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 的统称,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 的统称,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 的统称,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 的统称,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人体的钩虫, 分属钩口和板口两属,主要有:

2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 偶然寄生人体 犬钩口线虫 巴西钩口线虫---感染期幼虫可侵入 人体,引起幼虫移行症。

3 一、形态 1. 成虫 体长1cm左右,圆柱形,肉红色, 死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微向背侧仰屈,顶端为发达的角质口囊。钩虫的咽管长度为体长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发达。 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有微细绒毛,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扩散。

4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① 头腺 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 阻止宿主肠壁伤口血液凝固,有利 于钩虫的 吸血。 ② 咽腺
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和胶 原酶,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 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 附着。 ③排泄腺

5 钩虫雄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雄虫 末端膨大,即为角皮向后延伸形成的 膜质交合伞,内有肌性指状辅肋,依 其部位分别称背辅肋、侧辅肋和腹辅 肋。其中背辅肋的分布特点是鉴定虫 种的主要依据, 雄虫还有一对交合刺。 雌虫末端呈圆锥型,有的虫种具有 尾刺,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 虫体腹面中部或其前﹑后。

6

7

8 两种钩虫成虫的区别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9 2. 幼虫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 蚴两个阶段。 杆状蚴 丝状蚴

10 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 3.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约56~76×35~40m,卵壳薄,内含有4~8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或卵内细胞可分裂为多个,成为桑椹期,甚至发育为幼虫期。

11 钩虫生活史

12 钩虫生活史

13 丝状蚴依靠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存活,多生活在距离地面约1~2 cm的表浅土壤层内,并常呈聚集性活动。有些幼虫可借助覆盖其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叶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 cm的高处。此期幼虫的抵抗力很强,在温、湿度适宜的土壤中可活15w左右,但多数因在自然环境中受阳光等因素的影响,生活3~4w后自行死亡。

14 感染途径: 钩虫主要经皮肤感染人体, 十二指肠钩虫可经口感染人体,丝状蚴直接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成熟;
丝状蚴粘附于口腔或食管粘膜上,由此侵入血管或淋巴管,仍循皮肤感染的途径移行。

15 幼虫也可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有实验报道曾从产妇乳汁中检获到美洲钩虫丝状蚴,说明通过母乳也可能造成人体感染钩虫。
某些动物如猪、犬、虎、狮、灵猫等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的转续宿主,推测人们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动物肉也可能感染钩虫。

16 钩虫与蛔虫的生活史比较 钩虫 蛔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小肠 寄生方式 固着 游离 产卵部位及数量 小肠, A.d-10000-30000;
N.a 小肠, /日 体外发育 卵---杆状蚴(24h) 丝状蚴(5-7天) 卵 感染性卵(3周)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性卵 感染方式 经皮, 黏膜, 口, 胎盘 经口 从感染至产卵 5----7周 60—75天 寿命 A.d----5年 N.a---15年 1年

17 迁延移行: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 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之前,可在某些 组织中滞留很长时间,(有报道为253 d), 此时虫体发育缓慢或暂停发育, 直 到遇到适宜的刺激,才陆续到达肠腔 发育成熟,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18 转续宿主:Schad 等曾用十二指 肠钩虫丝状蚴人工感染兔、小牛、 小羊、猪等动物,经26d~34d, 在其肌肉内均能查出活的同期幼虫。 提示,某些动物可作为十二指肠钩 虫的转续宿主。

19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基本 相似,但是,十二指肠钩虫 较美洲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更 大。 为什么?

