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掌握管理当局的认定,具体审计目标及两者的关系;审计证据分类和特点;了解审计证据收集和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作用,熟悉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格式及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和保管的理论和方法。

2 审计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总目标 认定 一般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 具体目标 项目审计目标

3 一、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 对客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表示意见。 合法性 客户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公允性 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财务报表审计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

4 一)客户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分为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分为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 一)客户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 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所做的断言和声明。 具体体现为财务报表和管理当局声明书。

5 1.存在和发生 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是否客观存在,损益表所列收入和费用是否确实发生。此项认定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2.完整性 企业财务报表上应列示的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反映了,有无遗漏事项。与财务报表要素低估有关。 3.权利与义务 只与资产负债表组成要素有关 权利: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各项资产其所有权是否归属企业。 义务: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各项负债是否确属企业应负的法律责任。

6 4.估价或分摊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所反映的金额是否正确,各要素是否按适当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 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总值估价 净值估价; 3.计算精确性; 4.会计估计合理性 例: 应收账款 减: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净值 5.表达与披露 会计报表上特定组成要素是否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如:长期负债(一年内);限制使用的存货列示和披露

7 二) 具体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评价帐户余额总体的合理性。 2.真实性:所列余额真实。由“存在或发生”认定推论得出。 3.完整性:发生的金额均以包括。由“完整性”认定推论得出。 4.所有权:所列金额确属公司所有。由“权利和义务”推论得出。 5.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 6.截止: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适当的期间。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8 7.机械准确性。机械准确性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
上述5、6、7三项具体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的。 8.披露:会计报表中恰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 9.分类:所列金额的分类恰当。 上述8、9两项具体目标是由管理当局关于“表达与披露”的认定推论得出。

9 一、审计证据的分类 第二节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 按存在形式分类
第二节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分类 按存在形式分类 1.实物证据: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 特点;主要用以证明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不能说明资产的价值、所有权,需收集书面证据加以解释。 2.书面证据:审计人员获取的各种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证据。

10 书面证据分为: ①外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所编制的书面证据。又包括: a.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人士编制并由其直接递交给注册会计师的外部证据。此类证据证明力较强 b.但为被审计单位持有并提交给注册会计师。 c.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个事项而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 ②内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一般而言,内部证据不如外部证据可靠。但如果内部证据在外部流转,并获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承认则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11 3.口头证据: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一类证据。
一般而言,口头证据可靠性较差,本身并不足以说明事实真相,不能依据此说明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佐证作用。 4.环境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①有关内部控制情况; ②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 ③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一般不属于基本证据。

12 二、审计证据的特征 应收集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 (一)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使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13 影响证据充分性的因素: 1 错报风险的影响;错报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2 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重要的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要越多,反之,则可适当减少。 3 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经验越丰富,可减少证据数量,经验少,从应有职业谨慎考虑,可多取证。 4 审计过程是否发现舞弊;一旦发现有错误,要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要多取证,甚至进行详查。 5 审计证据的类型及获取途径。如果大多数审计证据都是从独立于审计单位第三者所获取,且这些证据本身不易伪造,则质量证据质量较高

14 (二)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即审计证据必须真实可靠,并与被审计事项相关,又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 1 相关性——与审计目标相关 2 可靠性——审计证据是否可靠、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

15 CPA按照下列原则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B 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 C 已获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比未获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可靠 D 提供证据时内控制度较好大于较差 E 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 F 能相互印证时,可靠性较高 G 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 H 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

16 重要的审计证据不能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审计证据的理由
(三)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获取证据时应考虑审计成本 重要的审计证据不能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审计证据的理由

17 三、收集审计证据的程序 审计程序是审计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1 检查——主要用于书面证据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与复核。 2 监盘——主要提供实物证据,证明其存在性 局限性:只能对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提供有力的审计证据,不能对所有权、价值完整性提供证据。

18 3 观察 ——实物证据、环境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4 查询及函证——书面及口头 查询: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函证:注册会计师为印证被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一种方法。

19 5 计算——主要用于数据(重新计算、重新执行 )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 6 分析程序——比率及趋势分析(分析性复核)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常用方法有: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

20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认定的关系 认定――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证据 例如应收帐款: 存在或发生——存在性——函证——书面证据
完整性——完整性——检查——书面证据 估价与分摊——估价——检查——书面证据 估价与分摊——截止——截止测试——书面证据 估价与分摊——机械准确性——计算——书面证据 权利与义务——所有权——检查——书面证据 披露与表达——分类——检查——书面证据 披露与表达——披露——检查——书面证据

21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概念及作用 二、分类 三、 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概念及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审计证据的载体 二、分类 (一)按来源分为: 直接编制、取得和他人代编审计证据 (二)按性质和作用分为: 综合类、业务类、备查类审计证据 三、 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一)基本要素

22 被审计单位的名称 审计项目名称 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 审计过程记录 审计标识及已实施的审计程序 审计结论 索引号及页次 编制者及日期 复核者及日期 其他应说明事项 (二)基本结构 未审情况 审计过程的记录

23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1.复核要点; ①所引用的相关资料是否翔实可靠; ②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③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
④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2.三级复核制:由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所组成的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制度。 项目经理——详细复核 部门经理——一般复核 主任会计师——重点复核 部门经理作项目负责人,主任会计师应指定人员代行部门经理的复核工作。

24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一)审计档案的分类 1. 永久性档案 ——综合类、备查类
1.  永久性档案 ——综合类、备查类 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工作底稿所组成的审计档案。 2.  当期档案 ——业务类 由那些记录内容在各年度之间经常发生变化,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工作底稿所组成的审计档案。

25 (二)审计档案的所有权与保管 1.所有权 ——事务所 2.保管 永久档案——长期保存 当期档案——至少10年 (三)审计档案的保密与调阅
1 法院、检察院——按规定办理了手续后可查阅 2 注册会计师协会——可查阅 3 不同注册会计师,经委托人同意,并办理了手续后可查阅(变更委托、合并报表审计、联合审计、其他)


Download ppt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