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9. 地形图测绘 9.1 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 地形测量的任务是测绘地形图。地形图测绘是以测量控制点为依据,按以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将地物和地貌测定在图之上,并用规定的比例尺和符号绘制成图,如图9-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9. 地形图测绘 9.1 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 地形测量的任务是测绘地形图。地形图测绘是以测量控制点为依据,按以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将地物和地貌测定在图之上,并用规定的比例尺和符号绘制成图,如图9-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 地形图测绘 9.1 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 地形测量的任务是测绘地形图。地形图测绘是以测量控制点为依据,按以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将地物和地貌测定在图之上,并用规定的比例尺和符号绘制成图,如图9-1。

2

3 9.1.1 比例尺 图上任一线段d与地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D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常见的比例尺有两种: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
用分子为1的分数式来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即 为了用图方便,以及避免由于图纸伸缩而引起的误差,通常在图上绘制图示比例尺,也称直线比例尺。

4 9.1.2 地物符号 1)、比例符号 轮廓较大的地物,如房屋、运动场、湖泊、森林、田地等,凡能按比例尺把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缩绘在图上的,称为比例符号。这类符号表示出地物的轮廓特征。 2)、非比例符号 轮廓较小的地物,或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按比例画到图上的地物,如三角点、水准点、独立树、里程碑、水井和钻孔等,则采用一种统一规格、概括形象特征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这种符号称为非比例符号,只表示地物的中心位置,不表示地物的形状和大小。 3)、半比例符号 对于一些带状延伸地物,如河流、道路、通讯线、管道、垣栅等,其长度可按测图比例尺缩绘,而宽度无法按比例表示的符号称为半比例符号,这种符号一般表示地物的中心位置,但是城墙和垣栅等,其准确位置在其符号的底线上。 4)、地物注记 对地物加以说明的文字、数字或特定符号,称为地物注记。如地区、城镇、河流、道路名称;江河的流向、道路去向以及林木、田地类别等说明。

5

6 9.1.3 等高线 1)等高线原理 等高线是地面相邻等高点相连接的闭合曲线。一簇等高线,在图上不仅能表达地面起伏变化的形态,而且还具有一定立体感。如图8-4,设有一座小山头的山顶被水恰好淹没时的水面高程为50 m,水位每退5 m,则坡面与水面的交线即为一条闭合的等高线,其相应高程为45 m、40 m、35 m。将地面各交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按一定比例尺缩小,从而得到一簇表现山头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它起伏变化的等高线。

7 图8-4 等高线原理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称为等高距或等高线间隔,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d,称为等高线平距。由图可知,d愈大,表示地面坡度愈缓,反之愈陡。坡度与平距成反比。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等高距选择过大,就不能精确显示地貌;反之,选择过小,等高线密集,失去图面的清晰度。因此,应根据地形和比例尺参照表8-1选用等高距。

8 表8-1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9 按上表选定的等高距称为基本等高距,同一幅图只能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等高线的高程应为基本等高距的整倍数。按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首曲线,用细实线描绘;为了读图方便,高程为5倍基本等高距的等高线用粗实线描绘并注记高程,称为计曲线;在基本等高线不能反映出地面局部地貌的变化时,可用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用长虚线加密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更加细小的变化还可用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用短虚线加密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图9-5)。

10 2)等高线表示典型地貌 山头和洼地(盆地) 图8-6 山头和洼地

11 山脊和山谷 图8-7 山脊和山谷

12 鞍部、陡崖 图8-9 陡崖 图8-8 鞍部

13 悬崖、冲沟 图8-10 悬崖 图8-11 冲沟

14 3)等高线的特性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2)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平距与坡度成反比。 5)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6)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地物符号和注记处可以局部中断。

15 图8-13 平板仪测量

16 8.2.2 平板仪构造 平板仪分为小平板仪和大平板仪。
1)小平板仪 如图8-14,小平板仪主要由图板、照准器和三脚架组成,附件有对点器和长盒罗盘。图板通过基座上的窝球状连接螺旋安装在三角架上。照准器系由具有刻划的直尺和前后的接目觇板、接物觇板、中间的水准器组成。用接物觇板的照准丝与接目觇孔构成的视准面来瞄准目标,直尺描绘方向线,长盒罗盘用来标定图板方向,对点器用来安置图板,使图上点与地面相应测站点在同一铅垂线上。 图8-14 小平板仪 1图板,2照准器,3三脚架, 4对点器,5长盒罗盘

