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性格的生理基礎 報告學生:吳佩蓁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2 何謂「氣質」(temperament) 氣質是人格的生理面、是與生俱來的部分 經遺傳獲得的生理基礎 在嬰兒時期就有的 具有長期的穩定性
氣質與人格不同之處 人格=先天氣質+後天環境的影響 例如:隨遇而安小孩=先天易怒+後天父 母高度回應

3 大腦和人格有甚麼關係? 大腦功能和人格有密切關係 鐵路工人,蓋吉例子:額葉受傷,人格改變 勤勉的工頭→酗酒的無賴 大腦結構改變因素:
除了特殊傷害、年齡以外,學習經驗亦是重要因素 神經系統的連結與削弱與經驗有關 1848年Phineas Gage 意外事件 失去大腦前葉與性格素質 性情、喜惡、夢想、抱負皆不同 額葉擁有最多人類特質,它被認為是道德的所在地,在認知的層次上,額葉掌管抑制不當行為,額葉受損會影響內省能力,控制衝動即預期自己行為後果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將導致反社會行為出現。 額葉也是意識所在地,自我意識由此而生,也在此情緒由身體的生存系統轉換成主觀的感覺。 故看見一個人有行為上的問題,有時是因為大腦的問題,並不是個人的問題。

4 體質與氣質研究回顧

5 體質與氣質:早期看法 ~從生理角度解釋心理特徵的個別差異~
身體體液觀 古希臘Hippocrates 血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 樂觀、憂鬱、易怒、冷漠 1800 Immanuel Kant 血液的變化 19世紀 Gall 頭骨顱相學 嘗試將各種情緒與行為運作和大腦不同區塊對應 現代觀─非某區單獨負責某性格,是多個相連區域同步運作 20世紀 Kretschmer 體格類型與精神疾患(矮胖-躁鬱症,瘦弱-精神分裂) 上述研究 雖以生理為基礎,但其不只概念有缺點,科學方法亦不足 概念~與當今發現不吻合 / ‧未提供有關嬰兒或縱貫性的研究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氣質型態的分類根據體質或基本的身體化學成分組成 後續研究發現體型和性格關係微弱

6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1977年Thomas與Chess追蹤100位兒童從出生到青少年的縱貫 性研究,定義出三種嬰兒氣質:
容易型-好玩、有適應力 困難型-拒絕、不能適應 慢半拍型-活動性低、反應溫和 氣質具有長期穩定性 長大後困難型、慢半拍型嬰兒→易產生適應困難;容易型嬰兒較無 適應上的問題 氣質有改變的可能 關鍵:教養環境與小孩氣質的適配性 適配性─照顧者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使其適合嬰兒氣質 例如:對困難型嬰兒更敏感、更有回應性→適應性變佳

7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Buss與 Plomin Kangan 抑制型/非抑制型小孩之研究 (行為觀察+生理測量)
氣質有時間的連續性且多半為遺傳而來 母親評量同卵雙胞胎的相似度>異卵雙胞胎 (問卷調查) Kangan 抑制型/非抑制型小孩之研究 (行為觀察+生理測量) 行為抑制─指從不熟悉的人、環境退縮的傾向 抑制型:在陌生情境,較多害怕行為、心跳、血壓上升 非抑制型:享受陌生環境、對新奇事物自得其樂 氣質具有長期穩定性 4個月、21個月、4歲半、8歲皆有一致性 氣質有改變的可能 許多抑制型嬰兒並未一直害怕 ~這些嬰兒的母親不過度保護,並給予合理要求 雖氣質壓迫發展方向,但環境在人格塑造上亦扮演重要角色 這些氣質上的差異多早就出現了? 這些差異是否有跨時間的穩定性? 差異是否有生理基礎?

8 體質與氣質:縱貫式研究 2003年Schwartz等人 「行為抑制」特質之研究 小結
用腦顯影技術(FMRI)觀察受試者看到熟悉和新奇臉孔時的 大腦區域活動 結果:曾在2歲被界定成抑制型小孩的年輕人 杏仁核活動程度較高;右半腦的活動>左半腦 提醒:非某區單獨負責某性格,是多個區域同步運作─勿過度推論 生理差異具跨時間穩定性 小結 雖氣質會穩定的影響人格表現,但並非每人都是穩定的 行為永遠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

9 基因與性格

10 行為遺傳學的相關研究 選種研究:在以「酒精中毒」為主題的研究,結果顯示基因 會讓一些人終生都有嚴重的酗酒問題。
雙胞胎研究:研究發現生理的效果在不同環境中仍明顯存在。 收養研究:人可能生來具有某種氣質,但不表示他們的氣質 終生固定,身高受基因影響顯著,但仍可以透過營養(代表 外在環境之影響)來改變。 遺傳率─某特定母群的某特徵之變異可被遺傳解釋的比例。 分子基因學研究典範:這是運用分子基因學的技術來找出和 性格特質有關的基因,研究結果證實基因乘上環境的交互作 用的確存在。 憂鬱症研究、恆河猴研究

