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節 生態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節 生態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節 生態系

2 生態系(ecosystem) 一個地區的群集(生物因子) 環境(非生物因子)

3 生物因子 生產者(producer) 消費者(consumer) 分解者(decomposer)

4 非生物因子 環境中的各種理化因素及介質,例如:太陽輻射能、水、大氣、土壤和溫度等 兩者之間組合成交互作用非常密切的體系。

5 月世界,照片前方長草,而後方則否,是因為受到土壤之非生物因子影響

6 例子 一個池塘、一個湖泊、一大片森林,均可為一個自然生態系,而一個水族箱則可算是一個人為生態系

7 圖3-12 臺灣高山生態系示意圖

8 雪山之冷杉森林

9 宜蘭雷公埤,湖泊也可視為一個生態系

10 動態平衡 生態系不論大小、結構簡單或複雜,生活於其中的生物與環境間,若需持續生存則必須保持著動態的穩定。

11 非生物因子 太陽輻射能 大氣 土壤 溫度

12 太陽輻射能 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太陽輻射能

13 太陽輻射能是由多種波長不同的光波所組成,波長400至700奈米的光能被我們的肉眼看見稱為可見光
部分可見光被綠色植物的葉綠素所吸收,經由光合作用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醣類等有機物中

14 太陽輻射能的影響 除了光合作用外,太陽輻射能亦能影響植物生長 例如:生長在陽光不足地方的植物,莖細長軟弱,葉發育不良

15 太陽輻射能亦能影響植物生長,晨曦中寶來山區

16 陽光照射量 影響藻類的分布 例如:陽光透過海水時,其輻射線為海水所吸收,使得在海平面二百公尺以下的地方幾乎沒有藻類

17 陸地上的水都是來自雨水 水並非均勻分布在地球表面: 河海和湖泊中水最多 沙漠中則常缺水,導致乾旱

18 高空雲層為雨水主要來源

19 溪流:陸地上的水都是來自雨水

20 河流中水最多:中國廣西桂林漓江

21 海洋中水最多:墾丁礁岩海岸

22 陸生的動、植物為了防止水分的散失,各發展有特殊的構造 例如:
植物葉表面有角質層 爬蟲類動物身體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構造 例如:鱗片和龜甲等。

23 草海桐:多生長在海邊乾旱地區

24 龜殼花:爬蟲類動物身體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構造

25 攀蜥:動物身體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構造

26 攀蜥:動物身體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構造(近照)

27 大氣 大氣好似巨大的倉庫,儲存著許多生物所需要的氣體, 如:二氧化碳、氧氣和氮氣等 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所需 氧:供生物的呼吸作用
氮氣:若干微生物能將大氣中的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28 大氣流動 大氣受熱的作用而流動,形成風 風可促進地面水分的蒸發及植物水分的蒸散

29 台灣高山地區雲海景觀

30 土壤 空氣:可供植物的根行呼吸作用 水分與礦物質:被根吸收,供給植物的生長與發育。 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真菌,能分解有機物以促進物質循環。

31 溫度 自然環境中的固體、氣體和液體都能吸收太陽輻射能增加溫度 大多數生物不能忍受激烈的溫度改變,因此每種生物有其一定的棲息地
比較寒帶和熱帶的生物,可發現其種類有很大差異

32 生物因子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33 生產者 能自行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的生物 例如:綠色植物可將無機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有機的葡萄糖,稱為自營性(autotrophic)生物

34 稻田:綠色植物為主要生產者 自營性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生產者的角色

35 小常識 自營性生物: 光合自營 化學自營

36 光合自營 定義:直接利用太陽輻射能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變為碳水化合物 例如:綠色植物、藻類及光合細菌等。

37 陸地具有生產者外,水中亦具有生產者

38 水生植物:藻類為水中主要生產者

39 欖李族群,河口沼澤生態系,紅樹林為重要生產者

40 化學自營 定義:利用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 例如:化學合成細菌

41 消費者 異營性(heterotrophic)生物:直接以攝取外界有機物為食的生物 異營性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消費者或分解者的角色

42 消費者 需要攝食他種生物以獲得生活上所需的能量和物質者

43 消費者 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生產者為食物 例如:牛、羊、山羌和松鼠等草食性動物 二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物
以此類推,以二級消費者為食物的稱為三級消費者。

