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課 夏之絕句   簡媜 最夏天的聲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課 夏之絕句   簡媜 最夏天的聲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課 夏之絕句   簡媜 最夏天的聲音

2 夏日的蟬聲像樹林中的交響曲 現代民歌—秋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R5xfUP3Kw

3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目 次 一、知人論世~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二、軼聞趣談~作者相關事典 三、文心對焦~題解 四、探驪得珠~課文賞析 五、國學殿堂~文體源流、比較、延伸 六、妙筆生花~文法修辭成語對聯 七、提綱挈領~章法結構 八、集思廣益~課後問題討論 九、更上一層~延伸閱讀 十、應用練習~形音義及綜合演練 十一、網路資源~本課相關及圖文資料 來源 ◎五、六、九、十等四個單元建議配合電子講義使用。

4 一、知人論世 ~ 作者其人其事其書 ~ 生平 著作 散文特色 寫作技巧 回目次

5 簡媜,本名簡敏媜,臺灣宜蘭縣人,民國五十年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文學雜誌、出版社編輯,現為專業作家。
聯合文學主編,遠流出版公司「大眾讀物部」副總編輯

6 作者第一段補充 簡媜名字的由來   簡媜的姑姑們原本幫她取名敏增,可是父親報戶口改成敏楨,因為他一直不甘心她是個女兒。小學時愛哭,橋墩下一群布袋蓮流過,也要哭。老師說她是真正的女孩子,所以改名為敏嫃。高中時翻開戶口名簿,赫然是敏媜,頓時五內轟雷。如果名字風波暗示她必須同時經歷四個人的命運,三歲小孩的憂鬱也不無道理。

7   高中時期簡媜即開始創作散文,大學時更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徵文比賽,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和國家文藝獎等多項榮譽。

8 其作品以抒情散文為主,文思奔放而細緻,句法流動而鮮活,風格繁複多變。鄉土田園固然是她寫作的重要題材,宗教信仰、都會生活、兒童成長、女性內心世界等,也是她所關注的主題。

9 作者第二段補充1 句法流動而鮮活風格繁複多變 談起自己為文的風格,簡媜說:「我在使用文字時,是相當自由的,某個字或某幾個字,若是能造成一種意象、一種情境,我便大膽去用,而不考慮合不合章法;主詞、動詞的位置對不對;以前有沒有人這樣用過。因此,如果從嚴格的學術觀點來看,我的文字也許是不及格的。」

10 作者第二段補充2 不過,這樣不受拘束的文字,卻是極富創意且非常美的,因而有人認為簡媜的散文是唯美派抒情寫景的小品,簡媜對此不同意,她說:「我的散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便是生命。雖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並未濫情,我寫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對生命的一種禮讚、一種詮釋。」

11 簡媜不斷致力於散文藝術的創新,她以計畫性創作,不斷開拓文學新境,是臺灣重要的散文家,著有《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胭脂盆地》、《女兒紅》、《紅嬰仔》、《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好一座浮島》、《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等。

12 作者第三段補充 勤於寫作不斷開創新境 簡媜強調追求藝術的一項要件,那就是長期耐力。她習慣以一本書的完成來架構她所要貫穿的題材與風格,例如胭脂盆地裡,以散文扣住都市生活的困境,而寫人物所採用的手法,則明顯吸收自小說。完成胭脂盆地的時候,她已計畫好下一本書的內容,要以女性為探討重心(指女兒紅一書)。轉變是漸進、不刻意的,畢竟,她的作品要隨著她的創作觀、生命觀一同成長。

13 簡媜的創作分期 1.兒女情懷—水問(二十五歲)。大學四年簡媜累積了十多萬字的創作稿,她挑選七、八萬字編為水問一書。此書清晰地記錄了她往日心靈的史跡,可說是她個人的斷代史。

14 2.生命與信仰的追索—只緣身在此山中(二十六歲)。 3.鄉愁回溯—月娘照眠床(二十七歲)。

15 5.閑情—下午茶(二十九歲)(以鹿回頭一文,獲得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第三名,三十歲)。
4.自敘—私房書(二十八歲)、浮在空中的魚群。

16 6.都市與人—夢遊書,胭脂盆地(三十歲),並出版空靈。

17 7.女性內在自覺—女兒紅。 8.對新生命的重新詮釋—紅嬰仔。

18 近期作品 書寫臺灣歷史的力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其作品內在深度,以「人情」為本,凸顯人心中的溫暖,詼諧中帶有些許哀愁,是八○年代崛起的散文家,至今出版十多本散文集,內容有豪曠、有莊嚴;有詼諧、有溫馨。

19 《好一座浮島》回到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

20 亞美利堅遊學誌─寫成紅嬰仔後十年,簡媜帶著孩子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旅居四個月。看到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的發展,不禁與臺灣的種種相比照,寫成了遊學誌一書。

21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每一樣都有其特殊意義。
第一樣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22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23 簡媜自述

24 簡媜自述她本質中有三種力量永不會消失: 「第一種就是鄉土的力量,指的是我所成長的故鄉,那種農村背景的鄉土。」
簡媜文學補充1 簡媜自述她本質中有三種力量永不會消失:  「第一種就是鄉土的力量,指的是我所成長的故鄉,那種農村背景的鄉土。」 「第二種就是女性的力量,如《女兒紅》、《夢遊書》、《胭脂盆地》等都有很多是關於女性的。」 「第三種就是宗教的力量,除了只緣身在此山中外,其他作品雖然很少直接去講,但那個精神仍是有延續的。」   這三種力量,從過去到現在,不停地在簡媜的作品中盤旋、交織,甚至未來也會持續下去。

25 簡媜文學補充2 簡媜散文創作的特色 1.內容題材多變    簡媜的創作,就其內容題材而言,有情愛探問的《水問》;道性關照的《只緣身在此山中》;鄉音捕捉的《月娘照眠床》;都會觀照的《夢遊書》;社會批判的《胭脂盆地》;女性探勘的《女兒紅》、《紅嬰仔》;尋根探源的《天涯海角》;社會關懷的《好一座浮島》等,呈現唯美、佛理、鄉土、都市、女性散文等多樣貌,且均有斐然聲譽。

26 簡媜文學補充3 2.表現形式多變   簡媜散文在每一本創作間,逐步蛻變,其實應該說是,簡媜習慣以一本書的完成來架構她所要貫串的題材與風格,以及她所計畫要寫的下一本書。她的作品要隨她的創作觀、生命觀一同成長。

27 簡媜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穿梭,不斷地超越自己,也展現了寫作技巧的自在與自信。 1.札記式的寫作方式
簡媜文學補充4 簡媜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穿梭,不斷地超越自己,也展現了寫作技巧的自在與自信。 1.札記式的寫作方式   簡媜的文章,無論以何種角度入手,總帶有濃洌的動人氣息,這和她善於省思,愛作札記有很大的關係。   以札記作寫作的基礎,這種寫法,可以具見於她的私房書。因為她的私房書根本就是一本純粹的札記作品。而她甚至在私房書的序文沿階草中,吐露她的寫作祕密。