17 8.2.2 平板仪构造 2)、大平板仪 大平板仪主要由照准仪、测图板、三角架与基座,水准器、罗盘、移点器等组成。照准仪是用来瞄准目标、画方向线、测定距离和高差,是由望远镜、竖盘、支柱和直尺构成(图8-15)。大平板仪结构坚固、稳定,测图精度高,但仪器笨重。 图8-15 大平板仪 1物镜 2望远镜制动螺旋 3望远镜微动螺旋 4指标水准管 5读数放大器 6目镜 7竖直度盘 8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 9横轴校正螺旋 10横轴水准管

18 8.2.3 平板仪的安置 1)对点 如图8-16,对点就是将图上的已知点与地上的测站点A于同一铅垂线上。对点时,将对点器的尖端对准图上点,移动脚架使垂球尖对准地面点A,其容许误差一般规定为,M为比例尺分母。 2)整平 整平的目的是使固定有图纸的平板处于水平位置。整平时,先放松窝状连接的整平螺旋,倾仰平板使照准器上的水准管气泡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居中,测图平板水平,然后拧紧整平螺旋使平板稳定。 3)定向 定向的目的是使图纸上的已知方向线与地面上相应的方向线一致或平行。用已知方向线定向时,将照准器的直尺边紧靠已知直线(图8-16),松开窝状连接的螺旋,转动平板,使照准器瞄准地面点B,固定平板,完成定向工作。 定向误差属于系统误差,对点位精度影响较大。用已知直线定向时,定向精度与直线的长度有关,定向直线愈长,定向精度愈高。 图8-16 对点,整平,定向 e

19 8.3 测站点的增补 在测绘地形中,当测站点不够使用时,常需要在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增 补临时性的测站点,其方法有下列几种:
在测绘地形中,当测站点不够使用时,常需要在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增 补临时性的测站点,其方法有下列几种: 1)视距支导线 设置视距支导线的边长应不大于最大视距的2/3(见表8-2),竖直角不宜过大,最多只允许连续设置二个支点。支导线的水平角用经纬仪测量一个测回,用视距法往返测定支导线的边长和高差,每条导线边往返测的较差相对于该边长的水平距离不大于1/200,高差较差不大于该边长水平距离的1/500。边长和高差的往返测较差在允许范围内取往返测的平均值,然后用图解法展绘出支导线点。由于支导线缺乏检核条件,因此要对观测和展绘工作加强检查,防止错误。 当用平板仪测绘地形图时,可采用图解法测量导线点,布设的支导线称为图解支导线,与视距支导线不同之处,只是导线的方向不是用经纬仪测定,而是直接用照准仪确定。

20 8.3 测站点的增补 2)视距导线 若用支导线方法增设测站点还不能满足测图的要求,可采用视距导线方法。视距导线应布设成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增设的临时测站一般不超过5个。导线边和角的测量方法与视距支导线相同。按照导线边和角展绘导线点,当平面点位的闭合差不大于1/200,用图解法调整。调整方法如图8-17,在图8-17 a)中A、B为已知点,1、2、3、B为未经调整的导线点,闭合差为BB。各点的改正方向与闭合差BB的方向相同,改正量在B点为BB,其余各点改正量根据其离起点A的距离按比例用图解法求出。在图8-17 b)中,按一定比例绘出各导线边长,在B点作垂线使BB等于闭合差的大小,连接AB,分别过1、2、3点作垂线交于AB得1、2、3,则11、22、33即为1、2、3点的改正量。高程闭合差不大于1/500,其闭合差的调整也可按图8-17 b)同样的方法进行。 图8-17 导线闭合差调整

21 8.3 测站点的增补 3) 内外分点法 当需要增设的测站离控制点较近且相邻的控制点通视,可采用内外分点法测定测站点。如图8-18所示,在需要增设测站位置较近的控制点B上置镜,瞄准控制点A,在AB方向上量取距离BM,定出测站M点,这种方法称为内分点法;若瞄准A点后倒镜,在AB的延长线方向上量取距离BN,定出测站N点,这种方法称为外分点法。 图8-18 内外分点