44 青帶鳳蝶吸食花蜜,為一級消費者

45 班龜:以生產者為食,一級消費者

46 蜈蚣:注意蜈蚣嘴邊綠色塊狀物為其食剩之蚱蜢大腿,蜈蚣肉食性為二級消費者

47 茶斑蛇吞食澤蛙,澤蛙肉食性,為二級以上消費者,茶斑蛇至少為三級消費者

48 赤尾青竹絲吞食澤蛙,澤蛙肉食性,為二級以上消費者,赤尾青竹絲至少為三級消費者

49 漢堡:漢堡中牛肉為一級消費者,青菜屬於生產者,當人類啃食漢堡,分別為一級與二級消費者,對於雜食性動物而言,屬於何級消費者,端賴其當時所攝食的食物

50 食性區分 草食性動物:以植物為食 肉食性動物:以動物為食 雜食性動物:吃植物,也吃動物

51 牛為草食性動物

52 蛇為肉食性動物

53 斑龜屬於雜食性動物

54 清除者(scavenger) 以動物或植物的屍體為食 例如:馬陸和禿鷹等 圖3-13 馬陸

55 分解者 定義:能分泌酵素到體外,分解動物的排泄物或動、植物的殘骸,亦即使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的生物 例如:腐生細菌和真菌等

56 圖3-14 臺灣闊葉林的生命組成:闊葉樹為主要生產者;林中初級消費者包括蝸牛、毛毛蟲、松鼠和山羌;二級消費者為老鼠、蛙和藍腹鷴;三級消費者有蛇和藍腹鷴;分解者包括真菌和土壤中的腐生細菌;蛆為清除者。

57 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food chain):在自然環境中,生物間最常見的關係為食性關係,以「掠食者」與「被食者」單向依序排列成鏈狀的形式 例如 水中之落葉→水棲昆蟲→櫻花鉤吻鮭→黃魚鴞

58 食物網(food web) 例如: 由多條食物鏈又可形成一個較複雜的網狀食性關係 稻田中常見蛇吃澤蛙 澤蛙捕食稻蝗 稻蝗啃食水稻
伯勞鳥捕食稻蝗 中國石龍子等動物 澤蛙也可捕食黑樹蔭蝶或其他昆蟲

59 食物鏈與食物網:B.食物網 圖3-16 食物網

60 能量的流轉 生命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的輻射能,然除生產者外,其他生物均須以食物來取得所需的能量,因而生物所需的能量就在各種食性關係中轉換

61 圖3-17 能量的流轉示意圖

62 能量在各生物間的轉換效率並不高

63 十分之一法則 例如: 生物在攝食後若扣除生物本身生存所需的能量以及轉換過程的耗損,大約百分之十的能量可以傳遞給另一階層的生物
草食性動物吃了含能量10仟卡的植物,最終牠將只能淨得約1仟卡的能量於體中

64 能量的流轉示意圖 圖3-17 能量的流轉示意圖

65 能量塔(energy pyramid) 能量在不同營養階層中轉換時,會有層層耗損的現象
能量塔:一個自然環境中為維持各階層生物的穩定,愈低階層生物的能量總和愈大,愈高階層生物的能量總和則愈小,如此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狀的能量關係  

66 小常識 生態塔:生態系各營養階層的關係可歸納成生態塔(ecological pyramid) 塔底為生產者 塔頂為最高階消費者
其間為各階層的消費者

67 生態塔 數塔:依各層之個體數為計量單位者 生物量塔(biomass pyramid):依生物質量為計量單位者 能量塔:依能量為計量單位者

68 能量塔 圖3-18 能量塔

69 以能量塔的觀點來看: 如:一塊農地 生產者→草食性動物→人口 生產者→人口
經過的營養階層愈多,所損耗的總能量也愈多,對環境資源的利用上較不經濟 如:一塊農地 生產者→草食性動物→人口 生產者→人口