28 簡媜的寫作主題恆是環繞著自身與四周圍而發展。而以架構來說,簡媜則喜歡以數個可以自成單篇的標目,共同構成一個主題,讓它形成有機的結構。
簡媜文學補充5 2.化零為整的有機結構   簡媜的寫作主題恆是環繞著自身與四周圍而發展。而以架構來說,簡媜則喜歡以數個可以自成單篇的標目,共同構成一個主題,讓它形成有機的結構。   以《水問》為例,全書共分六卷,由花誥起,收入水經、悲賦、碎詞、斷語,而終於化音。她在每卷卷首以「卷首語」拈出主調,來涵蓋整卷的各個篇章,然後刻意地使整本書卷卷相續,讓它分之固能自成篇章,合讀也能成為一總體結構。

29 這種寫法最容易直接滲入讀者意識,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思維範疇,讓作者的記憶,透過文字做媒介,繪聲成狀的在讀者面前演活,而轉化為讀者的經歷。
簡媜文學補充6 3.以第一人稱側身字裡行間   作者常常以第一人稱流竄在字裡行間,將作者「我」本身的主觀意志貫徹在整本書裡,這種寫作手法雖然常見於坊間著作,卻也是簡媜寫作的最大特色之一。因為簡媜總是掏盡自己的深心以構塑她的作品。 這種寫法最容易直接滲入讀者意識,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思維範疇,讓作者的記憶,透過文字做媒介,繪聲成狀的在讀者面前演活,而轉化為讀者的經歷。

30 以文字來講,她喜歡轉化古典詩文為現代散文,以造成文字的精鍊與詩化。所以七個季節篇篇有如短詩。其後,私房書中也有這種形式的餘蛻。
簡媜文學補充7 4.古典文字的銷融與轉化   以文字來講,她喜歡轉化古典詩文為現代散文,以造成文字的精鍊與詩化。所以七個季節篇篇有如短詩。其後,私房書中也有這種形式的餘蛻。   她喜歡運用典故,喜歡將古典詩文中許多的意境—或許是前人感慨天地四時之變化,或許是一切人事遇合的悲喜—擷取其精華,將之融入一己的情感、經歷中。

31 儘管她學中文,卻不受傳統束縛,相反的,她常積極的運用她的母語—臺語來表現本土鄉情。這種手法,可以月娘照眠床為其代表作。
簡媜文學補充8 5.母語的大量運用   儘管她學中文,卻不受傳統束縛,相反的,她常積極的運用她的母語—臺語來表現本土鄉情。這種手法,可以月娘照眠床為其代表作。   例如採蕨日中祖孫二人的對話,明顯的帶有對鄉音刻意的捕捉:   「誰偷呷我的桔仔?這要拜神明的!」   「我奈也知?」   「你在哪裡掃到皮的?」

32 二、軼聞趣談 ~ 作者相關事典 ~ 回目次

33 一、家人擔心她出家 當簡媜在佛光山上用心參禪悟道之時,曾有兩個多月沒有下山,家人與朋友都開始擔心,一封又一封信催她返家。   回到家裡,家人並沒有問她什麼,但是吃飯時,她見到滿桌都是大魚大肉,才感受到家人那股無形的緊張。於是她只好拚命伸筷子去挾魚、挾肉。家人見她不忌葷腥,這才放下心來。

34 二、背十字架的是女人 有家布置雅緻的茶藝館,盥洗室兩扇門,只標示「♂」、「♀」符號;簡媜傻眼了,完全不記得哪個屬於她?由於不想坦承不認識符號,只好用小技巧掩飾大笨拙,問服務小姐:「麻煩您幫我開女廁的燈!」簡媜痛定思痛,她必須記住這兩個符號,總不能笨到連廁所都找不到。她站在門口「思考」,符號的原始來源既不可得,只好賦予新的解釋以強化記憶。「♀」像什麼?棒棒糖?一朵小野花?都不好,後來想通了,背十字架的是女人,像箭一般射出去的是男人。下回,簡媜總算安心地走向苦難的十字架,去從事神聖的解放。

35 三、竹本小姐 簡媜認為說自己聰明,需要勇氣;承認笨,則需要智慧。她說自己很笨,愈來愈笨。發現自己確實很笨的那天,她的心情很好。太要強把自己訓練成人群中的聰明者,是一種危險的人生觀,占盡榮寵不留給他人與自己餘地,得到的只是一頂虛幻的聰明帽子,而災厄與傷害可能丟給別人分攤。只要在形上層次做個理性、健康的人就夠了,生活層面不妨笨一些,留點餘地讓別人去聰明,相處起來才有情趣。

36 四、正在奮戰中   據簡媜老友陳蕙慧透露,在天涯海角的寫作期間,每回和簡媜相約,簡媜總是用緊張的口氣隔著電話回絕:「我軍目前正在××處奮戰當中,血流成河,我怎能走開呢?」惹得陳蕙慧啼笑皆非,「等到 下次好不容易見著她了,就會驚覺她的頭髮怎麼又白了一點。」陳蕙慧感嘆地說。

37 五、收留一棵樹   十年前搬到深坑過著半隱居生活的簡媜,在深坑漸漸成為觀光地之後,曾經把一棵被鋸倒的大樹,拖回家裡的庭院悼念,「收留一棵樹的屍身」將近十年。對於那消失中的大自然,簡媜是傷逝的,但最難得的是,她難過之餘仍不會喪失幽默感,在那段慢慢把樹幹拖回家的路上,小學生問她要這個做什麼,促狹的簡媜竟回答「想拿來吃」,唬得孩子們一愣一愣的,她也忍到了回家才哈哈大笑。

38 六、族群大融合   簡媜在婚前、婚後對臺灣歷史的興趣不一樣。目前,簡媜跟先生的交談,大部分是社會現象與政治。「因為他是道地的外省人,我是道地的本省人。」簡媜開玩笑說:「我們是:本省人做飯給外省人吃,外省人賺錢給本省人花,我們對族群融合做出了示範。當然,外省人與本省人都得替『小人』(指兒子姚遠)做牛做馬。」

39 三、文心對焦 ~題解 文體、主旨 《水問》 回目次

40   本文選自《水問》,為作者大學時期的作品。絕句,近體詩的一種,每首四句,篇幅雖短,卻餘味無窮。文中作者以「夏之絕句」比喻優美明朗、耐人尋味的蟬聲。

41 題解第一段補充1 水問 水問是簡媜第一本散文集,依次分成花誥、水經、悲賦、碎詞、繼語和化音六卷。每卷都有一小段卷首語,提示主詞,使全書卷卷相續而合成一個整體。此書忠實記錄了簡媜大學四年生活中的種種。她說這本書「清晰地記錄往日心靈的史蹟」,「願意尊重水問為個人的斷代史」。

42 題解第一段補充2   她細密的心思、敏銳的感受,使她寫草木,比別人有情;寫朋友,比別人知心;寫愛情,比別人刻骨銘心;寫知識的追求,比別人多一分捨我其誰的抱負;寫心情的轉折,更讓人不由自主地進入文中情境……。   簡媜的用心,或許可在《水問》一書的編排上看出端倪,它和其他散文集不同,其中分成六卷,依次是花誥、水經、悲賦、碎詞、斷語和化音。每卷都有一小段卷首語,提示主調,使全書卷卷相續而合成一個整體。