22 8.4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8.4.1 图纸准备 8.4.2 绘制坐标格网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大小一般为、、。为保证测图的质量,应选择优质绘图纸。一般临时性测图,可直接固定将图纸在图板上进行测绘;需要长期保存的地形图,为减少图纸的伸缩变形,通常将图纸裱糊在锌板、铝板或胶合板上。目前各测绘部门大多采用聚酯薄膜代替绘图纸,它具有透明度好、伸缩性小、不怕潮湿、牢固耐用等特点。聚酯薄膜图纸的厚度为0.07~0.1 mm,表面打毛,可直接在底图上着墨复晒蓝图,如果表面不清洁,还可用水洗涤,因而方便和简化了成图的工序。但聚酯薄膜易燃,易折和老化,故在使用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火防折。 8.4.2 绘制坐标格网 为了准确地将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首先要在图纸上绘制的直角坐标格网。绘制坐标格网的工具和方法很多,如可用坐标仪或坐标格网尺等专用仪器工具。坐标仪是专门用于展绘控制点和绘制坐标格网的仪器;坐标格网尺是专门用于绘制格网的金属尺。它们是测图单位的一种专用设备。下面介绍对角线法绘制格网。 如图8-19,先用直尺在图纸上绘出两条对角线,从交点o为圆心沿对角线量取等长线段,得a、b、c、d点,用直线顺序连接4点,得矩形abcd。再从a、d两点起各沿ab、dc方向每隔10 cm定一点;从d、c两点起各沿da、cb方向每隔10 cm定一点,连接矩形对边上的相应点,即得坐标格网。坐标格网是测绘地形图的基础,每一个方格的边长都应该准确,纵横格网线应严格垂直。因此,坐标格网绘好后,要进行格网边长和垂直度的检查。小方格网的边长检查,可用比例尺量取,其值与10 cm的误差不应超过;小方格网对角线长度与的误差不应超过。方格网垂直度的检查,可用直尺检查格网的交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如图8-19中mn直线),其偏离值不应超过0.2 mm。如检查值超过限差,应重新绘制方格网。

23 8.4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图 8-19 对角线法绘制格网 8.4.3 展绘控制点 展绘控制点前,首先要按图的分幅位置,确定坐标格网线的坐标值,也可根据测图控制点的最大和最小坐标值来确定,使控制点安置在图纸上的适当位置,坐标值要注在相应格网边线的外侧(图8-20)。

24 8.4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按坐标展绘控制点,先要根据其坐标,确定所在的方格。例如控制点D的坐标,。根据D点的坐标值,可确定其位置在efhg方格内。分别从ef和gh按测图比例尺各量取20.34 m,得i、j两点;然后从i点开始沿ij 方向按测图比例尺量取23.43 m,得D点。同法可将图幅内所有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最后用比例尺量取各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作为检查,其距离与相应的实地距离的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3 mm。在图纸上的控制点要注记点名和高程,一般可在控制点的右侧以分数形式注明,分子为点名,分母为高程,如图8-20中A,……,D点。 图 8-20 控制点展绘

25 8.5 碎部测量 8.5.1 碎部点的选择 碎部测量是以控制点为测站,测定周围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规定的图示符号绘制成图。
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统称为地形特征点,地物特征点,一般选在地物轮廓的方向线变化处,如房屋角点、道路转折点或交叉点、河岸水涯线或水渠的转弯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就能得到地物的相似形状。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地物,通常要进行取舍。一般的规定是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地形图上大于0.4 mm均应测定出来;小于0.4 mm时可用直线连接。一些非比例表示的地物,如独立树、纪念碑和电线杆等独立地物,则应选在中心点位置。地貌特征点,通常选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脚等坡度或方向的变化点,如图8-21所示的立尺点。利用这些特征点勾绘等高线,才能在地形图上真实地反映出地貌来。 图8-21 地貌特征点

26 8.5 碎部测量 碎部点的密度应该适当,碎部点在地形图上的间距约为2~3 cm,各种比例尺的碎部点间距可参考表8-2。在地面平坦或坡度无显著变化地区,地貌特征点的间距可以采用最大值。

