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840年 列强的炮火 染红了东方千年的不夜天 落日才葬了亡魂 火漆封印的一册册条约 又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坍塌的残垣断壁 为风云蒙上血泪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840年 列强的炮火 染红了东方千年的不夜天 落日才葬了亡魂 火漆封印的一册册条约 又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坍塌的残垣断壁 为风云蒙上血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840年 列强的炮火 染红了东方千年的不夜天 落日才葬了亡魂 火漆封印的一册册条约 又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坍塌的残垣断壁 为风云蒙上血泪 笑容偃止 暗影憧憧 老城墙下 残喘,恸哭 斜阳,晚钟 帝国的衰落 是目睹了一场凤凰涅槃 沉重的枷锁燃烧殆尽 欲火的瞳孔里是新生的力量 每一个细胞都在江河瓦砾中 艰难重生

2 天朝的十字路口

3 不平等条约体系 对中国的影响 1840~1919

4 概览 1842《南京条约》 1857《天津条约》VS《北京条约》 1895《马关条约》 1901《辛丑条约》

5 材料一: 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满清政府所代表的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 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鸦片战争后,外人来华日渐增多,其中大半是商人,教士………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现代化的敌人。战争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6 1842《南京条约》(中英)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内容: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备注:《虎门条约》(中英)(其中《五口通商章程》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望厦条约》(中美) 《黄埔条约》(中法) 《上海土地章程》

7 消极: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满清政府所代表的
材料分析 消极: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满清政府所代表的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政治上夷夏之防被打破,司法主权遭破坏 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领土主权和贸易主权同时遭到侵犯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自然经济解体,大量白银外流,中国人购买力低下 积极:鸦片战争后,外人来华日渐增多,其中大半是商人,教士………→闭关锁国被打破,对外交流增多,中国被迫融入世界潮流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现代化的敌人。战争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开眼看世界,时代强音

8 材料二: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在被迫与西方人周旋交际的过程中,他们(洋务派首领)渐从对手的身上感触到另一个世界的一部分,获得了中国传统历史经验中所没有的新知识……… 半是势的压力,办是理得悟通,两者作用之下官场文牍和私人著述中由夷到洋的词汇变换,反应了西人西事在中国的升值……… 第二次鸦片战争………记录了中西交往刺激下中国人世界观念发展的脉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每走一步都滞重而且艰难。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9 1857《天津条约》VS《北京条约》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内容:
《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北京条约》:1.增开天津为商埠 2.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境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备注:《瑷珲条约》(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

10 材料分析 消极: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中国主权的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积极:(官员)在被迫与西方人周旋交际的过程中,他们(洋务派首领)渐从对手的身上感触到另一个世界的一部分,获得了中国传统历史经验中所没有的新知识………→朝廷部分官员深受刺激,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起洋务思潮 (民众)半是势的压力,办是理得悟通,两者作用之下官场文牍和私人著述中由夷到洋的词汇变换,反应了西人西事在中国的升值………→人们在自愿和不自愿下已经开始认真面对这场民族危机,革新思潮萌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记录了中西交往刺激下中国人世界观念发展的脉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每走一步都滞重而且艰难。→在与顽固派抱残守缺的势力对抗下,中国在艰难中步入近代化

11 材料三: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
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定远号参观时,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 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陈德刚《晚清七十年》 日本在战争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在悄然的为战争做准备了。无论是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航 速火炮的口径、射速,还是对威海、旅顺军港地形地貌的掌握乃至淮军兵力部署,基本 都了然于心……日本这种“谍战”大多数来自日本民间而非官方。数以千计的日本公民,自 费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足迹甚至遍及西藏和新疆。根据他们的情报编纂而成的《清国 通商综览》,居然有2300多页,比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国情。 反观清廷,开战前,以北洋舰队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总吨位盲目自大。开战前夕,中 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往国内发报时,被日本电报局轻易盗取了密电码,导致清廷大量军事 情报被日军截获……李鸿章与清廷来往的密电也全部被日方破译。 在对外宣传上,日媒积极参与战争报道。美化战争、美化日军,成为日本媒体的自觉行 动,有效地凝聚日本的民心士气。 而清廷,不允许任何一名西方记者随军。媒体的对外宣传、对内动员功能被弃置。对媒 体的运用均相当漠视和迟钝。 ——雪珥的《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

12 1895《马关条约》 背景:甲午战争(1894~1895) 内容:1.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备注:由于马关条约中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危害了沙俄在东北的权益,故于马关条约签署 后六天则受俄罗斯、法国及德国的干涉,称为 三国干涉还辽。日本于是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 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赎辽费”作为补偿。

13 材料分析 中国 日本 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北洋水师管理松懈,洋务下的制度不完备
日本在战争前很长时期,就悄然的为战争做准备了。对北洋水师航速火炮的口径、射速,威海、等地形地貌掌握乃至淮军兵力部署基本都相当了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以北洋舰队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总吨位盲目自大。 →长期闭关锁国朝贡贸易制度实行下,形成的天朝大国思想和“小日本、大中国”的轻佻心态。缺乏日本人那种脚踏实地的认真研究对手的精神。 “谍战”大多数来自日本民间而非官方。数以千计的日本公民自费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足迹甚至遍及西藏和新疆。 →军民互相配合促进战争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 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的国内发报被日本电报局轻易盗取密电码,导致清廷大量军事情报被日军截获……李鸿章与清廷来往的密电也全部被日方破译。 →日本海军与北洋水师在火炮、吨位上尽管势均力敌,但日军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优势兵力击败中国的舰队。 甲午战争之初,日军击沉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公关,成功化解了英国的敌意。 →将英国稳住,避免事态恶化;同时,迅速展开官方调查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剪裁,形成了对自己有利的调查报告 ,促使英方保持中立 不允许任何一名西方记者随军。媒体的对外宣传、对内动员功能被弃置。 →中国缺乏在战略理论指导下的战略战役指挥艺术 日媒积极参与战争报道。美化战争、美化日军,成为日本媒体的自觉行动,有效地凝聚日本的民心士气。 →抓住宣扬日本之机,使中日国家形象落差巨大 ——中日双方不同的战略对策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战果。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大大加深;改变了列强在华的实力对比,加大侵华野心,加剧在华竞争,激起新一轮瓜分狂潮。同时,也刺激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觉醒,中国进入制度变革的新阶段。