43   全文透過夏日蟬鳴的描寫,以抒發感觸。文章由「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深入主題。作者以奔縱恣放的想像力,多方設喻,以描摹蟬唱之美。文中一句「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便將蟬鳴與生命之歌聯結,蟬聲的繁盛多姿,一如生命的變幻多采,或撩人輕愁或惹人悵惘。

44 末段更以「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抹去輕愁,收攏全文,彷彿蟬唱不絕,生命如歌如律,盪起一片悠悠餘韻。

45 題解第二段補充 為什麼蟬聲是夏天中的絕句? 蟬鳴宛若絕句,是取絕句的聲韻及詩情:蟬聲的音律情感,有時曠達飄逸,像樸素的自然詩;有時又豪情悲壯,像粗獷的邊塞詩。蟬聲是亙古以來最自然的聲音,不管是放懷歌吟,還是收住聲音,鳴蟬的胸臆之中似乎總有許多生命的故事要講,講給有心人聽,而作者正是這樣一個有心傾聽的人。

46   人們通常慣用視覺、觸覺來描寫季節,本文另闢蹊徑,從聽覺著筆,使蟬聲意象鮮明,並且以聽蟬悟禪、摹聲抒懷為夏季之禮讚,譜生命之交響。此外,用典、諧音、譬喻、轉化等各種修
辭的靈活運用,使本文情采生動,適與夏季紛繁的蟬聲,相映成趣。 不用原有的方式

47 四、探驪得珠 1.課文賞析 第一~四段 第五~十段 第十一~十五段 第十六~十七段 第十八~十九段 2.深度鑑賞 回目次

48 我們只是太忙罷了,忙得與美的事物擦身而過都不知不覺。
~ 簡媜 ~

49 第一段 以夏天像一首絕句點題。

50 春天的美在色彩,需以視覺欣賞 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 夏天的美在聲音,需以聽覺欣賞 長篇的駢體文。在此比喻春天的富麗繁縟。駢儷文,即駢文。駢文,是魏、晉以後興起的一種文體。駢文有對仗工整、韻律和諧、辭藻華麗、用典繁多等特色

51 第一段賞析 譬喻開頭。

52 第二段 感慨週遭充斥著人為的聲音,自己已許久不聞蟬聲。

53 後多用以比喻不願聽、不願過問世事。這裡指不願聽蟬聲以外的雜音
  已有許久,未嘗去關心蟬聲。耳朵忙著聽車聲、聽綜藝節目的敲打聲、聽售票小姐不耐煩的聲音、聽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啞啞的祕密聲……。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 音ㄧㄚ 一ㄚ, 狀聲詞,形容聲音低細瑣碎 暗用許由「洗耳」的典故。 後多用以比喻不願聽、不願過問世事。這裡指不願聽蟬聲以外的雜音

54 許由是上古時代人。堯帝想把天下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腳下;後來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的話污了他的耳朵。許由躬耕自食,渴了就去河邊掬飲。有人見他無器,送給他一只瓢,許由喝完把它掛在樹上,風吹作歷歷聲,許由覺得煩,把瓢扔了。 -- 許由掛瓢 許由作《箕山之歌》,唱道: 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 山川麗崎,萬物還普; 日月運照,靡不記睹; 游放其間,何所慾慮? 箕山之志

55 第三段 上課時,外面蟬聲齊鳴,自己方驚覺到夏天來臨了。

56 轉化、擬人   於是,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的時候, 大學中文系必修的課程。這門課一定會提到唐詩、宋詞、元曲;大概是這種氛圍,才引發了作者一連串有關「夏之『絕句』」的聯想。作者寫作此文時尚就讀於臺灣大學中文系。

57 敲鑼打鼓。在此比喻蟬鳴響亮、聲勢浩大。金,此指鑼
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把我嚇一跳。

58 劉邦此計是對項羽的心理戰。項羽果然中計,以為楚地全被劉邦占領。此一典故一般都用以形容處境險惡,四周受敵。
四面楚歌 第三段補充 四面楚歌此處比喻四周完全被蟬聲包圍。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夜晚聽到四周的漢軍營中都在唱楚地歌謠,驚訝地說:「漢軍已完全占領了楚地嗎?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那麼多呢? 劉邦此計是對項羽的心理戰。項羽果然中計,以為楚地全被劉邦占領。此一典故一般都用以形容處境險惡,四周受敵。

59 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
原指船舶困在水淺處無法航行,在此指停頓 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 轉化、擬物 評論圈點。古人讀書時,隨手在字裡行間寫些體會、感受,或對精美的句子加圈點。此處是指辨識、欣賞突然而起的蟬聲 這裡把蟬聲比喻成古書,故用「評點」,用「一卷」

60 多驚訝!把我整個心思都吸了過去,就像鐵沙衝向磁鐵那樣。但當我屏氣凝神正聽得起勁的時候,又突然,不約而同地全都住了嘴。這蟬,又嚇我一跳!就像一條繩子,蟬聲把我的心紮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鬆了綁,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如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不小心跌向沙灘! 明喻 蟬鳴忽停,使她有著不知所措的驚慌和被掏空的惆悵

61 第四段 自己竟不知道夏天已到來。以作為第五段的冒頭。

62 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竟不知道! 轉化 草蟬

63 二~四段賞析 二~四段以「許久聽不見蟬聲」鋪墊「那天上文學史課專注聽蟬」的震嚇。

64 第五段 藉著風吹樹葉聲,帶出蟬聲。

65 是一扇有樹葉的窗,圓圓扁扁的小葉子像門簾上的花鳥繡,當然更活潑些。
  是一扇有樹葉的窗,圓圓扁扁的小葉子像門簾上的花鳥繡,當然更活潑些。 譬喻 薄翅蟬

66 擬物 風一潑過來,它們就「刷」一聲地晃盪起來;我似乎還聽見嘻嘻哈哈的笑聲,多像一群小頑童在比賽盪鞦韆!風是幕後工作者,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而蟬是啦啦隊,在枝頭努力叫鬧。沒有裁判。 也作「晃蕩」,搖曳。晃,音 ㄏㄨㄤˋ,搖動 隱喻、轉化

67 第五段賞析 直式聯想,以風聲、葉聲帶出小孩遊戲的笑聲想像;以風吹葉晃帶出小孩盪鞦韆的形象想像,童年與蟬聲就自自然然的出現了。

68 第六段 想起童年,把景象拉回到過去。

69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為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錄音帶,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為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錄音帶,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 擬物

70 第七段 冒起下文—回憶童年捉蟬經過。

71 即「記起」、「回憶」 首先撿的是蟬聲。

72 第八段到第十一段寫小時侯不懂得聽蟬而只知捉蟬的經過,隱含對自己無知的愧疚。

73 第八段 為了捉蟬,呼朋引伴走又遠又幽深的小路。

74   那時,最興奮的事不是聽蟬而是捉蟬。小孩子總喜歡把令他好奇的東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賞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學時,上課分上下午班,這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才有的優待,可見我那時還小。上學時有四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沿著河,岸邊高樹濃蔭,常常遮掉半個天空。雖然附近也有田園農舍,可是人跡罕至,對我們而言,真是又遠又幽深,讓人覺得怕怕地。然而,一星期總有好多趟,是從那兒經過的,尤其是夏天。輪到下午班的時候,我們總會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條路,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捉蟬。 誇飾