27 8.5.2 地物地貌的描绘 工作中,当碎部点展绘在图上后,就可在碎部测量对照实地描绘地物和等高线。
1)地物描绘 描绘的地形图要按图式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依比例描绘的房屋,轮廓要用直线连接,道路、河流的弯曲部分要逐点连成光滑的曲线。不依比例描绘的地物,需按规定的非比例符号表示。 2)等高线勾绘 由于等高线表示的地面高程均为等高距h的整倍数,因而需要在两碎部点之间内插以h为间隔的等高点。内插是在同坡段上进行。下面介绍两种常见方法: (1)目估法 图8-22 a),某局部地区地貌特征点的相对位置和高程,已测定在图之上。首先连接地性线上同坡段的相邻特征点ba,bc等,虚线表山脊线,实线表山谷线,然后在同坡段上,按高差与平距成比例的关系内差等高点,勾绘等高线。已知a,b点平距为35 mm(图上量取),高差,如勾绘等高距为1 m的等高线,共有五根线穿过ab段,两根间的平距(由求得)。a点至第一根等高线的高差为0.9 m,不是1 m,按高差1 m的平距d为标准,适当缩短(将d分为10份,取9份),目估定出44 m的点;同法在b点定出48 m的点。然后将首尾点间的平距4等分定出45 m、46 m、47 m各点;同理,在bc、bd、be段上定出相应的点(图8-22 b))。最后将相邻等高的点,参照实地的地貌用圆滑的曲线徒手连接起来,就构成一簇等高线(图8-22 c))。 图8-22 目估法勾绘等高线

28 8.5.2 地物地貌的描绘 图8-23 图解法内插等高线 (2)图解法 绘一张等间隔若干条平行线的透明纸,蒙在勾绘等高线的图上,转动透明纸,使a、b两点分别位于平行线间的0.9和0.5的位置上,如图8-23,则直线ab和五条平行线的交点,便是高程为44 m、45 m、46 m、47 m及48 m的等高线位置。

29 8.5.3 测图方法 1) 经纬仪(光电测距仪)测绘法
(1)仪器安置 (如图8-24所示)在测站A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填人手簿,在视距尺上用红布条标出仪器高的位置v,以便照准。将水平度盘读数配置为0,照准控制点B,作为后视点的起始方向,并用视距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填人手簿,以便进行检查。当测站周围碎部点测完后,再重新照准后视点检查水平度盘零方向,在确定变动不大于2后,方能撤站。测图板置于测站旁。 (2)跑尺 在地形特征点上立尺的工作通称为跑尺。立尺点的位置、密度、远近及跑尺的方法影响着成图的质量和功效。立尺员在立尺之前,应弄清实测范围和实地情况,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依次将尺立置于地物,地貌特征点上。 (3)观测 将经纬仪照准地形点P的标尺,中丝对准视仪器高处的红布条(或另一位置读数),上下丝读取视距间隔l,并读取竖盘读数L及水平角,记入手簿进行计算(表8-3)。然后将P、DP、HP报给绘图员。同法测定其它各碎部点,结束前,应检查经纬仪的零方向是否符合要求。 (4)绘图 绘图是根据图上已知的零方向,在a点上按用量角器定出ap方向,并在该方向上按比例尺针刺DP定出p点;以该点为小数点注记其高程HP。同法展绘其它各点,并根据这些点绘图。测绘地物时,应对照外轮廓随测随绘。测绘地貌时,应对照地性线和特殊地貌外缘点勾绘等高线和描绘特征地貌符号。勾绘等高线时,应先勾出计曲线,经对照检查无误,再加密其余等高线。

30 8.5.3 测图方法 图8-24 经纬仪测图

31 8.5.3 测图方法 用光电测距仪测绘地形图与用经纬仪的测绘方法基本一致,只是距离的测量方式不同。根据斜距S、竖盘读数L、仪器高i和棱镜高v,就可算出D和H,再加角,即可展绘点位。

32 2) 小平板仪与经纬仪联合测图法 如图8-25,安置经纬仪在测站M附近1~2 m的点,视距尺立于M点上,使经纬仪盘左竖盘读数L为视线水平,瞄准视距尺读数v,量取仪器高i,可计算出点的高程( )。然后安置平板仪于M点,用照准器瞄准N点,以图上mn进行定向。小平板定向好后,再用照准器瞄准经纬仪的垂球线,在图上画出直线方向线,将量取的的距离按比例尺展点在图上,定出点。测图时,测图员以照准器直尺边缘切于图上m点,瞄准立在碎部点P的视距尺,在图纸上画出方向线mp。同时经纬仪司镜员也瞄准P点,用视距法测出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并报给测图员。在图板上测图员以为圆心,按比例尺为半径,与方向线相交得p点,并在点旁注高程。依同样方法,可测绘出其它碎部点。 图8-25 小平板与经纬仪测图 M ˊ N m P n p 1 2

