚伪自私
二、 性格 1.性格的意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正直无私—虚伪自私 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都将其归为性格差异,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与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19 2.性格的结构 性格结构分为四个大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差异就体现在这四类特征上。

20 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

21 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
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 一个人的性格是坚强抑或脆弱,是根据意志特征来评判的。

22 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体验。当人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时,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体验。每个人都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

23 性格的理智特征 这是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如有主动观察型与被动观察型,有听觉记忆型与视觉记忆型,有思维分析型与思维综合型,有想像广阔型与想像狭窄型等等。

24 性格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人格差异的复杂性。
每个人的性格世界并非是由各种特征简单地叠加和堆砌起来的,而是依照一定的内容、秩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运动系统。

25 3.性格与气质 ——联系: (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在性格形成过程中,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即影响着性格的表现方式,是性格特征带上一层独特的个人“色彩”。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难易。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甚至掩盖和改造神经活动的特性,使之服从于实践要求的行为方式。

26 ——区别 (1)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区 (3)气质主要由神经类型决定,性格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27 4.性格类型 1.内倾—外倾 2.机能类型 3.独立型—顺从型 4.文化----社会类型说
荣格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的,为外倾型,心理活动指向于内部的,为内倾型。 2.机能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A.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T.李波提出的分类法,是按照理智、情绪、意志三种机能在性格结构中何种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 3.独立型—顺从型 按照个体的独立程度,把人的性格划分为独立性和顺从型。 4.文化----社会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等人的性格划分模式。他们建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

28 三、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概念理解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方面的成分。

29 1.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30 ——自我意识的结构 1.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31 第三节 人格的形成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四、社会文化因素 五、重大事件 六、自我调控因素

32 一、生物遗传因素 1.脑与人格 2.双生子的研究 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于环境因素造成。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有关的研究见备注      艾森克指出: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倾性的相关系数为一0.17。在神经质方面也发现同样情况,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系数为0.38;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为0.11。 弗洛德鲁斯等人于1980年对瑞典的12000名双生子做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和+0.23。这说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

33 一项有关高中生的双生子研究,共有l700名学生施测了《加州心理调查表》(CPI),这一人格调查表包括18个分量表,其中有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结果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相关高。 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1988),有些双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

34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
“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35 1.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的影响 1949年西蒙斯所著《亲子关系动力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拒绝、溺爱、过度保护、过度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果。 结论是:“--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论。     

36 2.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37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8 3.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3.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母爱丧失”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其负面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39  ——原因可能是: 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 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40 三、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包括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榜样示范、班集体氛围、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等。
1.教师 “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     2.班集体 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既可起到直接指导的作用,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1 四、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 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 民族文化 社会阶层 大众传媒     

42 六、自我调控因素 米歇尔指出:“……,但也受自己规定的目标和计划的等的调节和支配。”
外部因素只有被个人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人的内部要求,进而推动他去行动。 自我调控具有创造的功能,变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43 总之,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44 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二、投射测验

45 一、自陈量表测验 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自陈量表所测量的是人格特质,因此在人格理论上是遵从特质论的。
自陈量表通常都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形来回答。  一个人格量表可以用来测量单一的人格特质,也可以用来测量多个人格特质。以下我们将介绍几种测量多个特质的测验。

46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S.R.Hathaway,1942)和麦克金里(J.C.McKinley)所编制的,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水平以上的群体。 该量表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其中有10个分量表:(Hs)疑病症,(D)抑郁,(Hy)瘾病,(Pd)精神变态,(Mf)性变态, (Pa)妄想狂,(Pt)精神衰弱, (So)精神分裂症,(Ma)轻躁狂,(Si)社会内向。

47 题目采用“是、否、不一定”来回答, 举例:     (1)我相信有人反对我。 是[ ] 不一定[ ] 否[ ]     (2)我相当缺乏自信。 是[ ] 不一定[ ] 否[ ]     (3)每隔几夜我就会做恶梦。 是[ ] 不一定[ ] 否[ ] 这个测验所重视的是被试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又因为在编制时采用正常与异常两组对照组为样本,因此MMPI不但可做临床上的诊断依据,而且也可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使人们对一个人的人格有个概略的了解。

48 (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简称EPP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于1953年编制,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1938)所列举的人类15种需求为基础的,全量表共有225个题目,每个题目通常包括两个以“我”为开头的陈述句,用迫选法要求被试从两者中按照自己的喜好选出其中的一个。

49 举例: (1) A. 我喜欢结交新朋友。 B. 当我有难时,我希望朋友能帮助我。 (2) A. 在长辈和上级面前,我会感到胆怯。 B
EPPS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被试对题目的反应,评定他在15种心理需求上相对于一般人的强弱程度,然后绘出人格剖面图,一个人15项人格的定位状况,便就一目了然了。

50 二、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给被试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他的无意识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 两种著名的投射测验

51 (一)罗夏克墨渍测验 罗夏克墨渍测验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H.Rorschach, )于1921年设计的,共包括10张墨渍卡片。5张为彩色,另5张为黑白。 施测:按顺序给被试呈现1张,问被试:“你看到了什么? ”;“这可能是什么东西? ”或“这使你想到了什么? ”等。 此测验属于个别施测。施测时主试一方面要记录被试的语言反映,同时还要注意被试的情绪表现及伴随的动作。

52

53 (二)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1938)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与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相似。 全套测验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1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过每张图片中至少有一人物在内。 测验:每次给被试1张图片,让他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不加限制,但必须符合以下四点: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图中的人正在想些什么、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54


Download ppt "第9章 人格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