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小康社会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梁冬梅 2015年3月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小康社会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梁冬梅 2015年3月4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小康社会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梁冬梅 2015年3月4日

2 穹顶之下 由环境与健康为切入点,探寻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怎么办?带领公众聚集于: 一次能源中煤的消耗、煤质;
由汽车到油品,由汽油车到柴油车; 高耗能行业污染治理; 环保部门有责无权; 唤醒公众环境意识。 ?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Richel Carson)

3 肆虐的雾霾 VS APEC蓝 2014年10月19日,北京马拉松比赛如期进行,引发争议。
2014年11月5-11日,APEC峰会在北京举办,诞生了“APEC蓝”一词,形容美好而短暂事物。

4 APEC蓝:最高级别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限 管 休 停 北京及一些城市交通管制:机动车实行单双号行驶、停驶70%公车、管控渣土运输等车辆。
停产企业1700余家,停工工地超过4400处。 限产企业800余家。 在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北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一周放假。 “两圈两阶段”(“两圈”是指:北京市为第一圈,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周边五省区市为第二圈;“两阶段”是指:会前、会间两个阶段)

5 雾霾常态化拷问发展模式 尽管雾霾会带来环保产业利好(如: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防霾产品,各种所谓“防霾食品”),但雾霾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和直接经济损失,所影响的产业包括:能源、钢铁,旅游业,房地产业等。 2014年2月21-26日京津冀地区持续6天的重污染天气,仅石家庄就对2025家企业进行了关、停、限和压减发电,146座露天矿山、35座地下矿山、所有的采沙场全部关停,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 据亚洲开发银行与学术机构合作展开的一项研究显示,雾霾带给中国社会的经济损失最高可达每年2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2014年全国GDP63万亿)。 当年振兴的十大产业如今绝大多数沦为了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领域。雾霾进一步警示中国经济到了必须要彻底转型的时候了。

6 中国环境污染已全面拉响红色警报 ?饮用水 ?空气 ?土壤 ?环境污染代价 ?人群健康 ?舌尖上的安全

7 内 容 面临的形势 1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要求 2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3

8 一、面临的形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9 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之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粗放式的发展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第一。 74个重点城市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为8个。 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消耗了全球仅1/5的能源,近1/2的钢、铜和水泥,原油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原油超警戒线)。 年均增长超过10%。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一直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 资源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0 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由发展、社会和智力三大支持系统的发展来主导,而生存和环境系统发展则呈现出相对明显的滞后性,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短板或制约因素。
提升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在保障其他系统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以农业可持续性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和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导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确保各系统协调发展。 摘自:《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

11 霾的主要成因——PM2.5 11

12 区域雾霾发生呈常态化:PM2.5的危害

13 霾: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多发性 瑷珲(今黑河)—腾冲(现延长至瑞丽)线以东43%的国土集中了全国94%的人口,该线以西57%的国土只有6%的人口。(胡焕庸线)

14 《大气十条》实施一年来 2013-2014年重点区域各项污染物达标城市数量
城市总数 SO2 NO2 PM10 CO O3 PM2.5 综合达标 平均达标天数 京津冀 13 7(9) 3(3) 0(0) 6(10) 8(5) 0(1) 137(156) 长三角 25 25(25) 10(14) 2(3) 21(15) 1(1) 236(254) 珠三角 9 9(9) 5(6) 5(8) 4(5) 0(3) 279(298) 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为241天,较2013年增加21天,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下降3%。 照此速度,《行动计划》中珠三角达到15%下降目标有一定风险,长三角不可能完成20%下降目标,京津冀仍需深化支霾措施。空气质量改善任重而道远。

15 流域清水产流机制的破坏与修复 清水源头区 无法保证足量清水 污染得不到控制,水质得不到保障 清水输送区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无法维持 湖滨带
林地破坏 清水源头区 无法保证足量清水 城市、工业、农田 污染得不到控制,水质得不到保障 清水输送区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无法维持 湖滨缓冲破坏 湖滨带 15

16 数据来源于《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调查耕地样品 调查土壤样品 数据来源于《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17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挑战的压力加大 “中国环境威胁论”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
汞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 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围绕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博弈和斗争日趋激烈。 “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中国环境威胁论”

18 我国单位产值GDP能耗有了明显下降,但仍远高于发达国家。
GDP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2012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1.6%,却消耗了全球45%的钢铁,54%的水泥,21.3%的能源。CO2排放量为7954百万吨,占世界CO2排放量的25%。 “高投入、低产出、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必须加以改变。

19 GDP、能耗和幸福感 GDP高,幸福感不一定强,但人均能耗高,幸福感一定强
人均能源消耗(ECPC)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好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是人均用电的数量与生活质量之间有着直接和正比的关系。人均能源消耗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幸福感越强。