33 8.6 地形图的拼接,整饰和检查 图8-26 地形图接边差
在大区域内测图,地形图是分幅测绘的。为了保证相邻图幅的互相拼接,每一幅图的四边,要测出图廓外5 mm。测完图后,还需要对图幅进行拼接,检查与整饰,方能获得符合要求的地形图。 图8-26 地形图接边差

34 8.6.1 地形图的拼接 每幅图施测完后,在相邻图幅的连接处,无论是地物或地貌,往往都不能完全吻合。如图8-26,左、右两幅图边的房屋,道路、等高线都有偏差。如相邻图幅地物和等高线的偏差,不超过表8-4规定的倍,取平均位置加以修正。修正时,通常用宽5~6 cm的透明纸蒙在左图幅的接图边上,用铅笔把坐标格网线、地物、地貌描绘在透明纸上,然后再把透明纸按坐标格网线位置蒙在右图幅衔接边上,同样用铅笔描绘地物、地貌。若接边差在限差内,则在透明纸上用彩色笔平均配赋,并将纠正后的地物地貌分别刺在相邻图边上,以此修正图内的地物、地貌。

35 8.6 地形图的拼接,整饰和检查 8.6.2 地形图的检查
1)室内检查 观测和计算手簿的记载是否齐全、清楚和正确,各项限差是否符合规定;图上地物、地貌的真实性、清晰性和易读性,各种符号的运用、名称注记等是否正确,等高线与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是否符合,有无矛盾或可疑的地方,相邻图幅的接边有无问题等。如发现错误或疑点,应到野外进行实地检查修改。 2)外业检查 首先进行巡视检查,它根据室内检查的重点,按预定的巡视路线,进行实地对照查看。主要查看原图的地物、地貌有无遗漏;勾绘的等高线是否逼真合理,符号、注记是否正确等。然后进行仪器设站检查,除对在室内检查和巡视捡查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错误和遗漏进行补测和更正外,对一些怀疑点,地物、地貌复杂地区,图幅的四角或中心地区,也需抽样设站检查,一般为10%左右。 8.6.3 地形图的整饰 当原图经过拼接和检查后,要进行清绘和整饰,使图面更加合理,清晰,美观。整饰应遵循先图内后图外,先地物后地貌,先注记后符号的原则进行。工作顺序为:内图廓、坐标格网,控制点、地形点符号及高程注记,独立物体及各种名称、数字的绘注,居民地等建筑物,各种线路、水系龋脖挥氲乩嘟纾雀呦呒案髦值孛卜诺取M纪獾恼伟ㄍ馔祭摺⒆晖⒕扯取⒔油急怼⑼济⑼己拧⒈壤撸晗低臣案叱滔低场⑹┎獾位、测绘者及施测日期等。图上地物以及等高线的线条粗细、注记字体大小均按规定的图式进行绘制。 现代测绘部门大多已采用计算机绘图工序,经外业测绘的地形图,只需用铅笔完成清绘,然后用扫描仪使地图矢量化,便可通过AutoCAD等绘图软件进行地形图的机助绘制。

36 8.7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 利用全站仪能同时测定距离、角度、高差,提供待测点三维坐标,将仪器野外采集的数据,结合计算机、绘图仪、以及相应软件,就可以实现自动化测图。 8.7.1 全站仪测图模式 结合不同的电子设备,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主要有如图8-27三种模式: 图8-27 全站仪地形测图模式