11 基因與環境的互動觀點 共享與非共享的環境 了解非共享環境的效果 三種基因-環境的交互作用:
相同的環境經驗會因為不同的基因組成而有不同的效果。 具有不同基因組成的人會引發環境不同的反應。 不同氣質的小孩會選擇及創造不同的環境。

12 神經科學與性格

13 神經科學與人格 腦功能側化:左半腦與右半腦優勢 神經傳導物質功能:多巴胺、血清素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正情緒性、負情緒性、去抑制 VS.壓迫 可塑性

14 大腦區域化的功能 杏仁核: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 產生負向情緒(害怕、逃避)。 功能:害怕的制約、潛意識的情緒記憶。

15 大腦區域化的功能 左右半腦 半腦側化:左前半腦-正向情緒、勇敢、非抑制; 右前半腦-負向情緒、害羞、抑制

16 腦功能側化-左半腦與右半腦優勢 半腦優勢:特定半腦中相對較多的活動 Richard Davidson (1998)
大腦左前葉活動通常與正向(趨近)的情緒相 關 大腦右前葉活動通常與負向(退縮)的情緒相 關 Richard Davidson 認為大腦側化的差異和正、負向情緒的反應傾向有關

17 腦功能側化 半腦優勢與情緒經驗之間的連結關係 Davidson的研究 播放激發正向或負向情緒的影片
在基準期有較多左前葉活動者,報告對正向電影片段 有較多正向情緒 在基準期有較多右前葉活動者,報告對負向電影片段 有較多負向情緒 基準期- 影片播放前

18 腦功能側化 腦部受損與情緒經驗之間的連結關係
Robinson & Downhill(1995) 大腦左後方受傷者較易憂鬱 大腦右後方受傷者較易躁狂 中風後憂鬱症—中風位置在左額葉最容易產生憂 鬱 大腦皮質左後方的活動較低—憂鬱 憂鬱症常發生在中風患者身上,部分患者是因身體功能變差而產生了 悲傷反應,可是大部分患者的悲傷反應,常遠多於因其他疾病造成了 相似身體功能受損的患者,所以這些患者大都是中風後造成腦部功能 異常而產生情緒障礙。多數研究顯示,中風位置在腦部左側及前側, 尤其是左額葉最容易產生憂鬱;有些研究顯示腦皮質中風患者較易比 腦皮質下中風患者容易憂鬱,且憂鬱時間更久。左腦中風患者常失去 口語溝通的能力,較容易憂鬱、退縮,做事情沒有什麼動力。

19 腦功能側化 以嬰兒、小孩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 Davidson & Fox (1989) 和母親分離會較不安的嬰兒,右前葉較多活動
Kagan(1994) 抑制型小孩右半腦較有活動優勢 非抑制型小孩左半腦較有活動優勢

20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 和「愉快」感受有關,被稱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 酬賞系統
多巴胺循環的運作特性就是它是一個酬賞系統,它帶來的效果是「那感覺很好,讓我們再做一次!讓我們記得如何做才能帶來這種感覺(Hyman, 1999)。」

21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多巴胺高時-正向、活力、衝動 分泌過多: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低時-嗜睡、焦慮、壓迫感 分泌不足:帕金森氏症
我們腦內的多巴胺系統會分泌多巴胺,在壓力之下,多巴胺的產生會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會自動調節,使多巴胺不會產生過多。然而,在相同壓力下,精神病患者分泌多巴胺會比正常人多。可以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多巴胺的傳遞產生抑制作用。

22 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 血清素(Serotonin) 心情調節 「感覺很差」的化學物質(Hamer,1997),與心情﹑易 怒 ﹑衝動有關
 血清素低-憂鬱﹑暴力衝動 現代藥物SSRIS(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透過延長血清素在神經元突觸的作用而減輕憂鬱,如: Prozac, Zoloft(ex百憂解),可用於治療憂鬱、恐懼、 強迫症 降低負向情緒、增加社會、自我主張行為

23 性別在情緒上的差異 一個實驗是,叫女生想悲傷的事情,女生整個腦 都亮起來了,連小腦都亮了起來(小腦也是有語 言的);相同地,叫男生想悲傷的事情,亮起來 的地方只有一點點。 因為男生製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生快了百分之五 十二,血清素是治療憂鬱症的藥,serotonin一多 心情就會好得較快。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太太和 先生吵架,太太還氣得半死,先生已經呼呼大睡 了。 神經傳導物質與性別在情緒上的差異的關係 引自洪蘭教授在台藝大上課內容 2017/3/20 23

24 神經傳導物質-可體松 可體松 與壓力相關的賀爾蒙,由腎臟皮質層分泌以對抗壓力事 件 可因應短暫壓力,長期會產生憂鬱、記憶力喪失
抑制型小孩五歲時面臨威脅可體松升高,但同一群受試 者在七歲時未得到同樣的研究結果 (Kagan,1994) Kagan的研究發現抑制型小孩在五歲時,其可體松含量會因面臨威脅而上升,但同一群小孩在七歲時的研究卻未得到此一結果

