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目 录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目 录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 录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三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2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考点知识整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 (3)重要原因: ①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②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 爆发 1914年6月~7月 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5 3.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4.影响 (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催生了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乘机崛起,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背景 (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2.凡尔赛体系 (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7 (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3)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4)影响: 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8 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3.华盛顿体系 (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9 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④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10 5.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 际联盟的建议。 ②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国联盟约。 (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3)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5)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1 (6)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7)活动: ①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②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③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④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12 (8)评价: ①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②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6.《非战公约》的签订 (1)时间:1928年8月。 (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13 (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4)评价: 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②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14 [高考经典感悟] [例1]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凡尔赛体系的调整。第(1)问,审题的关键点是答案的限制范围“赔款问题”,两者的不同主要是英国(凯恩斯)和法国(凡尔赛和约)对德态度的不同。第(2)问,只要对材料进行适度的概括和归纳即可。 [答案] (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16 [例2] (2010·天津高考)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17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18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在一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活动。第(1)问,从“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的战争行为”可以归纳出“集体安全”,从制裁的手段可以归纳出 “经济制裁”;“作用”要注意辩证地分析。第(2)问,“背景”可以根据材料归纳,“原因”注意从《非战公约》的局限性分析。

19 [答案] (1)集体安全;经济制裁。 对维护世界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李顿调查团主张“满洲自治”来看,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地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2)一战后和平主义盛行;欧美政治需要。 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成为以后战争发生的隐患。

20 [备考针对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做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1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2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众对战争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对战争的看法;第(2)问,“主张”概括材料二即可,本问的难度在于“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的解答要与一战的残酷性联系起来,“历史意义”要从减轻战争灾难的角度归纳。 答案:(1)欧洲民众: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国家: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3 (2)主张:格劳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 意义:格劳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24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6年美国对交战双方的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份 同协约国贸易 增长指数 同同盟国贸易 1914 8.24 100.00 1.69 1915 19.9 241.0 0.11 7.00 1916 32.14 389.7 0.01 0.68 ——杨生茂《美国外交史》

25 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16 25 50 15 19 21 58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6 材料二 我们参加这次战争,是因为正义受到侵犯,……因此,我们在这次战争中所要求的,绝不仅是和我们本身有关的东西。我们所要求的,就是要使世界适合人类生存和安居乐业;……同时,以我们本身而论,我们看得十分清楚,除非正义施及他人,否则正义也不能独施予我。因此,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总统对国会的演说《十四点计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参战前的贸易状况及参战对战局的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

27 解析:(1)从表格信息可知,1914年时,美国同协约国、同盟国都在进行贸易往来,但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值大大多于同同盟国的贸易额;之后,对协约国贸易增长快于对同盟国贸易增长。据此回答“状况”;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影响”。(2)美国参战并非“是因为正义受到侵犯”,并非“使世界适合人类生存和安居乐业”,而是为了扩大其国家利益。联系一战的性质,参战前美国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往来,加入协约国集团旨在保护自己的利益等知识回答。

28 答案:(1)状况:大战第一年,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值大大多于同同盟国的贸易额;之后的增长指数更是大大超越同同盟国的增长指数。影响:美国参战极大地改善了协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目的:美国是为了扩张其国家利益,甚至在战后获取世界霸权。理由:从一战的性质看,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参战加入的是和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协约国集团;从参战时机看,美国在大战初期保持中立,与双方都有贸易,后来在俄国退出战争后参战,一是为了确保对协约国的债权不受损失,二是想在双方筋疲力尽时,捞取最大利益。(任答2点即可)

29 3.(2012·济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R.R.帕尔默认为:一战后“有关德国方面,条约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宽大……这样就给阿道夫·希特勒打开了方便之门……”

30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巨头妄图怎样操纵世界。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过于严厉”?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条约“给阿道夫·希特勒打开了方便之门”?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及其影响。第(1)问,分别说明英、法、美的战略企图;第(2)问,依据《凡尔赛和约》的内容,说明其“过于严厉”,并说明这种“过于严厉”与法西斯上台之间的内在联系。

31 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奉行“大陆均势”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妄图称霸世界。
(2)理解:条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向了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理由:条约以战胜国和强国意志为中心,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给日后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和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和条件。

32 4.(2014·保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法俄两国签订《俄法协约》。协约规定:如果法国遭到意大利的进攻,或俄国遇到德国和奥匈攻击,对方应以全力支援。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材料二 第1条 缔约各方应个别地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