75 第九段 大伙兒捉蟬的猛勁,以及把蟬關入盒裡的緊張態度。

76   你能想像一群小學生,穿卡其短褲、戴著黃色小帽子,或吊帶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鬆緊帶貼在臉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書包擱在路邊,也不怕掉到河裡,也不怕鉤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腳上一腳下地直往樹的懷裡鑽的那副猛勁嗎? 一種黃褐色 斜紋布料,結實耐用, 常用來做制服 指以前國小女學生所戴的帽子。因為帽身呈半圓形,而帽沿周圍外展, 像覆蓋的大湯碗,所以稱為「 碗公帽」 。碗公,閩南語,指大湯碗

77 碗公帽

78 隱喻 只因為樹上有蟬。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樹上喊,「趕快!」下面有人打開火柴盒把蟬關了進去。不敢多看一眼,怕牠飛走了。 意謂小孩子想上樹把蟬捉回去

79 音ㄊㄢˊ,通「罎」, 為一種小口大腹的容器 那種緊張就像天方夜譚裡,那個漁夫用計把巨魔騙進古罈之後,趕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中,留下了一季的閃爍。 蟬已在小孩炯炯有神的雙眼中留下亮麗難忘的回憶 借喻明亮的雙眼 借喻難忘的回憶

80 第十段 大伙兒上課時逗弄鉛筆盒裡的小動物,但牠們似乎不喜歡那樣的空間。

81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鉛筆盒裡的小動物─蟬、天牛、金龜子。有的用蟬換天牛,有的用金龜子換蟬。大家互相交換也互相贈送,有的乞求幾片葉子,餵他鉛筆盒或火柴盒裡的小寶貝。那時候打開鉛筆盒就像開保險櫃一般小心,心裡癢癢的時候,也只敢湊一隻眼睛開一個小縫去瞄幾眼。

82 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講,我們兩眼瞪著前面,兩隻手卻在抽屜裡翻玩著「聚寶盒」,耳朵專心地聽著金龜子在筆盒裡拍翅的聲音,愈聽愈心花怒放,禁不住開個縫,把指頭伸進去按一按金龜子,叫牠安靜些,或是摸一摸斂著翅的蟬,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對長角,看是不是又多長一節?不過,偶爾不小心,會被天牛咬了一口,牠大概頗不喜歡那長長扁扁被戳得滿是小洞的鉛筆盒吧!

83 第十一段 整個夏季,蟬聲依舊,但是那聲音並非來自鉛筆盒。

84 擬人   整個夏季,我們都興高采烈地強迫蟬從枝頭搬家到鉛筆盒來,但是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音樂盒,蟬依舊在河邊高高的樹上叫。整個夏季,蟬聲也沒少了中音或低音,依舊是完美無缺的和音。 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蟬聲是夏之天籟,是夏之生命力的體現 擬人

85 六~十一段賞析 六~十一段追述示現,處處不離童年與蟬。

86 第十二段 總結兒時捉蟬、逗蟬事,正式進入主題—描述蟬聲。

87 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

88 第十二段賞析 承先啟後,具轉折效果,正式進入主題。

89 第十三段 在夏天的諸多天籟中,蟬聲是最具代表性。

90   夏乃聲音的季節,有雨打,有雷響、蛙聲、鳥鳴及蟬唱。蟬聲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絕句。

91 第十三段賞析 可當作正式進入主題之後的「起」:夏天像一首絕句。

92 第十四段 總敘蟬聲,它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一首抒情詩,也可細分為自然詩、浪漫詩和邊塞詩。

93 那是蟬對季節的感觸,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 隱喻   絕句該吟該誦,或添幾個襯字歌唱一番。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以優美的音色,明朗的節律,吟誦著一首絕句,這絕句不在唐詩選不在宋詩集,不是王維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牠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 擬人

94 詩中自有其生命情調,有點近乎自然詩派的樸質,又有些曠達飄逸,更多的時候,尤其當牠們不約而同地收住聲音時,我覺得牠們胸臆之中,似乎有許多豪情悲壯的故事要講。也許,是一首抒情的邊塞詩。
此句呼應「王維的」,下句「曠達飄逸」呼應「李白的」 清新灑脫,意境高遠 同義複詞,此處指內心

95 第十四段補充 豪情悲壯的邊塞詩 蟬的幼年時期是在土中生活數年,而當牠們爬出地面羽化後,壽命通常只有兩三週,同時只吃些水分樹汁來維持生命,在盡情唱著嘹亮的生命之歌後,交尾死亡。頗有一種悲壯生命情調,所以稱得上「豪情悲壯」,也與邊塞詩的生命情調相近。

96 第十四段賞析 可當作正式進入主題之後的「承」,寫出蟬聲像絕句的原因。

97 第十五段 晨間的蟬聲分外輕逸,令人心靈跟著透明澄淨。

98 隱喻   晨間聽蟬,想其高潔。蟬該是有翅族中的隱士吧!高據樹梢,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那蟬聲在晨光朦朧之中分外輕逸,似遠似近,又似有似無。 形容野外生活或行旅的艱苦。餐,動詞,吃 不吃熟食,此處也用以形容清高超俗

99 語出禪宗六祖慧能的詩偈(ㄐ一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蟬亦是禪。 蟬聲能使人澄心靜慮,觸機領悟,所以「蟬亦是禪」 佛家語,梵語 「禪那」的省稱,意為靜思。後引申為禪理、禪學

100 第十六段 午後的蟬聲有點喧囂,像是一群吟遊詩人閒話浪跡。

101 意料不到、沒想到   午後也有蟬,但喧囂了點。像一群吟遊詩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樹蔭下,閒散地歇他們的腳。拉拉雜雜地,他們談天探詢、問候季節,倒沒有人想作詩,於是聲浪陣陣,缺乏韻律也沒有押韻。他們也交換流浪的方向,但並不熱心,因為「流浪」,其實並沒有方向。

102 第十七段 一面散步,一面聽黃昏的蟬聲,令人心曠神怡。

103 倒裝   我喜歡一面聽蟬一面散步,在黃昏。走進蟬聲的世界裡,正如欣賞一場音樂演唱會一般,如果懂得去聽的話。有時候我們抱怨世界愈來愈醜了,現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實在一灘濁流之中,何嘗沒有一潭清泉?在機器聲交織的音圖裡,也有所謂的「天籟」。 譬喻、倒裝 激問 擬物

104 我們只是太忙罷了,忙得與美的事物擦身而過都不知不覺。也太專注於自己,生活的鏡頭只攝取自我喜怒哀樂的大特寫,其他種種,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後一步看看四周,也許我們會發覺整個圖案都變了。變的不是圖案本身,而是我們的視野。所以,偶爾放慢腳步,讓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隨意瀏覽一番,我們將恍然大悟: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而有什麼比一面散步一面聽蟬更讓人心曠神怡?聽聽親朋好友的傾訴,這是我們常有的經驗。聆聽萬物的傾訴,對我們而言,亦非難事,不是嗎? 擬物 擬物