25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Clark and Watson (2008)個人在氣質上的不同可用三向度加 以區分: 情感型態
NE (Negative Emotionality)負情緒性 PE (Positive Emotionality)正情緒性 情緒調節型態 DvC (Disinhibition vs. Constraint)去抑制vs.壓 迫 三者受不同的生理系統控制,一個人可以分別在這三方面高或低。

26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NE (負情緒性) PE (正情緒性):與一個人願意參與環境的程度有關
高-經驗較高負向情緒,並將世界視為威脅、充滿問題與 壓力 低-較冷靜、情緒較穩定,自我滿意度較高 PE (正情緒性):與一個人願意參與環境的程度有關 高-如同外向者,喜歡他人的陪伴,以『趨近 (approaching)』的態度生活 (充滿活力、喜悅、熱誠) 低-如同內向者,比較保守、孤立,缺乏精力與自信 兩者互為獨立,背後皆有不同的內在生理機制影響著 NE與PE聽起來有相反的性質,但是兩者其時是互相獨立的向度,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分別在NE和PE方面或高或低, 這是因為它們背後皆有不同的內在生理機制影響著

27 神經生理學與三大氣質向度 DvC (去抑制vs.壓迫) -情緒的調節 高-衝動、莽撞,以感覺為行動依歸,追求當下的 快感
低-保守,會考慮長期的行為影響,避免冒險與危 險

28 氣質的三向度在情緒與生活型態上的差異 NE PE DvC 情緒 高NE者呈現較多負向情緒, 如:恐懼、難過 、生氣、罪惡感、輕視
如:開心、 興趣、專注力、 興奮、熱誠 、驕傲(pride) 無特定情緒連結 生活型態 無特別差異 高DvC者被評工作表現較差,學業成績也較差。較多酗酒、吸毒、性行為。 睡眠 (時數皆無差異 ,型態有差異) 得分高者為 『早睡早起型』 得分高者為 『晚睡晚起型』 三者在情緒表現行為及生理狀態間的關連

29 氣質的三向度對應的生理機制 NE PE DvC 遺傳 研究指出三者與遺傳有關(clark & Watson, 2008) 三者關係穩定
三者的比例呈穩定的狀態,不隨時間改變 生理基礎 1.較少生理發現;低血清素常和憂鬱、焦慮等症狀有關 2. 右腦側化 3. 杏仁核的高敏感度 1. 與多巴胺有關 2. 與腦內『酬賞系統』的敏感度有關 3. 左腦側化 血清素、多巴胺、睪酮素有關 NE與神經元突觸間的低血清素及過度敏感的杏仁核有關-都會造成焦慮、憂鬱、強迫。 PE與多巴胺有關。 動物研究—多巴胺不足和誘因動機的不足有關 Clark&Watson: 生理系統對能引起誘因動機,正向情緒地酬賞訊號有不同的敏感性,這樣的個別差異構成了氣質的PE向度. DvC的生理基礎是血清素,過低使人具有侵略性。和睪固酮、多巴胺也有關聯

30 生物學與性格之間的連結 杏仁核 :情緒反應中心。對於厭惡的情緒學習很重要 半腦側化:右前半腦-負向情緒、害羞、抑制; 左前半腦-正向情緒、勇敢、非抑制 多巴胺 :與獎賞、增強、樂趣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高 一點會有正向情緒、經歷充沛、非抑制性與衝 動性。低一點會比較懶散、焦慮與抑制。 血清素 :與情緒、易怒性與衝動性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 太低會造成沮喪、暴力與衝動(feel bad)。SSRIs 治療憂鬱症、恐懼症與強迫症。 可體松 :壓力相關的賀爾蒙。對於短暫的壓力有適應性 的反應,但是長期的壓力會造成憂鬱與記憶喪失。 睪固酮 :第二性徵賀爾蒙,與主導性、競爭性與攻擊性 相關。

31 可塑性 生物和環境間存在雙向影響 (1)大腦可塑性(鱺魚-雄魚遭擊敗後下視丘細胞萎縮,育種 行為改變) (2)動物研究中,特定的早期經驗(母親的照顧),可對個體 產生長期的生理效果 (3)居住於自然環境中的靈長類較實驗室中的靈長類神經系 統複雜,尤其顯現在海馬迴與大腦皮質區域 動物研究中,特定的早期經驗(母親的照顧),可對個體產生長期的生理效果—恐懼,壓力-海馬迴

32 小結 將大腦視為『整體』去瞭解,雖然各區域有區域功能, 但單區域的改變,會造成整體的改變
特質與生理系統的關係應該考慮的是多項成分組合在一 起後的功能,非單一成分與特質的關係 生物和環境間存在雙向影響,基因和行為的影響並非和 個體在環境中的經驗相獨立;生理歷程也可以被改變

33 報告完畢,謝謝聆聽!


Download ppt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參考PPT: 簡洧晴、趙冉、周大為、謝明均、陳育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