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前進大稻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前進大稻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前進大稻埕

2 古物小簡介 - 簑衣 簑衣是用棕鬚編織而成,是先民用來避雨的雨衣,可分為上、下兩件式。
穿過簑衣的人,一致的感受是-笨重、難受,工作時礙手礙腳。一套簑衣可分成上下兩截,上衣寬肩,便於揮動手臂工作;下截部分像圍裙,長度及膝,至於腳步就要赤裸了。據葉老先生說,穿簑衣最難受部分,莫過於頸部了,簑衣的領子,又粗又硬,若是穿著薄衣服,再穿簑衣,渾身可就刺痛難堪了。然而習慣成自然,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品之下,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此外穿簑衣要戴上斗笠,配備才算齊全,否則雨一來,也會成為一隻落湯雞。所以古詩中才將「青箬笠、綠簑衣」排成對句了

3 路線圖 甘州街 第一劇場遺址 辜顯榮宅 慈勝宮 更生院舊址 環河北路 歸綏街 霞海城隍廟 大稻埕碼頭 永昌街 民生西路 陳天來宅
波麗路西餐廳 李春生紀念教堂 義美食品 南京西路 南京西路 甘谷街 法主宮 貴德街 西寧北路 迪化街 延平北路

4 地名由來 位於今天臺北車站西北方,靠近淡水河濱一帶的大稻埕,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後繼艋舺而成為當時臺北城外新興市區。地理位置大致在建成區、延平區全部、大同區西南角一部份及城中區北門里。 從清末到日治期間,大稻埕無論在經濟、社會或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台的驚人發展及成長;這裡不僅是商業活動頻繁的高消費區,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但大稻埕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地名,其存在時間不超過半個世紀。1920年11月1日,日人實施臺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廢除臺北廳直轄之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設臺北市,隸於臺北州。雖然被裁廢,大稻埕並不因此就成了歷史名詞,她依然留在臺灣人代代相傳的口碑與記憶當中。

5 興起原因 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 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形成「外國人居留區」。 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在大稻埕精製後,運銷海外。在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

6 霞海城隍廟 一八二一年,一百餘名同安人渡海來台,奉載霞海城隍金身同行,來台初期,安置於艋舺八甲庄,由陳金絨奉祀,即今廣州街老松國小附近,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一八五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被打敗的同安人帶著他們信仰的霞海城隍爺來到大稻埕,遷徙途中林礬氏等為護衛神祇金身,犧牲三十八位義勇壯丁,後供奉於城隍廟,名為義勇公。

7 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 傳說中的月下老人大多是面貌慈祥、神情愉悅的白鬚老人,這應是來自人們的想像,為姻緣成人之美自然應該是快樂的好事,長鬚白髮正是象徵「白頭偕老」。 而其香火每天絡繹不絕,相當鼎盛。

8 迪化街街道古蹟分部圖

9 閩南式建築 這種建築的形式是屬於華南地區市鎮中住宅、店舖合一型建築的原形,它隨著彰、泉地區的移民一同移植到台灣。因為華南地區屬於季風型氣候,特徵是炎熱多雨,為配合這樣的天氣,建築就有了斜屋頂附帶「亭仔腳」的設計。這種傾斜式的屋頂可以迅速排除雨水,而「亭仔腳」則提供了一個可遮風避雨的開放空間,可以供作生意上的需要。   這種建築以單層樓為主,運用土埆及紅磚兩種建材興建,屋頂並覆以紅瓦,門窗大都採取木製,外觀極少有裝飾和浮雕,式樣簡單!

10 洋樓式建築 這種建築大致上是以兩層樓紅磚建築為主,最大的特色則首推「花瓶欄杆」,這種欄杆以上綠色釉彩者居多,不過在迪化街則也有上白色、藍色釉彩的情形。此外在一樓的正面,還可以發現中西合併的柱式,這些形式比較沒有固定的式樣,完全是仰賴工匠自行的發揮。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二樓的窗戶部份往往會有圓弧形的拱頂的設計,這顯然也是西洋的栱窗形式與中式的窗洞合併的結果。

11 仿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式建築是歐洲在十七世紀時所流行的建築風格,她的特色在於建築外觀運用華麗的浮雕與裝飾表達出特別的立體感。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在各方面的西化都採取積極的態度。而表達在建築上,就是引進各種西方建築的風格,譬如巴洛克式等等,特別是在官方的建築中常可發現這些西方的建築特色!