105 十五~十七段賞析 十五~十七段由主題開展,以一日三聽闡釋蟬唱,可當作正式進入主題之後的「轉」,筆法虛實相生,既摹寫蟬聲,也抒發作者的感懷。

106 第十八段 蟬鳴不同的韻律表示不同的心情,聆聽蟬鳴有如聆聽生命之歌。

107 隱喻   聆聽,也是藝術。大自然的寬闊是最佳的音響設備。想像那一隊一隊的雄蟬斂翅據在不同的樹梢端,像交響樂團的團員各自站在舞臺上一般。只要有隻蟬起個音,接著聲音就紛紛出了籠。牠們各以最美的音色獻給你,字字都是真心話,句句來自丹田。 擬物 一方面指用力歌唱,一方面也指句句來自內心深處,所以上文說「是真心話」。

108 牠們有鮮明的節奏感,不同的韻律表示不同的心情。牠們有時合唱有時齊唱,也有獨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牠們不需要指揮也無需歌譜,牠們是天生的歌者。歌聲如行雲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
比喻流暢自然,毫無拘執

109 ㄆㄥ ㄊㄠˊ 擬物 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頃刻間,你便覺得那蟬聲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緊緊扯在手裡的輕愁。蟬聲亦有甜美溫柔如夜的語言的時候,那該是情歌吧! 大浪沖刷水中的泥沙。淘,音ㄊㄠˊ。沖刷 指深刻情侶的低聲細語

110 形容聲音宛轉迴旋。疊,樂曲再奏一遍。此為轉折之意
總是一句三疊,像那傾吐不盡的纏綿。 指「纏綿的情意」。可視為省說,也可視為轉品:形容詞當名詞用

111 比喻蟬聲在最高漲時突然戛然而止,有著隨即幻滅的悲壯美,徒留給人惆悵感傷
精美華麗的文章 聲音忽然停止的樣子。戛,音ㄐㄧㄚˊ 比喻蟬聲在最高漲時突然戛然而止,有著隨即幻滅的悲壯美,徒留給人惆悵感傷 而蟬聲的急促,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鏗鏘字句,擲地如金石聲,而後寂寂寥寥成了斷簡殘篇,徒留給人一些悵惘、一些感傷。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 殘缺不全的書籍。簡,古代供書寫用的長條 竹片 略喻 設問、倒裝 比喻「寂寂寥寥」的蟬聲

112 第十八段賞析 再「轉」,集中專注於蟬聲的特寫,並高起至蟬聲所意味的生命意義。

113 第十九段 年年蟬鳴,依舊使夏天像一首絕句,餘味無窮。

114 譬喻 頂真 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 五言絕句平起格平聲韻,首句用韻的格式,其餘三句依次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115 第十九段賞析 「合」,呼應十三、四段,並再點題旨。

116 動畫

117 深度鑑賞 段落大意 詠物作品 說理抒情

118 本文有十九段之多,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第五段,重點在寫蟬聲使她驚覺夏天的到來。這部分有如小說裡的引子,而且透過第五段,「多像一群小頑童在比賽盪鞦韆」的譬喻,自然回想起童年捉蟬的經過,帶出第二部分─第六~第十二段。而以「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承上啟下,也表示捉蟬是賓。

119 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至篇末,聽蟬是主,正像小說裡先配角後主角般「藉賓形主」。晨蟬、午蟬、暮蟬,時間遞移,而內容則以暮蟬為多。經過細膩的描述,繁密的譬喻、轉化後,末段本身即如絕句,也如蟬聲般「戛然而止」。

120 自古以來,詠物作品雖多,然而就筆路而言,大體不出借物以說理抒情,和純粹描述物象的風姿靈性兩種。
〈夏之絕句〉題目本身是濃縮的語句,已帶有濃厚的詩意。夏天是炎熱迫人的季節,是萬物快速生長的季節;然而作者意不在此,她所著重的是「夏乃聲音的季節」,其中「蟬聲足以代表夏」。蟬聲優美有節奏,又「戛然而止」,耐人尋味,很像是詩體中的絕句。所以作者把蟬聲比成絕句,進而說「夏天,像一首絕句」。

121 在作者的筆下,常流露出對美的追求,然而從她喜愛的「裂帛」(在夏之絕句裡是「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 ) ,尤其是在四月裂帛—寫給幻滅中,「裂帛」這個意象,頗有不可留戀和幻滅的決裂意味。換句話說,終究不免以挫折和悲劇告終。因而這位文字精靈的作品,在野性浩氣之後,緊接而來的是孤獨與幻滅的悲壯。悲壯美當然留給人悵惘、感傷,所以夏之絕句仍不免傳達出無常、無奈的生命情調,這和作者諸多作品的風格是一致的,也因而本文實有借物以說理抒情的作用。

122 五、文學殿堂 絕句 駢文 回目次

123 名稱 產生年代 用 韻 句、字數 特 色 絕句 韻文 四句,分五、七言 有浪漫、自然、寫實、邊塞、奇險、綺情等派風格 駢文 駢儷文 四六文 秦漢時已多對偶句,東漢濫觴,魏晉六朝時大盛 非韻文 不限句數 以四、六字句為主,常夾有雜言 唐以後出現通篇四、六句的駢文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

124 六、妙筆生花 成語補充 雙關 回目次

125 成語補充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故意教士兵唱楚歌來嚇唬項羽,動搖楚軍軍心,使項羽以為楚地已全被劉邦占領了。後以此典故比喻四面受敵,孤立危急的困境。 例句: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這四面楚歌裡,憑你怎樣的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126 擲地作如金石聲:《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孫綽要范啟把天臺賦擲到地上,自信定會發出鐘磬聲,范啟笑他的「金石聲」將是不合節拍;不過,當范啟開始讀它,就不得不承認是篇優美的作品,每讀到佳句,還會讚嘆幾聲。 後人以此形容辭章優美,極為珍貴。「擲地作金石聲」也省作「擲地有聲」、「擲地金聲」、 「 擲地聲」、「擲金聲」、「擲地」。

127 雙 關 定義:雙關就是利用語音和語義的條件,有意使用某些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構成雙重意義。 雙關可分為諧音雙關、語義雙關、句義雙關。 諧音雙關是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構成雙關;語義、句義雙關則有明暗雙重意義,明的是表面的意義,暗的是內藏的意義,說話的人本意是在隱藏的意義之上。

128 諧音雙關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思」與「絲」諧音,屬「諧音雙關」。「長相思」,指絲縷很長的絮,亦可指綿長無盡的相思。 〈客從遠方來〉 「蟬」與「禪」由蟬鳴使人心靈透明澄淨,聯想到清靜無垢的禪理。簡媜〈夏之絕句〉

129 語義雙關 語義雙關:利用漢字的多義性構成雙關。 ※曹植著名的〈七步詩〉就是藉豆萁燃燒煮沸鍋子裏的豆子這件事,暗示「同根生」的兄長不要咄咄相逼。 ※「是知津矣」一詞,諷刺孔子既自以為知世人應走的道路,則理應知自己的渡口所在,屬「詞義雙關」。〈長沮桀溺耦而耕〉

130 句義雙關 句義雙關:指一句話,或是一段文字,雙關到兩件事物。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表面上是說大水洶湧,不易渡過;實際上是想說明天下到處都很紛亂,這種局勢不容易改變,屬「句義雙關」。〈長沮桀溺耦而耕〉

