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兒童發展與輔導的 影響因素及理論 正修科技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吳百祿 博士
2
大綱 壹、發展學的爭論 貳、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3
壹、發展學的爭論 學者們針對影響發展的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討後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綜合而論,主要的爭論分為四大議題即: 一、先天論vs.後天論。
4
爭論 主張 代表學者 觀點 先天論/ 後天論 先天論 人的發展是先天遺傳基因就決 定了。 盧梭 人性本善,天性源自遺傳。
人的發展是受後天環境的影 響。 洛克 「白紙說」 兒童像白紙,等著被經驗添 上色彩。 成熟論/ 學習論 成熟論 發展受成熟的影響,只要成熟 了,發展自然發生。 葛塞爾 兒童像植物,只要依基因的 安排,便能自然盛開。 所有的發展都是後天學來的。 華生 兒童受環境所塑造。 主動論/ 被動論 主動論 兒童是主動接觸社會,並將經 驗內化。 認知學派 兒童能主動經驗社會,以建 構知識 兒童被動接受社會的一切影 行為學派 兒童被動接受環境的塑造。 連續論/ 階段論 連續論 發展是逐漸累積的過程,非突 然改變。 發展需累積先前的經驗。 發展是由一串巨大的改變組 成,將兒童往更高層次推進。 佛洛依德 性心理發展階段。 艾瑞克森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皮亞傑 認知發展階段。
5
貳、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遺傳與環境觀點:
(一)遺傳:為個體在生命之初,藉由受精作用將父母的特徵傳給後代的歷程。「遺傳決定論」創始者:高爾頓。 (二)環境:個體生長過程中(含產前環境),其生活的外在物質所可能產生的一切影響因素。「環境決定論」代表:華生。舉例:關鍵期。 (三)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在正常情境下,任何行為受遺傳的限制;在正常遺傳歷程下,任何行為受環境影響。
6
貳、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社會階層影響教育成就的機制示意圖
7
貳、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二、成熟與學習觀點:
(一)成熟:為個體在遺傳天賦的顯露。「成熟論」代表:葛塞爾~以雙胞胎的實驗說明學習應在成熟狀態下進行。舉例:一般的生長及智力、動作、語言等發展。 (二)學習:個體經經驗或練習,使其行為產生較持久的改變。舉例:關鍵期及情緒、道德、人格等的發展。
8
貳、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 二、成熟與學習觀點: (三)成熟與學習的交互作用: 1.年齡越輕受成熟的影響越大;年齡越長受學習的影 響越大。
2.越簡單、越基本、越是共同的行為,受成熟的影響 越大;越複雜、越是特殊的行為,受學習的影響越 大。 3.成熟是學習的基礎;而兒童的身心狀態必須達到一 定的成熟程度,才能學習得有效率。 4.「相互作用論」:以及亞傑為代表,他認為環境會 影響兒童,兒童的行為也會影響環境中的各系統, 因兒童能主動參與社會獲取經驗。
9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一、心理分析學派:心理分析學派認為行為是受內在 力量所驅使。 (一)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佛洛依德(Freud)認
為發展是充滿衝突的歷程,當我們在滿足需求的 同時,也受到社會標準的限制。 1.本能:個體所有的行為表現都由內在驅力驅策,源自 與生俱來的本能。本能分以下二種: (1)「生之本能」:為個體求生存的求生力量,如:飲 食、繁殖等。 (2)「死之本能」:為使個體毀滅的破壞力量,如:械 鬥、戰爭等。
10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一、心理分析學派: (一)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 2.人格結構:
(1)本我(id):為與生俱來的性格,遵守「享樂原則」,主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追求需求的立即滿足與逃避痛苦。 (2)自我(ego):為人格中理性的一面,當本我無法獲得滿足時產生,以找出滿足需求的實際方法。自我的功能:一方面滿足本我的需求,一方面也控制不合理的慾念衝突。自我的發展使兒童區分慾望與現實的差距,遵守「現實原則」。 (3)超我(superego)由自我的延伸,含理想自我及良心兩部分,為人格結構中的裁判,為控制個體行為的制裁力量。超我為兒童將父母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模式轉化,建構成自己本身的道德觀,遵守「道德原則」。人格結構中的三部分,雖各有其職責所在,但仍須維特平衡狀態才能擁有健康的人格。
11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一、心理分析學派: (一)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 3.意識的層面: (1)意識:指的是當下的思考活動。
(2)前意識:指的是模糊的思考內容,可透過注意力的集 中而被個體意識到,便能進入意識的層次。 (3)潛意識:為個體不自覺的內在思考活動、感情、慾望 等,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而潛藏。
12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一、心理分析學派: (一)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 4.人格發展:性本能是發展的驅動力,性的滿足泛指一
般愉悅的感受。在發展過程中,性本能必須被滿足, 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此即性心理的發展,每個時 期的經驗會影響成年後的人格類型。分期如次頁:
13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1)口腔期(出生~1歲) (2)肛門期(1~3歲) (3)性器期(3~6歲):本能的需求以玩弄性器來得到滿
足,此期可能表現出戀父或戀母情結。此期為幼兒性 別角色發展最重要的時期,若未經適當的輔導,則可 能形成性別認同障礙。 (4)潛伏期(6~12歲):開始發超我,性本能暫時平 下來,兒童將注意力轉移至學校或同儕的團體活動, 此時男女界線分明,同性相吸的階段。 (5)異性期(12歲以後)
14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一、心理分析學派: (一)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 5.佛洛依德-心理分析論的評論: (1)貢獻:
a.提出潛意識的觀點,反映出人性的矛盾及動機、情緒等的心理 作用。 b.強調人格發展中早期經驗的重要,推動相關的研究。 (2)批評: a.過度強調性在發展中的影響,理論也缺乏驗證。 b.理論只談到青春期,也忽視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c.研究對象為精神病患,理論套用在一般人身上,適切性令人存 疑。
15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心理發展是連續進展的歷程,分為八大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是依序不變的;每個階段皆有主要的衝突,衝突的形成是漸進的,並在特定階段產生。每階段的衝突都必需被成功的解決,否則會產生危機而影響下一階段。
16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1.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信任對不信任(出生~1歲)主要任務為 發展信任感。 (2)第二階段:自主對羞怯與懷疑(1歲~3歲)主要任務 為發展自主。 (3)第三階段:積極進取對退縮內疚(3歲~6歲)主要任 務為發展主動性。此時的兒童進入好學期,喜歡幫 忙、開始學習承擔責任,若表現不符合他人期待,會 造成內疚感及退縮性人格。
17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1.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4)第四階段:勤奮對自卑(6~12歲)主要任務為發展 勤奮感。此期試著掌握外界與學習技能,若獲得鼓 勵,便發展出勤勞努力的工作態度,反之,會因自卑 而變得消極。 (5)第五階段: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12歲~18歲)主要 任務為發展自我認同感。試著將個體內外整合,以建 立基本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肯定,否則將造成成人扮演 過程的角色混淆。
18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1.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6)第六階段:親密對疏離(18歲~40歲)主要任 務為發展親密感。 (7)第七階段:生產對遲帶(40歲~65歲)主要任 務為發展成就感。 (8)第八階段:統整對絕望(65歲以後)主要任務 為統整自我。
19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2.艾瑞克森理論的意義:
艾瑞克森由自身的生活經驗體認到;人生的重大課程為追 求「認同」。艾氏師承佛洛依德,但著眼於佛氏理論之不足, 故將佛氏的理論擴大並修改,尤其是艾氏強調健全的人格發展 及社會對發展的影響,他同意每個階段都有必須面對的課程, 這些課題與人格的衝突息息相關,健康的自我面對危機時能力 求適應,所以每一階段的危機都是自我人格健全發展所必要 的。
20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3.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論的評論: (1)貢獻: (2)批評:
a.理論具廣泛性、整體性,將個體發展與社會文化相結合。 b.重視自我教育的功能,可用來解決人格中的可能衝突。 (2)批評: a.未確切描述決定心理社會發展的因素為何及應如何輔導。 b.心理社會衝突普遍性,值得存疑與有待驗證。
21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4.佛洛依德與艾瑞克森的階段論比較:如次頁表 格所示。
22
階段 年齡 佛洛依德 性心理發展階段 艾瑞克森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嬰兒期 0~1歲 口腔期 信任-不信任 幼兒期 1~3歲 肛門期 自主-羞怯懷疑 學齡前期 3~6歲 性器期 積極進取-內疚 學齡期 6~12歲 潛伏期 勤奮-自卑 青春期 12~18歲 生殖期 自我認同- 角色混淆 成年期 18~40歲 未提及 親密-疏離 中年期 40~65歲 生產-遲滯 老年期 >65歲 統合-絕望
23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行為學派反對心理學派藉著意識或不可知的心靈來解釋行為,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客觀的實驗為基礎,目的在行為的控制與預測。行為學派認為個體一切行為的產生與改變,均受到刺激(S)與反應(R)間連結的影響。他們認為行為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在生活環境中學習而來的。
24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一)華生(Watson)--學習論: 1.華生為行為學派之父,主張嬰兒的心靈如純淨的白紙,被動
的受環境所塑造,他並宣稱能將任何健康的嬰兒培養成任何 他所期望的成人。 2.華生的實證:情緒的發展是經古典制約的歷程而形成。 3.華生強調發展非採階段性的模式,而是種連續的歷程。 4.華生的貢獻:提出「行為是經學習而來的」重要觀念。
25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二)巴夫洛夫(Pavlov)古典制約論:
1.古典制約:將不會誘發反應的制約刺激(CS),加上能誘發反應的非制約刺激(UCS)一併出現,使原本不會誘發反應的制約刺激也能引起非制約反應(UCR)。 CS制約刺激(鈴聲) 沒反應 CR(被動誘發) UCS非制約刺激(食物) UCR非制約反應(流口水)
26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三)史金納(Skinner)--操作制約論:史金納的理 論說明個體行為因個體對環境適應程度而決定。
1.操作制約:當制約反應形成後,一旦得到增強物 的增強後,只要出現該制約刺激,便會誘發同樣 的反應。
27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三)史金納(Skinner)--操作制約論: 2.實驗理論: 後效強化(自發性) 槓桿 (CS)
獲得食物 (UCS) 壓桿 (CR) 進食感到快樂 (UCR)
28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三)史金納(Skinner)--操作制約論: 3.操作制約的行為原則:
(1)行為塑造:依目標將多個反應聯結,漸進形成複雜的 行為。 (2)增強作用:增強物 原級增強物 次級增強物 正增強物 社會性增強物 代幣制度 負增強物
29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三)史金納(Skinner)--操作制約論: 3.操作制約的行為原則:
(3)懲罰:某一行為出現後給予嫌惡的刺激物,以抑制此 行為的出現。懲罰的缺點:僅治標未能治本,且會產 生漣漪效應,使學生產生習得無助感。懲罰的實施原 則:a.事先做說明及約定;b.賞罰要立即實施;c.懲罰 期間要短;d.以剝奪性的懲罰為優先。
30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四)桑代克(Thorndike)--嘗試錯誤論:桑代克認
為個體藉由不斷的嘗試,去除失敗的行為,保留 成功的經驗以建立正確的行為。理論重點~學習 三定律:1.練習律:練習次數與效果呈正比;2. 準備律:準備度與效果呈正比;3.效果律:反應 獲滿足後,此制約將被強化。
31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五)班度拉(Bandura)--社會學習論:
1.班度拉同意行為是學習來的,但不能否定個體的認知能力,因兒童是主動的處理訊息,而非被動的被環境塑造。
32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五)班度拉(Bandura)--社會學習論: 2.理論重點:
(1)社會學習論:個體行為學習歷程受到環境因素(E)、 個人的認知(P)及個人行為(B)三者間交互影響而 作用。班度拉認同環境與學習對發展的作用,他認為 行為的學習多經由觀察模仿而來,不需要藉由制約過 程便能發生,也不用經歷錯誤學習的過程。
33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行為學派: (五)班度拉(Bandura)--社會學習論: 2.理論重點: (2)觀察學習 (3)模仿
(4)自我增強與自我調整 (5)自我效能 (6)班度拉理論的實證:兒童的攻擊、說髒話、抽 煙等行為都是觀察學習而來的。
34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派認為行為取決於個體的態度、 信念與期望,而學習是認知改變的結果。
(一)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皮亞傑的理論 主張認知的目的在協助個體對環境的適應,並達 到平衡。傾向發展優先於學習的觀感。皮亞傑認 為兒童能主動的建構現實的世界,而非受制於本 能或環境。理論重點:
35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一)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1.認知的成分:
(1)認知的結構:「基模」為認知的基本單位,為 個體用以和環境互動的工具。基模的三種形 式:動作基模、象徵基模、運思基模。
36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一)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1.認知的成分: (1)認知的建構性功用:
(b)適應:個體的認知架構因環境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 程。適應的歷程分兩種方式:同化、調適。
37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一)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2.平衡作用: (1)認知發展的歷程: 平衡 失衡
組織基模 再平衡 (認知結構層次提昇) 組織環境 (同化或調適) 失衡的原因: (1)成熟。 (2)新的經驗。 (3)社會化。
38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一)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3.認知發展階段:皮亞傑認為個體在環境中未求生存,必須 改變或重組自己的行為及思考方式,以適應環境。而在適 應的過程中,特定的年齡會表現出特定的思維特徵,經歸 納後便形成認知發展階段論。 ※感覺動作期(0-2歲) ※運思預備期(2-7歲) ※具體運思期(7-11歲)※形式運思期(11歲以後)
39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一)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 3.認知發展階段,此階段論的主張如下:
(1)每個兒童的發展順序相同,依序進行,不能倒 退。 (2)後續的發展階段以前一階段的特質為基礎。 (3)發展階段具文化共通性,但能力強的兒童期發 展時程可能較早。
40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二)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建構論:
1.基本主張:主張人類的心理起源於社會,受馬克思「社會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影響,維高斯基認為要了解兒童的發展,就必須從社會文化著手,才能解決發展上的問題。