12 迪化街街道古蹟建物分部圖

13 第一劇場 位於今天延平北路200巷與210巷之間,由富傷陳天來、莊輝玉人投資興建,主演電影、歌舞劇、和現代話劇等新式影劇活動。
第一劇場的歷史其實就等於台灣早期的電影史,可惜光復之後人潮被西門町拉走。

14 辜顯榮宅 位於歸綏街三0三巷九號的鹽館,為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於一九一0年興建。由於辜家經營鹽業,這棟當時辜家居住的大宅,一直被民間稱為「鹽館」;但真正當初賣鹽事業使用的鹽館建築,在一九六0年左右已經拆除。辜家遷出大宅之後,該館成為榮星幼稚園的學習園地,戰後台灣第一支私立兒童合唱團亦在此成立,由呂泉生擔任音樂教學的工作。

15 大稻埕碼頭 淡水的開港通商,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他們將交易市場擴展至北美、歐洲,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躍而為國際貿易的一站。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都沿著河岸分佈。劉銘傳在1885年任台灣巡撫前後,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台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16 陳天來宅 建築結合陽樓的外觀和仿巴洛克式的華麗浮塑,裝飾優雅,極具韻致,據說在日治時期,每次有親王來台,都會被日本政府當成台灣人的居住樣本,供『親王』參觀,因此又被稱為『台灣的模範住家』。

17 李春生紀念教堂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當時因為宗教、通商之間的摩擦時常引起糾紛,本身為基督徒的李春生每每在斡旋協調的過程中將事情圓滿解決,而獲得極高的聲望。除了促進茶葉貿易,當初劉銘傳在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亦曾給予不少協助。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

18 慈勝宮 為大稻埕手屈一指的大廟—慈聖宮,俗稱[大稻埕媽祖宮],座落在台北市大同區磁聖里保安街四十九巷十七號,因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台北媽祖。相傳清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即霞海城隍廟興工之前一年,大稻埕開基人物臨右藻等即已發起籌建媽祖廟,地點在中街與南街交界處(今迪化街,民生西路口),但正式動工則在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初為一座小廟,地名即稱為[媽祖宮口街];同治五年(西元一八六六年),林佑藻又籌募一萬餘元,將廟改建於長樂街(今民樂街,民生西路口),當時郊商貿易對渡的碼頭(金石一號水門.現為大稻埕碼頭),為早期郊商的聚集地。蓋大稻埕知市街,以中街為最早,次為南街,再次為中北街,普願接,度厝街等,而其中最早中南兩街,及興大稻埕最古二廟(霞海城隍廟,慈聖宮)有關。 根據傳說,該宮媽祖神像本尊,市清嘉慶年間(西元一八OO年前後)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一商人,為祈求行船平安,自湄洲嶼分靈攜度來台,最初祀再艋舺八甲庄(今老松國小鄰近柳州街一代),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發生頂下郊拼(晉江,惠安,難安三邑人與同安人械鬥),使移至大稻埕(舊延平區,今屬大同區)迄今。

19 更生院 在一九三○年代之前,台灣總督府因鴉片專賣收入可觀,並未禁止台灣民眾吸食。一九三○年一月,蔣渭水用計在電報局下班時分後,以台灣民眾黨的名義拍發電報,向日內瓦國際聯盟本部控訴日本殖民政府「台灣鴉片公賣及吸食特許」政策的不當。 日本政府在國際壓力下,終於對台灣吸食鴉片的狀況採取較積極的矯治醫療政策,並設置「更生院」。一九三一年二月,台灣民眾黨在台北召開第四次全島黨員代表大會,日警大軍壓境,以結社禁止命令要求集會解散,並當場逮捕蔣渭水等十餘人,台灣民眾黨就此走入歷史。

20 波麗路西餐廳 在洋行、領事館林立的區位影響下,早受歐風美雨影響的大稻埕,在台北市算是接受「洋化」最早之地。一九三0年代,「純喫茶」的咖啡廳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其中「波麗路」即是以精緻西式套餐和台灣第一流的音響設備聞名的西餐廳。波麗路不僅是文學少年喜歡去的地方,當代台灣新美術運動的畫家們,無不是常客。

21 法主宮 法主宮廟位在南京西路344巷的巷底,建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87年)該廟是大稻埕最重要的寺廟之一,是過去大稻埕茶商的信仰中心,供奉「法主公」。 法主公是福建永春、安溪一帶的鄉土神明,神像身上有蛇盤繞,相傳是宋時的張姓三兄弟,因為曾為地方制伏蛇妖,死後鄉民感念恩德而尊稱為「法主公」,建廟奉祀。 光緒19年(西元1893年),由安溪茶商陳基愈從原鄉奉來,大稻埕茶商獻地建廟,相傳信徒來此祈求生意興隆、疾病痊癒特別靈驗,因此法主宮逐漸成為大稻埕茶商信仰的中心。 這座廟還有一項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光復初期,悲劇性的二二八事件導火線,就在廟後發生。

22 思考問題

23 資料來源 €大稻埕主題館 http://www.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 €大稻埕發展
€大稻埕巡禮 €大稻埕文化逍遙遊 €國文e點通 €大稻埕古蹟之旅 €有記名茶 €書籍: 發現臺灣(天下雜誌出版)


Download ppt "古蹟導覽系列活動 前進大稻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