131 七、提綱挈領 ~ 章法結構 ~ 回目次

132 *結構表 點題一 夏天像一首絕句 引子 分述一 夏天的音符,勾起童年的回憶 夏之絕句 襯敘(賓) 分述二 童年捉蟬趣事 點題二 蟬聲使夏天像一首絕句 蟬聲是首抒情詩 晨間蟬聲-輕逸 午後蟬聲-喧囂 正文(主) 分述三 蟬聲洋溢 黃昏蟬聲-噪音中的天籟 蟬聲唱出了生命之歌 年年蟬聲依舊,使夏天像一首絕句,餘韻不絕 點題三

133 八、集思廣益 ~問題討論~ 蟬聲 蟬聲譬喻 生命之歌 絃外之音 生命之醒轉 回目次

134 一、作者說:「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她想表達的意念是什麼?
答:美的事物須讓其自然呈現,而非一時「雅興」。若想用人為束縛來掌控牠,束縛得了形軀,卻使牠不樂其志,黯然不鳴,所以「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音樂盒』」。你聽,那沒被捉的,牠們依舊在高高的樹上叫,為我們安排夏季的音樂饗宴。

135 二、本文用什麼來譬喻蟬聲?作者採用這些譬喻要表達什麼?
答: 〈一〉本文是用「絕句」來譬喻聲音。如: 1 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以優美的音色,明朗的節律,吟誦著一首絕句。 2蟬聲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 〈二〉作者採用這些譬喻要表達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牠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

136 三、作者認為蟬聲「何嘗不是生命之歌」,你贊同嗎?為什麼?
答:生命中許多絢爛而短暫的事,或明知不可為卻毅然奔赴的壯烈姿態,都有如蟬聲的「最高漲的音符處,突然戛然而止,徒留悵惘感傷」。一場轟轟烈烈卻注定分手的戀愛、一種「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際遇、為一分理想信念執著前行的心意、一椿無怨無悔的付出……,甚且生命本身,即使終於走向幻滅,也要活得精彩,不都一如蟬嗎?

137 四、「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這段文字的絃外之音是什麼?
答:本文最後,以「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再三點題,並且收束全文,依稀彷彿之間,蟬唱不絕,如歌如律,儘管蟬聲依舊,但生命中曾由蟬聲妝點的青春業已不再,「流逝」乃生命之必然。人生即便美而短暫,但在擁有生命的時刻,也應當如每年每年的蟬聲絕句,嘹亮高昂,精采地綻放生命的光采。

138 五、作者自言:「創作的第一階是對自然之流動與鄉園初情之禮讚,從中窺得一介生命如何醒轉。」本文可否窺得作者「生命之醒轉」?根據何在?
答:本文前半部寫大學時期,在一堂文學史的課堂上,作者聽到蟬鳴,讓她想起故鄉的童年聽蟬、捉蟬的時光,即是對自然與鄉園初情的禮讚。

139 文章從「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引領後半部的體悟與感受─由晨間聽蟬想其高潔,聽了蟬唱之後,「自己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蟬亦是禪」,接著,她認為應該放慢腳步、調整自己的生活視野,儘可能地「讓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隨意瀏覽一番」,也唯有讓心靈的眼眸向著自然天地敞開,渾沌的青春生命才得以悠然醒轉─「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的詰問,可為憑證。

140 九、更上一層 補充教材 〈在獄詠蟬〉 〈禪的對話〉 〈漁父〉(悼念亡父) 回目次

141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行西陸謂之秋。」 南冠:楚囚,囚犯的代稱。用《左傳》成公九年,楚人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事。以後便以「南冠」或「楚囚」為囚徒的代稱。

142 玄鬢影:指蟬。古代有婦女梳鬢髮如翼狀,稱蟬鬢。這裡反過來用蟬鬢稱蟬。蟬首色黑,故云玄鬢。亦寓自己正當壯年。玄,黑色。
白頭吟:樂府曲名,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白正直卻遭誣謗。漢樂府雜曲歌辭古歌:「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這裡指作者憂愁深重,並非以老者自居,當時作者還不到四十歲。「不堪」兩句意謂,自己正當壯年,卻來吟誦白頭吟那樣哀怨的詩句。

143 露重飛難進:喻有翅難飛,處境艱難,不易獲得自由。
風多響易沉:喻有口難辯,不易辯白自己的冤屈。 信高潔:相信我是清高廉潔的。古人以蟬「居高食潔」,為高潔的象徵。 誰為表予心:有誰來替我表明心跡,為我平反冤屈呢?

144 〈禪的對話〉 沈志方 路,到此處已接近完成 我以素淨的巍峨,永遠等候 你來我的心房右側對談。其實 挑空的結構正好讓你了解 我寬敞的心,如何 容納夏的羸弱,秋的激昂 路到此處已接近完成

145 心呢?—你在入口問我 我微笑,風起自一株菩提 我坐在此處打開身體的每一扇窗 讓你進入,一起用眼睛的窗 閱讀人生和四季變化的奧義 用耳朵的窗聆聽 草木對答與日月轉動的聲音 用雙手的窗去觸撫 花的芳香,風的自由 我打開身體的每一扇窗,回答你

146 來,讓我們一起體會陽光 如何在身體流轉 春夏與秋冬,快樂與悲傷 如何恬靜自如的在我們體內流轉 而不驚動時間與塵埃 不驚動慾望 不驚動心 錄自張默、蕭蕭編《新詩三百首》下冊

147 〈漁父〉(悼念亡父) 簡媜 父親,你想過我嗎? 「雖然只做了十三年的父女就恩斷緣盡, 他難道從來不想?」我常自問…… 一個看不到父親在衰老, 一個看不到女兒在成長,之間沒有對話了, 怎麼去「想」法?…… 好吧!父親,我不問你死後想不想我, 我只問我生之前,你想過我嗎?……

148 當母親懷我時,在井邊搓洗衣裳, 洗到你的長褲時, 有時可以從口袋裡掏出一包酸梅或醃李, 這是你們之間不欲人知的體貼, 還不是為了我! 父親,你一個大剌剌的莊稼男人, 突然也會心細起來, 我可以想像你是何等期待我!…… 所有的人都走後,墓地又安靜起來,

149 突然想陪你抽一支煙,就插在燃過的香炷上。
煙升如春蠶吐絲,雖散卻不斷, 像極人世的念念相續。 墓碑上刻著你的姓名, 我用指頭慢慢描了一遍,沙屑黏在指肉上, 你的五官七竅我都認領清楚 (指父死第十一年,依習俗開棺撿骨) 如果還能乘願再來,當要身體髮膚相受。 不知該如何稱呼你了? 父親,你是我遺世而獨立的戀人。

150 十、應用練習 歷屆試題 回目次

151 1.下引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山中一夜, (甲)天光從蛇藤的臂膀之隙流瀉下來(乙)無夢(丙)卻被吹落在臉上的葉子拍醒(丁)像千萬隻山靈的眼睛 好奇地打量著我。」(簡媜〈布衣老人〉) (A)(甲)(丁)(乙)(丙) (B)(乙)(丙)(甲)(丁)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91.學測〕

152 答案:(B) 解析: (1)由「山中一夜」可判斷後一句必為「無夢」,因為夜裡睡覺常會作夢,而「山中一夜」卻未作夢,故接「無夢」。 (2)由「好奇地打量著我」可判斷前一句必為「像千萬隻山靈的眼睛」。

