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恒基审图中心 吴忠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恒基审图中心 吴忠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恒基审图中心 吴忠美

2 一、整平标高的重要性

3 1、“用地上山”政策实施后,坡地场地、山区地基的工程越来越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 1
2、孔深的确定:勘察工作量的布设,其目的是通过“三度”方式(勘探点的密度、深度和工程测试及评价的精度)的合理性,来解决工程中存在的稳定性、强度、变形(和渗透性)问题,可见勘察工作中深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重要性,受地面整平标高的影响,孔深不合要求的工程实例时有发生;

4 3、影响场地类别的划分; 4、整平标高影响岩土工程评价的精度和合理性。现在对基础选型建议太粗糙,浅基、桩基、地基处理面面具到,泛泛而谈且缺乏针对性。整平标高影响基础型式和持力层的选择等; 5、影响边坡、支挡等环境问题地分析和评价; 6、影响抗震地段的划分:可能由一般地段变为抗震不利地段,抗震地段的划分应结合±0.00设计标高整体判析。

5 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6 1、波速孔的布设(大跨度空间结构及幼儿园、中小学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食堂等重点设防类的建筑);地脉动测点不应少于2点;
2、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第4.1.4条第2款,下层土的剪切波速是上部各土层的2.5倍,作为“假想基岩面”确定覆盖层厚度,有两个关键词,“均”、“地面5.0m以下”; 3、土的工程性质与其剪切波速有整体上的对应关系,应注意甄别其“真伪”。一是测试的准确性(压重等),另一是合理性(防止造假)。注意卓越周期与场地类别的大致关系(如卓越周期0.4~0.8s,为Ⅲ类;› 0.8s,一般为Ⅳ类);

7 4、场地类别划分,强调综合确定(灰岩地区);内插法应注意的问题;
5、大底盘、整体连通式地下室,一边是Ⅱ类,一边为Ⅲ类。岩土工程专业应与结构专业共同确定合理的特征周期值; 6、市政方面,应注意《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 第4.1.8条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6条的差异(前者≤140.0m/s为软弱土,后者≤150.0m/s),对于快速路和主干路上的桥涵、下穿隧道(所有的隧道工程均为一级),建议按150.0m/s考虑;

8 7、现行抗震规范在基本规定章节,发震断裂两侧增大系数。是对超限高层建筑,一般建筑如能满足抗规第4. 1
7、现行抗震规范在基本规定章节,发震断裂两侧增大系数。是对超限高层建筑,一般建筑如能满足抗规第4.1.7条第1款,设计地震动参数不需要乘以增大系数 8、抗震地段的划分应合理,并与结构方充分沟通。 9、补充说一下液化判别和软土震陷: a、《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第4.3.3条第3款式 ~3只适于天然地基浅基础,不适于桩基础; b、合理采用规范(软土规程:粘性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粘性土合计厚度达到或超过1/3,不考虑液化影响;粉土或砂土层的平均厚度不足1m或呈局部透镜体状,亦不考虑液化影响)。引用邻近的液化成果不合理;

9 c、在施工图审查中,标贯法液化判别和计算错误较多,审查人员应试算、复核(如地下水位深度采用每孔中实测水位不合理,粘粒含量取值、标贯点数较多的土层中di、Wi取值等);
e、对抗液化措施进行分析、评价(桩基的液化折减系数予以提供)。建设厅文件:昆明地区粉砂液化判别应考虑粘粒含量,静力触探法与标贯法的差异和不吻合。

10 三、场地勘察

11 1、勘探点间距问题: A、 风化岩和残积土,勘探点间距按地基复杂程度取小值(以中等复杂为例,宜为15~20m,间距大难以控制其变化。遵循浅孔密布的原则,厂房类,可结合柱网布设,但应交待清楚。勘察时应布设一定数量的探井,强调综合勘察方式,及钻探局限性和不利之处。 B:红粘土(含玄武岩风化红土):红粘土厚度变化突兀,应满足规范要求;红粘土应描述(鉴别)其裂隙发育特征(网状裂隙等),并结合其裂隙发育情况对其承载力等工程参数予以综合确定(折减与否);红粘土是否具膨胀性应予评述(高液限土)。对热工基础(锅炉房) 的不利影响;

12 C、桩基勘探点间距:持力层层面起伏变化较大或持力层以下软土厚度较大时,孔距应加密,北京、深圳地方性规范,对预制桩的要求较严格。特别提醒:嵌岩桩,持力层性质变化大或层面起伏大,孔距应加密。浙江标准,持力层为基岩,岩面起伏坡角大于30度时应每柱一孔。 2、孔深: A、基坑勘探点,孔深能否满足抗浮桩(抗压兼顾抗拔)要求; B、尤其是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控制性勘探点深度能否满足沉降计算的要求。