70 能量在不同食物鏈中流轉與消耗的情形 圖3-19 能量在不同食物鏈中流轉與消耗的情形

71 物質的循環 構成生物體的物質主要是由碳、氫、氧、 氮、硫、磷、鉀、鈉、鎂和鐵等元素組成

72 表3-1 生物體之元素組成及土壤成分比較表 元素種類 氧 O 碳 C 氫 H 氮 N 鈣 Ca 磷 P 鉀 K 硫 S 鈉 Na 氯 Cl
Mg Fe Mn Si 人體成分(%) 65.0 18.0 10.0 3.3 2.0 1.10 0.35 0.25 0.15 0.05 0.004 0.001 微量 植物平均組成(%) 70.0 10.5 0.3 0.5 0.07 0.02 0.04 0.01 0.2 土壤平均組成(%) 49.34 2.52 0.88 2.42 1.51 0.16 1.21 0.91 2.62 0.06 31.21 表3-1 生物體之元素組成及土壤成分比較表

73 元素循環 生物體可由自然環境中取得這些元素以合成體質,而在物質燃燒、生物進行呼吸、排泄等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下,這些元素又能釋回自然環境,而形成元素的循環 碳循環(carbon cycle) 氮循環(nitrogen cycle)

74 碳循環(carbon cycle) 碳元素是生物體內醣類、脂肪、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物的主要成分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經由光合作用轉化成植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

75 咬人貓:生產者(固定CO2)

76 在動物的攝食過程中,這些物質又能進入動物體內

77 蝗蟲:攝食(食物鏈的轉移)

78 這些生物體內的碳元素會經生物的呼吸作用與細菌和真菌的分解,又釋回自然環境中

79 黑蒙西氏小雨蛙:鳴叫(呼吸作用)

80 枯木上的真菌:分解作用

81 物質的燃燒也會影響到自然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82 南橫梅蘭森林大火

83 森林大火:燃燒重要的有機碳→無機碳的過程。

84 碳循環 圖3-20 碳循環

85 氮循環 氮是生物體蛋白質、核酸等有機物的主要元素之一 大部分的生物無法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氣為氮源

86 固氮作用 唯固氮菌(如根瘤菌)及有些藍綠藻卻可藉「固氮作用」 (nitrogen fixation)在體內把空氣中的氮轉換成氨(NH3) ,氨溶於水中,可形成銨鹽(NH4+),銨鹽可被植物吸收

87 自然固氮 空氣中的氮,也可經由閃電及雨水變成硝酸(NO3-)進入土壤,而被植物根部所吸收,並經由同化作用轉變成胺基酸及蛋白質。

88 人為固氮 空氣中的氮氣也可經由人為化學方法製成尿素和硝酸鹽等肥料,提供植物吸收利用

89 植物被動物攝食後,變成動物體內的胺基酸和蛋白質

90 動物排泄物、排遺物、生物遺體中的胺基酸、蛋白質經由細菌或真菌的氧化分解轉變成氨。

91 有些氨揮發進入大氣中,但也可能經土壤中細菌轉變為硝酸鹽而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唯於缺氧情況下,硝酸鹽也可經由細菌還原成氮氣而釋回空氣中,繼續循環

92 尿素 犁田 田菁 堆肥

93 圖3-21 氮循環

94 耕地犁田,藉由翻土阻斷細菌脫氮作用

95 田菁:生物固氮(遠景)

96 田菁:生物固氮(近景)

97 田菁根部:膨大處為根瘤

98 田菁根部:膨大處為根瘤

99 堆肥

100 生態平衡 當生態系發展到成熟穩定的階段,其能量與物質的輸出與輸入、生物種類的組成及各個物種的比例,均保持著相互依存,並具較長期相對穩定的情況,稱為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或自然平衡。

101 在一個自然、穩定的生態系中,各種生物彼此間是呈現自然的動態平衡。
如印度一個山谷中的老虎、水鹿及草彼此之間的互動情形來說明。

102 圖3-22 掠食者與獵物的族群動態平衡(上圖中的色塊可在下圖對應的相同顏色區域找到說明)
掠食者與獵物的動態平衡 圖3-22 掠食者與獵物的族群動態平衡(上圖中的色塊可在下圖對應的相同顏色區域找到說明)

103 原則 環境因素的改變,能夠抑制生物的族群,使它不過度繁殖,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被完全毀滅

104 生態系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是生態系的動態平衡

105 生態系的平衡如果被破壞,要再恢復平衡所需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十年,即使平衡重新建立後的生態系,也往往和原來的生態系不大相同


Download ppt "第三節 生態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