37 8.7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 1)全站仪结合电子平板模式 该模式是以便携式电脑作为电子平板,通过通讯线直接与全站仪通讯、记录数据,实时成图。因此,它具有图形直观、准确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即使在地形复杂地区,也可现场测绘成图,避免野外绘制草图。目前这种模式的开发与研究相对比较完善,由于便携式电脑性能和测绘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它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 2)直接利用全站仪内存模式 该模式使用全站仪内存或自带记忆卡,把野外测得的数据,通过一定的编码方式,直接记录,同时野外现场绘制复杂地形草图,供室内成图时参考对照。因此,它操作过程简单,无需附带其他电子设备;对野外观测数据直接存储,纠错能力强,可进行内业纠错处理。随着全站仪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此方法进行小面积地形测量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全站仪加电子手薄或高性能掌上电脑模式 该模式通过通讯线将全站仪与电子手薄或掌上电脑相联,把测量数据记录在电子手薄或便携式电脑上,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属性操作,并绘制现场草图。内业时把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成图处理。它携带方便,掌上电脑采用图形界面交互系统,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简单的编辑,减倭四谝倒ぷ髁俊随着掌上电脑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人员正进行针对于全站仪的掌上电脑二次开发工作,此方法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8 8.7.2 全站仪数字测图过程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主要分为准备工作、数据获取、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等五个阶段。在准备工作阶段,包括资料准备、控制测量、测图准备等,与传统地形测图一样,在此不再赘述,现以实际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全站仪加电子手薄测图模式为例,从数据采集到成图输出介绍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基本过程。 1)野外碎部点采集 一般用“解算法”进行碎部点测量采集,用电子手薄记录三维坐标(x,y,H)及其绘图信息。既要记录测站参数、距离、水平角和竖直角的碎部点位置信息,还要记录编码、点号、连接点和连接线型四种信息,在采集碎部点时要及时绘制观测草图。 2)数据传输 用数据通讯线连接电子手薄和计算机,把野外观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每次观测的数据要及时传输,避免数据丢失。 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转换和数据计算。数据处理是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检查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把野外采集到的数据编码,使测量数据转化成绘图系统所需的编码格式。数据计算是针对地貌关系的,当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生成平面图形、建立图形文件、绘制等高线。 4)图形处理与成图输出 编辑、整理经数据处理后所生成的图形数据文件,对照外业草图,修改整饰新生成的地形图,补测重测存在漏测或测错的地方。然后加注高程、注记等,进行图幅整饰,最后成图输出。

39 8.7.3 数据编码 野外数据采集,仅测定碎部点的位置并不能满足计算机自动成图的需要,必须将所测地物点的连接关系和地物类别(或地物属性)等绘图信息记录下来,并按一定的编码格式记录数据。编码按照GB/T l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进行,地形信息的编码由4部分组成;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分别用1位十进制数字顺序排列.第一大类码是测量控制点,又分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GPS点和其他控制点四个小类码,编码分别为1l、12、13和14。小类码又分若干一级代码,一级代码又分若干二级代码。如小三角点是第3个一级代码,5秒小三角点是第1个二级代码,则小三角点的编码是113,5秒小三角点的编码是1132。 野外观测,除要记录测站参数、距离、水平角和竖直角等观测量外,还要记录地物点连接关系信息编码。现以一条小路为例(图8-28),说明野外记录的方法。记录格式见表8-5,表中连接点是与观测点相连接的点号,连接线型是测点与连接点之间的连线形式,有直线、曲线、圆弧和独立点四种形式,分别用l、2、3和空为代码,小路的编码为443,点号同时也代表测量碎部点的顺序,表中略去了观测值。

40 8.7.3 数据编码 目前开发的测图软件一般是根据自身特点的需要、作业习惯、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制定 自己的编码规则。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测设时,编码一般由地物代码和连接关系的简单符号 组成。如代码F0、F1、F2…分别表示特种房、普通房、简单房…(F字为“房”的第一拼音字 母,以下类同),H1、H2…表示第一条河流、第二条河流的点位…。

