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判断正误] 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2.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 为条件反射。 (√) 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 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判断正误] 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2.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 为条件反射。 (√) 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 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3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判断正误]
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2.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 为条件反射。 (√) 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 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

4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填空]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 形式传导的。 电信号 2.膜电位变化:由静息时的 到兴奋时的 。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3.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 差而形成 。 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 传导。 双向

5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填图] 线粒体

6 2.传导过程及特点[判断正误] (1)兴奋在突触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 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 (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4)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 树突。 (√)

7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

8

9

10

11 2.反射弧 (1)结构(如图所示)

12

13 1.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粗大)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 经,与后角(狭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 单向的,突触结构简图:  ,兴奋传递方向:→。

14 2.有关问题分析 (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组成反射弧 的任何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 同,但机理不同:①感受器破坏无法产生兴奋;②传入神经破坏兴奋无法传导;③神经中枢破坏,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15 (3)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元,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
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 (4)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 受器的敏感性。

16 [特别提醒] 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效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17 1.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
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

18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19 解析:现象Ⅰ、现象Ⅱ的缩手反应都能够完成,这说明参与现象Ⅰ和现象Ⅱ的反射弧完整,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反射活动。现象Ⅰ是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低级反射,现象Ⅱ,拿别人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现象Ⅰ参与反射的神经数量少;现象Ⅱ参与反射的神经数量多。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两个现象应当一样多。 答案:B

20 2.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
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21 解析:针刺双脚的反应和膝跳反射的完成途径是反射弧,反射弧具有完整性,反射才能完成;能否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是否受损有关;血细胞的数量多少与神经中枢无关。
答案:B

22

23

24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传导过程

25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26 1.膜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 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 (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7

28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9 [特别提醒] 只有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0 3.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 基础

31 解析: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C

32 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
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 是 (  )

33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A项的一极在膜内,另一极在膜外,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电流计偏转。C、B、D三项的两极同时在膜内或同时在膜外,测不到静息电位。

34 1.突触的常见类型

35 A.轴突—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36 2.传递过程

37

38 1.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39 (2)在神经元之间

40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41 2.有关问题归纳分析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 (2)同一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 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3)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 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4)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42 5.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连接的一种形式,据图判断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信号到达“1”,依赖 “3” 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Ⅱ, 但到达Ⅱ时又转换为电信号 B.每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和一个Ⅰ结构 C.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胞体这一种 D.“3”结构的形成,只有高尔基体参与

43 解析:突触的连接方式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等;Ⅰ结构表示突触小体,每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Ⅰ结构;囊泡可以由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产生。
答案:A

44 6.甲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局部
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45 A.在甲图中,兴奋在②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在③
处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 B.在乙图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膜电位特点是外负 内正 C.如果刺激点到①和d处距离相等,那么刺激后兴奋传到 ①和传递到d的时间相同 D.在甲图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发生 偏转

46 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甲图中刺激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d处。
答案:C

47

48 命题角度——反射与兴奋的传导 (1)从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考点主要分布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生理过程 的比较,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T5,广东卷T6,浙江卷T5;2009年江苏卷T2,宁夏卷T5。 ②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如2010年江苏卷T13,北京卷T3;2009年广东卷T35。

49 (2)针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进行的实验设计,探究兴奋传递的方向等实验分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热点。

50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51 (1)图甲中的d表示________;最简单的反射弧由________
种神经元组成。 (2)若将该反射弧放入较低浓度的钠盐培养液中,传入神经 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膜电位从③到④ 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________。

52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
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

53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元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部位d受损。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骨骼肌受损。

54 [解析] (1)图中d是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的接点,即由神经与肌肉形成的突触。最简单的反射弧也应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Na+低于细胞外,但K+高于细胞外。 (3)图2中①→③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即兴奋过程,③→④是兴奋后的恢复过程,此时K+外流。 (4)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刺激a处,c处不能测得电位变化;若骨骼肌受损,则刺激b处,骨骼肌不收缩。

55 [答案] (1)神经肌肉接点或突触 2 (2)低于 (3)钾通道 (4)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在c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骨骼肌收缩 骨骼肌不收缩

56 本讲实验——兴奋传导方向及特点的实验探究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方法设计:电激右图中①处, 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 的电位有无变化。 (2)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 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57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方法设计:先电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 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2)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 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58 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59 (1)结构4是反射弧组成中的________。
(2)5处的细胞与2处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异,造 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图是完成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反射弧,则 结构1为__________________。

60 (4)若在3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在1、2、3、4处可发生钠
离子内流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为了证明这种药 物“在反射弧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请利用图中的A、B、C三处实验点,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解析] (1)通过识图判断一个完整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可根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确定,与之相连的是感受器,其他结构就可迎刃而解了。(2)5处是效应器细胞,2处是传入神经细胞,其形态结构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图中1是感受器,若在寒冷环境中就是冷觉感受器。(4)钠离子内流只在兴奋部位发生,图中3处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1、2处,所以只有3、4处会兴奋,会发生钠离子内流现象。

62 (5)本实验验证的问题是该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导有阻断作用,那么自变量的选择上就要设计如下对比实验:一组要将药物放在神经纤维上,观察该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另一组必然将药物放在突触间隙,观察该药物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其对比的结果证明该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

63 [答案] (1)传出神经 (2)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冷觉感受器 (4)3和4 (5)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②将药物放在C,刺激B,观察5处肌肉是否收缩

64

65 1.(2010·新课标全国卷)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
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66 解析: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膜内K+流向膜外引起的,表现为膜外正电荷多,膜内负电荷多;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膜外Na+流向膜内引起的,表现为外负内正。所以当膜外Na+浓度适当降低时,主要影响动作电位,使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67 2.(2010·北京高考)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
不正确的是 (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

68 解析:膝跳反射中的传出神经元和传入神经元属于典型的神经元,一个典型的神经元具有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多条短而分枝多的树突。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递质将被酶分解。肽类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因而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答案:C

69 3.(2010·广东高考)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
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 去功能,最终导致 (  )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70 解析:A项,由于受体失去功能,刺激神经产生的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因而肌肉不能收缩;B项,由于题中的抗体只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而不是全身所有突触的受体,因而不能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C项,由于受体失去功能,神经递质就不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因而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降低;D项,由于受体失去功能,病原体不能与之特异性结合,生物体的病理特征就不能表现出来,因而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下降。 答案:A

71 4.(2010·江苏高考)右图为反射 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72 解析:观察反射弧结构图,Ⅰ上有神经节,判定其为传入神经,伸肌肌群既连有传入神经又连有传出神经,判定其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神经元位于脊髓内,其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兴奋向两端传导,a处膜电位变化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内正外负)→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D

73 5.(2010·全国卷Ⅰ)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
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74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 (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能、 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 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 解析:(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位于被刺激部位的皮肤中;脊蛙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3)神经元的生理特性是:受到刺激,能够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是:受到刺激,能够收缩。故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会引起与其神经相联系的左后肢骨骼肌收缩,但由于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B端,兴奋不能传向左后肢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活动。

76 答案:(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77 注: 点击此图片进入“课时跟踪检测”


Download ppt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判断正误] 1.反射是一切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2.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可转化 为条件反射。 (√) 3.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 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