20 从全球夜晚城市灯光看世界能源消耗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小军

21 2013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煤: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消费,造成污染严重,从环保角度看,难以为继
原油:17.8%的消费占比对应的是56.4%的对外依存度。据有关测算, 年间将超过60%,2020年可能超过70%。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能源效率——第五种燃料

22 我国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预测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或超过上限,若延续这种发展方式,后果不堪想象。

23 我省产业偏重,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我省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结构性污染,面临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忧、效益不高的发展问题。 2011年工业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贡献率(%) 2011年工业增加值贡献率(%)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0.6 72.7 4.2 农副产品加工 5.6 3.3 13.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0 2.3 8.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3.7 2.8 4.7 ——根据《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4 综合能耗水平高,一次能源以原煤为主。若能源结构不进行大的调整,排放总量很难大幅度降低。
工业能耗降低是减排重点

25 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预测 ——GDP按7%增长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城镇化率将突破60%,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农业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服务中心城市基本食品需求。 如果保持现状资源生产率,202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将净增加40%;如果资源生产率较2015年提高55%以上,202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将较2015年下降10%。

26 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曾做过相关研究,环境污染每制造1块钱的利润,却要花60块钱来治理,还要花15块钱去看病。因此,制止环境污染的发生最省钱,污染后才想到治理最烧钱。

27 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音译为“邻避”,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PX项目。 PX即二甲苯的产量是重要的战略物品。2012年,中国对PX的实际需求为1385万吨,但PX总产能仅为880万吨,自给率只有63%。 福州:迁建漳州漳浦; 大连:因爆炸,停产并搬迁; 宁波:坚决不上PX项目; 昆明:广泛听取意见,群众说不上,市政府就不上; 九江:搁置; 茂名:搁置。

28 关于保护与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明确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2011年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29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根本 保障 灵魂 条件 基础

30 保护 发展 支撑 支撑 人民富裕、社会文明 山清、水绿、天蓝 反之,则是缘木求鱼和竭泽而渔。 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
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2013年李克强两会答记者问) 人民富裕、社会文明 支撑 保护 发展 支撑 山清、水绿、天蓝 反之,则是缘木求鱼和竭泽而渔。

3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32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三期叠加”: 任务: 增长速度换挡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 建立资源环境底线思维。

33 突出生态建设 2015年2月,巴音朝鲁在全省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落实年动员大会上强调:
坚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按照“四个全面”谋篇布局,切实增强全面振兴发展的行动自觉、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自觉、全面依法治省的行动自觉、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自觉。 推动全面振兴发展 突出项目 突出创新 突出开放 突出生态 突出民生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为振兴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绿色动力

34 小 结 面对的形势: 解决途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国际:第二大经济体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 经济:经历30多年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后,进入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环境诉求提高; 环境:承载力达到或超过上限。

35 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要求

36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注:截止2013年12月 试点实践 试点成果 创新点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科技部 1986年
试点实验 摸索经验 政策完善 示范推广 试点实践 牵头部门 起始年限 试点成果 创新点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科技部 1986年 已建成实验区:国家级156个,省级100余个,6种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保护和修复、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 规范的管理程序和工作指南; 规划纲要; 上下联动管理机制体制; 成效显著的经济/环境良性互动机制。 循环经济试点 发改委 2005年 钢铁、有色、化工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13个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涉及10个省份的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 市场化管理机制; 循环经济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 投融资政策激励机制; 注:截止2013年12月

37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注:截止2013年12月 试点实践 试点成果 创新点 低碳试点省市和碳交易试点 发改委 2010年
试点实验 摸索经验 政策完善 示范推广 试点实践 牵头部门 起始年限 试点成果 创新点 低碳试点省市和碳交易试点 发改委 2010年 6省36市,7个碳交易试点。示范: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碳汇建设等。 建立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制; 试点省市响应中央政府形成规划体系,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低碳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由“生态建设示范区”更名而来) 环保部 1995年,2013年更名 已形成“省、市、县、乡镇、村、工业园区”6个层级,其中包括:16个省创建生态省,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创建。 建立了完善的生态创建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形成了生态创建梯次推进格局。 注:截止2013年12月