153 2.斟酌下列文句,□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甲)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著極細的波浪(蕭紅《呼蘭河傳》)(乙)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魯迅〈祝福〉)(丙)時間,會一吋吋地把凡人的身軀□成枯草色,但我們望向遠方的眼睛內,那抹因夢想的力量而持續蕩漾的煙波藍將永遠存在(簡媜《天涯海角》) (A)拂/黏/染 (B)皺/釘/烘 (C)漾/瞅/釀 (D)吹/攫/烤。                     〔93. 學測〕

154 答案:(B) 解析: (A)「拂」無法說明「極細的波浪」/「黏」並未傳達壓迫感/「染」未必只能接枯草色。 (B)「皺」說明了波紋的形成/「釘」具芒刺的痛楚感/「烘」的燒灼接適切的枯草色,有漸次感。 (C)「漾」尚可/「瞅」斜眼看人,未若「釘」字具芒刺感/「釀」當接酒色,接枯草色稍不當。 (D)「吹」字太普通/「攫」字有束縛感,未若「釘」字具刺痛感/「烤」字火盛焰烈,未若「烘」字的層次感。

155 3.運用昆蟲的特性借代或譬喻,是漢語常見的表達方式。例如古人認為蜾蠃養螟蛉為己子,因此稱「養子」為「螟蛉子」。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蜉蝣」壽命極短,故以「寄蜉蝣於天地」比喻人生短暫 (B)「螳螂」前足強健,狀如鐮刀,故以「螳臂當車」比喻銳不可當 (C)「蚍蜉」是螞蟻,力量弱小,故以「蚍蜉撼樹」比喻小兵立大功 (D)「蜩螗」是蟬,鳴聲響亮,「國事蜩螗」即以蟬鳴喧天比喻國運昌盛 (E)「蜻蜓」在飛行中反覆以尾部貼水產卵,古人視為其特有的飛行方式,故以「蜻蜓點水」比喻浮學不精或點到即止。 〔93. 指考〕

156 答案:(A)(E) 解析: (C)喻不自量力。 (D)蟬鳴喧天喻時局紛亂。

157 4.寫作時,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代之以另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這種感覺轉移的手法,往往可以強化表達效果。如洛夫〈西貢夜市〉:「嚼口香糖的漢子/把手風琴拉成/一條那麼長的無人巷子」,即以視覺上「狹長空蕩的巷子」,來描寫「手風琴」彈奏的聲音。下列文句畫底線處,也採用上述感覺移轉手法的選項是? (A)對著這細雨的黃昏/靜靜的城角/兩排榕樹掩映下的小街道 (B)他把今年在對面山上/裝進錄音機的蟬聲/拿出來/讓孩子們/烤火 (C)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D)走在春日喧囂的山林小徑上,耳畔清靜,蹲下來,卻能看見熱鬧鼎沸的聲音 (E)在西峰入口,那兒有一叢早開的野牡丹,正挺著四、五朵紫紅的花,精神奕奕地迎向北方,異常豔麗。        〔98. 學測〕

158 答案:(B)(D) 解析: (A)畫底線部分前語寫聽覺,後語寫視覺,未有移轉。語出鄭愁予〈老水手〉。 (B)蟬聲應為抽象的聽覺,讓孩子烤火則成了具象的觸覺。語出管管〈蟬〉。 (C)全語以擬人法寫青荇,未有移覺。語出徐志摩〈再別康橋〉。 (D)將聲音寫成可以看見,即是一種聽覺轉成視覺的手法。語出王家祥〈春天的聲音〉。 (E)為擬人寫法,但未有移覺。

159 5.文學創作使用具體物象設喻,往往可使讀者對被描寫的事物獲致更鮮明的印象。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技巧的選項是?
(A)香菸攤老李的二胡/把我們家的巷子/拉成一綹長長的溼髮 (B)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不住地變換它底眼瞳/致令我的形象變異如流水 (C)風/像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D)山寺的長檐有好的磬聲/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水面的浮萍被晚風拂去/藍天從水底躍出 (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裡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撫慰的風呵/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 〔91. 學測〕

160 答案:(A)(B)(C) 解析: (A)為隱喻,「一綹長長的溼髮」為具體的喻依。 (B)為隱喻,「一隻弓背的貓」為具體的喻依。 (C)為明喻,「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為具體的喻依。 (D)的「躍」、(E)的「撫慰」則為轉化。

161 6.下列文句,運用「甲像乙,乙像甲」之互喻方式的選項是?
(A)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每一首詩都銘記著梅花的精魂 (B)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亭亭舞女的裙,像風一般旋轉 (C)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閃著無數的街燈 (D)一面面鏡子,重重映射,就像七彩虹影般的光影;如夢似幻的虹影,如同鏡子映射般地虛幻無定 (E)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剎那間彷彿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碎末,碎末既像塵霧又像細雪般漫天飛舞。 〔91. 指考〕

162 答案:(C)(D) 解析: (A)用「詩」來譬喻梅花,但並未用梅花來譬喻詩。 (B)葉子像「舞女的裙」,又像「旋轉的風」。 (C)先用「明星」來譬喻街燈,再用「街燈」來譬喻明星。 (D)先用「虹影」來譬喻鏡子的映射,再用「鏡子的映射」來譬喻虹影。 (E)本段文字用「翡翠、塵霧、細雪」來譬喻狂風吹起的巨浪。

163 7.下引詩句,都有季節景物的描寫,若依春夏秋冬時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乙)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丙)寒蟬聒梧桐,日夕長悲鳴 (丁)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A)(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丁)(丙)(甲)(乙) 〔92. 指考〕

164 答案:(A) 解析: (甲)荷花當在夏日盛開,為夏。 (乙)楊柳青青是春天的景色,為春。 (丙)寒蟬聒噪為秋。 (丁)荷盡、菊殘、傲霜可知為冬。 故四季的排序是(乙)(甲)(丙)(丁)。

165 8.閱讀下列兩段現代散文,選出最適合的詞語填入□中:
(甲)且聽聽這個無風無雨無陽光的午後,一樹樹蟬聲在東在西在南在北,放肆著縱橫上下的交織,聲調如複雜的管絃,和無孔不入的□□。(蕭白〈長夏聲聲〉) (乙)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迴瀾裡,□□□□。……起風的日子,一切雲雲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水光山色,纖毫悉在鏡裡。(余光中〈沙田山居〉) (A)奔流/忽高忽低/驅散 (B)飄揚/若隱若現/晾乾 (C)潑瀉/載浮載沉/拭淨 (D)喧鳴/隨波逐流/掃盪。 〔92. 指考〕

166 答案:(C) 解析: 選詞旨在測驗文義理解,評鑑用語優劣。此類題目最省力的解題方法是刪去法,例如此題閱讀(甲),先刪除(A)(B),再根據(乙)第一個空格,刪除(D),答案(C)已顯然可見。

167 9.寫作時,運用人類各種感覺可以相通的原理,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移轉到另一種感官上,常能產生新穎的效果。如「好一團波濤洶湧大合唱的紫色」的詩句,即是運用聽覺的動感,來摹寫視覺的形象。下列文句,也採用不同感覺移轉的手法的選項是? (A)陰陰夏木囀黃鸝 (B)間關鶯語花底滑 (C)那株柳在矮牆邊迅速抽芽/把自己站成一個春 (D)晴天之後仍然是完整無憾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晴天,敲上去會敲出音樂來的稀金屬的晴天 (E)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 〔92.指考〕

