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2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礼制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夏朝国土的勘测,商代开始出现我国的城市雏形 2、西周《周礼·考工记》 a、背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 形成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 b、《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c、礼制思想在汉代以后占据统治地位 3.都城实例(见图) 唐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

3 居民点选址原则:高勿近阜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非都城的城市建设原则: 天人合一 相天法地
二、自然至上原则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管子》 居民点选址原则:高勿近阜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非都城的城市建设原则: 天人合一 相天法地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市、山川、环境因素关系 凡立国度,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对以后风水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2、意义: 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 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3、都城实例——明南京城

4 1、 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世界,号称“瓷都”。 河南朱仙镇,古代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以民间传统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闻名。
三、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1、 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世界,号称“瓷都”。 河南朱仙镇,古代为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以民间传统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闻名。 湖北汉口镇,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 广东佛山镇,明清时为南方手工业重镇。(现已改为佛山市) 2、规划特点 布局极不平衡。建筑布局也无一定的规则

5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第二节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 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 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 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

6 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 5 B.C. 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城邦精神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代表城市——米立都城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围绕广场建设公共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同时,在城市空间组织中,神庙、市场厅、露天剧院和市场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关键性节点。

7 古罗马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城是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8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封建社会)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为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同时,由于城市因公共活动的需要而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

9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封建社会) 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和繁荣,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
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不少城市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10 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11 二、希波丹姆模式 1、规划特色 第二节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a、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第二节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希波丹姆模式 1、规划特色 a、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b、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c、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d、城市功能分区 圣地 主要公建区 私宅地段 工匠住区、农民住区 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2、米利都城

12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莫尔(T.More)的“乌托邦”, 2、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的“协和村”方案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及主要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莫尔(T.More)的“乌托邦”, 2、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的“协和村”方案 3、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与进步性 进步性: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 从解决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工作问题出发 为以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弊 端:对实际考虑不够,未产生影响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矛盾

13 二、从田园城市到卫星城市 三、带形成市与工业城市 四、勒·柯布西耶《明日的城市》和《阳光城》 五、大伦敦规划 艾勃克龙比 1942——1944年

14 六、近现代规划史上的两个宪章 《雅典宪章》(1933年) 《城市规划大纲》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雅典宪章》(1933年) 《城市规划大纲》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

15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达维多夫“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

16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17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8 图: 唐长安复原图 18

19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宫城 皇城 中轴对称 东西两市 规整的方格路网 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宫城 皇城

20 日本古代城市 奈良古都平城京

21 元大都 三套方城 宫城居中 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北京第一代商业中心 什刹海 皇城 宫城 内城

22 2.5KM 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 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 皇城南形成商肆 0.5KM 北京第二代商业中心

23 图: 清代(乾隆时期)北京城平面图 (资料来源:刘敦桢,1984《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4

25

26 图: 中轴线及故宫鸟瞰

27 明南京城

28 图:米列都城

29

30 图 2—7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30

31 图: 雅典卫城平面图 (资料来源:[意]L. Benevolo, 2000《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31

32 图:乌尔市区平面图及两个不同时期的了望塔
(资料来源:[意]L. Benevolo, 2000《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33 图:巴比伦市中心平面图及城堡、神庙 (资料来源:[意]L. Benevolo, 2000《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34 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 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 图: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
(资料来源:沈玉麟,1989《国外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5 图: 欧文的新协和村 (资料来源:[意]L. Benevolo, 2000《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36

37 图2—14 田园城市示意图 (资料来源: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8 图:Letchworth 的规划图 © 2000 TAN ZONG-BO, TSINGHUA UNIVERSITY
(资料来源:Koos Bosma and Helma Hellinga, Mastering the City, North-European City Planning , NAI Publishers,1997) © 2000 TAN ZONG-BO, TSINGHUA UNIVERSITY

39

40 1.人口规模300万 2.中心区建24栋60层的高楼 3.采用立体式的道路系统结构 4.90%为绿地空地 图:《明日城市》规划方案

41 图2—16 卫星城概念示意图 © 2000 TAN ZONG-BO, TSINGHUA UNIVERSITY 41
(资料来源: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2000 TAN ZONG-BO, TSINGHUA UNIVERSITY 41

42 图2—17 工业城市 (资料来源:[日]日笠端《都市计画》共立出版株式会社,1977)

43 图2—18 连接比利时两个城市的带形城市 (资料来源:Koos Bosma and Helma Hellinga, Mastering the City, North-European City Planning , NAI Publishers,1997)

44 大伦敦规划示意图 规划内容 内圈: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
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 绿带圈:宽度约16公里,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止城市向外扩展的屏障 外圈:计划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见新城建设运动),从中心地区疏散40万人到新城去(每个新城平均容纳5万人),另外还计划疏散60万人到外圈地区现有小城镇去。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