38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试点实验 摸索经验 政策完善 示范推广 实践 面积(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面积比例(%) GDP(万亿元) 占全国GDP比例(%) 人口(亿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05.2 11.0 13.55 26.1 1.72 12.7 循环经济试点 151.3 15.8 29.16 56.2 5.49 40.5 低碳省市试点 193.6 20.2 26.61 51.3 5.39 39.8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86.7 30.6 53.41 69.1 13.54 62.7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启动早,6个层级的体系构成,使之成为覆盖国土面积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经济贡献最高的生态文明管理实践。 以生态省市县创建作为第一阶段,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39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试点实验 摸索经验 政策完善 示范推广 试点实践 牵头部门 起始年限 试点成果 创新点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发改委 2013年 已启动第一批57个地区(含福建省、浙江湖州市) 每个先行示范区都有2-3个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重点 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水利部 第一批45个城市,第二批59个城市。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节水,水源保护等 国家林业局2013年印发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年)》,围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条主线,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0 环保部《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1号)
体系构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生态省 市县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跨行政区联动 重点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塑造新型绿色产业; 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环境意识,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提升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

41 环保部《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1号)
保障措施: 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分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任务,将完成情况作为综合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环境执法等; 增强科技支撑。强化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 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推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奖励基金。

42 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2013年)
总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基本条件: 建设指标: 建立组织机构,落实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守资源环境底线; 环境质量达到要求并持续改善,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生态人居 生态制度 生态文化

43 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建设指标: 生态经济(8项) 生态环境(6项) 生态人居(5项) 生态制度(6项) 生态文化(3项)
资源产出增加率,单位工业用地产值、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有效利用效率、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生态环境(6项)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林草覆盖率、污染土壤修复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率、生态恢复治理率 生态人居(5项)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生态用地比例、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生态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 生态制度(6项)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环境影响评价率及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率、环境信息公开率、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生态文化(3项) 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支出占公益活动总支出的比例、公众节能节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44 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建设指标与生态县建设指标相比较
类别 名称 生态县建设 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建设 一级指标数量 3 5 二级指标数量 27 28 指标相同但指标值不同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9 0.45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 20 1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 0.6 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25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3.5 (千克/万元) 4.5 (吨/平方公里)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更加突出综合性指标(如资源产出增加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效益指标(如单位工业用地产值),突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45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底线思维:资源环境承载力;
重要途径:走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大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五位一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46 三、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47 通化县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通化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建设长白山生态宜居城和中国生态养生城”为发展目标,实施“生态产业、清水、蓝天、家园、清洁、宁静、青山、生态安全”等八大工程,不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经过努力,通化县于2014年12月底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的地区。 继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48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条件分析 基础好 生态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成效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生态社会建设日趋和谐
划分了四大生态功能区 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战略 区域特色显现 构建“一强两大两优”产业格局 七大产业园区快速推进 基础好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生态社会建设日趋和谐 城乡统筹,优化环境 保护区建设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 基本实现了生态空间优化,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美化。

49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条件分析 通化县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比例短期内难以实现大幅调整。统计资料显示, 年通化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51.2%、50.4%、54.4%,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 有关研究预测,我国工业化进程将持续快速推进到 2020年前后,城镇化则将持续到2030年前后,发展的惯性决定了今后较长时期内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会快速大幅下降。

50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条件分析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构成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为0.76吨标煤/万元。 能源消费方面,工业企业用能,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能以原煤为主。从能耗看,单位GDP能耗,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远高于目标值。 节能、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是工作重点。

51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条件分析 工业用水方面,节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是重点。 农业用水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精准农业是重点。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 农业用水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精准农业是重点。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52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条件分析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低于标准值。严格环境准入、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是重点。
COD排放强度(千克/平方公里)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千克/平方公里) 氨氮排放强度(千克/平方公里) 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千克/平方公里)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低于标准值。严格环境准入、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是重点。

53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任务 总目标:在生态县建设基础上,利用3-4年的时间实现生态空间优化、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美化。 空间优化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生态社会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深化生态经济功能区 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修复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任务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我省农产品主产区 我省禁止开发区域

55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两点一轴”城镇化格局 “两郊三区”农业发展格局 “两脉一岭”生态安全格局
以快大茂、二密两镇为点,沿连接两镇的高速公路向两侧延伸,形成点轴开发态势,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整合、人口集中的原则,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化空间,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56 “两点一轴”城镇化格局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形成分工合作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城镇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尽快形成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发展镇郊农业,依托通化市和通化县城的农产品需求优势,发展高端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重点建设好省市两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严格环境准入,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为重点,打造经济增长高地。

57 “两郊三区”农业发展格局 “两镇三区”农业发展格局
以中部快大茂、二密两镇的郊区、西南6乡镇(大泉源、江甸、英额布、金斗、三棵榆树、富江)农产品主产区、东北4乡镇(四棚、光华、兴林、大安)农林特产区、东南3乡镇(石湖、东来、果松)林地经济区为依托,构建依靠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

58 “两郊三区”农业发展格局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
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有机农业,支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引导其向农产品主产区集聚。 鼓励农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推进连片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人口迁移等因素,适度集中,集约布局。