33 第2条 德国和比利时,同样德国和法国相互约定,双方彼此不得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彼此不得诉诸战争。
——《洛迦诺公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三国协约成立的背景。 (2)分析三国协约成立、《洛迦诺公约》签署分别对欧洲局势产生哪些影响。

34 解析:第(1)问考查一战前协约国集团的成立,可从一战前国际关系的变化、同盟国的成立以及英国传统政策的转变等方面分析。第(2)问分别把握,三国协约导致矛盾激化,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洛迦诺公约》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尤其是法德关系方面分析。

35 答案:(1)背景:三国同盟的成立,使法俄两国受到威胁,两国缔结了军事协定;伴随英德矛盾加剧,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调整与法俄两国的关系。
(2)三国协约的成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列强争夺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洛迦诺公约》的签署:对改善法德两国的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公约使法国受到削弱,德国取得了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大国地位、摆脱凡尔赛和约奠定了基础。

36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考点知识整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具体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③法西斯侵略扩张,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37 ④绥靖主义政策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
⑤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进程 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 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38 3.二战的影响 (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39 4.二战的启示 (1)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2)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4)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5)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40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1)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2)形成条件: 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②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41 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内容: 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 ④建立联合国。

42 (5)评价: ①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②消极作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 2.冷战 (1)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43 (2)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3)评价: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轻言战争,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局部热战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 张、动荡。

44 3.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①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 ②重大事件:1959年9月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③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①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45 ②重大事件: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③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②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③结局: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46 [高考经典感悟] [例1] (2013·山东高考)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7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全面爆发前夕的世界形势、大国对外政策及其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根据当时苏联、美国、英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对外政策来说明国民政府做出前三个预测的依据;根据国联的特点、实质及对外政策说明国民政府做出第四个预测的依据。第(2)问,应重点分析苏、英、美的政策对远东地区大国关系尤其是日本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48 [答案] (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④的依据:从“国际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49 [例2] (2012·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因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5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的有关史实。第(1)问,从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整合回答,重点从其美化战争、狡辩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 (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51 [备考针对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巴黎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最后,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在1916年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士兵的日常生活》

52 材料二 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1)材料一中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该条约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53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
问,一战中士兵信念的变化从材料信息“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中提炼;“原因”要从战争的时间、伤亡及对战争的反思等方面归结。第(2)问,“条约”根据材料涉及的内容判断;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英法实力、英法苏之间关系、法西斯的侵略、二战的爆发等方面归结。

54 答案:(1)变化: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况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
(2)条约:《慕尼黑协定》。危害:削弱了英法自身的力量;破坏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信任,导致构筑欧洲集体安全防御体系的希望落空;助长了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气焰;加快了二战全面爆发的步伐。

55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56 材料二 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 (1)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分析漫画反映了英国政策有什么变化及原因。

57 解析:第(1)问由材料看是张伯伦给了希特勒计划,所以是慕尼黑阴谋,分析影响时从提供机会和利用机会以及世界形势分析。第(2)问回答变化时注意突出“变”字,原因从德国和英国角度考虑。
答案:(1)事件:慕尼黑阴谋。影响: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的威望;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原因:二战后初期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益暴露;维持大陆均势;保护自身利益。

58 3.(2014·贵州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道: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

59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60 解析:第(1)问把握材料中的“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即可。第(2)问把握“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即可归纳其政治意图。争霸原因则把握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即可。 答案:(1)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意图: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

61 4.(2012·银川一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材料 1948年6月24日: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62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考查美苏争霸时的国际形势,答题时要结合题干提及的“德国”这个切入点;第(2)问考查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属于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63 答案:(1)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 (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64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考点知识整合]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考点知识整合]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 半岛分立,引发内战;出于争霸,美国插手。 (2)特点: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影响: ①朝鲜:以“三八线”为界,朝鲜半岛南北分裂。

65 ②美国: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③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越南战争 (1)背景: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较量。 (3)概况: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停战协定。

66 (4)影响: ①对越南:带来了灾难,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对美国: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③对世界格局: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3.中东战争 (1)中东问题复杂化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67 ②地理原因: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③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及大国势力的插手。 (2)概况:总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结果都是以色列取得胜利。 (3)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①未能建立起码的信任,相互为敌。 ②难以协调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

68 4.印巴战争 (1)背景: ①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 ②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插手。 (2)战争过程: ①1947年10月,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 ②1965年8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 ③1971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69 5.两伊战争 (1)背景: ①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②宗教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③民族矛盾: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少数民族进行反政府活动。 ④个人恩怨:萨达姆和霍梅尼的个人恩怨。 (2)战争过程:1980年9月爆发;相持阶段:“袭船战” “袭城战”;1988年8月,两伊停火。