41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二)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建構論:
2.維高斯基--社會建構論的教育應用:維高斯基同意皮亞傑的看法,認同兒童會主動的探索以建構知識,但他強調探索的意義在發現社會文化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42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二)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建構論:維高斯基的理論中最終要的概念當屬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1.ZPD的定義:兒童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成人或有能力的同儕的協助下,所誘發出的潛在能力,超越平時的水準。而成人或有能力的同儕協助下進行像搭鷹架一般的學習過程為鷹架作用。
43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二)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建構論:
2.ZPD的理論:認為兒童的學習能力有兩種水平,一是現有的水平:即現在經發展而擁有能力;二是問題解決時的水平:即經協助下出現的能力,此二者間的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為潛在的發展區塊,也是教學可努力的地方。ZPD的觀念認同師生互動與同儕合作的重要。
44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二)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建構論:
3.ZPD的功能:具示範功能,能引發學習者的參與,以減輕壓力與學習處理挫折。 4.鷹架作用(scaffolding)。
45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5.維高斯基-社會建構論的貢獻: (二)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建構論:
(1)最早提出:「教學為誘發學生內化的過程」的 概念。 (2)教學的貢獻在創造「最近發展區」的觀點。 (3)社會建構的論點影響當今的教育思潮。
46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三)布魯納(Bruner)--表徵系統論: 1.基本主張:
(1)認知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以獲 得經驗的歷程。 (2)語言有助於認知的發展。
47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三、認知心理學派: (三)布魯納(Bruner)--表徵系統論: 2.表徵系統論:表徵為利用概念來代表真實物體的
媒介,透過表徵可將外在事物轉化成內心的影 像。其階段分期為: (1)動作表徵期:藉由動作來認識環境。 (2)形象表徵期:藉由感官對事物產生心像來了解環境。 (3)符號表徵期:用語言符號來與環境互動。
48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四、人本學派: 與行為學派不同的是,人本主義者主張應從人的內在思維來了解人,因為人的本質無法由外顯行為得知,而是需從內在來著手。它們也強調人具有自由意志,會對經驗進行解釋,以內化為個人特質。
49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四、人本學派: (一)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論:
50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四、人本學派: (二)羅傑斯(Rogers): 1.羅傑斯理論的原則: (1)強調個人價值。 (2)注重情意教育。
(3)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引導、輔助的角色。 (4)教師的態度:真誠一致、同理心與積極關注。
51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四、人本學派: (二)羅傑斯(Rogers): 2.人本學派理論的評析: (1)貢獻:
a.全人教育的精神深受人本學派的影響。 b.重視個人潛能及個別差異。 c.將人性化、以個體為中心的理念應用在心理治療 與諮商輔導的服務上。
52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五、生態心理學: (一)布羅斐布(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布羅斐布反對行為學派對於「環境能塑 造個人」的說法,布氏認為個人的特質及外在的環境都會 影響發展的進行。Bronfenbrenner從社會學的生態觀點將 環境定義為「一種巢式結構,每一層之內還有另一層,呈 現出層層包圍的情形」由此概念進一步主張社會環境是由 四個共生共存的系統所組成的鳥巢狀結構,發展中的個人 為結構的核心,而個體的發展取決於系統間交互作用的結 果,整個生態系統提供一個時間的向度,強調任何態能改 變生態的情境都能影響個體的發展。各系統的敘述如下: 微(小)系統、中系統、外系統、鉅視系統。
53
生態心理學價構圖
54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五、生態心理學: 2.動物行為論: (1)強調生物性遺傳特徵對物種進化及適應的重要
性,受達爾進化論的影響、認為那些與生俱來的 特質都是適者生存的實證。由觀察動物的發現印 證到人類發展上,認為人類一出生後的情緒反應 及行為,都是為了在陌生情境下獲得生存的機 會。
55
參、兒童發展的重要理論 五、生態心理學: 2.動物行為論: (2)主張關鍵期的存在,認為某時段是適於接收某種
刺激並進行學習,由動物的銘印作用可反觀在人 類上,也有學者認為敏感期比關鍵期更適合解釋 人的的學習。敏感期指的是特定的行為能力出現 的最好時機,而在敏感期之外的發展是較難以發 生的。
56
END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