59 “两脉一岭”生态安全格局 由哈泥河、喇蛄河和老岭构建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保障通化市和通化县的生态安全,主要提供生态产品,适度提供农林特产品。

60 加强对各类受保护地的保护工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新建公路、铁路和其它基础设施不得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尽量避免穿越缓冲区。
“两脉一岭”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生态主导、保护优先,把保护与修复森林、水域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强化生态保护,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环境友好的生态旅游、农林特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 加强对各类受保护地的保护工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新建公路、铁路和其它基础设施不得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尽量避免穿越缓冲区。

61 深入推进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62 中部工贸生态经济功能区 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
以通化东宝集团为龙头,做大中成药、中西合成药、生物制药和滋补类产品等健康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建设以葡萄酒、果酒为主的绿色酒类生产基地,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基地,以肉、蛋、禽、奶为主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镇郊农业向生态农业、精准农业、高端高效高质农业和有机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该区的商业职能,逐步形成以大型商业企业和综合专业批发以及物流市场为主的商贸服务区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重点,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降低能耗,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境绩效,防治土壤污染,开展生态文化建设。

63 西南部农特生态经济功能区 农牧并举 重点发展生态效益农牧业。依托西江“贡米”绿色品牌,重点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特种玉米、高蛋白大豆等优质粮食作物,建设无公害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发展特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长白山区绿色药材、食用真菌和药用真菌;养殖林蛙、梅花鹿等经济动物;加速开发山野菜、山葡萄等天然绿色食品。 以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发展有机绿色农业。

64 东北部林特矿产品生态经济功能区 发展生态林地经济。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建成立体式、多层次、高功能、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 大力发展林特产业。利用林木空闲地种植长白山区绿色药材;积极发展食用真菌和药用真菌;开发山野菜、野果等天然绿色食品。发展林牧深加工,建设林蛙养殖基地。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保证矿山生态恢复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发矿产系列产品。 以饮用水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提高山区林草覆盖度。

65 东南部天然有机产品生态经济功能区 重点发展生态林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速生丰产林工程,加快生态林建设进程。 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由原料供应向林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促进森林生态资本形态变化的深度和多样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发挥林下资源丰富优势,建设独具特色的山野菜、各种菌类、野生药材等天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发展特色旅游业。利用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和冰雪旅游。 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增加森林碳汇,发展有机食品和生态旅游。

66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任务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按照生产空间绿色发展、循环低碳、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走集约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 以节能减排、节水再利用为重点,以高耗能(水)、高排放、低产出企业为对象,进行低碳化、生态化改造,强化用能、用水总量和单耗管理,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67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生态医药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 依托长白山北药资源和生物技术优势,着力提高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品研发能力,加速推进 中药现代化进程,加速医药集团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增强综 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绿色食品产业 深度开发长白山特产食品,建设食品进出口贸易加工园 区,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酒类酿造、长白山保健食品、 绿色营养饮品等产业,推进绿优米、人参制品、林蛙油深加 工等绿色食品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绿色 食品产业链条,实现食品产业的整体升级。

68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绿色矿业 绿色化工建材业 以铁矿、金矿、镍矿、石灰石矿、石墨矿等为重点,坚
持走精细化、多元化、有序化发展之路,加快结构调整和产 业升级,提高矿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绿色化工建材业 充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工业废渣,发展节材、节水、 节能的新型建材产品。推进化工产品向终端化产品转型,加大 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

69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生态服务业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不断 扩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绿
色循环低碳发展经济体系的形成。

70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任务 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修复 美丽乡村建设
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重点,着力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提高环境质量和美化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城乡生态景观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修复 美丽乡村建设 水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 土地资源保护 林地资源保护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 美丽镇村体系总体布局 人居环境建设

71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任务 社会 生态社会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 社会生态文化建设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政府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社会生态文化建设 政府生态文化建设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学校生态文化建设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市场制度。 社会

72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多目标、多维空间的、多部门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
建立以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各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工作指导和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监督实施。 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办法。从而形成县委县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参与、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组织管理系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73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保障措施 资金保障: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扶持贷款与财政补助,优先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县政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 拓宽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生态文明建设。采用产权重组、委托经营、专营权出让、股份合作、资产抵押等多种融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PPP模式。

74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创新驱动发展
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地方企业生态转型研发中心,组织实施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项目,重点引进工业排污控制、土地环境承载力、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等技术研究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全县生态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与高校、科研单位挂钩,积极引进生态文明建设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和高新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抓紧培养、引进相应的人才,以充实专业人才队伍。

75 通化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化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主动接受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并定期邀请公众代表对政务公开提建议,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政策,更多地参与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力度。在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采取媒体宣传、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县公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6 谢谢 联系方式:


Download ppt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小康社会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梁冬梅 2015年3月4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