70 (3)影响: ①造成了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 ②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导致新一轮军备竞赛。 ③为美苏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6.海湾战争 (1)原因: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71 (2)经过: ①第一阶段: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 ②第二阶段:1991年1月17日开始的“沙漠风暴”行动。 ③第三阶段:1991年2月24日开始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72 联合国  1.成立标志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2.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3.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73 4.原则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5.作用 (1)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2)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巨大,但由于某些大国缺乏诚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74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49年,第一届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年,召开第二届大会,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 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955年,针对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发表。

75 3.美国反战运动 主要反对侵越战争。 4.国际和平年 1982年第3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198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

76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4)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1)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77 (2)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3)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3)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78 [高考经典感悟] [例]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79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80 [解析] 本题意在通过对两次战争的对比,考查不同时期战争的特点及影响,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美国从越南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再由所学知识可知,越战是美国对越南的战争,而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联合打击;越战由美国发动,而海湾战争经联合国授权;越战属常规战争,海湾战争则属于高科技战争。第(2)问,应结合两次战争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各自的空间范围来回答。如越战需结合两极和多极趋势,海湾战争需结合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及其对整个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影响来回答。

81 [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82 [备考针对训练] 1.(2014·德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
材料一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 “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83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这三种观点,虽然结论不同,但是在对战争胜负进行判定时,却大多采用同一种方法,就是以某种“数量分析”来计算胜负。于是对朝鲜战争胜负的争论,就变成了诸如战争双方谁死伤的人多,谁消耗的资源多等问题的争论。应该说,以“数量分析”计算战争胜负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数量分析”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得出歪曲历史的结论。判断胜负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战争双方战争目的的达成情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84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应从哪个角度研究朝鲜战争的起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对“朝鲜战争胜负”的判定上存在的两种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作者的判定标准,论证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中朝一方胜利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朝鲜战争的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作者显然主张站在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的起因;“说明”可从朝鲜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等角度论证。第(2)问,“标准”分析材料不难得出,“论证”要站在对中朝有利的一面归纳。

85 答案:(1)研究角度:对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
关系:从战争的起因看,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从战争的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冷战格局之下的热战;从战争的结果看,进一步巩固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 (2)标准:一种标准是以某种“数量分析”计算战争胜负;另一种标准是取决于战争双方战争目的的达成情况。 论证:中朝军队达到了把美韩军队赶到三八线以南,扭转朝鲜战局的战略目的。美国并没有达到侵占整个朝鲜半岛的目的,这是中朝军队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标志。

86 2.漫画是艺术化的史料,对于探究历史问题,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认真解读下列两幅漫画: 材料一        材料二 ——伊朗漫画网

87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反战标志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东问题的形成原因。中东问题的焦点是什么? (2)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请你设计一幅“反战”宣传标语。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国际形势。第(1)问,第一小问把握时间可知当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第二、三小问对巴以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是开放性题目,把握和平关键词即可。

88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大搞核武器竞赛;反战和平运动兴起;许多科学家反对核战争。原因:阿以的相互仇视;外部势力的影响(或大国的插手)。焦点: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
(2)“世界是一家,和平靠大家”;“放飞和平鸽,世界充满爱”等。

89 3.(2014·银川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是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但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90 材料二 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
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 (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91 (1)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并谈谈你从这些战争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第(1)问,要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角度,归纳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第(2)问,“因素”可以从历史、民族、宗教、领导人等多方面归纳,由此得到启示应“从该怎么做”入手,言之成理即可。

92 答案:(1)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
(2)因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争端;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大国的干预;迷信武力手段。启示: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珍惜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国家发展之道。

93 4.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生意经》的副标题是:卖伞的渴望下雨,我们当然渴望战争啦!
图二《桥》的副标题是:西方国家向中东地区派出大规模武装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是,恐怖分子也向西方国家发起进攻! (1)图片《生意经》揭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根据你的理解,图片《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94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与西方大国的对外政策的关系。解答两个问题时要注意图片的副标题反映的信息。第(1)问从“我们当然渴望战争”不难看出实质:出售武器获取利润。第(2)问从副标题及图片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恐怖主义存在与西方国家的政策有关。 答案:(1)出售武器是西方国家达到经济目的的重要手段。 (2)一是恐怖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和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有因果关系;二是要消除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西方国家必须调整其中东政策。


Download ppt "目 录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