13 3、取样、原位测试: A、取样、原位测试在纵、横向上合理与否; B、高层建筑天然地基的取样要求(高规); C、风化带的勘察、合理的全、强、中风化的划分(风化岩描述、岩质边坡应进行岩体分类并注明边坡岩体类型、通过波速测试对风化带的综合确定,岩样试验的尺寸标注等);

14 四、岩溶勘察

15 1、在岩溶区建筑,尤其是较大项目的建设,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 1
2、圈定洞体进行岩溶稳定性分析。岩溶稳定性分析分场地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常接触到的是地基稳定性。应视上部荷载、顶板厚度、溶洞范围和高度等,采用定性和定量(半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以决定是否穿越溶洞(隙)。亦分情况区别对待;

16 3、勘察报告缺少桩长方案的合理建议,一味地强调穿越;
4、缺少桩的稳定性评价; 5、重视超前孔勘察。岩溶发育地区,大直径桩超前孔的合理布设。

17 五、地层层位的合理划分

18 工程地质相近的才能合并为一层。受工期等因素的影响,较多的勘察报告存在问题,如据静探分层,土样与标贯的差异(e。+0

19 六、岩土工程评价

20 1、基础选型建议不宜单一(部分设计单位勘察报告没有建议的基础形式他就不用),但又不能泛泛而谈(浅基、桩基、地基处理均有),一定要具针对性;
2、基础选型建议一定要结合±0.00设计标高来进行,尤其填、挖现象较明显的场地; 基础选型与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支挡形式密切相关; 3、浅基或高层建筑天然地基,要有地基均匀性评价,此为强条; 4、高层建筑天然地基,应按高规的要求,预测高层建筑地基的变形特征和进行整体倾斜分析;

21 5、推荐经济合理的桩端持力层,提出桩长、桩径(桩端入土深度)的建议,在高规中为强条;应注意孔深是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6、持力层为倾斜地层等,应评价桩的稳定性;较多的勘察报告忽视此问题; 7、桩基参数普遍偏低和不合理: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旋挖钻孔灌注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预制桩、人工挖孔桩,其施工工艺和清底情况(沉渣等)有差异,必然带来桩基参数(端、侧阻力)有不同,应注意合理确定和总结;

22 10、浅基(尤其是高层建筑天然地基)和桩基,沉降及软弱下卧层验算所需参数应合理提供,不同压力段(自重~自重+荷载) 综合e-p曲线。
8、重点是嵌岩桩设计参数,是采用天然湿度的抗压成果,还是浸水饱和抗压成果,结合具体情况考虑(还有试件尺寸); 9、重视桩基(成桩难易程度)施工方面地评述。如石林某工程,已预定好的桩打不下去,出露于地面的 “桩林”较多,甲方意见很大。地下水流动性、承压性对桩基施工的不利影响; 10、浅基(尤其是高层建筑天然地基)和桩基,沉降及软弱下卧层验算所需参数应合理提供,不同压力段(自重~自重+荷载) 综合e-p曲线。 浅基:e-p曲线、e—lgp曲线(应力历史) 桩基:e-p曲线(全~强风化岩作为土看待) 存在问题:土样偏少,最大压力不满足要求。

23 七、基坑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1、基坑边线以外土层情况的调查,无论是高规还是勘察规范都有这个要求。目的是查明层位展布情况和工程性质是否有变化;
2、试验方法及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 A、“好土”用快剪和三轴UU,指标保守; B、粉土用快剪不合理。快剪试验一般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10-6cm/s的细粒土,对于粉土(昆明地区粉土层中含砂质较多),其渗透系数多大于10-4cm/s,透水性较强,应避免使用;

25 C、岩芯管中取粉土样,严重压实,造成抗剪强度指标失真( “e。+0
C、岩芯管中取粉土样,严重压实,造成抗剪强度指标失真( “e。+0.2”方法);另一方面,鉴于昆明地区粉土层中含砂质较多,而又选取较纯净的粉土层采取原状土样,造成土工试验成果C值偏高,可予适当折减,以反映实际情况; D、结合原位测试综合确定。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与Ps值关系密切,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Φ角)与其承载力特征值 关系密切。

26 3、水文地质参数:分层提供渗透系数、抽水试验问题(水位降深、公式选用及基坑涌水量预测);
4、抗浮水位(分区评价)及抗浮评价(抗浮桩参数等,λ取值应考虑拔压比对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灌注桩的拔压比高于预制桩,长桩高于短桩)。特别注意斜坡场地或明显水头差地段,应考虑地下水渗透压力在地下室底板产生的非均布荷载对地下室结构的影响; 5、重视孔的回填。昆明有索赔案例。

27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恒基审图中心 吴忠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