41 8.8 航空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是利用航空摄影像片来绘制地形图。这种方法可把大量野外工作变为室内作业,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均匀、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国家110万~11万的基本图,各专业部门工程规划设计使用的15千和12千等大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航空摄影测量绘制。 8.8.1 航摄像片的基本知识 航空像片是用航空摄影机在飞机上对地面进行摄影所得,它是测图的基本资料。航片影像要覆盖整个测区面积,在天气晴朗条件下,按选定的航高和航线连续飞行摄影。相邻两航片之间要有影像重叠,规定航向重叠不小于60%,旁向重叠不小于30%(图8-29)。航片影像范围的大小,叫像幅,目前常用像幅为,像片四边的中点设用框标,对边框标的连线构成直角坐标系的轴线,依据框标可量测像点坐标。 航摄影片与地形图相比有以下特点: 1)投影方式的差别 地形图是将地物、地貌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地形图比例尺为一常数。航摄像片是中心投影。如图8-30所示,地面点A发出光线经摄影镜头S交于底片a上。摄影镜头S到底片的距离为摄影机焦距f,S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航高,以H表示。由图8-30可得像片的比例尺为: 2)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由图8-30及像片比例尺的公式可知,只有当像片严格水平且地面也绝对平坦时,中心投影图才会与地形图所要求的垂直投影保持一致。当像片水平而地面起伏时,如图8-31,地面两等长线段AB和CD位于不同的高度,它们在像片上的构像ab、cd却有不同的长度和比例尺。即使在地面同一水平位置而高度不同的D、点,在像片上也有着不同的影像d、,即为因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产生的误差,称为投影误差。 投影误差的大小,与地面点相对与选定的基准面T0的高程h成正比。

42 航摄影片与地形图相比有以下特点: 60% 重叠 30% 重叠 旁叠 航向 图8-29 航空相片的航向与旁向重叠 图8-30 航片中心投影

43 3)航摄像片倾斜误差 如图8-32,P和分别为水平和倾斜像片,水平面上等长线段AB、CD在水平像片上构像为ab、cd,在倾斜像片上构像为、,,,可见倾斜像片上各处的比例尺都不相同。由于像片倾斜引起像点位移产生的误差称为倾斜误差。为此,航片内业利用地面已知控制点,采取像片纠正的方法来消除倾斜误差。 4)表达方式不同 在地形图上,地物地貌是按确定的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文字注记等表达。航片上则是物体的自然影像,以相关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等表示地物、地貌。这种表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利用航片制作地形图,需要补充地物的属性、关系和地貌的植被等资料。为此,航测通过内业判读和外业调绘的方法来识别和综合有关地物和地貌信息,并按统一的图示符号和文字注记绘注在像片上。这项工作称为像片调绘。 H1 f H2 A B C D S a b c d d h P D T0 图8-31 地形起伏产生投影误差 图8-32 像片倾斜误差

44 8.8.2 航测成图简介 航空摄影测量是以航片测制地形图,它包括航空摄影,航测外业,航测内业三部分工作内容。航测外业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和像片调绘。航测内业则包括控制加密和测图。控制加密是在外业控制点基础上由室内进行的。主要由电子计算机来完成,俗称“电算加密”。测图有测制线划地形图、像片平面图、影像地形图以及数字地面模型(DTM)。航测成图方法已经历全模拟法、模拟-数值法、模拟-解析法及数字-解析法等几个阶段,如表8-6所示。不同的仪器,其测图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目前航测成图的常用方法有:综合法和全能法。 1)综合法 综合法测图是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形测量相结合的一种测图方法。航片通过航测内业进行纠正和影像镶嵌,获得地面影像点的平面相关位置,镶嵌好的像片平面图拿到野外进行地物调绘和地貌测绘,得到航测地形原图(也称影像地图),其测图过程见图8-33。综合法测图主要适用于平坦地区,多用于地形图修测和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用图。

45 2)全能法 它是利用航片和立体测图仪,根据空间交会原理,在室内经过称为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的工作过程,然后建立按比例缩小的且与地面完全相似的光学(或数学)立体模型,用此模型测绘地物和地貌,绘制地形图。其测图过程见图8-34。全能法是通过测图仪器的机械补偿装置或计算机的内置解算软件对航片的倾斜和地形起伏的影响进行改正,因此它适合各类地形多种比例尺的测图。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利用安装在航摄飞机上的GPS接收机,测定摄影中心在曝光瞬间的空间三维坐标,将它们作为观测值参加空中三角测量平差,可以大大减少甚至免除地面控制测量工作。从1980年代初,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行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自199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多次机载GPS航测成图的模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目前已从理论研究和模拟试验步入实际应用阶段。 图 8-33综合法测图过程框图 图 8-34 全能法测图过程框图


Download ppt "9. 地形图测绘 9.1 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 地形测量的任务是测绘地形图。地形图测绘是以测量控制点为依据,按以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将地物和地貌测定在图之上,并用规定的比例尺和符号绘制成图,如图9-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