168 答案:(D)(E)或(B)(D)(E) 解析: (A)是直接描寫聽覺。 (C)「把自己站成一個春」,化具象為抽象,且「春」字體形象如楊柳低垂,為形象視覺的雙關。 (D)(E)皆視覺移轉為聽覺。 (B)「間關鶯語」是聽覺描寫,「花底滑」是視覺描寫,此答案應選。大考中心原公布答案只有(D)(E),後更正加入(B)。

169 10.下列文句均與季節有關。就其所描寫的景色、情境,依春夏秋冬物候變化之先後為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乙)一地李花,飄零似雪,也為我翌日晨曉推窗時牽起家國之思來,這種思念,經過日光烘托,益其溫暖爛漫,浩浩蕩蕩,明媚千萬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 (丙)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熱得實在看不到什麽了。稍遠一點的地方的景象,都給蒙在一層黃膽色的空氣的背後,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層帶有顔色的空氣看遠處。

170 (丁)南方的黃梅天的確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陰沉沉地布滿厚重的破棉絮似的雲,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乾脆:有時翻江倒海下一個整天整夜,有時竟連綿到三四天。
(戊)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常獨自撥劃著爐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 (A)(乙)(丙)(丁)(戊)(甲) (B)(乙)(丁)(丙)(甲)(戊) (C)(丁)(乙)(丙)(戊)(甲) (D)(丁)(丙)(乙)(甲)(戊)。 〔95.指考〕

171 答案:(B) 解析: 季節的判斷,可由「植物」、「場景」或者「事件」推演: (甲)「桂花」一定是秋季;(乙)「李、花」一定是春季;(丙)「熱」得「柏油路面光晃晃」一定是盛夏;(丁)「黃梅」必定是春末夏初;(戊)既在「霜月」,又「蕭瑟」到必須「撥劃爐火」,必然是秋末冬初。由此即可由初春(乙)排到春末(丁),再由盛夏(丙)排到秋季(甲),最後以(戊)收結。

172 11.「馬蹄聲,孤獨又憂鬱地自遠至近,灑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句中,將屬於聽覺形象的馬蹄聲,巧妙比擬為視覺形象的白色小花,使無影無形的聲音,通過有形有色的花朵而具體化。下列文句將聽覺形象比擬為視覺形象的選項是 (A)鼓聲起處,船便如一支沒羽箭,在平靜無波的長潭中來去如飛 (B)那小高樓上即刻發出求救的燈語,一明一滅著,有如乞兒的淚珠 (C)讀舊日友人書/乃有眾多管弦之音打從心窩裡升起/首先是一組瀏亮的喇叭/像一群藍色小鳥撲著翅膀 (D)他在花瓶旁邊的菸灰盒中,抖掉了紙菸上的灰燼,那紅的菸火,就越紅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離著。 〔95.指考〕

173 答案:(C) 解析: 題幹出自何其芳〈黃昏〉。 (A)視覺描述(沈從文〈箱子岩〉) (B)視覺描述(蕭乾〈嘆息的船〉) (C)「藍色小鳥撲著翅膀」是視覺描述,本段用此形容「瀏亮的喇叭聲」,即是將聽覺比擬為視覺(紀絃〈讀舊日友人書〉) (D)視覺描述(蕭紅〈魯迅先生記〉)

174 1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6.學測〕   多年前,我獨自站在杳無人煙的鄉間路旁等候公路局巴士。無風之夏,炎熱中藏著一股詭奇的安靜,像千萬條火舌欲□一塊冰,卻嚥不下。我站得腳痠,忍不住蹲著,因而感覺那股安靜漸漸往我身上□來,即將形成威脅,彷彿再近一步,會把我給粉碎了。忽地,樹蟬驚起,霎時一陣帶刀帶槍的聲浪框住了人間。   就在這時,站牌後那排蓊藹老樹無緣無故□下一截枝葉,不偏不倚掉在我面前,著實叫人一驚。我抬頭,樹上無人;低頭審視,不過是尋常的斷枝殘葉罷,應屬自然律支配下無需問為什麼也不必尋覓解答的自然現象。

175 多少草木之事,斷就斷,枯就枯了,落就落,腐就腐了,若苦苦逼問「何以故」就顯得長舌。這道理我懂,只是在驚魂未定之時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是一段枯萎青春還是遺失的記憶?象徵死生與共的戀情或是老而彌堅的諾言?我蹲在那兒發愣,掐一葉仔細瞧,看不到喋喋不休的天機倒瞧見了蟲嚙,覺得人生沒有解答,只有各自感受。(簡媜〈閒閒無代誌〉)

176 (1)上文三個□若均使用「擬人化」的動詞,且須兼顧前後文的呼應連貫,則□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吞/欺/扔 (B)舔/溜/打 (C)融/游/挽 (D)嚐/飄/捻。 (2)「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此一段文字所描述的經驗,實為文學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心靈活動。下列敘述,與此活動最相近的選項是? (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 (B)虛靜其神,清和其心 (C)想像鮮活,翻空出奇 (D)摹寫景物,如在目前。

177 答案:(1)(A);(2)(A) 解析: (1)題幹說明使用了「擬人化」動詞,同學可以依此找出答案。第一個空格中,「融」不是擬人用詞,故(C)刪除;第二格中(B)(D)用字也不是擬人用法,故刪,只剩第一個選項合適。 (2)「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即是目睹了那截枝葉而產生的想法,故為(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B)寫虛靜便能得到清和的心神。(C)寫奇特的想像力。(D)強調摹寫的功力。

178 13.在「寒冷將靈魂凍結/我卻還不肯熄滅」這句歌詞中,作詞者運用「化虛為實」的技巧,將抽象的「靈魂」化為具象的水,可以被「凍結」,看似無理卻饒富妙趣。下列歌詞「 」內的兩個詞語間,使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A)就算整個世界被「寂寞」「綁票」/我也不會奔跑 (B)時光隧道裡/我「擺渡」著「憂愁」/孤獨疲憊的我/又將再流浪 (C)「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D)當所有的花都遺忘了你睡著的臉/「群星」在我等速飛行時驚呼「墜落」 (E)有一個地方叫做故鄉/它留些「記憶」叫我「遺忘」/卻總在淚溼枕巾的午夜哦盪漾。 〔97.學測〕

179 答案:(A)(B) 解析: 這題我在作答的時候,錯了—多選了(E)。(C)和(D)的問題很明顯,「釉色」和「群星」都是「實」,當然不該選。至於(E),「記憶」是「虛」或是「實」呢?如果題幹中的「靈魂」原本被視為「虛」,那「記憶」應該也是。但是「遺忘記憶」的確不像「寂寞綁票」和「擺渡憂愁」那麼明顯的「無理而妙」,大概是這個原因吧!

180 十一、網路資源 回目次

181 古雅臺語人─教學工坊─簡媜 介紹作者、選文、及教學資料。
介紹作者、選文、及教學資料。


Download ppt "第十三課 夏之絕句   簡媜 最夏天的聲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