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 国 Made By:于洋、郭升赐、杨宏、喻肖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 国 Made By:于洋、郭升赐、杨宏、喻肖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 国 Made By:于洋、郭升赐、杨宏、喻肖敏

2 目 录 一、黄巾之乱 二、董卓之乱 三、群雄割据 四、官渡之战 五、赤壁之战 六、刘备入川 七、三国鼎立 八、第一次北伐 九、第二、三次北伐
目 录 一、黄巾之乱 二、董卓之乱 三、群雄割据 四、官渡之战 五、赤壁之战 六、刘备入川 七、三国鼎立 八、第一次北伐 九、第二、三次北伐 十、第四次北伐 十一、第五次北伐 十二、三国归晋

3 一、黄巾之乱 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4 二、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董卓奉调入朝后实行的暴政。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何进与贵族官僚袁绍合谋诛杀宦官,不顾朝臣反对董卓私召凉州军阀董卓入京。后因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袁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朝廷。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并领何进所属部曲,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自己还诛杀大臣。由此势力大盛,得以据兵擅政。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并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进位相国。又逼走袁绍等人,独揽军政大权。

5 三、群雄割据 汉兴平元年(西元一九四年),群雄割据的态势,开始有了相当大的变动。曾权倾天下的董卓,因沉迷于绝世美女貂蝉而遭到吕布的暗杀;而吕布虽随即夺下了长安,却不敌李傕等人的反扑而撤退,并将矛头指向了中原;因此而遭到背后袭击的曹操,于兖州与吕布展开对峙,两雄的对决已到了一触即发的态势;而此时的江东,年轻气盛的孙策与其盟友周瑜,开始积极拓展版图,这是孙策为完成英年早逝的父亲孙坚之大志,而往天下踏出的第一步。

6 四、官渡之战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7 五、赤壁之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在今湖北),欲一统南北。便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此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内),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北方后患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曹操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镌字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且军中出现瘟疫,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8 六、刘备入川 刘备以助刘璋协防汉中张鲁为名进兵西川,然则出师不利折了庞统。诸葛亮从荆州起兵增援,临行嘱托关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关羽不以为然。入川途中,张飞所向劈泥,义释严颜,打开了西川的门户,不久,刘备攻入西川,占领成都,领益州牧。刘备为保西川,出兵攻打汉中。老将黄忠从法正计斩夏侯渊于定军山。建安二十四年,汉中被攻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诸葛亮为军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9 七、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10 八、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张郃平定。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11 九、第二,第三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出兵散关,包围陈仓。果然,张郃部队立刻被魏明帝召回。之前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王生与一千多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听说诸葛亮出建威,于是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不过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成功出谷至兴势,不料被早以等候多时的蜀军伏击,后援兵到达,方得脱身。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

12 十、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无当监王平,未拔;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召诸葛亮还。后来李严发现是自己判断失误,欲杀督运领岑述。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最终被揭发。数罪并罚,乃贬为庶民。

13 十一、第五次北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

14 十二、三国归晋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15 谢谢观赏


Download ppt "三 国 Made By:于洋、郭升赐、杨宏、喻肖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