20 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
有的虽然在粪便中检出虫卵,但 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有的尽管寄生虫数不多,却表现 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称为钩虫病

21 1. 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钩蚴性皮炎----俗称为“粪毒”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内, 引发宿主局部皮肤Ⅰ型超敏反应。
部位:足趾、指间及其他皮肤暴露处, 表现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充血斑点或丘疹,1~2d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如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自愈。

22 呼吸道症状(钩蚴性肺炎): 当钩蚴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壁的点状出血与炎性渗出,重症者可引发支气管肺炎。患者表现有喉痒、咳嗽、声哑等,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干咳、痰中带血、阵发性哮喘等,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3 急性钩虫病: 也称早期钩虫病综合征。如果短期内大量钩蚴感染,患者除了表现皮肤及肺部症状外,还可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w,表现明显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少量黏液)。可伴有食欲不振、呕吐或全身疲乏等。个别病例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丝状蚴移行通过淋巴管及淋巴结所致。

24 2.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 消化系统症状: 钩虫成虫口囊内的钩齿和板齿
咬附在肠黏膜上,引起损伤、溃疡及成片的出血性瘀斑,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病人在感染后30~60d逐渐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消瘦、乏力、便潜血阳性等。少数可伴有肝、脾肿大等体症。

25 2.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 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有喜食生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行为表现,称“异嗜症”,其可能的原因是患者体内缺乏铁离子,从而导致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在经补铁剂后此现象可以消失。

26 2.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2)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使宿主慢性失血的原因: ①吸血,分泌抗凝素 ②自咬附部位粘膜渗出的血液 ③经常更换咬附部位 ④活动可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 导致小细胞低色素缺铁性贫血。

27 贫血症状: 多见于受染后10~20w。 ①贫血轻度者:仅有轻度头昏、乏力、运动时轻度气促、心悸等; ②贫血中度者:皮肤、粘膜苍白,下肢轻度水肿,不活动亦感气急、心悸、四肢无力、耳鸣、眼花、头昏、智力减退等;心率增快、心脏轻度扩大、有收缩期杂音;

28 贫血症状 ③贫血重度者:皮肤、粘膜极度苍白,全身水肿显著,轻度活动后感严重气急、心悸及心前区疼痛,脉搏快而弱,全心扩大,有明显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可伴有肝肿大、压痛,肺部罗音,腹水等。严重钩虫病的女性出现停经或不育;孕妇易并发妊娠高血压、贫血性心脏病、产后感染和早产或死胎等。

29 (3) 消化道出血 钩虫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以黑便、柏油样便和血水样便为主,有的伴有呕血,造成急性失血性贫血,甚至导致失血性休克。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胆管出血、痢疾等。

30 (4)婴儿钩虫病: 大多数病人是因为使用了被钩蚴污染的尿布或因穿“土裤子”、睡沙袋等方式感染。 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且在1岁以内的婴儿感染多见。 常见的症状:腹泻、柏油便、食欲减退和贫血等。体征可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等。

31 (4)婴儿钩虫病: 严重贫血时,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均有明显增加。 儿童长期患本病,易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侏儒症等。 婴幼儿钩虫病死亡率较高,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1~5岁幼儿死亡率可达7%。国外有资料报道严重贫血和急性肠出血是造成1~5岁婴幼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32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法 粪便检查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免疫诊断方法:方法有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但均因特异性低而较少应用。

33 五、流行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统计,全球 钩虫感染的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 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的寄生虫病之一。

34 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 其流行:种植红薯、玉米、桑、甘蔗、棉、烟和咖啡等及采桑时人体有较多与丝状蚴接触的机会,因而易引起感染。 矿井下因卫生条件差、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钩虫卵的发育,矿工感染率较高,某些地区矿井,平均感染率仍达52.0%。 近年发现钩虫卵不仅能在水中发育到感染期幼虫,而且污染秧田相当严重,故种植水稻也可传播钩虫病。

35 六、防治 (1)普查普治: (2)粪便管理:采取沉淀发酵式粪池、沼气池、堆肥等方法以杀死钩虫卵。
(3)个人防护:避免赤脚下地、下矿。局部防护可用25%白矾水、2%碘液、左旋咪唑等涂肤剂,以防止钩蚴侵入皮肤,不吃生的疏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6 六、防治 (4)治疗:包括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 驱虫可选广谱驱肠道线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严重贫血的钩虫病患者,首先要纠正贫血,如服硫酸亚铁或10%枸橼酸溶液,加服稀盐水或维生素C,有利于铁剂吸收,贫血纠正后进行驱虫。


Download ppt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 的统称,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