14 材料四: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条
约,是中国人民空前的灾难。从此之后,清政府被称为“洋人的朝廷”,对外国人唯命是从。 《辛丑条约》也给了外国骑在清政府头上的特权。条约规定,从山海关到北京,外国都可 以驻军,自由调动兵力。把炮口对着清王朝加以监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彻底形成。 《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 空前的勒索,也是强加给中国人的耻辱。 赔款4.5亿两白银,……按中国人口计算, 一人一两,让中国人从此记住,不要再 反抗。赔款数额加上利息,高达9.8亿两 白银,按39年还清,一年要还2000余万 两,是中国沉重的负担。 ——中国广播网

15 1901《辛丑条约》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2.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备注:辛丑条约赔款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最初须由中华民国承受; 之后,各国由于考虑到中华民国支付赔偿的压力,担心国际舆论批判 及损及本国在中国的权益,部分赔款得以免除或废除。辛丑条约合计 赔款6亿5千万两,各国赔偿最迟于1938年结束。

16 材料分析 消极:赔款4.5亿两白银,……按中国人口计算,一人一两……赔款数额加上利息,高达9.8亿两白银,按39年还清,一年要还2000余万两。 →由过多的赔款导致的向外国银行借款,使列强进一步得到经济利益。同时,加大民众负担,激化国内阶级矛盾产生,促使辛亥革命等运动的产生。 条约规定,从山海关到北京,外国都可以驻军,自由调动兵力。把炮口对着清王朝加以监视。 →促成了列强对中国形成直接控制,便于实行侵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被称为“洋人的朝廷”,对外国人唯命是从。 →清王朝彻底沦为“侵略工具”,促使人民对清王朝彻底失望,推动革命由变革向革命发展 积极:《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是对中国人民的掠夺,是中国的国耻,但同时也唤醒了中国人。在《辛丑条约》签订10年后,中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结束了清王朝。

17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凭借工业化后的船坚炮利,以发动侵略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为手段,轰开中国国门,抢占在华利益。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在内忧外患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被迫纳入世界市场,在政治,经济上都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极大压迫。 但在不平等条约背后折射出的帝国主义的阴影和刺激下,我们能看到中华大地上民族觉醒的强光。“千年为有之变局”激起了各个阶层,各个派别对社会的反思以及改良的不断尝试。政治,经济,心态的转变与适应,扭转了封建专制的逆向轨道,转而引领中国艰难地步入近代化。 在资本主义扩张的趋势下,世界整体化发展的主流中,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国社会的,是灾难亦是机遇。在此番挣扎与血泪中,我们能得到,在未来途中,“发展”与“探索”才是社会之常态。

18 选择与巩固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多方面的原因,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题目重点不在这里) C.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题中的企业是洋务企业)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链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使我国主权沦丧的同时,刺激清政府中的一批廷臣疆吏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借法自强,洋务思潮兴起。题目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为1873年李鸿章于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D

19 选择与巩固 安庆曾作为安徽的省会,也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港口之一。它在近代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纷争,下列选项中与近代安庆有关的是
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安庆内军械所) ②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争夺战 (安庆保卫战) ③徽商的兴起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时间不对)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见成效 (是在安徽凤阳)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A

20 选择与巩固 英法联军舰队指挥官何伯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亚罗号事件’之后,联军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过火,但并没有侵占中国的企图。最重要的是,联军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中有力地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 ) ①英国侵占香港岛 ②联军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③逼迫中国赔偿英法军费 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④ D

21 选择与巩固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从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更进一步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的一种表现 A (A、D矛盾了)

22 选择与巩固 近代以来“民主”的内容可包含为: ①制定宪法;②民选国家元首;③政党政治; ④民意代表制度;⑤基本人权等五项制度。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政府决定“变法”,着手采行若干民主政治的原理。请问此民主政治的原理主要是指上述哪两项?(    )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⑤⑥ 链接:清末新政包括行政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编制馆』,又包含教育改革『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司法改革『修订刑律』),设立议会和实行地方自治。题目中“制定宪法”是有的,1908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民意代表制度”就是预备立宪,1909年各省先后成立谘议局,1910年北京成立资政院。 A

23 一纸纸文书 叙写着中国的落后 一次次战争 击打着国人的心田 一场场改革 见证着中国的进步 中国 在血雨中崛起 在历史中成长 淡看云卷云舒后 辉煌显露…… 捧一股清泉 浸透明日的梦想 让生的火焰 燃尽昔日悲伤 洒一线生机 承托古今的辉煌 蓦然地回首 金戈铁马征战天下 放飞萦绕荆棘的梦想 划破黑夜 奏响苦难和抗争的乐章


Download ppt "1840年 列强的炮火 染红了东方千年的不夜天 落日才葬了亡魂 火漆封印的一册册条约 又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坍塌的残垣断壁 为风云蒙上血泪"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